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关于为什么有人总会问你年龄,李敏的回答让伟人很不满意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为什么有人总会问你年龄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
网上有很多关于为什么有人总会问你年龄,李敏的回答让伟人很不满意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为什么有人总会问你年龄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1、为什么有人总会问你年龄
#头条创作挑战赛#1954年秋的一个星期天,毛主席刚刚起床,他的女儿李敏就兴冲冲地来到了书房。
李敏一本正经地对父亲说:“爸爸,我要跟你进行一次‘同志式’的谈话。”
毛主席满脸是笑地问\u202c:“好\u202c啊\u202c,不知道\u202c娇娇同志想跟我这个老同志谈什么啊?”
这是这对父女间进行的第一次正式谈话,结果是,没有谈上几分钟,李敏就失望地离开了父亲的书房。
毛主席与李敏合影
李敏跟父亲谈了什么?李敏为什么会失望而归?
原来,李敏当时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上学,因为已经年满18岁,按照“党章”规定,李敏\u202c已经满足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年龄条件了。
所以,学校\u202c里不少同龄人向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李敏也动了心,作为领袖的女儿,李敏觉得自己不能在这个事情上落后。
可是,李敏有其他同龄人没有的顾虑,因为她熟悉的许多叔叔、伯伯都是特别有能耐的共产党人。
李敏想成为跟他们一样的人,可是,李敏\u202c觉得\u202c,与他们相比,自己实在太渺小、太幼稚了。
李敏因此顾虑重重,所以迟迟没有向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
有一段时间,李敏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能够加入党组织吗?入党究竟有什么样的标准?
就这个问题,李敏在心里嘀咕了好几天,却一直没有能够\u202c想得清楚。
思来想去,李敏决定找自己的父亲说说心里话,因为他就是一位“老资格”的共产党员。
李敏知道,自己\u202c的\u202c父亲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席,还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敏相信,父亲一定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回答。
于是,李敏找到父亲,一本正经地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为了表示郑重,李敏特别强调说,这是一次“同志式的交流”。
少年时代的李敏
在毛主席的卧室(兼书房)里,李敏规规矩矩地站在父亲面前,放在平时,李敏可能早已“小鸟依人”似地依偎在父亲身边了。
毛主席显然感到了女儿的紧张和不安,他猜不到女儿要跟自己谈什么内容,却清楚地意识到,女儿要跟自己谈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为了缓和气氛,毛主席坐到了沙发上,他\u202c点燃一支烟,然后慈爱地注视着李敏,和颜悦色地说道:“一眨眼的工夫,我们的娇娇长大了,我以后要改称‘李敏同志’啦。”
李敏被父亲的话逗笑了,紧张的神经立马松弛了不少。
“李敏同志要跟我这个老同志谈什么啊?”毛主席跟女儿开了一句玩笑:“你坐下来慢慢说,我洗耳恭听就是了。”
李敏搬过一把椅子,在父亲面前坐了下来,然后非常认真地对父亲说:“爸爸,我想跟您谈的这件事情很重要,您一定要听仔细了。”
看到女儿郑重的表情,毛主席的神情也变得严肃起来,为了表示自己的认真态度,毛主席掐灭了刚刚点着的香烟。
在此之前,李敏在父亲面前一直都很随便,父亲很随和,女儿很乖巧,这是父女间最常见的自然状态。
“爸爸,我想申请入党”,李敏鼓足勇气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说完这句话,李敏满怀期待地看着自己的父亲,她想,父亲一定会为自己积极向上的态度而感到欣慰,说不定还会好好地鼓励自己一番。
可是,父亲脸上的表情告诉李敏,他并没有像自己期待的那么高兴,虽然仍然很平静,却透着一种说不出来的严厉。
过了一会儿,毛主席语气平缓地问李敏:“爸爸问你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想要入党?”
毛主席的问话一下子就把李敏问懵了,在最近这段日子里,李敏想得最多的问题是“我能够加入党组织吗?”、“入党究竟有什么样的标准?”,恰恰没有思考过父亲问的这个问题。
李敏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u202c,于是小声嘟囔道:“别人家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思想进步,争取早日入党,您难道不鼓励我加入党组织吗?”
毛主席说:“我当然鼓励你加入党组织,毛家又多一个共产党员,我怎么会反对呢?”
李敏委屈地说:“可您为什么要问我这个问题,我不理解。”
听到女儿的埋怨,毛主席笑了,他摸了摸李敏的头,和蔼可亲地说道:“爸爸这是在跟你探讨问题呢。”
“你想一想,要求入党肯定是一件好事,可是,就算是好事,也要问个为什么啊。”
看到李敏在沉思,毛主席接着说道:“你为什么想要入党,入党的动机是什么,向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之前,这些问题你都要考虑清楚了才行。”
毛主席与李敏在一起
这个时候,毛主席与李敏的交谈非常正式,不像父女之间的谈话,更像一个老党员在跟一个入党积极分子促膝谈心。
也许是话题太严肃,李敏开始变得紧张起来,脑子里也在嗡嗡作响,越是紧张,越是答不上话来。
憋了半天,李敏终于想起了宣传材料上的几句话,于是回\u202c答道:“入党是每一个青年人的愿望,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李敏一边想、一边说,同时也在悄悄观察父亲的表情。
也许是“底气不足”,也可能是看到了父亲脸上否定的表情,李敏不打算继续说下去了,她小声对父亲说:
“我回去再好好想想,等我想明白了,我再来跟您谈行吗?”
