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原生家庭决定论,遗传基因」对一个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网上有很多关于为什么原生家庭决定论,遗传基因」对一个人到底意味着什么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为什么原生家庭决定论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30 15:27:01

网上有很多关于为什么原生家庭决定论,遗传基因」对一个人到底意味着什么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为什么原生家庭决定论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为什么原生家庭决定论

为什么原生家庭决定论

文/老余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在最近几年非常热:

搞幼儿教育的,不管真懂假懂,都在给家长强调做一个优秀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性;

搞心理咨询的,不管真会假会,三句话不离本行“之所以你现在过得不好,都是因为童年时父母的过错引起的。”

甚至很多所谓的教育、心理专家,至今也还在“有理有据”的引用弗洛伊德关于「成年人的不幸福都可追溯到童年阴影」的一些理论,须不知在业内,弗洛伊德早已被看成是文学家,而不是心理学家。

这些真假专家搅合在一起,搞得有点「宿命论」的感觉,好像没有一个好的童年,人就基本废了一样。

可事实并非如此,父母的好坏、家庭环境的优劣确实对一个人有影响,但并不像课程推广商们、心理咨询师们说的有全方位的影响。

但到底会在哪方面会有影响?会影响多少?

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搞明白:

不然那些失意的朋友因为童年的遭遇,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原谅自己的父亲;还有那些身为父母的朋友可能因为幼儿园一堂片面的家长课,在自己的事业与陪伴孩子之间长期纠结着、甚至愧疚着。

本篇就来讨论下这个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一)「原生家庭」的好坏,到底决定了一个人的什么?

直接说答案:

——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成为身心健康生活正常的人。

正常人的下一层,是身心有缺陷的人,这些人与社会脱节、性格孤僻、不善与人合作,喜欢走歪门邪道,小来偷针长大偷金等等,这群人是父母口中要你引以为戒的人。

正常人与身心有缺陷的人之间,是流动的。

如何流动?

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桑德拉·斯卡尔经过大量研究得出结论:

父母只要避免暴力、虐待、保持对孩子的关注,除此之外,父母做任何事都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这句话很重要,一是人家是定性定量试验后的结论,比我们这边什么“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俗话老话要科学得多,值得花点时间来研究下;二是这个结论我们有点陌生,分解下就清楚了:

1、前半句好理解。

要避免暴力、虐待,保持对孩子的关注,这一点不管执行得怎么样,起码年轻一辈的家长应该多多少少都知道打孩子、忽视孩子是不对的,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但到底不利于到什么程度,却并不知道。

最直接的影响当然就是学习,这样的孩子成绩普遍差,更重要的是一个孩子如果从小遭受暴力、虐待、和被忽视,就很容易“沦落”到身心有缺陷的这一层。

你看我们身边,那些小时候看起来很乖的孩子,青春期却一反常态义无反顾地去“混社会”,很多都是因为长期遭受父亲的殴打和冷漠后,绝望的结果。

——而他们之所以会傻到为老大卖命,是因为老大们的“关怀”,正是他从小渴望而不可得的爱。

2、后半句不好理解。

“除此之外,父母做任何事都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这句话其实很要命,这句话的意识是「父母除了不打人,保持对孩子关注的基本项之外」,什么学区房、出借读费读好学校、熬到半夜陪孩子写作业等等,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没用的,严谨一点,是没有显著用处的。

也就是说,现在我们自以为付出的巨大努力甚至是牺牲,会对孩子未来有明显影响的事,其实没啥影响。

——我们给孩子最基本的尊重和爱外,其他的付出性价比就太低了,基本算是白付出、白牺牲(虽然为孩子不计回报的付出是父母的天性)。

在此,你可能会反驳我:胡说,学区房能让孩子上好初中、好高中,而好高中的升学率明显比普通的高,你怎么能说这没有影响呢?你给我解释解释。

这很好解释,这是把「相关关系」当成了「因果关系」:

——好学校的真相是筛选到了好学生,而不是培养了好学生。

比如哈佛大学王婆卖瓜似的标榜自己培养了多少总统多少科学家,但这些人真的是哈佛培养的吗?不是,是哈佛筛选出来的,这些人即使不读哈佛,仍然是全球最优秀的人。

如果你哈佛真的要证明自己的教学水平,起码得做对比实验吧,这个普通孩子在上哈佛之前是什么样,到毕业时各项能力提升了多少?这才有点科学精神。

学区房是同样的道理,买了学区房最后上了好大学的孩子,其实是这个孩子本来就厉害,缺的就是父母的砸锅卖铁买一套学区房,反过来我们会发现,孩子本来不行,买了最好的学区房请了最好的私教就行了吗?

