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为什么讨厌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伤害到底有多深

网上有很多关于张爱玲为什么讨厌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伤害到底有多深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张爱玲为什么讨厌原生家庭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24 18:02:03

网上有很多关于张爱玲为什么讨厌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伤害到底有多深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张爱玲为什么讨厌原生家庭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张爱玲为什么讨厌原生家庭

张爱玲为什么讨厌原生家庭

鼎鼎大名的李鸿章的大女儿,是张爱玲的祖母。

但张爱玲祖母一生坎坷,中年丧父丧夫又丧兄,眼看着自己家族日渐衰退,于是将全部心力都用在了自己的一双儿女上。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权可删

因为重男轻女,又带着一些传统封建思想,张爱玲祖母对张爱玲父亲的教育,严厉之余又有几分扭曲。

她会故意让张爱玲父亲穿女子才会穿的绣花鞋,目的却是防止张爱玲的父亲学坏,可我们从现代眼光来看,这绝不是一个母亲对一个男孩子有利的教育。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权可删

《儿童教育心理学》里说:如果一个男孩的家庭是母亲当家做主,那么他就很容易变得畏惧女性。在这种家庭长大的男人,要么会回避女人,要么会让家里的女人(和他的妻子)头疼不已。

果不其然,当张爱玲的父亲,在母亲临终的安排下,跟张爱玲的母亲结合的时候,他的怯弱与暴戾展露无疑。

婚后,张爱玲父亲想法设法跟同父异母的哥哥分了家。分家后,带着母亲留下的财富,张爱玲父亲便开始放飞自我了。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权可删

吃喝嫖赌,样样不落,可是激怒了张爱玲的母亲,作为同样是显赫家庭出身的张爱玲母亲,自然不能忍受张爱玲父亲的胡乱非为,于是借小姑子出国留学作为陪读的借口,狠心丢下年仅4岁的张爱玲和弟弟张子静,离开了。

从张爱玲父亲分家后的放飞自我,可以看出,他真的是被压制惯了的,一旦没人约束,毫无自制力可言,这跟他的母亲的教育脱不了干系,物极必反。

而张爱玲母亲的离开,对张爱玲的打击也很大,从此,她的人生基本上失去了母爱。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权可删

父亲依旧我行我素,甚至一度带从外面带女人回家,年幼的张爱玲不喜欢父亲这个样子,却也无能为力,直到父亲给张爱玲找了一个继母。

继母跟张爱玲的相处很不愉快,与弟弟张子静的性格怯弱不同,张爱玲的性格里,从少年时期就有肉眼可见的倔强。

她不忍弟弟被继母冤枉受罚,更不能忍受继母出手打她,在一次激烈的矛盾中,父亲不分青红皂白的打了张爱玲甚至想砸她,事后还对她进行了无情的囚禁,也许,就是在那时,张爱玲对父亲的心彻底死了。

为了让自己摆脱父亲的魔掌,张爱玲想尽办法逃了出去。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权可删

可当她逃离父亲,去找正好回国的母亲的时候,她看到,母亲身边也已经有了别人。

母亲不但没有安排她睡卧室,只让她在客厅对付一晚,还很是绝情的将同样跑出家门来投奔母亲的弟弟拒之门外,那可是他们的亲生母亲啊,可无论是出于经济考量还是什么,张爱玲母亲甚至连多余的安慰话都不愿意多说一句。

在张爱玲75年的人生中,从四岁起与母亲分离到十几岁,母亲再度出现在身边,其实,她从来没有得到过母亲过多的爱,她的母亲像完成任务一样的,拿钱给张爱玲请昂贵的家教,以及让她学习各种生活技能,大多是出于责任,而不是爱。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权可删

小时候,张爱玲虽然见不到母亲,但在梦想或者幻想中,一定是有一个母亲的影子存在的,随着她年纪不断长大,眼看着父亲的日渐堕落,她大概是明白母亲的远走是有苦衷的。

所以起初,她是不恨自己的母亲的。甚至,有可能,她还会觉得母亲远走,是追求自己的理想,是一种自由,一种独立,一种令人神往和效仿的方式。

但在投奔母亲的这段日子里,她又亲眼目睹了母亲的冷漠和不近人情,母亲对她的爱是有条件的,母亲希望她像自己,希望她独立又学业优秀,逼迫她不断练习自己根本不擅长的东西,于是,这个时候,她开始质疑母亲的爱,也开始粉碎了自己对母亲的幻想。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权可删