毛主席满意地站起身来,他张开双臂,一脸笑容地对李敏说:“这就对了,对你这个积极要求进步的小同志,爸爸的大门永远都是敞开的。”
从父亲的书房出来之后,李敏的心情非常复杂,李敏有些失望,因为自己没能回答父亲的问话;
李敏也有些高兴,父亲虽然没有给出答案,却指出了自己从来没有思考过的问题。尽管这个问题不那么容易回答。
在李敏的记忆里,父亲不是第一次这样给自己出“难题”,从苏联回来之后,毛主席就没少“为难”过自己的女儿。
1936年,李敏出生于陕西省志丹县,出生几个月之后,李敏的生母贺子珍就远赴苏联,把襁褓之中的李敏留在了延安。
李敏4岁的时候,毛主席派人把李敏送到了苏联,与生母贺子珍一起生活七年之后,李敏随母亲回到了中国,最后于1949年初夏被毛主席接到了北京。
左:李敏 右:贺子珍
来到父亲身边之后,李敏首先进入“八一学校”就读,后来又转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学习。
在此之前,毛主席和贺子珍都叫自己的女儿“娇娇”,入学前,毛主席给女儿\u202c取了一个新名字-李敏。
为什么姓“李”不姓“毛”?毛主席是这样解释的:
转战陕北的时候,毛主席曾经化名叫“李德胜”,毛主席一生有过十几个化名(笔名),“李德胜”这个化名是毛主席最喜欢的一个。
为什么叫“李敏”?
毛主席的解释是,他很喜欢《论语·里仁》篇中的一句话-子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之行。
在给子女取名字的时候,中国人往往在名字上体现自己对孩子的期盼,毛主席是伟大的人民领袖,也是一个平凡的父亲,因此也未能“脱俗”。
他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分别起名为“李敏”、“李讷”,意在勉励她们“讷于言、敏于行”,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
对于自己的女儿,毛主席一直以来都有极高的要求,有些时候甚至到了“故意为难”的程度。
比如说,李敏从苏联回国来到毛主席身边之后,毛主席就“狠狠地”“为难”了她一把。
因为从小就在苏联长大,李敏的中文基础非常差,刚回国的时候,李敏\u202c甚至连中国话都说不利索。
可是,毛主席却要求李敏完成一个“不可更改”的任务:通读“四大名著”。
毛主席还有一个附加要求:必须阅读中文版“四大名著”,不允许看俄文版的“四大名著”。
毛主席和孩子们在一起
对于从小在俄语环境中长大的李敏来说,这样的要求实在太高了,简直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了完成父亲交代的“任务”,李敏可谓下足了功夫、吃够了苦头。
从领受这个“任务”开始,李敏放弃了节假日和所有的课余时间,靠着一本《新华字典》,李敏好不容易完成了\u202c“任务”。
接下来,李敏还要过一道“关口”,每次回家,毛主席都会不经意地“抽查\u202c”一下李敏的学习成果。
有一次,毛主席问李敏:“《三国演义》里的‘三国’是哪三个国家啊?”
李敏立即回答说:“魏、蜀、吴”。
毛主席又问:“‘赤壁之战’是在哪里打的?”
李敏愣了一下,想了想说:“应该是在河南吧?”
毛主席没说“对”,也没说“错”,而是继续问下一个问题:“‘借东风’的人是诸葛亮还是周瑜?”
李敏更加糊涂了,《三国演义》里面有那么多有名有姓的人物,几年前还不会讲中国话的李敏哪里能够记得过来,于是只好随口“蒙”了一个:“应该是周瑜吧”。
毛主席说:“看来你还是没有好好看这本书”。
李敏的脑子里一片混乱,她向父亲求饶说:“太难了,我实在读不下去了,爸爸您就放过我吧!”
毛主席摇摇头,语气坚定地说:“‘四大名著’必须要看,不但要看,还要看得懂,看不懂‘四大名著’,你就不能说你是一个合格的中国人。”
看到女儿为难的样子,毛主席给李敏“支”了一招:“我教你一个办法,《三国演义》你要是看糊涂了、看不下去了,你就先放下这本书,换另外一本书接着看。”
于是,李敏按照父亲指点的方法再次读起了“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读不下去就改读《红楼梦》,看不懂《红楼梦》就改读《水浒传》、《西游记》。
“皇天不负有心人”,靠着顽强的毅力,李敏终于艰难地“啃”完了四大名著,完成了父亲交给自己的“艰巨任务”。
得益于这段艰难的阅读经历,李敏的中文水平突飞猛进,很快就追赶上了班里的其他同学,她的古典文学知识甚至超过了班里的“尖子生”。
毛主席的女儿李敏
1958年初夏,李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
李敏这个时候已经年满22岁,她的好几个同学早就加入了党组织,而李敏却才刚刚向组织正式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自从那次与父亲进行“同志式的谈话”之后,李敏经常都会反复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入党?”
在这几年时间里,李敏不但找到了答案,也理解了父亲那次问话背后的含义。
在递交“入党申请书”之前,李敏回了一趟位于中南海的家,再次与父亲进行了“同志式的谈话”,并顺利\u202c地\u202c通过了父亲严格(近乎苛刻)的“考核”。
几个月之后,李敏站在了鲜红的党旗前,她面向党旗,举起右拳,在领誓人带领下宣读入党誓词: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
李敏在韶山“毛泽东广场”
我们必须承认,李敏有一个伟大的父亲,这个父亲是慈祥的,也是极其严格的。
相比于大多数家长,毛主席对李敏的要求确实过于严格,甚至可以用“严苛”两个字来形容。
但是,毛主席的“严苛”却让李敏受益匪浅,终身受益。
这是一种只属于毛主席的“父爱”,大于天、厚于地,重如山、深似海!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有人总会问你年龄,李敏的回答让伟人很不满意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为什么有人总会问你年龄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