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关于家庭教育促进法为什么立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家庭教育促进法为什么立法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
网上有很多关于家庭教育促进法为什么立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家庭教育促进法为什么立法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1、家庭教育促进法为什么立法
2、实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原因
2022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就要正式实施了。法律规定:“父母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这意味着,中国家庭正式步入依法带娃的时代。
国家为家庭教育立法,分量不用多说。家长必须负起责、负好责,再也不能当“甩手掌柜”了。但问题是,应该负什么责呢?
一般来说,家庭的教育责任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帮孩子适应学校。这个功能家长普遍比较重视,但容易窄化为学业成绩,而不是帮助孩子成为全面而有个性的人为未来做准备。
第二,帮孩子学会生活,成为有能力、有想法、能为自己创造幸福的人。这是家庭独有的责任,但却容易被忽视。
识别两个行为误区
明确了责任,在讲怎么做之前,我们先梳理下,看看有哪些行为误区与责任相悖。
第一种,习惯性外包。
家长经常挂在嘴边的有两句话:“没时间”和“工作太忙”。因为忙,就把学知识的事全交给了老师,把提分数、学技能交给了校外培训机构,甚至有时候还把孩子的膳食营养交给了外卖。这就叫“习惯性外包”。
我遇到过一位高三学生的母亲,焦虑地问:“孩子英语成绩上不去,我又辅导不了,怎么办?”
我建议她只做一件事,每周空出三个晚上,不用教,就静静地坐在孩子身边,一直陪伴到高考。
后来,她真的听了建议,推掉了所有应酬,每天花一个小时坐在孩子身边。现在这个孩子出国读硕士了。我每次遇见这位母亲,她总是很感慨,现在儿子总会怀念那段陪伴他的时光。
第二种,经验性伤害。
家庭教育最大的难题是什么?不少家长都投票给手机。有家长说:“不碰手机,孩子就是天使;拿到手机,就变成小恶魔。”在无数次手机抢夺中,亲子关系破坏了,家庭矛盾也随之升级。
其实,这个问题没有家长想的那么严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研究表明,青少年上网做的事情排名第一的是学习,包括查资料、发送作业等等;排第二的是听音乐;之后才是游戏、聊天和短视频。
一名中学生说:“爸妈拿手机就是在工作查资料,为什么我一拿起手机就是玩游戏呢?他们越这么说,我就越玩。”
你看,这就是“经验性伤害”,父母总带着自己过去成长中的经验去要求孩子。殊不知,教育学上有一个“镜像传递”效应,也就是李希贵校长常说的:“孩子永远不会成为你期待的样子,他们只会成为你的样子。”
改善家庭教育行为的三级台阶
好,识别了误区,再看怎么办。我帮你搭建了改善家庭教育行为的三级台阶,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状况拾级而上,试着做一些改变。
第一级台阶,重新构建关系。
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家庭教育同样如此。那在家庭里,哪些关系需要修补和重建呢?
首先,亲子关系。
有的父母把孩子当作私人物品,想疼就疼,想骂就骂。孩子是我十月怀胎生出来的,打不得吗?今天还真就打不得,因为有了法律。
当然不管有没有法律,你都要意识到:孩子不是成人,而是成长中的人。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帮助。
但现实是大部分家长的批评超出了孩子的承受力。我在《小学生家长必修课》中多次提到一条原则:“随时表扬,定期批评。”也就是说我们要不遗余力地表扬孩子,激励他们产生更多的积极行为;而对于不良行为,要善于转移视线,抓关键问题,在特定时段正式地向孩子提出改进建议。但就这一条,我在后台的留言中看到大量的家长说,做到太难了。
要知道,常态下,孩子良好的行为占85%,不良行为占15%。当你认为孩子没有可表扬的优点时,请记住,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的问题。正如李希贵校长所说:“孩子不是因为优秀才鼓励,而是因为鼓励才优秀。”
第二,你和学校老师的关系。
三年的全球报告,我总能收到这样的反馈:“沈老师,你的报告太好了,你讲到的学校也都很好。但我家孩子的学校不太好,老师也不好,该怎么办呢?”
