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关于为什么有人会攻击别人的家庭,为什么家庭会生病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为什么有人会攻击别人的家庭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
网上有很多关于为什么有人会攻击别人的家庭,为什么家庭会生病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为什么有人会攻击别人的家庭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1、为什么有人会攻击别人的家庭
1.家庭治疗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生病了,既是这个人的问题,也是其所处的环境,尤其是人际系统的问题,而家庭就是最重要的人际系统。
2.家庭是一个自然的社会系统。它拥有自己的财产,发展自己的一套规则,成员各有角色分工,组织结构有力,交流方式复杂,形成了保证各种任务有效完成的协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3.家庭是否健康关键看家庭成员是如何对待彼此的,互动良好的家庭才是正常的家庭。
4.互动良好的家庭最重要的特征是适应性。适应性良好的家庭具有足够多的可供选择的互动模式,必要时可以调动这些模式的弹性。适应性良好的家庭的边界清晰且具有弹性,既可以制定规则和进行适当的惩罚,也可以在面临困难时发挥保护功能,随着家庭发展做出适应性调整。
5.人的心理活动源于原生家庭,夫妻适应是原生家庭模式适应性的延伸。在家庭中,所有关系的核心是夫妻关系,夫妻系统的边界清晰、角色功能发挥良好,这个家才会健康良好地运行下去。
6.父母的首要功能是养育,养育过程中与孩子的日常互动是孩子依恋关系建立的根本,互动中的心理和身体的接触是依恋关系建立的基本前提。父母不能和孩子充分接触可以说是当今社会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7.过早承担父母功能的孩子很容易出现人格和心理活动的失衡。很多时候,孩子太乖或太懂事就是在承担不属于自己的任务,如母亲长期处于忧伤中、父母关系不和、家庭贫困等情况下,孩子很容易出现“亲职化”,即未成年的孩子承担了家庭中本该父母承担的任务。
8.当妻子无法在丈夫那里获得足够的爱和支持时,她只能紧紧抓住孩子,把期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这种紧密的母子关系不是真正的爱和支持,是母亲失望、焦虑、忧伤的补偿,是对丈夫无法胜任的愤怒,是夫妻关系失衡的代偿。
9.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并不是通过喂食来维持的,而是通过亲子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来建立并维持的。10.家庭成员间的愤怒和攻击,背后隐藏的其实是一种期待,期待被家人理解和接纳。
11.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与他人相处,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我们对自己的认同往往来源于我们对原生家庭的认同。
12.作为已经成年的家庭成员,我们需要学会从原生家庭角度理解自己,而不是将自己的成长受挫全都归咎于原生家庭。我们无须改变生命的底色,也无法改变,我们能做的是,尽量在底色之上加上我们自己的颜色。这不是悲观,是对幸福家庭最大的贡献和真诚。
13.家庭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当一个家庭成员出现症状时,其他成员一定会对症状有所反应,从而引起整个系统的压力。如果家庭系统的病理机制没有改变,这些症状就可能会在不同成员身上发生转移。
14.当外界的压力在家庭内部得到显著缓解时,这个家庭就具有了弹性,可以保护家人避免伤害,同时家庭成员间的凝聚力也会增强。当家庭开始改变沟通方式时,抑郁就无处遁形,也就从这个家里逐渐消失了。
15.导致孩子情绪反应最激烈的不是父母的批评指责或自己犯错,而是父母之间的冲突。也就是说,孩子最牵挂的是父母之间的关系,核心家庭最重要的关系是夫妻关系。
16.记住,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我们分开了,不是因为你,而是我们之间有些问题无法调和,分开比在一起更快乐。我们依然爱你!处理恰当的分离,会让孩子明白,人生的幸福可以从两个人的结合开始,也可以从一段关系的结束开始。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人生经验。
17.在倾斜的夫妻关系中,一方采用破坏性的沟通方式,另一方回应以顺从和柔弱,常见的模式是一方强势抱怨,另一方显得顺从、无助、回避。在家庭互动中,谁是因谁是果很难分清,一个强势而抱怨的妻子不明白,她的抱怨可能恰恰是丈夫退缩无能的重要原因。同样,没有一个懦弱的父亲,也很难有一个强悍的母亲。
18.如果家庭中有一个成员总是沉默(往往是孩子),那么一般都有一个唠叨且严厉的家长。父母因为自己曾经的某种需求被剥夺或未满足,便期望子女来替自己完成目标,这被称为“补偿综合征”。患“补偿综合征”的家长最主要的表现是对学业的严格和关注,不惜一切代价地参加各类补习班、高价外教班、特长班,甚至出国留学等。
19.经营家庭,就像照顾你的身体一样。你能接纳家人的不足和缺点吗?你能感到家人的支持和帮助吗?你能看到家人的优点和长处吗?你能欣赏和爱你的家人吗?
