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关于为什么家庭关系越来越差,可是年味为什么越来越淡呢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为什么家庭关系越来越差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
网上有很多关于为什么家庭关系越来越差,可是年味为什么越来越淡呢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为什么家庭关系越来越差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1、为什么家庭关系越来越差
本文3479字,读完需要十分钟,作者带您回味国人过大年的传统习俗,探寻渐行渐远的“年味”,怀念那些过去的日子!
总听到身边有人抱怨,如今的年味是越来越不如从前了!我也是深有同感,不知何时开始,年似乎没有以前那么有味道了!
翻开古诗文,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写年的佳作竟然不是特别多。最有名当属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苏轼、陆游等大诗人也有诗作,然而都流传不广,达不到妇孺皆知的程度,究其原因,应该还是没有写出大众喜闻乐见的年味吧。倒是一位名不见经传唐代诗人——史青,仅有一首《应诏赋得除夜》存世,我觉得写得颇有年的意境: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前日是腊月初八,这是个很重要的日子,除了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当然还有“腊八粥”了!
小时候听我母亲说,这习俗是朱元璋流传下来的。这位传奇皇帝小时候过得特别惨,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话说这年冬天的某日,应该就是腊月初八这天吧,饿得要死的朱重八四处找吃的,哪有那么容易找到,只好饿着肚子躺在床上苦撑着,估计连咒骂这悲催人生的力气都没有吧,他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找口吃的,要不然谁会连一只耗子都不放过呢?他看见一只大耗子钻进了墙角的地洞里,忽然想到,耗子洞里应该会有吃的,于是就找来工具开挖,还真别说,真的让他挖出来一堆杂七杂八的粮食,怎么吃呢?他把这七七八八的杂粮洗干净熬了一锅粥,救了自己一命。后来做了皇帝以后,朱元璋还念念不忘当年腊月初八的这一锅救命粥,命子孙后代都要在这天喝杂粮粥以示怀念,这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虽然和这位皇帝是同乡,同是安徽人,但是在我记事里,家乡人似乎并不重视这节日,没有多少人家记得要在这天喝粥的,倒是北方好像很重视这节日,难道这传说不对吗?上网一查果然有问题,原来这节日由来已久,最早的传说竟是和佛祖有关。相传佛祖是在这天得道成佛的,后人就在这天吃粥以纪念佛祖悟道的艰辛。宋代之前就有过腊八节的习俗,大诗人陆游就有“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佐证。这样看来肯定不是起源于朱元璋了,各地还有其他的许多传说,无从一一考究,总之就是一个北方的节日。所以吧,腊八是不能给我多少年味的回忆了!
而腊八之后,情形就完全不同了,满满的都是年的味道!人们见面都喜欢倒数着说日子:快了,就二十多天了……对大人来说,这二十多天是年前最忙碌的日子,可在孩子们的眼里,这二十多天既是漫长的,又是有趣的!
晴好的日子里大人们要忙着浆洗,一家老老小小,床上睡的,身上穿的,都得洗得干干净净。阴雨天也没得闲着,屋里屋外都得收拾,洗擦那些不需要晾晒的器皿。而更多的忙碌,就是置备年货了!
八十年代办年货,和今天的区别就在于要自备。除了糖烟酒这些高档商品是购买的,其它的东西基本都是自制。一进入腊月,家家户户都忙着手制各种各样的年货,从果盒里的瓜子花生、芝麻糖、花生糖、爆米花糖等各种点心,到餐桌上的鸡鱼肉圆等各种菜肴,就看谁家的手艺好了!
当然,并不是每件事都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像打豆腐,烫豆丝之类,吃完豆脑,尝过新鲜豆丝后就懒得再看了;而炒瓜子花生这些没技术含量的事情,根本就是不屑一顾;杀年猪虽然最让人开心,但是场面过于血腥,只有“杀猪菜”让人难忘;集体的鱼塘网鱼也没我们什么事情,抓鱼分鱼都插不上手,只能站在塘埂上或是爬到树梢上看热闹;然而还有一些事情,是非但看完不可,还得亲自参与的。其中就有两样是我最感兴趣的,排在第一的非“熬糖”莫属了。
