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关于为什么结了婚就想疏远原生家庭,为什么我总在重复一样的错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为什么结了婚就想疏远原生家庭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
网上有很多关于为什么结了婚就想疏远原生家庭,为什么我总在重复一样的错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为什么结了婚就想疏远原生家庭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1、为什么结了婚就想疏远原生家庭
一、原生家庭——难以摆脱的家族魔咒
去年的一次线下课上,我遇到一位同学,她43岁了,在上市公司担任高级经理人,收入非常可观,但是她遇到一个大困难就是,她总是“遇人不淑”。在来参加课程前,她刚刚结束第三段婚姻,这三段婚姻都因为家暴而告终。她说“这简直就像是被下了魔咒一样,怎么都摆脱不了这个命运!”
后来老师一问,发现这位女同学本身来自一个家暴家庭,母亲为了她和弟弟两人,隐忍多年,而目睹母亲惨遭家暴的她很早就学会了独立,在打下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后,一度发誓绝对不会找与父亲一样的男人结婚。可惜,命运似乎在抓人,即便一开始看起来脾气不错的男人,最终也走向了家暴,这让她对婚姻感到绝望不已。
随着对原生家庭的研究,我们发现,这位同学的案例并不是个案,近期,「非诚勿扰」舞台来了两位女嘉宾,她们是一对母女,都因家暴离婚,母亲被家暴2年离婚,而女儿却整整忍受了10年。
近几年来,原生家庭被人们频繁提起,但人们对原生家庭影响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后文用简称《原生家庭》代替】这本书通过大量案例向读者说明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孩子的,通过帮助这些案主,作者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饱受原生家庭毒害的孩子打破原生家庭的家族诅咒。本书被翻译成15国语言,在全球发售,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得到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重点推荐。
《原生家庭:如》作者苏珊.福沃德博士是享有国际盛名的心理医师和畅销书作家拥有二十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她的著作有《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依恋: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卑微》《如何识破男人的谎言》《金钱魔鬼》《情感勒索》等。
了解原生家庭,并不是为了控诉指责父母,而是帮助人们找到困扰自己的问题根源,看见即疗愈,当我们真正开始正视问题本身时,这便是疗愈的开始。
二、有毒的家庭模式
前段时间大火的电视剧《安家》,被很多人拿来作为原生家庭的素材。安家的女主角房似锦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中,从小受到母亲的压迫,好不容易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后,依然摆脱不了母亲的纠缠。房似锦的母亲甚至一度不惜利用媒体威胁她,想方设法地榨干她身上的每一分钱。
“为什么你不干脆不理她呢”
“因为她毕竟是生了我的人呀!”
不论是剧中的房似锦还是剧外的原型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都是一样的。这个答案的背后其实才是困住房似锦最深的家庭羁绊,她背负着本不该属于她的责任,所以即便已经成年、成才的房似锦也无法逃出原生家庭的网,这张网不仅剥夺了她的自由,也把变得对情感麻木不已。
房似锦的母亲从她年幼时不允许她读书,逼迫她担起赚钱养家的责任,看着这一切的父亲选择了保持沉默,这类父母是属于“不称职的父母”。不称职的父母会推卸自己对孩子应尽的责任,“我别无选择”、“我不是故意的”......这些都是不称职父母常挂嘴边的借口。
当父母不尽责时,维系家庭完整与幸福的责任便落在了孩子的身上,长此以往,孩子会背负这份压力直至成年,虽然他们的身体是自由的,但是内心却会一直被家庭责任所禁锢。不尽责父母家庭的孩子很多在成年后会很可能会成为“共依存者”中的“助人者”(指依赖“被需要”的感觉来生存的人)。这些人轻则会有工作狂的倾向,严重者很可能会以“拯救者”的角色与人相处,所以在寻找伴侣时,总会碰上“渣男”。
其实这点,在《安家》中,也有提到。在得知张承承的儿子不是徐姑姑的之后,房似锦却忽然开始疏远徐姑姑了,这令徐姑姑感到非常困惑。徐姑姑的律师朋友一语道破原因“因为她不自信了,她一个负担惯了的人,现在明显失重了!”
