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关于为什么天上总会有星星歌,难道我国古人早就懂了相对论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为什么天上总会有星星歌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
网上有很多关于为什么天上总会有星星歌,难道我国古人早就懂了相对论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为什么天上总会有星星歌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1、为什么天上总会有星星歌
《西游记》里有个很搞笑的段子,就是孙悟空老是记不清天上和人间的时间差。例如在八十三回,孙悟空因为老鼠精的事上天告状,在托塔天王府上耍赖,结果太白金星一句话就惊醒了他:
“我说天上一日,下界就是一年。这一年之间,那妖精把你师父陷在洞中,莫说成亲,若有个喜花下儿子,也生了一个小和尚儿,却不误了大事?”
这里面“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时间设定就挺有意思,很多人用现代科学理论去解释,其中最流行的就是相对论的说法,这种说法的大概内容就是:
按照相对论的原理,时间会在速度不同的情况下发生改变。如果某个物体以接近于光速的速度飞行在太空中,那么那个物体经过了一年重新回到地球上的时候,地球已经经历了数百年。
众所周知,相对论是爱因斯坦在1905年才提出来的,而“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说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从汉代开始出现的志怪小说中,就已经出现“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概念了。
晋代道家宗师葛洪写的《神仙传》里,有个“时间流逝”故事更为典型:
大仙壶公悬壶卖药,费长房拜他为师。壶公带费长房进入壶中修仙,并让费长房先与家人告别。可惜在壶中世界费长房没通过最后的考验,被壶公遣送回家。家人见了费长房都惊惧不已,因为上次离别时家人就以为他死了,还下葬了。可费长房明明记得距离上次告别才一天而已,可一问家人,家人却说他过世已经一年了。(“初去至归,谓一日,推问家人,已一年矣。”)
魏晋时期还有很多类似的故事,例如《刘阮入天台》,《王质烂柯》等,大家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搜来看看,一笑就不赘述了。
如果不严格扣“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这个数值比例,这种相对的时间观最早应该是出现在庄子的《逍遥游》里面: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难道咱们中国古人这么聪明,提前上千年就摸到了相对论的门槛了么?
只能说这纯属巧合。
庄子那是从哲学的层面打比喻而已,而葛洪等创作的志怪小说中的“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时间观,大概率来自古人对天象的观测和推测。
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以知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日行一度?
翻译一下:
为什么天(指地)行365又1/4度,而太阳才走1度?
这是以地球上的年为单位观测太阳的位置得出来的疑问,可能不太好理解,那换种说法:
古人发现晚上十点的星空和上个月同日八点的星空是一样的。所以便得出一个结论:在人间一个月时间里,天上的星星才移动了一个时辰(两个小时)。
这样换算到人间过了一年,那么天上星辰也才走了一天而已。由此得出了“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说法。
《西游记》沿用了这一设定,但又加入了佛教的时间观。
佛教的时间观融入了印度人浮夸的风格,把整个世界分为若干区域(XX天),每个区域的时间流逝还不一样:
四天王天:1日等于人间的50年;三十三天:1日等于人间的100年;夜摩天:1日等于人间的200年;兜率天:1日等于人间的400年;化乐天:1日等于人间的800年;他化自在天:1日等于人间的1600年。除此之外,还有“劫”、“元”这样的时间概念。一“劫”跟一“元”一样,都是129600年。每隔一劫,天地就崩裂重生一次。大部分神仙都难逃一劫,玉皇大帝曾历一千七百五十劫,才成为三界之主。
所以,如来才说:“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佛教的时间设定。
不过,由于《西游记》是小说,吴承恩是文科生,没有很精确的数学头脑,所以在原著中出现了很多次和“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相悖的描写。
例如孙悟空多次上天,耗费的时间如果严格按照“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比例换算的话,他每次上天人间至少过了好几天,唐僧应该早就凉凉了。
不过咱们毕竟是看小说,这点小纰漏咱就不计较了。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天上总会有星星歌,难道我国古人早就懂了相对论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为什么天上总会有星星歌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