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脑总会走神,「学习过程诊断」孩子学习时走神

网上有很多关于为什么大脑总会走神,「学习过程诊断」孩子学习时走神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为什么大脑总会走神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08 11:16:44

网上有很多关于为什么大脑总会走神,「学习过程诊断」孩子学习时走神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为什么大脑总会走神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为什么大脑总会走神

为什么大脑总会走神

让人潸然泪下的“孩子走神”真相!

本文根据成为学习者工作室 学法咨询师项恩炜

在201909025日,

于黄浦区永嘉路31号315成为学习者工作室,

第四期学习者家长沙龙上的即兴发言整理。

参与者:大象、小步、A妈,G妈,G妈,L妈,W妈

一、涉及话题

问题1:如何选择一个好的辅导班的老师?评价一个好的辅导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问题2:孩子身上非智力因素,如纠结,太自主,怎么办?

问题3:写作业的时候,常常受到干扰,从而写作业的时间会拉得很长?

问题4:家有二宝,大宝关注多,反而被理解为偏心。

问题5:好奇心特别强,往往在写作业时还在关心自己好奇的问题。

问题6:太喜欢看“百问百答”,有时候作业会应付掉,只为了看书。

问题7:孩子记其他东西都很好,在家默写都正确,到了学校还有很多错误。

问题8:英语老师太凶,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问题9:错题集怎么用才能更加有效?

……

二、家长的精彩分享:

A妈:我的孩子学习上的困扰倒是不多。目前我的困惑是孩子上三年级了,到底需要不需要上奥数,很多家长都在上。作为家长,我们希望孩子能保持一些灵性,希望找到好的老师,能在不破坏孩子学习兴趣的情况下,帮孩子撑起一个好的数学眼光。

L妈:拖拉。做作业的时候小动作特别多,才四年级作业都要做晚上11点。默写总是过不关,在家里默写,都正确,可就是鱼的记忆,一到学校,还是错很多。但是孩子记其他东西却非常厉害,比如说皮卡丘,各种小动物的名字,她都能记得住。现在没有办法,只好报了晚托班,希望能好一些。

G妈:数学还好,语文一提到抄写,就不开心,半个小时才写几个字,默写错很多

W妈:很喜欢看书,其实字都认识。以前常用字,经常卡壳。现在在默写词语之前,我们先不写了,先认真地看一遍,确保她能把每一个字都看清楚,当场就默写,正确率大大提高了,现在抵触的情绪要好多了。

默写,是最常见的学校作业。

大象:请大家挑一个小问题,我来作一个回应

家长问:作业不够专注,拖拉,常常会走神,怎么办?

三、大象观点

大象观点:

对于这个问题,用两句话来回应。

第一句话:所有的走神都是孩子对自我的一种保护。

第二句话是:走神的过程,它是一个重要的机会:是孩子内在自我成长,优质思维提升的一次很重要机会。

现在试着先把这两点来阐述一下。

大象观点1:走神是孩子对自我的一种保护。

成为学习者团队有一个前提假设叫作——没有失败,只有反馈。

如果我们把孩子走神当作一种反馈来看,那孩子给我们反馈什么了?

可能是觉得:妈妈,我坐得有点久了,我想动一下,但是我不敢动。

可能是觉得:妈妈,这门学科我不喜欢,看到就烦,我不想做,但是不敢不做……

可能是觉得:妈妈,这道题对我来说太难了,我有点不会,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办。

主观上,孩子肯定想好好学习的,

他也想快点写完了,也想快捷高效地早点写完,

也想写完再玩一下,也想写完早点睡觉。

对道理的认识上,孩子没有问题的,

但是,走神的时候,通常是他/她也不可控的。

走神,好像是是全身性的。他是没法靠他的思想来控制走神的。

走神告诉我们,至少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身体方面的,孩子通过走神,可能告诉我们他身体的感受:

我的身体需要动一下;或者说我觉得我不舒服了,要动一下;

或者说,可能孩子的执笔姿势不对,同样写字要耗费更大的力气;

或者说,孩子读题时候的眼、手协调的节奏还不对,导致作业做不出……

第二个,是情绪方面的。

孩子通过走神,可能在传递一些他也无法口头表达但是已经深刻注入身体的内容。

比如是,我觉得这个东西太难了,一开始就不想做;

或者一看这个作业,我觉得马上厌倦;

甚至,一听这门学科的词语,就脸色大变。

稍微了解下去,就会惊心动魄,比如:

昨天刚刚被老师骂过,所以,此刻提到英语,他马上就不想做了。

但是家长在,又不得不做,于是就有这种走神的状态。

你看,走神反馈出来的情绪,就和孩子的经历有关系,这种情绪在他身体里面全部会积累起来。

那,这门学科作业动笔的瞬间,

一看到这门学科的瞬间,

脑子里出现这个学科画面的瞬间,

孩子能够走神,那绝对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再说,走神的反馈,那就是关于认知这一块

孩子走神,所给出的反馈,可能是这样的:

这个题目对我来说难了,我写得太累了,

这个作文题目我没有东西写了,

或者是这个单词背诵的任务对我来说很有挑战…..

