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关于亲密关系里为什么总会误会,当你对伴侣感到不满时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亲密关系里为什么总会误会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
网上有很多关于亲密关系里为什么总会误会,当你对伴侣感到不满时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亲密关系里为什么总会误会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1、亲密关系里为什么总会误会
你好,欢迎来到「以书话人生」。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是由加拿大作家克里斯多福∙孟撰写的《亲密关系》。这本书共有「18.1万」字,我将用「5」天的时间为您讲解这本书的精髓,今天是本书讲解的第二天。
上一期我们了解到一见钟情是爱的起源,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孩童时期,我们在父母身上没有得到回应,所产生的归属感与被重视感的缺失,导致成年后,我们将需求寄望于他人身上,从而使亲密关系受到影响。
而这一期我们将讲述当爱情的光环幻灭后,我们该如何排解痛苦,如何调整心态,建立有效的爱与被爱的沟通方式。
01常听身边有人哭诉,说最亲近的人让他们感到十分痛苦。那么,痛苦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所谓痛苦,是因为人们真实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正如上一期提到,人们满怀憧憬,希望在现实中改造对象,让其变成理想的完美情人。可愿望一旦落空,内心的美好幻灭,失望感将会带来巨大的痛苦。
痛苦,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历练?
作者经过长期地观察与研究,领悟到痛苦是灵魂给予我们的礼物,让我们学会由自己创造能量。但期间所经历的痛苦,却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无论是爱的建立,还是爱的消亡,带来的快乐有多强烈,产生的痛苦就有多强烈。
《正面教育》的作者珍∙尼尔森博士曾指出,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会因为难过而产生一些行为上的偏差。在人的情绪处于低落期,饱受痛苦的煎熬时,会产生以下四种“偏差行为”:
第一种:引起注意。当大人们在聊天时,孩子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会找各种话题来打断大人的对话。这种现象正是孩子渴望得到重视,而不停地刷存在感。孩子害怕受到冷落与忽视,因此,当外人与父母聊得很投入时,他们为了吸引他人注意,会比平常更爱表现自己。
第二种:权力斗争。年少时,当我们想看电视、买玩具、出去玩,遭到父母的拒绝后,会又哭又闹,和父母扯皮;叛逆期,父母要我们多看书、常运动、早睡早起,我们又会与之对抗。这是自主掌控权产生的本能保护意识,引发的权力斗争。
第三种:报复心理。经历过对抗,如果需求仍未被父母重视,就会激发他们的破坏欲,要么大庭广众撒泼打浑,要么摔东西,破口大骂,甚至还会以不读书来威胁父母就范。这种报复心理就是愤怒到达顶峰的特征。
第四种:自我放逐。当孩子意识到哭闹、报复都无法得逞,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态,认为父母不爱他们,世界没有爱。由此开始自我放弃,对人生感到绝望,活着没有任何意义。
在四种偏差行为中,权力斗争是亲密关系之间最常见的相处状态。其中,夫妻双方都想赢得对这段关系的主导权,希望对方能迁就自己,顺着自己的意愿过日子。一旦双方陷入了争斗,要么用言语或行为去压制和伤害对方,要么选择回避或逃离现场,要么从第三者那里寻求慰藉。
一旦亲密关系出现想要征服,或远离对方的念头,就会感到痛苦。身体的疼痛,还有药物可以治疗。但精神遭受的痛苦,没有特效药,只能全凭意识去化解。
婚姻中,女人在抱怨男人遇到问题,只会逃避,无视问题的存在,可问题一直都在,并没有得到解决,下一次还会被引爆。为什么男性会选择回避问题呢?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他小时候不喜欢吃母亲煮的胡萝卜,所以吃饭拖拖拉拉。但遇到他喜欢吃的巧克力,就会吃得很快。由此可见,人们对于不喜欢的情景,往往会选择拖延,因为内心的抵触与抗拒控制了行为态度。这就是男人逃避问题的意识,因为不喜欢,所以拖延回避。
想要摆脱彼此的情绪困局,不是逃避就可以解决的,需要双方控制好情绪,调整沟通的方式。
02在婚姻关系中,当一个人的需求不能被对方所满足时,又找不到其他的方式来填补期待,心情就会时悲时怒,坐立难安。当情绪来临,没有正视与接受这种不良的痛感,便会以愤怒的形式,向最亲近的人发泄。
比如,妻子习惯以抱怨和怒骂引起丈夫的重视,但咄咄逼人的气势,使丈夫感到害怕,认为解释也是白费劲。于是,选择以沉默来回应对方。处在风暴口的妻子,遭遇冷漠的态度,更加羞愤激动。无疑丈夫的情绪抽离,等于火上浇油,非但不能平息怒火,还会使矛盾升级。
因此,面对痛苦,无论是哪一方,都需要学会如何排解不良的情绪。为此,作者提供了九种处理痛苦情绪的方法:
