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关于美国为什么家庭经营,亚裔女性为什么会在欧美国家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美国为什么家庭经营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
网上有很多关于美国为什么家庭经营,亚裔女性为什么会在欧美国家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美国为什么家庭经营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1、美国为什么家庭经营
2017年,不堪白人男性骚扰的华裔女生莉莉安(Lilian),在Instagram上创建了一个类似于“白人男性迷惑行为大赏”的恶搞账号,旨在向大家展示自己收到的诸如“我想试试我的第一个亚洲女人”之类的性骚扰私信。
尽管这个账号没撑过一年便宣告停更,但依然收获了近20000名粉丝,其中很多都是饱受困扰的年轻亚裔女性。与此同时,不少亚裔女性用户还在评论区中讲述了自己的被骚扰经历。
莉莉安(Lilian)向大家展示的骚扰私信
坦诚说,任何族裔的女性在收到这样的骚扰私信后,都会产生一种“吃到苍蝇”的恶心感。但不可否认的是,与其他族裔的女性相比,亚裔女性受到的“问候”明显更多——原因很简单,亚裔女性要比其他族裔的女性“更受欢迎”。
毕竟,一份2013年的调查显示,在欧美社交圈,亚裔女性是各族裔中最“受欢迎”和最“令人渴望”的种族。
1)“不堪其扰的亚裔女性”讽刺的是,亚裔女性们很难对这种“欢迎”心存“感激”。
马来西亚裔女性凡妮莎·李在接受ABC中文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自己从未在交友软件上声明“自己懂中文”,但依然能收到像“我喜欢中国女人”的中文信息。最令她感到气愤地的是,一个刚刚配对成功的白人男性向她发送的第一条信息,居然是中文的“我想X你。”
她还注意到,一些白人男性会在自我介绍一栏中“理直气壮”地表明自己“对亚裔女性情有独钟”。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她向记者展示了一个白人男性的自我介绍:
凡妮莎·李展示的“自我介绍”
更令她感到无奈的是,当她向自己的非亚裔朋友们抱怨时,她的朋友们大多不以为然,只是告诉她自己别往心里去——“他们觉得这是对你的赞美,或许说明对方喜欢亚洲文化。”
有西方学者分析指出,女权主义思想的盛行,使得越来越多的欧美男性滋生了“白人女性过于女权化”的认知。于是,他们选择“退而求其次”,将“狩猎”的目标投向了亚裔女性,一些人甚至滋生了近乎病态的迷恋心态。
直到今天,依然有不少约会网站或交友APP上,设置有“Asian Women Only”的选项。即便各大交友APP均上线了举报功能,但这种针对亚裔女性的骚扰依然屡禁不止。
有人在其简介上特意写明“我喜欢亚裔”
对此,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传播学高级讲师米歇尔·昂盛博士将这种现象比喻为“性化和物化亚裔女性外貌”的“病发症”。
具体而言,身材苗条、娇小、浅色皮肤、性格温顺的亚裔女性,更匹配这些人的“癖好”。他们之所以敢于向亚裔女性肆无忌惮地“示爱”,并不是因为她们“比其他族裔的女性更优秀”,而是“更温润顺从”、“更容易和男性发生性关系”。一些白人甚至认为,“找亚裔女性可以带来好运”。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白人会有这种欠揍的认知?“迷恋亚裔女性”的底层逻辑究竟是什么?我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简单聊聊。
亚马逊在售的“我爱亚洲女人”T恤
2) “亚裔女性歧视史”坦诚说,白人群体对于亚裔女性“病态迷恋”的心理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遥远的19世纪后半叶。二战后美军在一些亚洲国家所呈现出的绝对强势,使得这种迷恋心态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
