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关于扎针为什么总会会穿,为什么孩子一打针就哭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扎针为什么总会会穿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网上有很多关于扎针为什么总会会穿,为什么孩子一打针就哭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扎针为什么总会会穿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1、扎针为什么总会会穿
今天这事儿,用朋友自己的话说是心酸又搞笑:
奶叔朋友带女儿接种疫苗,结果小家伙害怕打针,刚走到医院门口就开始哭,让爸爸放过她。
朋友是个1.8米高的大汉,看着小情人哭,竟然也红了眼眶,最后还是爱人带进去打的针。
说起来,带孩子打针是很多家长的头疼事。
尤其是孩子生病时,作为家长希望TA能快快好起来。可孩子根本不配合治疗,一说到打针就开始哭。
有的娃还会拼命挣扎“逃跑”,没点力气的大人根本摁不住。结果经常是:针还没开始打,家长和孩子已经累得满头大汗。
孩子为什么怕打针?有没有好的引导方法?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临床观察发现,婴儿期(0-1岁)的孩子从开始打针出现哭声,到打针结束哭声慢慢停止,整个过程时间很短。而幼儿期(1-3岁)和学龄前期(3-6岁)的儿童打针时,哭泣时长是婴儿的好几倍。
原因是婴儿的自我意识很弱,打完针痛感消失哭声也就停止了。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自我意识、心理都开始发展,抗拒打针除了因为怕疼,还会和家长的行为有关。
平时拿“打针”吓唬孩子恐吓式教育法,是很多家长常用的方式。
“不听话?带你去医院打针”、“护士拿着针过来了,你继续哭”,孩子听到这些话可能立马变乖,但形成一种心理暗示:医院是个可怕的地方,医生和护士是坏人。
时间长了,孩子自然惧怕去医院打针,见到穿白大褂的人也会害怕。
恐吓式教育弊端多,家长们要格外注意。
就医前不和孩子说明很多家长觉得,提前告诉孩子要打针,TA会更抗拒。于是干脆说去游乐场,把孩子“骗”到医院。
孩子跟着爸妈去到一个陌生环境,心里没有安全感。还没等适应过来,戴着口罩的陌生护士就开始往自己身上涂酒精,自然会害怕。
如果这时候再看到其他孩子哭,恐惧感会更强烈,哭闹、不配合的情况也就出现了。
打针时“诱骗”孩子“不哭,不是来给你打针的”、“你不哭就不打针,哭就打针”。
奶粉们,你们带孩子打针时会不会说这些话?
关键是家长一边说这些话,一边死死摁住孩子,催着护士快打针。
这种行为会让孩子觉得爸妈在帮“坏人”,于是又生气又难过,挣扎得更厉害。
打完针没有正确安慰孩子针打完了,孩子的哭声可能还要持续一会儿。
这时候家长们开始安慰,“好了,不让医生欺负你了”、“打医生,不让他整宝宝,咱们快点跑”,这种话只会加重孩子的委屈感,让TA更加讨厌医生和护士。
还有些家长给孩子贴上“不勇敢”的标签:“都这么大了打个针还哭,让别的小朋友笑话”、“都打完了,你还哭什么”。
刚经受一顿惊吓的孩子听到这番话,会觉得爸妈不理解自己,以后更不愿意打针了。
想让孩子顺利打针,家长们可以这样做:
● 提前打好“预防针”
去医院打针前,家长最好先和孩子说清楚去哪里、干什么。
可以说“宝宝病了,我们得去医院请医生帮忙治病,这样好得快”,或者“每个人都会生病,生病就需要医生”等。
等到了医院确定要打针后,可以和孩子说“宝宝,接下来阿姨会给你打针。有一点疼,宝宝可以哭,但是不能动,怕针会断掉“。
孩子有了心理准备,打针时抗拒情绪会少一些。
● 采用正确的安慰方式
打针过程中,家长可以使用一些“小手段”安抚孩子。
比如小一点的婴幼儿,用玩具吸引注意力;大一点的孩子,可以鼓励说“配合医生,你真勇敢”。
等打完针,家长要缓和孩子的情绪。
可以说“妈妈知道宝宝打针有点疼,给你吹吹”、“宝宝被吓到了对吗?没关系,妈妈陪着你”,这些话会加快平复孩子的紧张、恐惧心情。
除了这两种方式,家长还可以和孩子玩玩角色扮演的游戏。
一个演医生,一个演病人,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打针”。等到了现实场景中,孩子的恐惧感也会减轻些。
孩子害怕打针,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不过家长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缓解孩子恐惧情绪,帮助TA更快恢复健康~
奶粉们,你们小时候打针会哭吗?留言告诉奶叔吧!
以上就是关于扎针为什么总会会穿,为什么孩子一打针就哭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扎针为什么总会会穿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