但是这不是孩子的错,孩子肯定没有学过“怎么动脑筋”,

大人也没机会教会孩子

——我们的学校目前还没有深入地研究到就某一门学科如何动脑的学法课。

事实上,孩子遇到挑战时,所有的发呆。

所有的走神,所有的磨蹭,

作为一种反馈,是没有失败,没有好坏,只有反馈。

是有一些东西在他的整个身体里积累,

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

长年累月的,三年、四年地呐喊。在向我们呐喊:

妈妈,我身体受不了!

妈妈,我有点不爽!

妈妈,这个地方对我来说有点难!

妈妈,我这个脑子不够用了……

他在等帮助,毕竟是小孩子啊,

他没有办法,

没办法很好地觉察自己的身体、

精准地剖析自己的经历、

坚韧地去理解老师的教法,

去勇敢地好奇老师是怎么动脑筋?

那这个时候他怎么办呢?

身体会来帮助他/她,反映出来一种方式就是行为层面的,

更愿意关心一下外面的事情,

愿意去上个厕所,哪怕什么都不做,他也想坐在那边发呆一下。

但我们家长又不理解,

只是提醒一下、或者批评一下,好让孩子继续做作业。

但事实上,并不能真正帮到孩子。

而孩子的这一下走神,

恰恰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让自己不被摧垮掉。

他没有办法,没有人理解,也没有机会反馈,更无从得到支持,

所以只好用自己的方式喘息一下。

哪怕,他知道,这会面临怎样的批评。

有了这个认知,作为家长,我们的愤怒,我们的焦虑可能会降下来一些。

家长虽然并不能真正地帮到小孩,

但可以在这个问题上往前进一步,交流更好一些,对孩子多一些了解。

接下来我分享第二点:走神是一个机遇。

大象观点2:走神是一个机遇。

以上是说第一个观点,我们要关心走神反馈了什么。

接着说第二个观点:为什么说走神是机遇?

因为我们建立在一个前提假设上:

每一个孩子都是有神性的,天生都是会的,只是没有被激活而已。

走神的情况,是在有更高质量学习来临之前发生的

学习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孩子很多时候没有体验过。

你们有没有发现,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走神的机会好像没有现在多。

而到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出现了;

到了二升三,作业量一下子多了起来,思维要求一下子上去的时候,走神现象,突然就一下子多起来了。

会走神——这是任务对学习者的身体、情绪、认知构成挑战发出的走神。

因此,走神,很可能是和高质量的学习存在着某种联系。

而这种高质量的学习,是每个孩子原本都会的。

从基因来说,存在大量信息的基因,是父母传递给孩子的。

海量的信息,存贮其中,等待解码;

而从哲学层面上来讲的话,西方有个说法,

苏格拉底

只是出生的时候被产道挤压了一下,忘记了。

那我们家长能做的是后面要做的,

提问的方式也好,

示范的方式也好,

做练习的方式也好,

有意为之的也好,

是无意当中的一些言行也好,

这都是给孩子一个背景,孩子都有可能被激活。

被激活的是什么的,不知道。但是,只是相信一条,但是他什么都会

这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我们承认小孩什么都会,但是这个前提假设注定孩子的学习是痛苦的

他为什么会痛苦?因为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

本质上,学习是和自己对话的一个过程,因为没有人能够代替学习。

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自我发现的过程,会痛苦,也会愉悦,

是一个自我对话的过程,跟经验对话,而这个过程,没有人能帮得了自己。

即便是老师在讲,家长在教,最终还是学习的过程,

是要由孩子亲自发生才算

——学习的主人,学习的责任,永远没法交出来。

学的好不好,是孩子的责任——因为,本来,孩子什么都会的。

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

需要孩子自己去淘。需要孩子借助周围的资源,找到更好的发现自己宝库中能量的方法。

整个过程,孩子朝着两个方向发力:

一个是向外的:我要听一下,外面有什么声音;我要确认一下,我对外通道一直打开着吗?

关心外面的世界就意味着,一方面,想保护自己;

一方面,也是更自由的新的学习发生的机会。

我们会发现小朋友一二年级的时候,

他可能还不太会关心你老爸老妈做什么,

大人接下来准备怎么安排。

但是小朋友到三年级,

他关心的范围和深度就明显加大加深了。

他会关心你的工作,还会关心你这个反应背后的因果干系。

为什么他关心的会更多?