熬糖是我小时候一直搞不明白的事情,大米和麦芽,是怎样变成甜甜的糖块的。恐怕与我特别爱吃糖有关系,总是对这门技艺非常感兴趣。我的大伯大妈是这方面的高手,经常给邻居们帮忙。每年给我家熬糖的时候我都会缠着他俩问个不停,但是他们都是没有什么文化的,只会操作,根本解释不了我的问题,我觉得只有亲眼看他们操作过后才能明白。然而,想亲眼目睹熬糖的完整过程绝非易事,在我十岁之前,连续三年都没能坚持到最后。原因是非常简单的,从上午起锅开始,一直要到第二日凌晨才能完成所有操作,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坚持下来的。起初总是信誓旦旦的要陪着他们看下来,而最后总是连自己是怎么上床的都不知道,只记得第二天早上醒来,急匆匆的爬起赶往厨房,然而,雪白的麦芽糖总已经摆在了竹匾里了。
在我十一岁这年,在汲取了前几年的教训后,决定在上半夜先睡一觉,让母亲在下半夜时喊我起床,终于看完了整个熬糖的过程。
如今看来,其实这熬糖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先是利用麦芽催酵糯米,产生含糖量很高的糖汁,这个过程极为漫长,要十多个小时,然后用工具把糖汁滤下来。我大伯家有一套压榨糖汁的工具,不晓得现在可还保留着。接下来就是水与火的艺术了。一大锅糖汁用火慢慢的熬干,当糖汁被蒸发成糖浆后,就要控制好火候,火大了容易焦锅,产生焦糊味。糖浆熬到一定黏稠度就要退火,待糖浆稍冷一点就把它从锅里盛起,这时还不算完事了,接下来还有一道叫“拔糖”的工序。
刚刚熬好的糖浆是黑乎乎的,还特别黏稠,经过拔糖后会变成雪白的,也不那么粘手了。大伯和父亲抬来一块石磨,在磨眼里插上一根擀面杖,然后把余温未散的糖团捏成条状,套在擀面杖上使劲拉扯,故名曰“拔糖”。这绝对是个力气活,我父亲和大伯轮番上阵,母亲和大妈在边上搭帮手,几个回合下来两个壮汉都是满头大汗,棉袄都得脱下来。
已经不记得有多少年没吃过那么香甜麦芽糖了,眨眼之间,当年拔糖的壮汉都已经垂垂老矣,我大伯今年八十三了,已经有好多年没帮人熬过糖了。我父亲也八十了,当年这样的酣畅淋漓的画面再也无法上演了!而我母亲和我的大妈却已辞世多年……
别小看这熬糖,七八十年代那可是每家都得做的事情,因为过年的糕点都得用到它,制作各种米糖,还有芝麻糖,花生糖等。后两种是“高级点心”,条件好一点的家庭才会制作,而米糖,也就是我们方言里的“糖粑”,那是家家户户都要制作的,七十年代的孩子,谁的童年不是啃着糖粑长大的呢?
这又让我想起童年最感兴趣的另一件事了——爆米花!
童年的记忆里,这是最有年味的事情了。我们方言里说的更加形象——“炸米”!腊月里的某一天,炸米师傅挑着他的神器“炸米罐”,晃晃悠悠的来到某个村庄,一村的孩子都开始欢呼雀跃了!恐怕是孩子们的零食的缘故,各家各户的炸米代表基本都是孩子。大家拎着小篮子,里面装着的是秋天在山上捡来的松球,这是炸米的最佳燃料,排着队,一边等着,一边打闹着。每当炸米师傅打开罐子“放炮”时,大家一个个都紧紧捂住耳朵,哪怕是最调皮的家伙,在这一声轰然巨响面前也甘拜下风!巨响过后,烟雾缭绕,奇香扑鼻,一粒粒大米发生了神奇的变化,体积增大了好几倍,变得又香又脆,这“巨炮”下的盛宴,永远留在了童年的心头!
其实,整个过年也不仅仅只有“吃”让人难忘。年,其实是一个祭祀的节日。中国的年之所以隆重,说到底还是继承了老祖宗的那一套,同宗共祖聚族而居,在整个正月里要多次举行隆重的年祭仪式。首先是大年夜的祭拜,各家各户都要捧着祭品到族里的祖堂,先是祭拜天地,然后是接祖宗。
这中间焚香烧纸,燃放鞭炮,鸣钟击磬,斟茶倒酒,族长高呼“拜天地”,男女老少齐刷刷匍匐跪倒,恭恭敬敬磕头;族长再喊道“拜祖宗”,于是众人又是趴地上一通啄米。再者就是初一早上的祭拜,仪式和头天晚上一模一样,只是多了一个燃放烟花的环节。
最后还有一次就是正月十五送祖宗,以示年已经结束了。送祖宗相对要简单许多,旧时要在元宵夜戏灯舞狮,现在没人搞这些了,于是就放一挂鞭炮完事。
回味到这里,我似乎找到了一些远去的年味了!贫穷的岁月里,一切都是那么来之不易,也让一切都变得那么庄重而美好,这种庄重与美好,就是曾经的“年味”。那又是什么让今天的年味发生了变化?说到底,是社会发展了,是人们变富了!如今的一切都来得那么轻而易举,来得那么随随便便。谁会在穿一件新衣服时还有当年那种欣喜若狂的兴奋,谁家还会花上十几个小时辛辛苦苦熬糖,谁还会为了餐桌上的食物烦恼……
过去,年头年尾都绕不开一个”吃“字,现在呢,谁还那么在意吃?平常的日子里,哪天不是“锦衣玉食”?过年与平日相比,也根本体现不出太多的与众不同,离开了对吃和穿崇敬,少了那份对年的渴望与尊重,这年味自然淡了!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人生匆匆数十载,少年时代懵懂而快乐,青年时代贪玩而颓废,而今人到中年方识得生活的真谛,真的是“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啊!然而再也找不到“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的欢乐了。那个陪着我守岁到天明的小伙伴现在在哪里呢?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家庭关系越来越差,可是年味为什么越来越淡呢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为什么家庭关系越来越差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