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关于小孩为什么总会哭,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问题越来越多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小孩为什么总会哭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
网上有很多关于小孩为什么总会哭,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问题越来越多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小孩为什么总会哭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1、小孩为什么总会哭
家庭教育,就是孩子未来的“人生标杆”,好父母有温度,愿意用爱去连接孩子,让孩子扎实成长。
——萨姐
作者:暖心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曾经说过:
孩子一生最重要的四个场所是“子宫,家庭,学校,职场”。
家庭是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场所;父母是孩子感受这个世界的“钥匙”。
很多父母都在不断地抱怨孩子:不愁吃不愁穿的,为什么问题却越来越多。
其实,并不是孩子问题越来越多,而是父母的教育方式错了,才会将孩子越“拉”越“偏”。
如果你还不懂这个道理,那就看看下面这四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吧!
01
小艾伯特实验
恐吓式育儿,让孩子一生都活在阴影里
你有没有试过,这样去“威胁”孩子?
再哭就不要你了;你不听话,就让警察来抓你;下一次再做错一道题,就让老师把你关起来…
大部分父母潜意识里认为,要让孩子听话,就要让孩子“害怕”。
却不知道,“恐吓式育儿”虽然能让孩子妥协,但是它只是父母控制孩子时的筹码,用得多了以后,很有可能成为孩子一生的阴影。
著名心理学家华生曾做过一个“小艾伯特”实验。
他从一家医院挑选了9个月大的小艾伯特进行了实验。
一开始,华生只是让小艾伯特摸各种物品,小白鼠、小兔子、小狗、面具、棉絮、报纸等等。
起初,小艾伯特并不害怕。
2个月后,华生开始让他接触小白鼠。
刚开始,小白鼠靠近小艾伯特时,他不仅不害怕,甚至还用手去抓小白鼠。
后来,每当小艾伯特摸小白鼠时,华生就在背后用铁锤敲击悬挂的铁棒,制造响亮的声音,结果小艾伯特被吓得大哭,表现出了极度的恐惧。
几次刺激后,小艾伯特一见小白鼠就吓得躲开,表情异常痛苦。
这样的恐惧导致他连摸过的小狗、猴子、面具等等,都惧怕。
通过这个实验,华生认为:恐惧情绪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后天习得。
于是他形成一种教育理念:培养孩子就要用“怕”的方式来控制他。
后来他将“恐吓”式育儿运用到子女身上:
孩子摔碎了花瓶,他就辱骂他,孩子就再也不摔碎花瓶;孩子做错了事情,他会用棍棒教育,就能让孩子再也不犯错…
那么,在他毫无情感地教育下,孩子都怎么样了?
大儿子雷纳,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三十多岁时就自杀身亡;女儿性格暴躁易怒、酗酒成性,多次自杀,最终身亡;小儿子游手好闲到处流浪。
这样惨痛的经历也在提醒着我们:没有爱的教育最终摧毁孩子。
当我们盲目地给孩子制造恐惧时,下意识地就会忽视孩子的感受,这种爱的匮乏感最终会渐渐扭曲孩子的心理。
曾有教育家说:
长期处于威胁状态下的孩子,会缺乏安全感,形成讨好型人格甚至失去自我等,严重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被“吓怕”的孩子,虽然变得乖巧懂事,但是内心也会非常脆弱,甚至将“怕”变成脑海里的意念。
“恐吓”的恶性循环,会让孩子被恐惧支配,最终成为阴影,一辈子挥不出去。
02
“恶魔实验”
父母的“标签”,背负着孩子一辈子的命运
一位父亲去监狱看望犯事的儿子,并对儿子说了一句“对不起”。
短短的三个字却让儿子情绪异常激动,他说“永远都不原谅父亲”,因为父亲给了他最痛苦的成长。
这位父亲是个急脾气,教育儿子时只会打骂和贬低他,“废物、白眼狼、迟早进监狱”这样的词就是父亲的口头禅。
没想到,这些话就这样“钉”在了男孩身上,让他一步一步朝着父亲所说的方向发展。
父母永远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因为你无意间就会给孩子的“负面”标签,它会像“诅咒”一样毁掉孩子。
美国爱荷华大学的约翰逊教授曾做过一个“恶魔实验”。
他挑选22名孤儿,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各包含5名口吃儿童和6名正常儿童。
A组的孩子接受的是积极正面地引导:“你不口吃,表达得很好,你以后一定会说得越来越好。”
B组接受的是打击和指责:“你说话口吃,你表现出了很多口吃儿童的症状,在想好前你不要开口说话。”
实验持续了5个月,却得出了惊人的结果:
A组中,口吃的孩子最终只有1人的口吃变严重,其他的孩子都明显变得积极乐观、开朗向上;B组的6名正常儿童,其中有5人出现了口吃的症状,并且大部分孩子变得沉默寡言,而且说话速度也越来越慢了,认知水平和情绪管理都变得非常糟糕。
这就是语言的影响力。
父母就像孩子的催眠师,所说的任何语言都能内化成孩子内心的声音,并背负着它一直走下去。
脑科学家洪兰教授说过:
“大脑是可以被语言改变的。它会一直不停地因为外界的需求而改变神经的分配。”
当父母一直笃定地告诉一个孩子“你聪明又勤奋,一定会越来越优秀的”,孩子的大脑就会自动输入,不自觉地用行为证明“我就是这样的人”。
倘若,父母经常打击孩子“你怎么这么笨”等这类负面的评价,孩子的大脑就会产生“我很糟糕、我不行”的观念,并用各种行为去“证明”父母的话,不仅大脑会“变笨”,整个人生都可能陷入恶性循环!