因为战争和动乱,张爱玲没能出国留学,去了香港继续学业,可是母亲又走了,她不得不去找父亲支援学费。

张爱玲骨子里的傲气使她,不愿意一次又一次的去跟父亲要学费还要刻意回避继母,于是决定自己开始写文赚钱。

其实,这时候就能看出,张爱玲就像是她母亲的轮回,即便从四岁起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缺少母亲的陪伴,但她的反叛,她的倔强,她的强烈的自尊心都很像她的母亲,甚至,有过之而不及。

她的母亲就是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长大的,这样的好处是,不会被别人过度关注而过度要求,但不好的是,想要的东西总是没法轻易得到。

于是,她们就要付出比常人更为艰辛的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所需,这也成了张爱玲性格里很重要的部分。

她惯于依靠自己。

写文的生涯,起初张爱玲过的很是顺风顺水,一度开启了张爱玲时代。

她吸引了很多读者,包括一个叫胡兰成的人。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权可删

张爱玲一生有过两任丈夫,均是比她大很多岁的年长的男人。

从小,目睹父母婚姻的破裂,无法修复,辗转在父亲的各式“女朋友”中长大的张爱玲,原本是不相信爱情的。

与胡兰成的结合,除了被胡兰成的才华所吸引,有时我会觉得,那是张爱玲对自己爱别人的一种尝试。

短暂的一年婚姻,给张爱玲带来的,没有太多喜悦,更大的是,渣男胡兰成,滥情带来的伤害。

可即便胡兰成如此对张爱玲,巧言令色,张爱玲也不是像常人一样的决绝,她依旧书信与他,甚至还支助了,他在与她婚约之内出轨对象堕胎的费用。

说大了,是格局,但总觉得,张爱玲爱的,也许不是胡兰成这个人,她爱的,是自己幻想中的一个爱人。

她遇人不淑,有才华的人不一定是专情的人,更不一定是在政治立场上爱国的人,作为汉奸胡兰成,张爱玲,在爱他的时候,甚至,全然不计较这些,她唯一在乎的,就是这个人能否全心全意对她。

非常传统,也透漏着张爱玲,在爱情中,安全感极度的匮乏。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权可删

要知道,遇到胡兰成之前,她从不开门见客,无论多少人登门,她始终闭门不见。

除了她一惯的高傲姿态,也许这也是她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一种方式,毕竟不见,不识,何谈伤害。

因为胡兰成的汉奸身份,张爱玲曾一度陷入没人敢约稿的境地,后来,迫于无奈,她转战国外,想在美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那年,她三十五六岁。异国他乡,处境艰难,经济也不乐观,她遇到了比自己大29岁的第二任丈夫赖雅。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权可删

赖雅也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导演,只是,张爱玲遇到他的时候,他年纪已大,名气也大不如从前。

虽然无法在事业上给予张爱玲过多帮助,但他欣赏张爱玲,支持她的写作事业,这给了处于低谷时期的张爱玲很大的安慰,而张爱玲也是用了11年的陪伴来回报赖雅的关心,直到他去世。

从小没有得到父母完整的爱,张爱玲对爱的感受是缺失的,曾经,她不轻易让人走进她,而后,每一个走进她生命里的人,但凡给予过她哪怕一丝一毫的温存,她都已加倍奉还。

1995年,张爱玲去世时,她的遗嘱里,写明了将自己的财产全部交给宋淇夫妇。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权可删

宋淇夫妇是张爱玲一生中为数不多的朋友当中的一对,曾在张爱玲去美国发展的时候,托别人照顾过她,仅是朋友关系,就可以让张爱玲把遗产全数相赠,而那个从小同他一起长大的弟弟张子静,曾在困苦时,写信求姐姐张爱玲资助,却被张爱玲拒绝。

她对家人冷漠,却对生命中给予过她阳光的人报之以歌。她一边渴求爱,渴求关怀,却又总是高高在上,不近人情,不愿直接向对方表达真实的心声。

别人慕她,又忌她,她自己也是不断苦行在人生中,唯一的安全源泉便是写作,直到逝世,笔尤在侧。

她终其一生,未曾有过适宜的爱。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权可删

张爱玲的文字,总透着悲伤,也许,从幼时,原生家庭的不幸,就注定了她人生的苍凉底色。

她说: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

她说:牵手是一个很伤感的过程,因为牵手过后是放手!

她说:我爱你,为了你的幸福,我愿意放弃一切--包括你。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权可删

以上就是关于张爱玲为什么讨厌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伤害到底有多深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张爱玲为什么讨厌原生家庭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