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级女干部退休年龄延至60岁(女性副高职称退休年龄文件) 图片来源:摄图网 据新华网,12日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
处级女干部退休年龄延至60岁(女性副高职称退休年龄文件)
图片来源:摄图网
据新华网,12日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那么,这些原则分别指的是什么?接下来到底怎么改?
小步调整——每年延迟几个月或每几个月延迟1个月
人社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维刚:小步调整简单理解就是延迟退休改革不会“一步到位”,而是采取渐进式改革,用较小的幅度逐步实施到位,每年延迟几个月或每几个月延迟1个月,节奏总体平缓。
也就是说,政策实施后,退休年龄线会往后慢慢推。比如说,原本满50岁退休的女性,政策实施后,第一年,变成50岁1个月或几个月退休。不同年龄段的人,退休年龄不同。以此类推,经过若干年过渡期完成改革。
可以确定的是,改革前期,临近退休的人,只会延迟1个月或几个月,不会出现一下子晚退休几年的情况。
对年轻人来说,延长的退休年龄幅度会大一些,但未来有很长的过渡期和适应期。
弹性实施——个人会有自主选择提前退休的空间
金维刚:延迟退休不会搞“一刀切”,不是规定每个人必须达到延迟后的法定退休年龄才能退休,而是要体现一定的弹性,增加个人自主选择提前退休的空间。
这是延迟退休改革最大、最重要的特征。
客观地讲,不论是从不同职业群体、不同岗位的就业稳定性和工作强度看,还是从个人身体状况、家庭需求和价值追求看,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由此产生的诉求各不相同,有的人希望多工作,有的人希望早退休。
延迟退休改革,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多元化需求。在统一实施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文化传统以及历史沿革等情况,增加弹性因素,允许个人根据自身情况和条件,选择提前退休的具体时间,充分体现改革的灵活性和包容性。
分类推进——不同群体、不同性别将继续保持退休年龄差异
金维刚:延迟退休不是“齐步走”,而是要与现行退休政策平稳衔接。
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男职工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政策有所不同。实施延迟退休改革将区分不同群体,采取适当的节奏,稳步推进,逐步到位。
对于现有不同职业、地区、岗位存在的一些政策差异,改革后也会保持政策延续性,确保政策调整前后有序衔接,平稳过渡。
在人口老龄化和养老金支出压力下,是否非延迟退休不可?
据每经APP,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上,我国采用的是现收现付、代际抚养的方式。在现收现付的养老金制度出现问题的时候,国际上首先想到的就是延迟退休。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指出,就我国情况来看,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划定退休年龄既不科学也不合理。国家应设立延迟退休区间(比如60~65岁)并细化政策,再将最后的决策权交于百姓手中。此外,考虑到工种差异和劳动者实际工作年限,延迟退休的政策中还应该留有弹性空间。
推行延迟退休,除了要解决工作何时退、养老金何时领等问题,还要面临年轻人就业空间是否会被挤压、老年人年过半百是否会被裁员等难题。
董克用表示,延迟退休是否会给年轻人就业造成挤压要从不同层面分开讨论。专业技术人员有很长时间的人力资本投资,发挥技能的时间越长越好,他们延迟退休实际对年轻一代不会造成影响,因为在这些领域本来年轻人就不是那么容易替代老年人的。
而在我国的劳动制度上,劳动合同有固定期限与无固定期限之分。在延期退休的大背景下,五六十岁的他们确实可能面临被裁员的窘境。董克用指出,我们若要推行延迟退休制度,还要在劳动制度上相配套,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