父母给孩子的评价,既能成就孩子,也能毁掉他。
03
习得性无助实验
不接纳的父母,让孩子永远活在“消极”中
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过一组数据:
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1分钟就有2人自杀死亡,有8人自杀未遂。
后来通过调查发现,这些孩子自杀的真相是:父母离异、被家长批评、被同学欺负、作业没完成、成绩不理想……
为什么孩子的心理会如此脆弱?
这个答案可以从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身上找到答案。
他曾经深陷抑郁症困扰、悲观、无助,他指出当一个人陷入抑郁症状时,是患上了“习得性无助”症状。
他说:“不用多,十次挫败就足以让一个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
为此,他曾做过一个实验:
把狗关在笼子里面,地板通电,中间有一个栅栏,在狗一侧给地板充电。
这时候,当狗跳到另一侧的时候,电机就停了。
面对一个一米高的栅栏,一充电狗就跳过去了;当研究人员把栅栏提高到3米再通电,狗跳了好多次跳不过去,直到把电停了。
第二次再通电,狗继续跳,一直跳了七八次,狗始终跳不过去,于是他就再也不跳了。
这时候研究者把栅栏降到1米,再充电的时候,狗仍然不跳,躲在墙角。
狗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之后,发现自己的行为无法改变结果,就会习得无助感。
它用在孩子身上是同样的道理。
当孩子发现,他付出一次又一次努力之后仍然是失败,内心的失控感会让他产生“习得性无助”的症状:被动;自尊缺失;悲观、焦虑等的表现。
有一对父母,他们对孩子有着极高的期望。
上学时,他们对孩子提出很多要求:成绩要好、学习要努力,要考进名校等要求。
工作后,他们又提出让女儿从事律师行业工作。
从小到大,女儿都被迫着去努力,终有一天被压垮,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
她说:
“爸爸妈妈,我一直希望可以成为你们希望我成为的那种人,可是,我始终成不了那种人。”
当一个孩子长期活在不被接纳的环境下,又无法获得认可,她的内心就会非常消极。
如果孩子在原生家庭中经历了这两种成长,永远也逃不开“消极心态”:
其一是:父母的期望过高,孩子再怎么努力都达不到期望,他失去努力的意义;
其二是:长期让孩子成长在一个负面环境里,让孩子不快乐,没有结果,所以我放弃。
父母就是孩子对待自我的“一面镜子”。
04
白鼠实验
奖励式育儿,摧毁孩子的动力
在网上看到一位爸爸为了督促孩子,特意制作的一张奖惩表:
早上起床学习半个小时,奖励一元;口算全对一次,奖励一元;考试95分以上,一门奖励三元…
但是,一段时间之后,爸爸无奈地表示:什么方法都用遍了,孩子依然没有什么改变。
为什么越奖励,效果越差?
因为,奖励式育儿更像是一种“贿赂”,很难真正改掉毛病,还可能会毁掉孩子的主动性。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曾做过一个叫“斯金纳箱”的心理实验。
它分为了正向实验和负向实验。
正向实验:
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拉杆的箱子中,箱子外面放着一些食物,小白鼠只要按一下拉杆,就会得到食物作为奖励。
于是,小白鼠学会按下拉杆来获取食物。
负向实验:
实验者又将小白鼠放入同样一个箱子中,如果小白鼠不按拉杆,就会有电流通过,于是小白鼠在不断地尝试下,学会按拉杆。
然而,箱子一旦不通电过后,小白鼠的按拉杆行为就会消失。
这个实验,就像是父母对孩子的奖惩制度一样,它能更快地建立一种行为模式,刺激孩子去学习。
但是,一旦奖惩消失,孩子的动力也就消失。
为什么?
因为物质刺激,孩子享受的只是“得到”的过程,一旦刺激减弱或消失,会让孩子越来越懈怠。
曾有一位哲学家提出这样的理论:
孩子会主动去做一件事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孩子喜欢,二是因为孩子能得到回报。
这两个概念不同在于,前者是“愿意做”,后者是“不得不做”;前者是“主动做”,后者是“被动做”。
我们要让孩子做一件事时内心是“想要做这件事”,但是一旦掺杂了物质刺激,就会让孩子的意识变成“我不得不做”。
奖励式教育,表面上是激励,实际上给了孩子被动下的选择。
05
看到过这样一句话:
“人格有问题的父母,哪怕对着最科学的育儿方法,也会养出有问题的孩子。”
家庭教育,就是孩子未来的“人生标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塑造人,它包含人际关系模式、思考方式、行为习惯甚至性格特点等,只要父母对了,孩子的路也就正确了。
无论何时,教育都要有温度,用爱去连接孩子,不要制造痛苦;
孩子会不会永远积极乐观,它一直藏在父母的言行里,父母的心“亮”了,孩子的未来也就明朗了;
好父母,要学会在孩子赛道旁加油,才能让孩子一骑绝尘。
父母就是孩子命运的雏形 ,要学会正确的“书写与涂抹”。
与大家共勉。
以上就是关于小孩为什么总会哭,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问题越来越多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小孩为什么总会哭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