20.清晰的家庭规则的特征是,允许家庭成员具有独立思考和做决定的权利,相互欣赏和鼓励,但是遇到困难或者决策失败时,可以互相支持、尊重和包容,不批评指责,不拉帮结派,不暗度陈仓。
21.如果父母担心孩子的未来,那么多半是父母对自己不够自信。如果你真的不够自信,那么努力去完善自己的能力吧,而不是让孩子来弥补你的人生。
22.解决焦虑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从过去的不幸和失望中,看到坚持走过来的自己,并将目光聚焦在当下,把现实生活过得更有价值和意义,避免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价值和意义的工具。
23.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四种心理机制:寻求关注、获取权力、报复行为和自暴自弃,而这四种心理需求又与家庭动力息息相关。
24.研究显示,青少年群体中符合抑郁症标准的比率高达11%,远高于普通人群(普通人群的抑郁症患病率约为2%,所有人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6%);20%的青少年有过自杀想法,5%~8%尝试过自杀(自杀未遂),自伤的发生率高达14%~56%。
25.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包括三大方面:①自我认同基础上的独立和亲密的需要以及冲突;②家庭生命周期转变过程中家庭结构的压力;③社会化过程中的成长压力。而这三个青春期心理议题的发展关键是家庭。
26.成熟的家长会在父母系统中处理自身的问题,不会利用孩子来平衡家庭关系。父母要做到情绪稳定、夫妻和睦,如果做不到,也要让孩子知道这是你们的问题,不是他的问题。
27.孩子情绪波动最明显的时候不是母亲或父亲对他进行指责和批评时,而是父母之间出现争执和分裂时。
28.母亲的强势意味着恐惧和无助,有母性的天性使然,她需要有攻击性和保护性,才能维系种族的延续,当然也有原生家庭创伤的代际传承。不管是哪一种,强势如同蜗牛的外壳、乌龟的铠甲,内在越柔软,外在越强硬,强势的背后其实是一颗柔软的心。
29.“爱是指一个人主动地以自己所能,无条件尊重、支持、保护和满足他人靠自己无法实现之人性需要的思想意识状态及言行;爱的基础是尊重,即无条件承认和接受被爱者的一切,不挑剔、不评判;爱的本质是无条件地给予,而非索取和得到。”爱的核心是“给予”,关键是“无条件”。
30.一个在真正的爱中成长的人,不会过度揣测父母的心思而放弃事业、爱情,一定会相互商量、平等交流、相互尊重,奉献和牺牲是不健康的互动模式。
31.孩子能敏锐地察觉那种紧张和压抑,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能清晰地映射出关系中的问题。
32.自信的父母无须控制成年子女,有毒父母的行为都是基于他们对自己生活的强烈不满,以及自身强烈的不安全感。当子女能够把握自己的生活时,所有父母都应该停止对他们的控制,一般的家庭中,当子女进入青春期后,就要开始逐渐放下控制的双手。
33.有问题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有问题的家庭里面常常住着一对有问题的夫妻,有问题的夫妻几乎都与外遇有关,外遇的问题往往是家族创伤的再现!
34.母子本为一人,母子共生是一种原生态。母亲决定着孩子的归属感(安全感),父亲决定着孩子的分离感(独立性),这是家庭塑造的人的两个最基本的心理意义。
35.吵架也是一种沟通,如果吵架,要记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批评和攻击对方,可以大声说自己很难过、很愤怒,这是真实的感受,爱你的人,他会听得见。
摘自《为什么家庭会生病》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有人会攻击别人的家庭,为什么家庭会生病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为什么有人会攻击别人的家庭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