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关于为什么没有家庭教育学校,为什么越来越多孩子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为什么没有家庭教育学校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
网上有很多关于为什么没有家庭教育学校,为什么越来越多孩子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为什么没有家庭教育学校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1、为什么没有家庭教育学校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是否需要存在界线呢?
3、家庭教育胜过学校教育的理由?
小元你好:
我的孩子今年刚上初中,学习节奏和小学完全不一样了,可能让他有点压力,甚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有一天,他突然问我:“妈妈,我现在每天学习、写作业、学习、写作业、上学、放学、上学、放学……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我快被学习考试搞出抑郁症了。”这个话题让我恐慌又不知所措。请问,我们该怎么跟12岁的孩子讲人生的意义呢?
一个成都的妈妈
2016年11月,北京大学副教授徐凯文在一次演讲中提出了“空心病”的概念,他指出,现在的孩子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称许,但是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不是想自杀,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孩子的生活
非常扁平化
在蔡朝阳看来,现在青少年意义感的匮乏就源自“空心病”。他认为,教育衡量尺度的单一造成了孩子扁平化的生活,也就最终导致了人生的无意义感。
现在青少年的家长正是从应试教育体制里获利的一代,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改变命运”。即使当下的社会环境已经与三四十年前大不一样,但家长仍没有跳出“教育=应试”的认知框架。
但,教育不是应试,教育即生活。但是内卷的环境之下,多少家长、老师把“教育即生活”应用在日常里面呢?青少年本应该洋溢着青春的笑脸,热情澎湃地追求自己所有感兴趣的事情。
然而现状却是:他们丰富的兴趣爱好全部被扼杀,只剩下了一件事情——做题。有的孩子调侃自己的生活“举头望明月,低头做作业”“垂死病中惊坐起,还有作业没写完”……
家长和老师塑造了孩子的状态、世界以及人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孩子的要求过于单一,导致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孩子的生活变得非常扁平,极其单调。
基本上是上学听课,回家写作业。人生本应该形式多样——下雪了去打个雪仗,夏天了要去游个泳,寒暑假去旅个游——在青少年扁平化的生活中,只剩下了写作业和考试,还随时要接受“这样不对那样不对”的评判。
扁平化的孩子觉得人生是无趣的、痛苦的,ta找不到疏通的渠道,也找不到解决的方法,部分孩子选择自残也并不是真的想自杀,而是在用极端的方式寻求某种刺激。
孩子原力觉醒
活出人生的意义来
让孩子感知、寻找到人生的意义,归根结底在于,所有的家长要让孩子们回到“教育即生活”的原点上,把精彩的生活还给ta,而不是只在乎学习这一件事;给ta多元化的评价,而不是用单一的衡量标准禁锢住孩子的行为和思想。
人生的意义不是讲出来的
是活出来的
.
如果父母把孩子叫过来,一本正经地说:“我今天要跟你来谈谈人生的意义”,既讲不明白,又充满了令孩子讨厌的说教成分。
人生的意义是一个哲学家想破了头都没有确切答案的哲学问题,也不是父母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
我们需要做的是,打破孩子当下生活中的扁平化,把他们从单一的评价体系里面解放出来,鼓励、支持、帮助孩子去从事他们有热情的事情。
同样地,家长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地带动孩子一起去探讨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尝试和感受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耳提面命、啰里啰嗦。
家庭教育在水乳交融的实践过程中自然完成,孩子自主吸收和消化,提炼出属于ta自己的人生关键词。因此,Ta的人生意义不是父母聊出来的,而是靠ta自己活出来。
作为父母,当然会对孩子有期望,按照自己心目当中的目标去塑造孩子。当孩子偏离了既定的目标,父母就觉得孩子翅膀硬了、不服管教了、天要塌了。
这里先厘清两个事实:一个是孩子自己,一个是家长心目中的孩子,两者必然会有落差。
虽然父母生育了孩子,但孩子是独立的个体,ta不是父母的复制版本,也不是父母人生的续集。
孩子是ta自己。
正如纪伯伦的诗《孩子》里说的那样:“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找到热情激发创造力
让孩子原力觉醒
.
原力觉醒,即是让孩子释放生命当中的本真,而不是任由外在世界单一的标准去评价他们。很多家长认为学习写作业是主业,其他的业余爱好是玩物丧志,其实这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对教育也是一个最大的误解。
爱好才能产生热情,而热情是激发创造力的前提。各行各业那些杰出的顶尖人才,都是出于喜欢某件事,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创造力,并投之以满满的激情和行动,终于在这项事业中得到了人生的意义感和价值感。如果一开始就不喜欢,是无法做到极致的。
孩子的兴趣点可能就藏在家长认为的“不务正业”里。
蔡朝阳说在成都麓湖·A4美术馆的活动中,有个孩子特别喜欢谈论蚂蚁,进行过专门的研究,还给专家写过信并得到长篇的回信,聊起蚂蚁滔滔不绝说上几个小时,可以称得上是“蚂蚁专家”了。
“不是说他长大必须成为一个蚂蚁专家,而是在他自己出于兴趣研究蚂蚁的过程当中,他学会了怎样去学习,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学习系统。
这个学习能力是最重要的,而且也是可以迁移的。如果他以后用同样的兴趣和方法去学习医学,同样可以成功。”
孩子们天生喜欢创造,就像他们喜欢玩水和沙子一样,沙子可以挖地道,可以建城堡,可以创造一个星系等等,他们在玩沙子的时候,就创造了自己的世界。只是在家长看来,这属于对学习、对升学没有任何作用的“耽误时间”。
父母不妨抛弃掉这种对任何事务都非常功利性的看法,尝试着真正支持孩子的创造。
每个孩子的创造力都是不一样的,无非是用这种方式或者用那样的工具在创造而已。蔡朝阳举了一个例子,他说自己的创造力不在空间想象力,讨厌从宜家买家具自己拼,在拼装的过程中感受不到任何乐趣。
他喜欢写文章,写作的过程让他脑子里的思想通过文字的凝结编排组织成文,表达出了他的思考,这个过程他非常享受,也非常快乐。这种快乐是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替代的。
也许有的人动手能力特别强,不管是拼搭乐高,还是组装家具,对ta来说压根就不是事儿,那ta的空间想象力肯定很好,这就是ta的创造力。
家长们可以观察一下孩子最有兴趣点的地方在哪里,从而去支持他最有创造力的那部分。
家长和孩子的目标不一致时
要允许孩子发声
.