1)19世纪亚裔女性“悲惨史”
进入19世纪后半叶,数量庞大且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亚裔劳工涌入美国。因为语言的隔阂,他们被主流社会赋予了“沉默者”的刻板印象,无法享有基本的政治权利。
在排华法案(1882)颁布前后,美国公共舆论工具开始大肆丑化和污蔑以华人为代表的亚裔劳工,偏激地宣传他们“垄断了西部经济,使白人无立锥之地”(拓展阅读:“亚洲英雄”傅满洲的前世今生)。
为了生活,这些失业的亚裔劳工只能从事洗衣、餐饮等被白人视为“只有女人才会做”的工作。于是,他们又被赋予了“缺乏男子气”的刻板印象。
更令人感到气愤的是,他们连最基本的做丈夫和父亲的权利都被剥夺了。政府不允许已婚劳工与自己的配偶和孩子团聚,未婚者没有机会去结识潜在的结婚对象。截至二战结束,这种强制性地将亚裔男性与女性分开的行为,被各种法规予以制度化并持续执行着。
在美国修铁路的中国劳工
亚裔女性要想移居美国,将会受到更严格的审查和限制。那些已经进入美国的亚裔女性,更面临着性别上和种族上的双重折磨。原因很简单,相当一部分的亚裔女性,在当时是以“妓女”的身份入境美国的。
对此,美国学者本森·唐在一项关于19世纪在美华人妓女的研究著作《不顺从的女人》中指出,“这些华人妓女被带入美国后,经常会受到暴力虐待,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处于最肮脏的奴隶般的环境中”,“(她们)被妓院老板、黑社会分子、警察等具有不同身份的人牢牢地控制着”。
最早踏上美国的中国妇女梅阿芳,一直被美国人视为 满足好奇心的“展览工具”
生活在一个无性、无子世界中的亚裔男性,只能从这些亚裔妓女身上寻求安慰。换言之,很多亚裔劳工“将妓院视作为他们大型的单身汉社区提供必需服务的机构”,将妓女视为“共同的老婆”。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人主流社会认为,“亚裔女性移民”成为了“诱惑年轻的白人男孩走向堕落生活”的人。因此在《排华法案》颁布之前的1875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禁止亚洲女性入境”的《佩奇法案》。
为了谋生,一些亚裔女性选择开办按摩院来维持生计。不出所料,这又让当时的美国人产生了一种刻板观念,即“所有亚洲人经营的水疗中心都是非法的,在这里工作的亚裔妇女都是性工作者”。一些美国人甚至认为,“她们(亚裔女性)只会在美国从事卖淫活动”。
在今天看来,这种“将亚裔女性物化和超性感化”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不仅引发了大量针对亚裔女性的仇恨和犯罪,更极大污名化了亚裔女性的“美国印象”。不客气地说,在当时的很多美国人看来,“亚裔女性”完全可以与“便宜的性对象”划等号。
美国华人女按摩师:“我们值得被尊重。”(图:BBC)
2)美国的“亚洲征服史”
著名女性主义理论家凯特·米利特在《性的政治》中指出:“在美国,最新的事态已迫使我们最终承认,种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政治关系。其具体表现是——一个集团,凭借了天生的权力,可以支配另一个集团。”
基于历史看,一些亚洲国家是“被支配”的哪一方。
二战结束后,新的日本政府不得不借助“性”的“战略属性”,招募“有经验”的日本妇女来“犒劳”驻日美军,“旨在为我们的良家妇女,即家庭主妇和少女们筑起一道保护墙”。
为了号召广大“爱国女性”加入进来,日本政府专门拨款5000万日元,先后设慰安、游技、艺能、特殊施设、食堂和物产等部门,甚至还召开了声势浩大的“特殊慰安设施协会(RAA)”成立大会。
驻日美军和日本妇女
起初,官方决定用妓女充当慰安妇,但“愿意合作”的妓女连预想的1/3都未达到。于是,日本政府干脆撕破面子,散发广告征召良家妇女“参与进来”。因为物资缺乏,很多不知情的贫困妇女主动前去应募。
