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关于古人为什么总会在羁旅中,钱塘区义蓬一小陆怡宁老师聊聊羁旅诗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古人为什么总会在羁旅中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
网上有很多关于古人为什么总会在羁旅中,钱塘区义蓬一小陆怡宁老师聊聊羁旅诗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古人为什么总会在羁旅中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1、古人为什么总会在羁旅中
2、羁旅之思
本报记者 姜赟 整理
名师观察员·陆怡宁
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杭州市钱塘区智慧教育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杭州市钱塘区义蓬第一小学低段语文教研组长,曾任《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经典阅读课教学设计精选》编委。
翻开卷帙浩繁的诗歌典籍,透过这些诗歌去触碰那些藏在历史长河中的故事、背后的风俗文化,我们会发现,中国文人是如此含蓄风雅,他们把故事与情感藏在风景里,将满腔心事诉与山川风月听,即便是飘零异乡时写下的羁旅诗,也是情中景、景中情妙合无垠。
本周我们“名师观察员”,请来了是杭州市钱塘区智慧教育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杭州市钱塘区义蓬第一小学语文老师陆怡宁,她想和大家一起打开六年级语文课本,去读一读《宿建德江》这首诗,感受下当时在建德江边的孟浩然的所思所想。
愁什么?客与旅的诗篇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羁旅,即长久客居他乡。古往今来,因游历山川、求学拜师、谋求仕途、被贬赴任、探亲访友、战争等原因长期离开家乡,客居他乡的文人数不胜数。这些因各种原因远离家乡,旅居在外的诗人们,因目之所及、耳中所闻、心中所感,触发诗情写下的诗就被称为羁旅诗。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这是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孟浩然在途径建德江时有感而发写下的,被视为羁旅诗中的名篇。
诗人在轻点“愁”绪后宕开一笔转写建德江之景,看似写山水,实则寄情其中:傍晚时分江上泛起烟雾,移舟停宿江中的小洲,本该静静地休息一夜,不料在这众鸟归林、牛羊归栏的黄昏时刻,客愁又蓦然而生。
提起孟浩然,我们总能想到那首耳熟能详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从《春晓》中,我们认识的是一个热爱自然、享受生活的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从“诗仙”李白的笔下,我们窥见的是一个风雅潇洒、超然世外的孟浩然。那么这般风流、超然的诗人,他会愁些什么呢?
在中国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孤身一人客居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截然不同的他乡,一切都是如此的陌生、不习惯,难免有身似浮萍之感,因此古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苦也表现得尤为明显。
那么,孟浩然是因何离开家乡?因何写下这首《宿建德江》?诗中的“客愁”仅仅是指思乡吗?
因何愁?隐与仕的困境
要进一步理解孟浩然写下此诗时的心境,便不得不说起诗人的生平和此诗背后的故事。
孟浩然的前半生一直在家乡襄阳隐居,没错,就是杜甫笔下“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襄阳,也是众多名人隐居的沃土,庞德公、诸葛亮、庞统、司马徵等都
曾在此隐居。在这里,孟浩然和朋友登山临水,诗酒唱和,过着“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休闲田园生活。
随着一同隐居的好友张子容应考并举进士,这位前半生一直在家乡襄阳过着悠闲隐居生活的诗人,终因心中那份庙堂情怀,在后半生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
开元十五年(727年),孟浩然第一次赶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遗憾的是,39岁的孟浩然在第二年的春闱科举中落第。之后,孟浩然仍留在长安献赋以求获得达官贵人的赏识,他曾经在太学(当时朝廷里的最高学府)作诗,名动公卿,满座倾服。也就是在这一年孟浩然和王维成了“忘年之交”。
名动公卿,所交甚广,求仕的康庄大道已然铺就,命运却在此时与诗人开了个巨大的玩笑,据《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孟浩然因诗“不才明主弃”遭玄宗不喜。
当权者不喜,可见的结局。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求仕不顺的孟浩然离开家乡,从洛阳辗转游历吴越之地散心。在漫游吴越之地,途径建德江时有感而发,写下了著名的《宿建德江》一诗。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内心深处依然渴望治国平天下,然皇帝的不喜、求仕的坎坷让诗人陷入了隐与仕的困境:“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仕途无从觅路的迷茫,该何去何从呢?
