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关于为什么不愿意签约家庭医生,家庭医生签约的失配性分析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为什么不愿意签约家庭医生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
网上有很多关于为什么不愿意签约家庭医生,家庭医生签约的失配性分析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为什么不愿意签约家庭医生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1、为什么不愿意签约家庭医生
导读:
国务院医改办2016年印发《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医改办发〔2016〕6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随即进入快速发展期,与之相匹配的信息化系统也纷纷研发上线,但在仅有的认知范围和了解中,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非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成为群众的健康守门人,而信息化也在迷茫与无措中艰难探索。
对于家庭医生签约,慢慢梳理一些内在逻辑与底层机制,试图从中发现一些突破点和适宜于中国化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以期在国家医改和分级诊疗政策的大背景下,有效支撑、相互协作。
原 因 三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供需失配问题分析
今天讲故事(各位准备好小凳子、瓜子哈~):
老王
67岁
和老伴居住在一个老旧小区
天天和小区的老伙计们一起下棋聊天
不知什么时候起
楼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旁边开了个健康体验店
有按摩床、理疗仪
还有富硒、富氢、富氧、富...制水机
免费体验
早晨六点听健康讲座还送鸡蛋和洗衣粉
图源:互联网,侵删
没多久
他的老伙计们都不来下棋了
听说都去领鸡蛋了
老王有点失落
还有点好奇
也想去试试那免费的按摩床
喝喝富含各种“健康元素”的水
看自己的腰疼毛病能缓解缓解不
顺便再领个鸡蛋给老伴炫耀一下
晚上喝酒能让多加个菜
迈入体验店的第一次
老王心里涌起只有孩子在的时候的
暖暖的感觉
没有任何的商品展示
也没人向他推销产品
有的是一杯热茶、一个搀扶、一声亲切的
“叔~您来了!”
接下来的日子
老王就成了体验店的忠实粉丝
风雨无阻
周一理疗床
周二热疗机
周三健康讲座
周四磁疗帽
周五电位疗法
周六健康讲座
周日店内做拓展他无法参加
和老伴待在家里
成了最煎熬的一天
慢慢地
偶尔回家的儿子发现
家里多了许多
热疗机、磁疗帽、按摩椅
富硒、富氢、富氧、富...的制水机
家里的床也换成了电动理疗床
还有茶几上
摆着十几盒名称高大上的XXX胶囊
老王的咆哮让劝阻他的儿子哑口无言
“你忙,你不关心我的健康我自己关心还不对了?”
“体验店的小刘,我就是喜欢他!
天天叔长叔短的叫我,
还给我买早餐吃
那个理疗床还是他给我找人拿的内部价!”
“我现在用了热疗机腰不疼了
人家的东西就是好!
我每天吃得好 睡得好
我哪里被人骗了?”
“隔壁的社区医院也就几个月给量个血压
真不舒服了
我还得自己去大医院看病!
我现在就听小刘的,保持健康状态,不得病少得病!”
... ...
(故事就是故事,较真就没娱乐性了,你非要对号入座,就只能给我点赞了)
聊聊需求:
群众对于家庭医生的概念与政府当前推行的家庭医生的理解是有一定的偏差,更多的人会认为家庭医生就是要上门服务的,但家庭医生的主要服务模式和范围 ,当前仍然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的基础上,围绕重点人员(如慢病、儿童、孕产妇等)开展服务,对更高服务需求者可以提供个性化签约服务。
那么群众的需求是什么?物质和精神生活极大丰富的当下,一方面追求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是寻求健康管理服务。
而这些,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全科医生面前,目前是欠缺的,因为欠缺,所以无法信任,无法信任所以无法建立关系,本身,家庭医生签约就是一种熟人关系的建立。
如同故事里的老王,老人是有持续性慢病管理的需求,但遵循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标准服务开展个性化管理服务,接受程度低,一年四次的高慢病随访已无法完成持续性的慢病管理要求。
此外,家庭医生对于老人来讲,还有一个更大的潜在需求,那就是持续的安慰和亲情管理
(读过特鲁多的墓志铭么?没有的可以自行补课)。
再说说需求的可变性和不确定性
曾经和一些朋友聊天,提了2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来探讨家医签约需求。
一是签约了且付费的家庭,在随后家里的女主人怀孕了,那么对于孕期管理服务的需求,在已签约的服务内容中是不包含的,个性化签约怎么签?和原来按年签约付费的关系怎么界定?
二是签约了且付费的家庭,其中一个家庭成员因慢病并发症突然离世,已签约已服务的内容怎么确定?已签约但未付费的项目怎么处理?
固定化的签约服务包已无法满足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怎么设计?笔者提出了“家庭医生最小化服务单元”的概念,在随后的几期文章中将会详细描述。
再说供给
在当前医疗服务状态下,家庭医生的主力军是“全科医师”,虽然国家要求二三级医院都要有全科诊室,并要求加全科医师注册范围,但二三级医院的高分科化是医院的运营方向决定的,患者对全科的需求量并不能与医院的诊疗服务输出相匹配。
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明确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作为家医签约的基础服务内容,而此项由国家购买服务的项目,目前主要由基层医疗机构承担。以上两点,构成了家庭医生服务主体以基层医疗机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部分东部沿海城市将诊所纳入)的全科医生为主,辅以二三级专科医生协助(1+1+N或三师共管等模式)的局面,而在这种局面下,协同服务的模式的不同,信息化支持力度参差不齐,而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而在协同服务的状态下,没有配套的分级诊疗、医疗集团、医共体等协同服务机制的支撑,单靠家医签约一项制度是难以将整体的服务模式全部贯通,至少家庭医生的制度里不会把医疗集团里不同等级医院的服务责权利详细的区分吧?
写到这里,再一次感受到什么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什么要“三医联动”,体系性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一个制度能够在不依靠外力的情况下顺畅的执行下去,尤其是医疗卫生领域,改革的统筹性已规划,就看我们怎么理解,怎么执行了。
再谈连接
在家医的定义中,家庭医生是健康守门人,如何守?在笔者来看,一方面要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另一方面要拥有大量的医疗健康服务资源。
对上,获取各方面的医疗服务资源,如二三级医院的挂号、诊疗绿色通道、信息化支撑下的远程医疗、专科医生的专业化健康管理服务。
对下,获取用户需求、维持连接状态、保持熟人关系、筛选准确供给配比。
通过连接,将需求与供给进行合理匹配,签约的服务内容不一定都要家庭医生完成,但一定是离不开家庭医生的连接。
在这样一个基础下,资源供给变得尤为重要,初步判断服务需求、寻找合适的服务资源、连接有效服务资源、转化服务供给能力、跟踪获取服务效果,这可能是家庭医生最有价值的地方。
而信息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什么?
综上,各种背景因素的影响下,需求提供的基本化、有限化和群众对需求的高标准、高品质之间出现了失配。而这里,还有一个潜在的驱动失配,就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在面对可以通过收取费用向用户提供自身医疗能力之外的健康管理服务时,变得无所适从、无法获取资源,也无法匹配资源。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不愿意签约家庭医生,家庭医生签约的失配性分析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为什么不愿意签约家庭医生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