第一种:深呼吸。当我们感到紧张烦躁时,深呼吸可以平缓情绪,冷静下来最好的方式,就是调整呼吸,集中精神感受心跳的节奏,回归自我,忘却旁人。
第二种:坦然接受。很多悲痛与愤怒,都源于执着于固有的念想,因为不甘心而产生的矛盾与纠结。一个人越快接受现状,越能认清事实,放过自己。
第三种:找到内心痛点。为了不在人前示弱,痛苦时就会死撑,想用生气来掩盖无力感。一旦内心的痛点没有得到安抚,就会变成一根刺,时不时刺痛一下。因此,不要假装没事,去触碰痛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自我疗愈。
第四种:集中痛点,用心疗愈。作者提到克里希那穆提的心理治疗法,将所有的痛苦装在一个地方,进行自我安抚与温暖。
第五种:拥抱自己,自我安抚。小时候,每当我们受伤,会哭着找爸妈求抱抱,成年后,不妨自我拥抱,让身心合一,激发爱自己的能量。
第六种:穿越痛点,找到平衡点。遭逢变故,大脑一片空白;当愤怒到绝望时,眼中会出现一团红色的怒火;当沮丧、抑郁时,头顶灰暗。发现体内的情绪色彩,直至找到内心的平衡点。
第七种:聆听心声。我们常受到外界的干扰,以至于杂乱无章,只有静下心,去聆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才能明白自己需要什么。
第八种:回顾对方优点,抱以感恩之情。幸福的婚姻都是善于发现对方的优点,并且常怀感恩。一句情话,温暖心房,让对方愿意靠近。
第九种:以平和的心情,分享痛苦。痛苦的时候,希望得到对方的理解与安慰。需要控制好情绪,不以怨气相对,弄巧成拙。
作者建议,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照顾它,是爱自己的表现,也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在向对方发泄情绪前,不妨找面镜子,先将彼此的角色演练一次。在角色代入中,理解情绪背后,我们真正想要表达的诉求是什么。否则,盲目的对话,只会使矛盾升级,造成沟通障碍。
03有效的对话,需要平和的情绪;无效的对话,都是情绪使然。对话在所有亲密关系中,常以权力斗争的形式存在。只是不同的沟通方式,不同的态度立场,都会影响到接下来的关系走势。是两败俱伤,还是大团圆结局,关键就在于是否以有效的方式进行沟通。
作者认为,对话的关键,是心态。沟通前,有八大注意事项:
第一,此次谈话,我的诉求是什么。很多人在交谈时,只顾自己表达不满,可当对方问要怎样做你才会满意的时候,又说不出个所以然。结果,一个爱莫能助,一个更加烦躁。所以,认清自己真实的需求,才是解决之道。
第二,捋一捋双方是否存在误会,是否清楚对方的心意,并将自己的态度明确传递给对方。人是敏感的动物,习惯察言观色,有时容易造成误会。沟通的目的,也是为了化解不必要的误会,不歪曲对方的意思,或隐藏自己的想法。
第三,此刻的情绪,哪些需要先自我消化,哪些更适合分享给对方。情绪有快乐的,悲观的,愤怒的不同表现形式。同样一件事,面对不同的对象,表现的情绪也会不同。但如果你需要关怀,那么收起负面情绪,更能收获支持。
第四,对方的情绪是什么,以前有没有出现过同样的情绪,能不能借这次的沟通化解对方的不良情绪。如果同样的情绪重复发作,很大可能是一方忽略了另一方长久积压的问题。若能利用好这种沟通的机会化解矛盾点,将会增进感情。
第五,彼此的情绪,根源在哪里,找到痛点。正如上面提到的重复发作的情绪,其根本的痛点在哪里,如果不能找到问题所在,可能还会有下一次的爆发。敢于面对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第六,面对另一半的情绪,该以怎样的态度应对。有时配偶心情不好,我们的心情也会受到影响,想去安慰对方,却又换来对方烦躁的表情。因此,在接触对方前,我们先要稳住自己的情绪,平和以待。
第七,表达完彼此的情绪后,对方的感觉是什么,我的感觉又是什么。与人沟通时,最忌讳的是一个劲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忽视了对方的情绪。适时做个听众,先了解对方的心情,再反馈自己的情绪,尽量理解对方。
第八,我能否重视对方那些不好的感觉,去包容与关爱?当对方处于低落期时,所表现出来的感受未必是我们所喜欢的一面,但每个人都会遭遇这种时刻,此时你如何对待他人,彼时他人将如何对待你。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对伴侣感到不满,未必是因为他们做得不好,不够完美。而令我们感到失望的是彼此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问题,我所传递的信息,对方没有接收到位,而对方所表达的意愿,又被情绪阻隔,导致矛盾重重。
因此,有效沟通,是亲密关系的核心。我们都不是圣人,不可能没有负面的情绪,面对最亲的人,我们可以试着去倾诉自己的心声,但不要把对方当成发泄的对象,善于掌控自己的情绪,尊重对方,给予友爱,以和谐为目标,有效沟通,才能助力亲密关系持续甜蜜。
好了,今天的解读到这里就结束了。
明天,我会继续为您讲解《亲密关系》第三期: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可以选择内省。一味想要改变对方,只会令自己痛苦,与其改变他人,不如改变自己。如何通过改变自己拉近关系?
欢迎关注@以书话人生,经典好书,与君共读。
以上就是关于亲密关系里为什么总会误会,当你对伴侣感到不满时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亲密关系里为什么总会误会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