最后折腾一大圈的结果是「仍然不行」。

同样,好高中要证明自己真的教学效果好,你标榜自己的就不应该是今年985、211考了多少个,重本是多少(这只能证明孩子们自身素质本来就好,这和你没啥关系),而是那些资质平平的孩子你录取后,在你这里提高了多少?那些到别的学校只能考上普通大学的孩子,在你这里三年后能考上985。

这才是你学校的真本事。

好,回到我们的主体,这一P讲了这么多,其实就是在论述一件事:

父母的关注和爱,大概率能保证孩子成为正常人;父母对孩子的冷漠与暴力,会让孩子滑向一个身心有缺陷的人。

原生家庭的好坏,并不能保证孩子成为优秀的人。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如果把孩子当做一颗向日葵种子,把我们的爱比作养分,那这份养料只能保证这颗种子长成最茁壮的向日葵,却不可能让它长成杉树。

因为你遗传给他的,并没有杉树基因。

是的,一个孩子长大后在某些方面是否优秀,与你遗传给他的基因有直接关系。

(二)遗传基因、家庭环境与孩子的优秀

父母的关注、不打骂、不虐待孩子,能基本保证他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正常人,但他在某些方面是否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那不取决于你对他的态度,而取决于你给他的基因。

不管你承不承,一个人在某方面的智力潜能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后天很难提高。比如语言天赋,有些人不用太努力就能掌握得很好,而英语这个语言对老余我就是“永远的疼”,付出了比数理化加起来还要多的精力,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后,我高考的英语却还不到100分(及格多一点点)。

这个我不得不服气,不得不相信有天赋存在,而语言这个天赋我显然不具备。

反过来,好的遗传基因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有何关系呢?

在《会好的:悲观者常常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中,罗伊·鲍迈斯特(社会心理学家,论文被引用率长期高居心理学家前列)说:

如果是一个低收入家庭、父母又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或者父母没有正常的职业,家庭生活颠沛流离,孩子长大后的表现会低于他们的智力潜能。

说得明了点,就是:

——家庭环境不好,会阻碍孩子的智力表达。

这点其实很好理解,比如我大学时体育老师说我的腿部和腰部力量及身高是绝佳的举重选手,但在我小时候,父母在为生活奔波,我只要不冻着不饿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了,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想关于天赋的事,当然也就不可能给我提供发挥天赋的环境了。

再比如弹钢琴,农村孩子连钢琴都没有机会见到,即使是莫扎特转世,他也是不可能把音乐潜能表达出来的。

在此,可能很多朋友会反驳我:

不对啊,很多家境不好的农村孩子,不也考上了清华北大了吗?好像没有阻碍他们的智力表达啊。

就此我要说的是,要是家庭环境好一点,这些孩子考的可能就不只是清华北大了。

反过来,好的家庭环境与孩子的天赋是什么关系呢?

这一点在上一P关于好学校与优等生已经说过了,一个孩子有读书的天赋,家境优渥能请得起好私教,这能让孩子把读书的天赋尽可能发挥出来。注意:

——家庭环境好,是有助于孩子把智力潜能发挥出来,而不是提高上来。

所以,孩子在某些方面是否优秀,第一看你是否给他遗传了这方面的天赋,第二看你给他的成长环境。

要是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家庭环境再好,作为父母的你付出得再多,孩子在这方面也是事倍功半;

要是有这方面的天赋,但你对孩子缺乏最基本的爱和关注,那孩子不仅发挥不出自己的天赋,还有可能沦为一个身心有缺陷的人,连普通人都不如。

(三)结语

回到开头的两个问题:

1、作为儿女,假如现在过得不幸福,真的有必要追溯到儿时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上来吗?

如果儿时的你长期受到父母的忽视、甚至虐待,那确实有必要追溯到父母当时对待你的方式上,这不是矫情;

但如果当时父母给了你最基本的爱,那现在的不幸福最主要的原因就与儿时所谓的遭遇无关。你总不能说之所以现在不幸福,是因为在幼儿园时父亲打过你一巴掌吧?

2、作为父母,在自己的事业与教育孩子上,到底该如何取舍?

我想大家应该有了答案:

最基本的爱和关注即使再忙,也要给孩子,因为这是ta出生后,你唯一能正面影响ta的有效方式;

而除了这两点,其他的就不要做了,起码不要做得太多,因为性价比太低,把这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身上的产出比放在孩子身上高。毕竟:

孩子的人生确实是天大的事,而我们自己的人生,也是人生啊!

(完)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原生家庭决定论,遗传基因」对一个人到底意味着什么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为什么原生家庭决定论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