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关于为什么会爱上有家庭的男人,有的人为什么总是喜欢服从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为什么会爱上有家庭的男人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
网上有很多关于为什么会爱上有家庭的男人,有的人为什么总是喜欢服从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为什么会爱上有家庭的男人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1、为什么会爱上有家庭的男人
2、为什么会爱上已婚男人
《我们内心的冲突》作者:卡伦•霍妮
上一节说到每个人内心的基本冲突,这一节我们开始讲解基本的冲突类型。
讨好型人格的“学名”:服从型人格
2018年,作家蒋方舟在一档节目上,指出了自己性格中的一种现象,那就是自己有一种“讨好型人格”。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有一些人,总是避免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害怕起冲突,害怕让别人不高兴。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蒋方舟作为少年作家,7岁就开始写书,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就受到远远高于正常人的关注。为了保护自己,她不得不给自己穿上一层厚厚的“外衣”,也就是讨好型人格。
当时,她举了个一个特别经典的例子:在谈恋爱的时候,男朋友无缘无故在电话里责备她,然后她也没追问原因,就一直道歉,道歉了2个小时。
但即使这样,对方仍然认为她的道歉很敷衍,在她强行挂了电话后还一直打过来。蒋方舟看着密密麻麻的来电显示,吓得浑身发抖,却还是不敢跟对方明说:“你不要再给我打电话了,再这样下去我会生气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甚至独身一人到日本东京居住了1年,在完全没有人认识自己的环境里,在没有一点社交压力的环境下,她才能做回自己。
蒋方舟的观点发出后,收到许多人的共鸣,大家都表示,在生活中有不同程度的“讨好型人格”。
有的人还在为孩子补课费发愁,却无法拒绝朋友借钱的要求;有的人偶尔开车送同事回家,后来却变成了理所当然的“司机”;有的人参加聚餐遇到不喜欢吃的餐厅,却一个劲地说:“你们点菜吧,我都行”,等等。
在网上,人们将这种情况总结为:“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不安。”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霍妮指出,如果一个人总是去迎合、讨好他人,那么他很可能属于神经症倾向的一种基本类型:服从型人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好好先生”。
服从型人格的内心,对于社会往往有一种错误的预设。他们会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婴儿”,没有多少抵抗力;而四周则是危险的“动物”,随时要给自己带来危险。
一位神经症患者的画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她站在画面中央,纤弱而无助;在她周围,一只巨大的蜜蜂正要蛰她,一条狗要咬她,一只猫要跳到她的身上,还有一头牛要撞她……
而她之所以会出现这样危险、可怕的感受,其实是内心指向了一个最基本的人性需求,那就是“爱”。
服从源于爱的需要
服从型人格会把身边的人,把得罪人的后果想得很可怕。比如有的人在职场中会觉得:如果我无法融入同事,就会被他们孤立、挤兑、欺负,所以我一定要和他们好好相处,尽量完成他们的要求,绝不能得罪他们。
事实上,大部分时候,职场并没有那么可怕。人们不会因为某个同事不讨人喜欢,就特意去攻击他。
反倒是那些服从型人格的人,他们认为“人性本善”,而自己需要被欣赏、被认可,所以通过尽量地满足别人的要求,去寻找“好人”对自己的认可。
这其实是一种被接受的需要。只要别人对他们拿出笑脸,他们也就有了归属感。
因此我们如果看到一些人非常无私,总是很热心地帮助别人,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是个好人,而可能是源于一种内心的需要。有人以索取为乐,也有人以奉献为乐,这是基于不同的内心想法。
那么,我们如何识别服从型人格呢?他们一般有三个典型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挥之不去的软弱和无助。在生活中,如果没有人帮他们一把,他们就会不知所措,就像失去了航向的船。
他们也会向其他人坦诚自己的无助感,表达自己有多么需要保护。如果有人和他们发生冲突,他们甚至会“卖惨”地说:“我的处境都已经这么糟糕了,为什么还要来攻击我呢?”