人生的意义是很务虚的一个词,但我们可以把它具体化。比如,有家长就认为孩子应该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并且一定要是公务员。其实,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探讨,假如孩子同样认为“宇宙的尽头就是编制”,那父母和孩子的目标一致,亲子关系自然就会和谐不少,剩下的只是讨论如何达成目标。
假如孩子不认同此观点,也不是大逆不道。家长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全部套在孩子头上,可以提出来和孩子一起讨论,允许孩子发声,支持ta说出自己的观点。
尊重孩子的表达,就等于给孩子释放淤积情绪的通道。
为什么有些孩子再不愿意敞开心扉与父母交流呢?就是因为父母总是想尽方法忽悠孩子。比如:写完作业,就可以玩10分钟游戏。
可是,作业写完后,又会出现新的作业以及永远学不完的习……总在“受骗上当”的孩子,自然不会再相信父母,要么会与父母进行持续的“战争”,要么会默不作声,长期下去则会造成严重的“内伤”。
最后
蔡老师为青少年推荐了一本书《活出意义来》。作者维克多·弗兰克是一名犹太人,在纳粹的监狱里坐过牢,所有的亲人被迫害致死,只有他一个人从集中营里走了出来。他对存在的痛苦、挫折及现代人特有的焦虑与空虚感,有着深锐而透彻的见解。
“青少年如果在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件好事,ta可能会有迷茫和痛苦,但总比无所事事不知道为什么在努力更有价值,因为思考本身也是一种乐趣。”蔡朝阳如此认为。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兴趣点,从而“活出意义来”。
本文专业支持
蔡朝阳
教育学者,亲子作家,儿童服务者
其实我认为这两者还是有非常明显的边界的,只不过很多中国家长想当然的把边界模糊了而已。
可以这样说,目前的现实是,中国不少家长的观念里面,依然没有家庭教育的概念。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想当然的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也一并推给了学校,交给了老师。一旦孩子出现问题,便理直气壮的怪罪到老师头上。学习成绩差是老师的责任,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也是老师的责任,出现了心理问题也是老师的责任,甚至品质败坏违法犯罪也算是学校教育的责任.....
学校真的无力承担全部责任,也不应该承担全部责任。
在中国目前的现实条件下,学校教育的主要职责依然是学生的学业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接受教育,使他们成为有文化的人,学会一技之长,从而成为适应社会竞争、能够独立生存的社会个体。虽说学校也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是这种教育并不会像文化课那样成为固定的课程,也不会成为社会评价学校和老师的硬性指标。一般学校里的德育教育都是靠老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靠学校里规章制度的执行,靠学校良好风气对学生的影响,靠班会、体育竞技、课外活动等形式来塑造学生的思想,使他们积极向上、健康活泼、有正确的三观。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是有限的,是很难和家长从小到大对孩子的影响力相比的,也很难与一个原生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力相提并论的。
所以说学业教育上,学校为主,家长为辅,学校和老师需付主要责任;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应该是家庭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为辅,家长应该负主要责任。
所以说,这两个之间还是需要有界限的。
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所不能呈现的特殊性。父母亲及其他长辈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品格、性情、心理的塑造具有重大的影响。家庭教育在某种程度比学校教育更重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第一,家庭教育开展的时间更早。蔡元培先生说过“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学校”,一个人从一出生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会贯穿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如果能在早期就通过家庭教育对孩子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的正确引导,就会为孩子在接受学校教育时埋下很好的伏笔。
第二,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直接、更生动。孩子和父母是血脉相连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最亲近的,也是最容易彼此引起共鸣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既可以是举手投足间的修养,也可以是语言文化方面的熏陶。不用刻意,家庭的文化环境、语言环境、生活环境都会渗透到孩子的思想中去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第三,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孩子的一生在家庭环境里成长的时间是最多最长的,可以说朝朝暮暮孩子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或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教育,都会影响孩子的一言一行。从孩子身上,能够看到的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一代甚至是几代的家风。好的家风对于这个这个家庭、这个家族的人才崛起是具有重要的影响的。
总而言之,家庭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素质教育有效、顺利开展的前提。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没有家庭教育学校,为什么越来越多孩子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为什么没有家庭教育学校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