这意味着孩子对外链接的管道更加地开阔,

对外触及的深度又有延展,

那这个时候他走神的质量,就有意思了,

值得我们关注。因为可能呈现的是他的兴趣爱好,知识发展,思维提升的状态。

这里,直接对应的一个操作性的办法是

关心他/她,走神的时候,

关心下他/她对外时,会被什么东西吸引住?

把这些东西梳理一下,你会发现孩子的一些规律:

吸引他的东西是一个糖果?一本书?一个游戏?还是一个怎样的话题……

他关心的话题是否有层次感?

今年走神和去年走神的东西不一样,反馈出孩子对世界的理解是有不一样了……

珍惜走神,这是一个我们认识孩子的机会,孩子了解自己的机会。

走神也分质量高下呢,

走神是最无聊最自由最放松的时候,

这个时候也最能够反映出,孩子的认知水平、孩子对世界的理解深度,

也能够反映出孩子可能的兴趣在哪里……

每个孩子的兴趣与程度都是不同的

一个是向内的。

是自己脑袋里做白日梦的状态……

这是难得的、明确的,他自己在“清醒”状态下跟自己对话的过程。

走神,也是一种高质量的专注。

一般走神的时候,还很难自己从走神里出来,

因为走神走得太投入,太专注了。而专注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

因为专注通常是自我对话,也是一个揭伤疤的过程,孤独感就会出来

反思,反省,被教练都很痛苦。没有人能帮得了我,这就向内聚焦。

这是属于机制对内的那一块,这个是非常难的

,因为这个是一个精神领域。

专注对象是谁?是自己的内在思维与精神。

这个时候外面人根本就不知道你在做什么。

比如看到一个作文题目,要写作文了,

他可能情绪不好了,要走个神

,跟自己的情绪对话;或者,

解题时,你要偶尔放空走神的形式来寻找自己内在的智慧……这都是在自己跟自己对话。

需要自我对话

自己跟自己对话这是非常有难度的,包括我们成人都很难。

这是非常辛苦但又珍贵的一件事情。

因为很孤独,除了自己,没有其他人。这就契合了真正学习发生的状态:而学习本来就是孤独的,是自己才能发生的。

为什么孔子《论语》第一则就要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呢?因

为学习很孤独啊,所以我才会因为有个同学而开心

问题是,就算朋友来,也不能完全解决孤独问题,

因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脑海深处的精神世界,

人和人无法完全理解。深层次的学习之路上,注定孤独

孔子最后跟了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种体验孤独,承受孤独的感觉,

是注意机制向内的时候才有机会发生的。这种体验,

对于孩子而言,是具有成长层面的意义的。

体验孤独

是在为高质量的一个突变过程做准备。

你看他沉静下来的机会又有多少,

你看孩子稳定地持续思考同一个问题的时间有多长?…….

这都是非常棒的、深刻的思维品质。

而走神,就蕴藏着这些品质的要素。

向内的、孤独的、没被理解的、是自己在动脑筋的、凝神静气的、自我对话的、有一定长度的、呈现韧度的…….

亲子对话也有技术哦

所以这里面这背后也有一个操作性的做法:

对孩子充满好奇的基础上,懂得一些关键性的问话。

如:

你知道自己走神吗?

是怎么知道自己走神的?

想到什么的时候,就会走神呢?

出现什么的时候,你就会走神呢?

走神之后,怎么样就能回来了呢?

你是什么时候提醒自己回来的呢?

等等。

亲子关系

对,有妈妈说:这个好难。其实,问话是一门技术,需要练习的,有点难

但是方法不是最关键的,因为都是可以创造的,因为各位家长对孩子不缺爱。一定会有办法的。

最难的是前提假设:

作为家长相信不相信,孩子是有神性的,相不相信“没有失败只有反馈”,

相不相信“走神”是问题,问题是资源。

只有自己相信了,自己修复了,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

家长不信,孩子不听

如果家长不信,回去半信半疑和孩子聊“走神”,

孩子会很敏感的,一眼识破,也不会和你说真话。

假如孩子告诉你,我一节课走神10次,妈妈可能就着急的……

一着急,孩子就不会说下去。探讨走神背后的各种可能,就消失了。

那怎么办呢?

们给自己、也给孩子一个与这个走神问题相处的时间,

比如:一年。在这一年里,走神问题,发生多少次,内容多奇葩,都不要紧。

然后妈妈先花一个月来练习,

觉察自己走神的过程,然后分享给孩子

并分享自己对走神的认识,

一个月之后,再来和孩子聊孩子走神的问题…….

这里是成为学习者工作室,学法咨询师 大象(项恩炜)的写字处。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还有点意思,欢迎关注,随手点赞:)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大脑总会走神,「学习过程诊断」孩子学习时走神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为什么大脑总会走神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