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关于为什么会痛恨原生家庭和老公,为什么越追究原生家庭的问题越感到无力和痛苦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为什么会痛恨原生家庭和老公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
网上有很多关于为什么会痛恨原生家庭和老公,为什么越追究原生家庭的问题越感到无力和痛苦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为什么会痛恨原生家庭和老公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1、为什么会痛恨原生家庭和老公
【亲子家庭•原生家庭】
作者:Bella
我有一个同学,这两年在自学心理学。他的初衷是想通过学习,解决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
他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课,现在也能运用相关理论去分析自己和他人面临的问题。
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他却觉得自己心里的埋怨越来越多了。他说一想到父母给自己带来的那些无法逆转的伤害,他就特别难过、愤怒,特别是父母到现在都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依然采用错误的方式去和自己的孙辈(也就是个同学的孩子)相处的时候,他一定会和爸妈发生很大的冲突。每次冲突过后,看到爸妈委屈生气的样子,他又特别自责。
他说其实也不只是他自己,很多讨论原生家庭的帖子,看起来都充满怨气。说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但字里行间都是在定父母的罪,最后得出结论:这些伤害都是不可逆转的。
这两年,原生家庭的话题越来越热。相信不少人在看自己原生家庭的时候都有相似的体会。其实讨论原生家庭的本意是让人更好地了解自己,更好地完成治愈,但在这些热门讨论中,埋怨越来越多,治愈却越来越少。
讨论原生家庭的问题对不对?我们要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原生家庭中的伤害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话题。
1 越“定罪”,越“受罪”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谈论原生家庭,讨论父母的教育,这肯定是对的。
很多人都是在正视了原生家庭的问题之后,找到了自己痛苦的来源。找到“病根”可以帮助我们从过度的自责和自我怀疑中走出来,然后用轻松的心态和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而且讨论原生家庭的问题让我们开始重视家庭关系,并且以更加审慎的态度去思考对下一代的教育。
这都是好事。
不好的是什么呢?不好的是很多人在讨论原生家庭的时候,是在“定罪”,而不是在“找原因”。
二者有什么区别?
找原因是说,有一个结果摆在我面前,我不满意这个结果,那我就去寻找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这么做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件事,了解过后,就能知道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
举两个例子:
我这个人很暴躁、总爱对人发脾气,那是因为我爸妈不会跟人沟通,从小对我的打骂比较多。我知道是这个原因了,所以以后试着去温和地对待别人,去和更多友善的、宽容的人做朋友。
爱人说我很冷漠,可我不是故意的,是从小爸妈就关心我的弟弟妹妹,而总是忽视我。但现在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我也知道爱人平时很关心我,那我愿意用热情去回应我爱的人。
它是这样一个思路。
所以一个找原因的人,他的主动性和自我效能感会更强,他会积极地参与到事情的改变中,他有信心推动一个好结果的达成。这样的人很少苛责自己和别人。
你从他说的话里面是能听到未来的,比如“我以后……”“我会……”“我可以……”“我将变得……”他们找到原因后,往往就能迈向一个新的开始。
“定罪”可就不一样了。
定罪是一个问题形成了,给我带来了很大到损害。我就要去把责任人找出来,让他负责,让他消除这个损害。如果他暂时负不了责我就会一直找他,他不愿负责我就要通过各种方式让他体会到我的不愉快。
以这种思维方式去思考原生家庭,自己就成了受害者,而父母就是导致自己受害的“罪人”:
比如:
我妈从小就打击我,我做什么她都会批评我,到现在我真的一点自信也没有。
我爸对我要求特别高,我每次考不了第一名他就会打我,所以我对学习都有阴影了,特别讨厌学习。
从感情上看,你不能说这样想不对,但从事实和逻辑上说,它的确是不客观、不符合现实的。
因为一件事情发生了,不同的人会受到不同的影响。事情和影响之间并不是直接挂钩的,把它们连接在一起,需要一个连接环,这个连接环,就是我们的认知和评价。
比如同样是在家暴的环境中长大,有人就变成了家暴者,有人却因为从小经历了家庭冲突的伤害,励志当一名心理治疗师,去抚平人心的创伤。
比如同样都有重男轻女的父母,有人长大之后,对自己的孩子也是重男轻女,有人体会过其中的不公和辛酸,所以特别重视教育,成了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家长。
2 定罪别人,也是在否定自己可能你会觉得孩子小时候无法辨别这些东西,只能被动接受外界的影响。这一点不可否认。
但人都是在成长的,人的心智是该随着年龄变化的,当你意识到这些不好的影响的时候,就意味着你已经长大了,你有能力、也有责任去负担自己的成长了。
而且人是有选择的,小时候我们很难分辨对错,但一件事情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和体验我们却是清楚的,我们可以选择是让这些感受继续笼罩自己,还是去寻求治疗和帮助。
更重要的是,定罪看起来是在指责别人,实则是在否定自己。你看在责怪父母的逻辑中,得到的结论都是“因为我爸妈怎么怎么样,所以我有了现在的结果”。在这样的结论中,所有的事情都成了不可逆转、无法改变的,好像自己一辈子要活在一个“诅咒”中。
这种想法几乎完全否定了自己,认定自己没有机会和能力去改变自己的人生,进而需要让父母去完全背下自己人生不幸福的这个锅。
3 讨论原生家庭的意义回过头来再看我们最初的话题:谈论原生家庭有没有用呢?
有用。而且很有必要。但我们要换一个角度去看待已经发生的事。
首先,不要去归罪,要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上。
回顾成长环境是为了发现自己的特点和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这样做是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了解问题发生的过程,进而去解决问题。
所以,不要抓住“责任人”不放,多去想想自己能做些什么。
其次,通过理解自己的家庭,去理解人的成长,去理解别人。
你要相信,给你造成问题,绝对不是父母的本意。他们很爱你,把自己能给到的最好的东西都给了你。但他们也有缺失,无法满足你的全部需要。这就是现实。
接受现实不意味着要悲观地活着,相反,意味着我们要去理解别人,要去发展自己的同理心和同情心。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不再以“你本应该”的角度抬头看着自己的父母,告诉他们应该向下对你伸出温暖的双手,而是站在平等的角度,去凝望他们的缺失、创伤、潜力、梦想,去扶持着他们,一起走接下来的路。
你能去理解父母,就能开始去理解他人,就能逐渐走出自我中心,不再以你的需求与好恶为标准去评判别人。
最后一点,勇于承担责任。
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你不能说因为我没有被好好对待,所以我可以不好好对待别人并且不用承担责任,不能说因为我感到了不满所以就要让所有人都来弥补自己。
“定罪”的背后,是一个拒绝长大,不愿承担责任的自己。小孩子习惯分对错,愿意把责任都推出去,而成人考虑的是,我怎么把一件事做好,我怎么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每个人都有缺失,每个人都有因为得不到满足而留下的遗憾和创伤。外界可以有破坏,但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自己、修复自己,并且我们也有这样做的能力和选择。承担责任不是替别人的过错埋单,而是把命运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是拒绝被过去定义,积极地书写自己的人生。
生命是自己的,这是上帝给你的恩赐和责任。想办法做出选择和改变,想办法把生活过成理想中的样子。做一个生命的建设者,享受生命的美好,才不会辜负这最好的礼物。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会痛恨原生家庭和老公,为什么越追究原生家庭的问题越感到无力和痛苦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为什么会痛恨原生家庭和老公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