第二个特征是主动退让的习惯。他们会表现地有些自卑,当一些机会出现,他们会自然地想到:其他人都比我优秀,表现比我好,我还是不要为此浪费时间了。
这种退让的习惯会桎梏他们的发展,让他们低估自己的潜力,从而做出错误的自身判断。
第三个特征的对他人的普遍依赖。服从型人格的人,会不自觉将自我评价建立在他人的看法上。他人的赞同或否定,他人爱或不爱,都会使他的自尊上下起落。
服从型人格的爱情观
此外,服从型人格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非常看重爱情。更确切地说:爱情对服从型人格的人来说,几乎是唯一值得追求的目标。没有爱情的生活显得平淡、无用、空洞。
那么,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对于服从型人格来说,他们虽然表现地很软弱,但并不代表内心没有攻击性,没有欲望。
正是因为服从型人格,他们个性中富有攻击性的一面,被压抑得很深。而爱情恰恰是这样一种关系,既可以满足被人喜欢、被人需要的情感,又能满足通过爱情支配他人的需求;既能满足屈居次要地位的需求,又能满足超越别人的需求。
一方面,他们可以宣称自己在感情中是被动、弱势的一方;另一方面,又可以依仗爱人对他们的关注,要求对方为自己付出。
如果我们为服从型人格做一个心理“速写”,可以得到这样一幅图景:这个世界充满敌意,只有我孤身一人,只能不断地讨好、依附他人才能顺利生存。
但如果我能找到一个人,他爱我胜过爱任何人,我就不再有危险了,因为他会保护我。和他在一起,我用不着表达自己的想法,他就会懂得,就会给予我想要的一切。
服从型人格往往很害怕孤身一人,如果没有人陪着他们,听他们分享,他们就会被恐惧包围。
我们可以推断,这种爱情观念其实是一种幻想。现实情况是,当爱情中的一方过分依赖,过分理想化,只会让对方倍感压力,最终放弃这段感情。
服从型人格想象中的爱情,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解药”而存在,而不是真正健康的两性关系。
他们期待从爱情中解脱社会交往的苦恼,建立人间天堂般的关系,但现实只会让他们陷入更深的痛苦。
爱上一个已婚男人无法自拔,每天睁开眼睛就会想他,和他交往了几个月,他不舍得给我花钱,也不会对我甜言蜜语。他很优秀,外表也迷人,有才也有很好的工作。我很难受,好多个夜晚起来心慌,像要窒息了一样。那种焦虑感真的让人很难受,好像天要塌下来了。我知道我们不可能有未来,每次他约我我都无法抽身出来。怎样才可以忘记他 从深渊当中走出来?如何才能断掉?真的很痛苦。该怎么办?明明知道没有未来,但是却又无法抽身,无法拒绝已婚优质男的邀约。唯一让她可以坚持的理由,是对方有很好的工作,很优秀,外表迷人。除此,说不出更多可以让她爱下去的理由。在她看来,已婚优质男只要是她心中完美的形象,其他什么都可以不计较,甚至不惜充当不光彩的角色。而在这背后,到底是因何而起,因何生情?凡事都会有理由,同样,在旁人看起来如此不值,图什么的表象里,除了对爱渴望的匮乏之外,就是欲望的吸引。在家庭能量理论里,我们把爱分为几个层级。从低到高分别是:欲望层级(黑洞)这个层级中的爱是本我之爱,被个体的欲望(需要)所牵引,关系互动中会以自我为中心,考虑自己欲望满足的多少,忽视他人的感受,自律性弱,缺乏责任与担当的意识与能力。个体的需求也好似一个无尽的“黑洞”,在互动过程中不断升级、扩张。小爱层级(行星)到了这个层级开始进入了和谐之爱,爱的关系突破了本我自利的本能,将爱拓展到了重要关系人,比如家人、亲戚、朋友等,和谐之爱的两性关系中除了欲望,更会衍生出亲情、友情、责任和担当,自我会因为对方的需要而牺牲、管理自己的欲望。爱在这个层级传递的心理能量超越了个人自利的求生本能,集体、家族潜能被激发,在特殊的环境下往往能够创造奇迹,爱的火种会承载着家族精神一代一代的传递,生生不息。大爱层级(恒星)超越了家庭、族群、国界,超越了自我的内涵与外延范畴,大爱无疆。大爱是每个个体潜意识和人类集体无意识中涌动而深沉的爱的能量。与大爱的内在接通是人格发展蜕变和穿越阶段,大爱不是造作的道德而是自然的开启,往往在人类危难的时刻会激发出大爱的造就,类似天、人、我合一的境界。无我之爱的慈悲层级(无尽之空)这个层级是全然之爱、慈悲之爱,超越了小我、大我的边界,慈悲之爱突破了人类和非人类的界限,爱的对象普及到了一切生命,在佛法中称作“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显然,这位来访者正处于爱的黑洞。在她认为,这是爱的本能,和欲望的驱使。在欲望里得到一种自我满足。如同毒瘾一样,明知有毒,还是断不了,戒不掉。而由欲望驱使的所谓爱里,更多的是一种掌控,你是优秀的,而我可以掌控优秀,我不图你是否给我一个婚姻,给我物质的满足,甚至甘愿忍辱负重。因为你是我的光环,我可以通过这种关系获得暂时的麻醉。你需要我,我也可以吸引你。来访者迷失在自己营造的世界里,当仅仅用欲望来维持一段关系,来满足情感上的黑洞,到头来,只能陷入无尽的深渊。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会爱上有家庭的男人,有的人为什么总是喜欢服从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为什么会爱上有家庭的男人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