房似锦非常幸运遇上了好男人徐姑姑,但是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徐姑姑?最终痛苦的还是那些想尽办法付出却没有任何回报的受伤者。
《原生家庭》这本书中指出,有毒的父母有很多种,除了上面提到的不称职的父母外还有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身体虐型父母等等。这些父母会给孩子带去不同程度的伤害,但孩子却会本能地通过自我归因、自我欺骗的方式合理化父母的行为。
4月3号,微博热搜#妻子公开曝光被丈夫家暴16年#惹来网友的一阵热议,除了骂无良丈夫的声音,还有一大波质疑“为什么16年才报警!?”忍耐16年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相信没有人是不期待幸福和美好的。妻子不报警很可能是遭受到了某种威胁,也很可能妻子在过去16年间不断地合理化丈夫的行为,然后一次又一次地忍让、原谅直至近期才由于某种原因跨出了报警的这一步。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清官难断家务事”,因为一个家庭牵扯到的东西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得多,在现代,最难打的官司依然是家庭纠纷相关的官司,可想而知,要一个孩子亲自掀开一个“家”的那块遮羞布,赤裸裸地面对残酷的真相有多难。
三、走出原生家庭的魔咒,拥抱幸福
正如前面所说,了解原生家庭,不是为了诘难父母,而是为了还自己一份自由与幸福。在原生家庭中遭受到伤害的孩子往往没有自我,没有自由,因此更难以拥抱幸福。《原生家庭》中提出不少治疗原生家庭心理创伤的方法。
1.原谅陷阱
最近周迅出演了一部以虐童事件为主题的电视剧,叫做《不完美的她》,电视剧中周迅扮演的主角林绪之,在事业有成后,却毅然决然的去寻找遗弃自己的生母,想要找回丢失了的5岁前的记忆。
林绪之的养母以及朋友都劝说她“为什么不让它过去呢?”是呀,过去都过去了,为什么还要纠结呢?但是谁来安抚那份来自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又在哪里安放那份恐惧与愤怒呢?
在大多数的原生家庭中,父母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所做的行为,更不愿意承担起自己犯错的责任的,而这个时候却要求孩子放下一切,原谅父母,只会让受伤害的孩子内心的愤怒、恐惧、伤痛被不断积压。
所以,相比较于原谅,直面内心的感觉,并发泄出来对受伤害的人来说更为有效,只有释放内心的悲痛和愤怒,只有将责任归于那些应该担负责任的人,受害者才能真正得到解放。通过作者进行的大量治疗案例发现,加入原生家庭心理互助小组、角色互换练习、对话父母等方法都可以帮助受害者发泄内心的情绪。
2.自我界定
前不久,我碰到邻居,刚好要去同一个地方,便在路上闲聊了起来。邻居告诉我,她搬来这个小区就是为了自己的女儿,女儿上大学了,她担心女儿吃不惯学校的饭菜,所以搬到学校附近,方便照顾孩子。
今年春节期间徐峥的电影《囧妈》在西瓜视频上映,徐伊万的母亲对儿子一言一行都在施加管控。
在中国的家庭当中,类似的现象非常普遍,孩子的成年并不等同于独立的开始。其实,这些都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界限感的体现,自我界定就是为了及时阻止父母那只越界的手非常重要。
在书中,作者提到一个案例,桑迪,当她被自己父亲欺负时,母亲视而不见,15岁的桑迪曾经因为偷尝禁果堕过一次胎,她的父母便因此更加变本加厉地嘲讽她。成年以后的桑迪结婚后与先生生活得很不错,但是父母却依然管着她,还想搬过去与她同住。在桑迪拒绝母亲提出同住的要求时,母亲责骂她“你真自私!”
作者指出,自我界定不等于自私,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区分开来,忠于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非常重要。
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刚出生的孩子如同白纸一样单纯,因此父母的带养方式,家庭的环境都非常重要。童年时期所造成的创伤,如果不能及时疗愈,那么这种创伤很可能会伴随一生,继续延续在下一代身上。
有很多人小时候被父母打骂,便发誓以后自己有孩子后绝对不打骂孩子,但是多年以后,在打骂孩子的某个瞬间,却依然会在自己身上看到父母的影子。这种周而复始的悲哀,这种重复的错误,只能在我们不断地进行自我了解中终止,而《原生家庭》这本书就是了解自己非常好的一个开始。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结了婚就想疏远原生家庭,为什么我总在重复一样的错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为什么结了婚就想疏远原生家庭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