数据显示,日本在一年内至少征召了7万名18—25岁的良家妇女。原本对“卖春”一无所知的她们,在政府和妓院老板的威逼利诱下,不得不踏上“慰安之路”。直到1946年3月,在麦克阿瑟的指令下,这一荒唐举措才宣告终止。
需要指出的是,下令关闭慰安所并不是出于道德考量,而是因为嫖妓染上了性病的美国大兵已超过了总兵力的1/4。事实上,美日心照不宣,以暗娼代替公娼,继续延续慰安服务,直到四年后才真正宣告废除。
慰安所被取缔后,5.5万名慰安妇被遣散,并没有得到任何补偿。与此同时,她们用肉体挣来的钱,因日本政府的“存款冻结”政策而化为乌有(拓展阅读:被人遗忘的“南洋姐”,日本“情色文化”输出的惨烈牺牲品)。
更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回不到原来生活的她们,要么沦为被美国大兵称作“潘潘”的暗娼,要么沦为被美军包养的“安丽(Only的日文发音)”。
驻日美军和日本妇女
除了日本以外,韩国和越南也是美军“征服”的“重灾区”。
截至朝鲜战争全面结束的1958年,至少有30万名韩国妇女有过卖春经历,其中一半以上的韩国女人盘踞在驻韩美军基地附近“工作”。在越战期间,以美国酒吧为中心的性产业,在越南各地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迹象。实际上,直到今天,这种擦边产业依然是部分东南亚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
对此,电影学者Celine Parreñas Shimizu在《种族的超性感》一书中如是评价道: “由美国主导的发生在亚洲国家境内的战争的结束,可以视作这种‘超性感且温顺’的亚裔女性形象的成型期”。
1953年左右的冲绳,B-29轰炸机趴伏在停机坪里
3)近现代影视作品的“推波助澜”当然,除了历史因素之外,影视作品同样“居功至伟”。以早期的好莱坞电影为例,以华裔女性为代表的亚裔女性的银幕形象,尽管在积极与消极、妖魔化与天使化这两个极端之间来回摇摆,但一直都是刻板且诡异的:
“她们(亚裔女性角色)不仅会毫无缘由地爱上欧美男性,而且从来不考虑回报”,“她们的身体里包含着一种令人疯狂的的气质,里面夹杂着爱、性、感觉和欲望”。
具体而言,她们的人设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特质:
外形妖娆:她们着装妖艳并夸张,行为和举止渗透着一股微妙并诡异的淫荡气息。她们是西方观众眼里的“东方诱惑”,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欧美男性的视觉欲望。地位低下,职业卑微:她们大多没有正式且像样的职业,要么是孤苦伶仃的孤女,要么是妓女或舞女,与自力更生的“劳动者”形象完全绝缘。即用即抛:她们尽管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白人男性角色的“消费”,但不仅不能得到对方的“拯救”,很多角色只能走向自杀或他杀的“命运”。缺乏父、兄、丈夫等男性角色的有效保护:华裔女性角色在同欧美男性角色的接触过程中,既缺乏父辈的约束,也缺乏同族男性的保护,可谓“赤裸裸”地暴露在他们面前,“完全不设防”。于是,一个“不可思议”但“意料之中”的现象出现了。一方面,亚裔女性成为了“性欲过强”的代名词;另一方面,她们也被视为 “顺从“或“温顺”的对象。
电影《上海快车(1932)》中的黄柳霜
早期的刻板代表,无疑是华裔女星黄柳霜。作为第一个进入好莱坞闯荡的华裔女性,她不得不忍辱扮演这种“卑微角色”。
在今天看来,她的银幕形象完全是好莱坞主观臆断的产物——夸张而神秘的中国服饰、裸露的肌体、扭动的身躯,伴随着性的挑逗和暗杀的诡异气氛。数据显示,她曾扮演过6次舞女,2次妓女,若干次被抛弃的普通少女。
到了冷战时期,好莱坞又寻觅到了新的扮演者——关南施。她的代表作,正是传说中的《苏丝黄的世界》。
女主苏西黄是一位寄居在一家小酒馆里的妓女,夜夜充当英国水手的“猎物”。男主则是美国落魄画家罗伯特。值得玩味的是,罗伯特不仅没有“厌恶”她,相反为她坎坷的身世和复杂的内心世界所倾倒。在男主人公的“不懈努力”下,苏丝黄从肉体到心灵,得到了一次彻底的脱胎换骨,最终被其“拯救”。
