中国的女性,是勤劳的、智慧的、伟大的,她们宁肯亏对自己千次万次,也不愿意亏待自己的丈夫和孩子。 在吃喝紧缺的那些年代里,她们担心亲人们的日常身体营养不足,有心改善家庭生活
中国的女性,是勤劳的、智慧的、伟大的,她们宁肯亏对自己千次万次,也不愿意亏待自己的丈夫和孩子。
在吃喝紧缺的那些年代里,她们担心亲人们的日常身体营养不足,有心改善家庭生活质量,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于是,她们就因时制宜,想方设法,变换工艺,粗粮细做,做出了一道道美味佳肴,让家人享受。河马咕嘟就是她们智慧的结晶,成为家乡一道有名的小吃。
在1980年以前的20多年间,家乡流传着“红薯干,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早上红薯汤,晌午靠山庄(指红薯蒸着吃),夜里改改顿儿,还是红薯汤”,等吃饭的顺口溜,大人小娃们说起红薯“变脸失色”,“红薯能顶半年粮”,不少人隔顿不隔天的吃红薯,患上了胃病,久治不愈。老家西峡。
河马咕嘟,是如何做出来的呢?先是把红薯晒成红薯干,再把红薯干粉碎成面儿,接着准备漏瓢(木质做的、葫芦做的均可)和水盆各一个。
具体的操作工序是,取适量的红薯面(玉米面),加入适量的凉水,用筷子搅拌,直至均匀没有疙瘩为止。等水烧滚后,将搅好的红薯面(玉米面)糊倒入开水锅中,用勺子等器具不停的搅拌火烧至大滚时用小火,防止红薯面(玉米面)糊锅。红薯面糊(玉米面)滚呈黏稠状时,熄火。
拿来装有适量凉水(或放凉的开水)的盆子;左手掌控漏瓢右手在把红薯面(玉米面)糊倒入漏瓢后,用拳头不停的敲打震动漏瓢,迫使红薯面(玉米面)糊,通过漏瓢的窟窿,滴漏下沉到水盆中,经过凉水的冷却,就形成河马咕嘟儿状了。
滴漏到凉水盆里的红薯面糊(玉米面)形状,如游弋于水中的蝌蚪,惟妙惟肖,生动活泼,而得名河马咕嘟儿、或叫蝌蚪、或叫“漏鱼儿”。
吃法有两种。
一种是把辣椒、蒜、姜、盐等混合砸碎,佐以醋、小磨油、香菇酱等调料,然后搅拌均匀,就可以享用了。
另一种,是在上述烹饪的基础上,再加入准备好的炒菜,或凉拌着吃;或回一下锅儿,就是把河马咕嘟儿和炒菜混合在锅里加加温。我小的时候,肠胃不是很好,奶奶就让我多吃这种做法的河马咕嘟儿。
河马咕嘟儿,是当地居民老少皆宜的消夏佳品,深受大家喜爱,也是外地游客们喜食的小吃之一。(邓中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