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关于为什么有了孩子家庭矛盾多,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为什么这么多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为什么有了孩子家庭矛盾多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
网上有很多关于为什么有了孩子家庭矛盾多,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为什么这么多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为什么有了孩子家庭矛盾多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1、为什么有了孩子家庭矛盾多
总有家长朋友说: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多有心理问题的呢?
其实,现在心理问题的确多,但是不是以前没有呢?
我觉得不是,就像以前没有听说有人得癌症。真的是没有人得癌症吗?
不一定吧,只不过那时候这个词没出现,大家不知道,患癌症去世的大家只能把它归结为生病。
或者信息不发达,大家的生活范围有限,对外面的人和事不知道。
当然,现在孩子心理问题的确多。
2019年2月22日,中科院发布了我国第一部“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
报告指出,随着年龄增大,以中国心理健康量表衡量的心理健康指数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18~25岁组的心理健康指数低于其他各年龄段;抑郁水平呈现随着年龄增大而降低的趋势。
这一结果提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多发,需要重视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
为什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多发呢?
大家普遍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家庭原因
1、关爱太多。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家长过于在意孩子的感受,希望减轻孩子的负担,不让孩子做家务,但无形中给孩子带来心理负担,剥夺了孩子借助家务或者其他活动成长的权利。
在太多关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不容易有自主性、独立性、掌控感和成就感。更为严重的还容易造成孩子性别角色的模糊。
例如:孩子不做任何家务劳动。
北大弑母案的吴谢宇曾自述∶
父亲生病期间,他很想替母亲分担,却被告知:“你小小年纪唯一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
母亲觉得自己大包大揽是为孩子好,但这恰恰使孩子失去了想要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例如:家长试图帮助孩子解决一切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问题。孩子和小朋友打架,家长出面;和同学发生矛盾,家长出面;对老师不满意,家长出面……
孩子完全没有独立解决发生在自己身上问题的机会,他也就不可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更容易退缩。他的情绪也没有宣泄口。
心理学家认为,娇生惯养与封闭成长容易造成青少年的性别角色模糊。
家长过于关爱、保护孩子,容易导致孩子性别角色模糊。
具体表现是男孩子相对脆弱,面对困难容易放弃。女孩子相对骄横或者蛮横。
2、压力太大。
如今生活节奏比较快,生活压力比较大,竞争也更为激烈。许多家长为保证孩子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给孩子安排了许多补课班,要求孩子有更强的能力:小学要求语文数学得双百,中学要求班级名列前茅,大学力求考清北。
例如:孩子的日常时间被家长安排的太过有序,孩子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甚至连自己发呆、放空的时间都没有。
例如:只要孩子成绩好,家长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一旦孩子成绩不能达到家长的预期,家长对孩子就更多的苛责。
现在的家长,大多数接受了较好的教育,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寄予厚望,孩子不得不从小参与高度的竞争,承受很大的压力,由此就引发各种考试焦虑、学业焦虑。
3、隔代抚育。
一部分家长由于快节奏的生活和较大的生活压力,没有办法亲自抚育孩子,孩子由爷爷奶奶等祖辈抚育长大。
这种孩子和父母的情感交流不通畅,不太会情感表达和交流,更容易依赖电子产品,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4、父母关系影响。
父女关系不和谐,经常吵架。孩子在家中体会不到家庭关系的和谐亲密,没有归属感。
同时,父母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对,也直接导致孩子学不会恰当表达方式,不会在同学、朋友间建立真正友谊,没有真正的朋友,情感流通不畅,形成恶性循环。
5、父母的不成长。
这是最重要的也是影响最大的原因。
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拓展了孩子的视野。
孩子们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孩子们越来越早熟,他们更看重自我个性,自我价值是否被认可,自我是否被尊重。
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马斯洛心理需求?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以前的孩子,他们的需求是吃饱穿暖;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吃穿不愁,零花钱不愁。他们的需求已经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自我尊重,被他人尊重,信心,成就感,价值观,创造力,责任感,示范带头作用,引领性等等。
可是很多父母以及祖父母对孩子爱的表现方式还停留在物质需求和普通的生活起居上。这离孩子的需求实在是太远了。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说:
“如果我们用过去的方式教育现在的孩子,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未来。”
家长的思维,家长的教育方法,跟不上孩子成长的过程,亲子关系不好,家长和孩子之间就会爆发冲突,冲突得不到解决,孩子自然会有很多心理问题。
相反,如果家长具有成长型思维,能够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学习,无论是隔代抚育、孩子压力过大,还是父母离异等问题,都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二、社会环境或者学校原因。
1、物质攀比。
社会上人们的攀比之风,折射到孩子身上,学校里有些学生比谁的零花钱多,比谁的衣服是名牌,比谁的生日收到的礼物贵重等,这些风气,让家庭困难的学生内心很自卑,他们会变得不爱交往,不太合群,学习成绩也会下降,慢慢变成了把自己封闭起来的孩子。
2、社会环境的高竞争。
现代社会环境竞争激烈。新闻和网络频频出现“研究生参加社区工作考试”“某某小学招聘教师必须研究生学历”等,进一步给在校学生增加了压力。
3、考试焦虑
在双减政策前,频繁的考试,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焦虑。
“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老师的法宝。”道出孩子们真实的心理感受。
部分学校以成绩分班,家长把分数当作奖惩依据,孩子们的全部身心都被笼罩在考试的压力之中。
4、学习障碍
个别学校考试题目只求难度深度和灵活,不顾及孩子的承受能力。
孩子的基本功没有得到有序的、合理的训练。孩子就会在学习中面临诸多障碍,越学越难,进而形成心理压力,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
5、部分老师要求学生考高分。学生基础不同,家庭情况不同,智力情况不同,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优秀,即使是学习好的学生,也不可能每次考试都会优秀。有些心理脆弱的学生经不起家长和老师的双重打击,往往会产生心理问题。
有些老师对差生有歧视,经常说讽刺挖苦的话,使孩子的心理变得扭曲,甚至仇视同学,仇视老师。
三、孩子自身原因。
1、失去自信
生活中所见,有的孩子或许表现的不太优秀,总是被批评,逐渐失去了自信。
2、早恋并且受挫
孩子如果在成长过程中,每天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就会渴望心灵慰藉和庇护,孩子们就容易早恋。
有早恋的孩子也容易经历失恋的痛苦。失恋比早恋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3、先天性格。
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如果家长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的孩子遇到和其他孩子同样的问题时,更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什么样的孩子不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呢?
李玫瑾教授说过:
“会玩的小孩往往更优秀,学习成绩更好。”
教育学博士钱志亮说:
“有充足的睡眠,可以好好长身体;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自在地疯跑、畅快地运动、投入地观察自然万物、和小伙伴玩游戏、或者只是静静地放空、发呆.....这样的生活会让孩子每天兴致勃勃,感受着生活的乐趣,激发出内在生命力。”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有了孩子家庭矛盾多,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为什么这么多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为什么有了孩子家庭矛盾多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