我会告诉家长,当你判定学校和老师不好的时候,关系就开始破坏了。
我知道,现实的中国教育还没有实现均衡优质,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差异很大。但毕竟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师生相处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孩子的学业成就。如果你总是埋怨学校不好、老师不好,这种情绪就会影响到孩子。当孩子不再喜欢学校和老师的时候,教育也就停止了。
因此,无论你的孩子进了什么样的学校,遇到怎样的老师,请在心里默念一条原则:“传递赞美,润滑关系。”
润滑孩子与老师的关系是家长责无旁贷的任务:一方面你要经常向孩子传递老师对他的认可;另一方面也要向老师传递孩子对他的喜爱,通过与孩子聊天,获取孩子对各科老师的细节性认可,再以各种方式传递给老师。请注意,真诚是赞美的生命。
第三,你和爱人的关系。
你们可以坐下来讨论各自对孩子的期待;一起确立在新的一年里,要为孩子做的几件实事儿;也可以摆一摆孩子的优点,看不惯的地方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记住只有父母改变,才能带来孩子的改变。希望你听完这节课,就把这件事放到议事日程上。
关系开始构建了,家庭教育的良好局面就打开了。
第二级台阶,尝试做不可替代的事。
家校合作,不只是家庭配合学校,而是要各司其职,各自做好自己不可替代的事。学校要关心孩子的学业成就、综合能力培养、核心素养的形成;而家庭呢,要和学校错错位,做一些学校不能做的事。
哪些事呢?可能你知道的是,培养孩子的习惯,为孩子创造丰富的生活经历,这两件事得由家庭承担起来。但我还要告诉你一个不可替代的家庭作为,就是孩子社会性情感能力的培养。
社会性情感是适应未来社会生存的重要能力,包括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交往技能和负责任地决策五个方面。
2021年9月,经合组织发布了一份报告,是对全球9个国家10座城市15岁孩子进行社会性情感能力水平测试后的结果。中国参加测试的是苏州。在15项能力中,中国学生的合作、毅力、同理心等能力表现突出,但在抗压和情绪调节能力上分数很低。
那社会性情感能力怎么培养呢?主要不靠学校,靠家庭。学校最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暴露出问题,加以引导。而在家庭里,一个情绪化的爸爸妈妈很难培养出自我调节能力强的孩子。
我也知道,要你在一夜之间成为社会性情感能力很强的家长,为孩子做榜样,有点不现实。所以,接下来给你的这一招非常好落地:“少行使权力,多使用规则。”
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则,比如家务分担规则、家庭阅读规则、家庭消费规则,等等。规则不要多,半年确立四五条,贴在家里的醒目位置上。请注意,这些规则所有家庭成员都要遵守。出现问题,你要做的不是批评人,而是回到规则,一起再来学习。
坚持这一招,你就会发现,孩子和你的社会性情感能力都会提升。无论在工作单位还是在学校,你们都会成为受欢迎的人。
第三级台阶,家庭战略管理。
《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的作者斯蒂芬·科维说过:“随波逐流会给家庭带来灾难。”
如果你看到“双减”以后,其他家长还在暗地找补习班就心慌;看到隔壁在鸡娃,就自责不够称职;看到别人家孩子的时间被占满,而自己孩子悠哉悠哉就紧张起来……这就是随波逐流,是缺乏战略的表现。
要知道,家庭有定力,孩子才安全;家庭有目标,孩子成长才健康。战就是方向,略就是舍弃。明确了方向,又知道了哪些肯定不去做,再加上长期主义精神,战略就浮出水面。具体方法,我在去年的报告中专门讲过,你可以去学习。
这里再送你一招,罗胖亲测管用,你可以试试。这招是什么呢?就是召开家庭会议。
罗胖每周都会召开家庭会议,讨论家庭的重大事宜。我有一次遇见他的两个女儿在激烈地争论,争什么呢?争谁的议题更重要,应该放到家庭会议上研究。
哈哈,你看,一个家庭会议,就成了家庭关系的纽带。更重要的是,会议上收集到的大量信息会为制定家庭战略提供资源,帮助家长理性决策,而你作出的所有决策都会影响孩子未来的成长。
好,这一讲由《家庭教育促进法》引发。再有几天,2022年开始,你就得好好履行当家长的责任了。你帮你识别出了两个误区行为,登上三级台阶。我期待明年这个时候,每一个家庭都能成为孩子的成长港湾。
实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原因
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的难度在哪里?教育不仅是家庭问题,更是社会问题。脱离社会现实谈家庭教育,是空洞的。以下是我整理的实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原因,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原因1
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该法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制定,将家庭教育由旧时期的传统“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与此同时,也催生了一个网络热词――依法带娃。
为了让家长能够更好依法带娃,家庭教育促进法不仅有针对性地列举了多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解决家长“教什么”“怎么教”的困惑,还给家长提了个醒――一旦违反相关规定,国家就会出手进行干预。
家庭教育促进法在缓解家长教育焦虑的同时,还回应了学生“减轻作业负担”的期盼――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文件精神,明确要求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法室主任郭林茂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制定家庭教育促进法,就是重视家庭、家长在未成年人成长中的独特作用,积极回应这些社会普遍关切的问题,着力完善相关制度措施,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充足、有力的法治保障。
解决家长两大困惑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1149名未成年人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0.7%的受访家长平时在家庭教育上困惑很多,94.7%的'受访家长期待此法能帮助自己缓解教育焦虑。
教什么、怎么教,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最为困惑的两个问题。对此,家庭教育促进法专门作出回应。