置身烟雾蒙蒙、江水茫茫、四下寂寂的江面,漂泊在外的孤独、求仕的失意、
对故乡的思念、未来的迷茫……新愁旧忧于此时此刻纷至沓来,涌上心头。
愁何寄?景与情的交融
中国文人是如此的含蓄风雅,他们把故事与情感藏在风景里,将满腔心事诉与山川风月听。即便如孟浩然这般,于飘零异乡时写下的羁旅诗,也是情中景、景中情妙合无垠。
在《宿建德江》一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孟浩然诗巧妙地借助一系列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愁思。
诗歌前两句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由江上烟雾和日暮之景触景生情。
日暮:日暮乡情起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代,日暮这个归家时分更易勾起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烟:烟波江上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凄然四顾,烟雾所阻,不见故土,弥觉家乡之远。万千的愁绪,如江水上泛起的蒙蒙烟雾般,轻轻地袭上心头,久久萦饶,一层又一层: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仕途坎坷的郁愤,漂泊在外的孤独惆怅、人生之路何去何从的迷茫……
诗歌后两句写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则是借景抒情。
野、天、江:旷而孤寂生
夜晚,空旷的原野中,巨大的天幕低垂,一艘孤零零的小舟停在宽广的江面上,置身如此空旷的空间中,不免心生孤寂。
月:明月来相伴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头顶那一轮亘古不变的明月,于游子孟浩然而言无疑是特殊的:泊舟江渚的孤独之夜,夜深难寐,举头望月,无数的思念与愁思,在清冷的月光下被勾起……
在诗人笔下,“江月近人”,此时的明月犹如智者般凝视、陪伴着满腔心事的自己。写野旷天低、江月近人,实则将万千愁思寄寓天地、江流,虽不复言情,而旅思自见,格调甚高。
如今,隔着长长的时间之河,或许我们很难再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笔下的那份羁旅愁思。但是诗中所描绘的烟雾蒙蒙、江水茫茫、旷野低树、江月近人,却是为我们打开了一幅秋江暮色的美丽画卷。
含蓄、风雅是刻在中国文人骨子里的文化特质,他们笔下的羁旅诗往往更多和山水结合起来。在品读这一类诗歌时,不妨抓住特殊意象,联系诗人生平,将诗人所写的“眼前景”和欲抒发的“心中情”结合起来,通过联想和想象感知藏在羁旅诗字里行间的绝美风景与特别情感。
名师观察团出题课本上的羁旅诗
你最爱哪一首
小学语文课本共选录了112首古代诗歌,其中不乏抒发羁旅愁思的诗歌,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牧的《清明》、叶绍翁的《夜书所见》、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张继的《枫桥夜泊》、杜甫的《登高》、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请你从中找出一首最喜欢的羁旅诗,结合诗中的意象想象诗句描绘的场景,体会作者的情感,用笔下的文字再现藏在古诗字里行间的绝美风景与特别情感。
——出题人:陆怡宁
我们将挑选一批最佳答案,刊登在钱江晚报·成长读本上,想不想来试试?
投稿方式:关注微信公众号“升学宝”,进入底部菜单“议百分”,点击“阅鹿书院”后上传。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知识来自实践,特别是科学和资讯不发达的古代,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比满腹经纶更为重要,没有生活阅历和广博见识,只能是书生一个,青春作赋,皓首穷经,躲进小楼成一统还行,治国平天下就是奢谈了。陆游有言: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古人重游历,重实践。但凡有点志向的,年轻时期都想到外面闯荡游学。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陈子昂,年轻时都曾外出游历,一去就是几年。李白陈子昂家境富裕,本身又才华横溢、潇洒不羁,一到长安便一朝成名。杜甫条件差一些,为人规矩拘谨,虽然“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终日与显贵厮混,自己也一身绝学,终究还是运气差点,未能誉满京城。然而几年的游历生活,是杜甫一生中最惬意的日子。观其一生,要么就是“穷年忧黎元”,要么就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一生襟抱未曾开。游历天下,不仅增加见闻和历练,更给自己创造机会,认识一些当朝政要,有些甚至就此跻身朝廷,名重一时。 除了游历外,还有进京赶考,这是文人们一生中的大事,是能否名正言顺地进入官场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对于庶族寒门士子而言,是实现理想的唯一门径。为了准备一场科举考试,书生们提前半年甚至一年就从家中出发前往京城应考。像韩愈、欧阳修、苏东坡等人都曾经历经万难,在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无论游历还是应考,都要阔别故里,投身旅途。旅程慢慢,虽然接触的人事常新,然而并不浪漫,甚至是劳累疲顿,危险重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生何事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路赶急了,也许就随处投宿,“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荒寒之地,无人之所,孤独寂寞,恓惶不安,聊斋志异中的传奇大多数是书生学习赶考,居于荒弃之所,与鬼怪狐妖发生的故事,由此可见读书人旅途的艰难。遇到生病或战争,旅程就更加遥遥无期了,“有弟各分散,无家问死生”,独在异乡为异客,难免有羁旅之思,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古人喜欢写诗,寄情抒怀,也许与此有关。否则,以何解忧,总不能老是喝杜康吧!以诗纪录心情,可慰家人,可娱朋友。 长期在外,对亲友和家乡的思念格外浓烈: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度与泰娘娇。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青春都耗费在旅途,何日才能重归故里? 哪能不睹物伤情,暗自泪流!“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越是夜深人静,越是不敢独处,幸亏还有诗和酒,醉能浇块垒,醒能述以文。令文人黯然心碎,却让诗歌绚丽多彩。
以上就是关于古人为什么总会在羁旅中,钱塘区义蓬一小陆怡宁老师聊聊羁旅诗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古人为什么总会在羁旅中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