在“教什么”方面,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了一个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三条规定,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同时,家庭教育促进法在家庭教育内容的规定中,与“德智体美劳”为主要方面的学校教育相区别,突出“以德为先”,强调教育未成年人爱党、爱国、爱人民、爱集体、爱社会主义,培养家国情怀;教育未成年人崇德向善,培养良好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意识和法治意识等。
不仅如此,家庭教育促进法还以列举的方式,规定了家庭教育的内容。该法第十六条以列举的方式,要求家长培养未成年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家国情怀,良好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热爱劳动的观念等。
除了告诉父母“教什么”,家庭教育促进法还明确了“怎么教”。该法第十七条规定了九种方式,包括加强亲子陪伴、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言传身教、尊重差异、平等交流等。
家庭教育促进法对家庭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明确,旨在让家长能够成为依法带娃的好父母。
“孩子的成长与教育,都是有规律的,好父母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对此,家庭教育促进法给出了答案――陪伴、榜样、发现、尊重、支持、成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孙云晓说。
实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原因2
最好的教育
从来都是身教大于言传
而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还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后
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
但在以往的生活中
一些家长似乎弄错了自己的定位
有的家长面对孩子的时候,往往把自己设定成一个说教者,他们强硬的要求孩子怎样做事,还有一部分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甘愿充当一个服务者,他们认为只要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就足够了。
父母对自身这样的定位,是否合理呢?父母所做的一切都会深深地影响着孩子,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究竟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这应该是每位家长都要思考的问题。那么,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发挥榜样的作用,以身作则呢?
一、规范自己的言行
孩子模仿能力很好,家长不能在孩子面前爆粗口、做不雅的动作,也不看暴力电影,要行得正坐得端,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不随意而为
二、要尊老爱幼,乐于助人
对待长辈要孝敬,对待小辈要爱护关照,而不是苛刻或者打骂、嫌弃,孩子把家长平时的行为看进去了才知道以后会孝敬长辈。平时还要乐于伸出援手帮助有困难的人,帮助孩子养成乐于助人的好品德。
三、说到做到,别轻易承诺
对于承诺孩子的话,要说到做到,不能认为孩子年龄还小、忘性大,睡一觉就忘了,恰恰相反,孩子对一件事执着的时候会时刻记着,如果家长没做到,孩子容易对你失去信任,以后就很难对孩子管教了。孩子哭闹时别为了哄孩子而轻易承诺,也别承诺不可能完成的事,这样容易让孩子有错误的观念,以为通过哭闹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
实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原因3
把传统“家事”上升为“国事”
这部法律已经落地,那么法律针对的主体即家庭教育,如何定义?
所谓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从边界上看,是家庭范围内的事。
家庭教育法规的落实,意味着公权力进入家庭私域,法律介入家庭生活。
孙云晓指出,这次《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的一大特征,就是把传统的“家事”上升为“国事”。从实践来看,很多家庭问题伤害到未成年人,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家事,而是跟国家、民族的未来有关。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国家的大事,未成年人受到优先保护、特殊保护,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就是法律原则。而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巨大,家长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做法,需要《家庭教育促进法》来规范。
长久以来,公众的家庭教育边界意识也比较薄弱,不少人将家庭教育视作学校教育的附庸。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指出,本来家庭教育的起源是最早的,但学校教育的兴起,使家庭教育黯然失色,于是学校教育成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但是家庭教育依然存在,不过由于它不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约束,所以没有人重视和研究它。
顾明远认为,现代教育观念不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而且扩大到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现代教育重新把家庭教育提到应有的地位。
孙云晓指出,《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将家庭教育从学校教育的附庸地位解放出来,家庭教育有它独特的价值。
从国家立法的角度看,《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了什么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谁在负责,家庭教育应该用什么样的内容和方法,这些都做了清晰的规范,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以上就是关于家庭教育促进法为什么立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家庭教育促进法为什么立法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