《苏丝黄的世界》中的关南施
另外,亚裔女性还被塑造了诸如攻击性强、势利、拜金等刻板特质。后来,这些特质被杂糅到了“龙女”这一形象当中。最早的“龙女”,出现在由派拉蒙公司出品的“傅满洲系列电影”——《龙女(1931)》当中。
尽管这一人设与传统的“中国娃娃”、“艺伎”等温顺贤惠的形象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不可否认的是,依然是欧美主流社会对于亚裔女性“妖魔化构建”的产物(拓展阅读:一文概述:美国电影中的“黄祸”形象)。
一言概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以华裔女性为代表的亚裔女性,在影视作品中大多承担着类似于“性商品提供者”的角色。为什么这样的角色“经久不衰”?或许西方影评人说的那样,“(这种角色)提供了被禁的欢愉,保留了激动人心的、不平等的种族、性和阶级的高位”。
4)当代华裔女性的“白人仰望”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1952—)在1989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喜福会》中,构建了四位中国母亲和她们的美国女儿的家庭故事。
在出场的四个女儿当中,除了吴晶妹独身外,韦弗利、琳娜、罗丝三人都嫁给了白人或与白人同居。在她们的身上,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这种“仰望白人”的自卑心态——一方面刻意抬高对方的形象,一方面贬低自己。
电影《喜福会》剧照
这种自卑感,主要表现在了她们对白人男性的外貌描述上。罗丝认为,自己之所以被泰德吸引,“是因为他那种与中国男孩们截然不同的气质”——“他有高傲、自信、固执的性格、棱角分明的面孔、修长的身材、坚实的臂膀”。
简言之,罗丝喜欢泰德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他是白人而不是华人”。由此可见,这种“自我矮化”的种族歧视心态,已经刻入了当代华裔女性的骨髓。
在这样的认知大背景下,她们下意识地认为,“自己的种族是劣等民族,白人才是优秀的民族”。因此,她们对于自己的亚裔特征,有着生理性的厌恶。比如琳娜“常向上推眼角,使它们显得更圆一些,或者使劲睁大眼睛,甚至露出白眼珠”,“以使自己看起来更像白人”。
因为自卑,她们更喜欢将自己放在弱者的地位,与白人伴侣形成了拯救与被拯救的关系。比如韦弗利是这样称赞自己的白人男友瑞奇的:
我仰慕他的英雄气质。我总是处于危难之中,他总是来搭救我,我倒下,他将我扶起,时而振奋,时而渴望。拯救与被拯救在情感上产生的效果使我们陶醉,英雄救美人加上我们在床上的事就是我们的恋爱:我的弱点需要保护时,就合在一起。
电影《喜福会》剧照
有西方学者认为,亚裔女子之所以“主动”外嫁白人男子,多多少少与“对自己及自己族裔的自卑感”有关。当然,这种自卑感源自西方主流文化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霸权。
具体而言,美国大众媒体不断强化白人的审美标准,使得亚裔女性不愿嫁给“矮小、丑陋、无自信、笨拙、傲慢”的东方男子,她们应该去爱那些“个子高大、皮肤白皙、肌肉发达”的白种男子。实际上,即便谭恩美本人都承认,自己在一段时间里尝试“用衣夹夹住自己的鼻子,梦想改变自己亚洲人的脸形”。
电影《喜福会》剧照
但需要指出的是,《喜福会》中塑造的几位华裔女儿形象,已经与“中国娃娃”和“龙女”有了很大的不同。尽管她们会有自卑心理,但是她们同样拥有着自立自强、与人为善的美好品格,在处理婚姻、恋爱、家庭、工作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了良好的素质。
当罗丝和泰德的婚姻走入困境的时候,母亲苏安梅鼓励她“要清醒地弄懂一切,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母亲的劝导下,她开始承认了母亲的说法,最终发现“美国人的想法也有严重的缺陷,因为有多种选择,很容易搞胡涂,弄不好就选错”。
于是,她不再对自己的白人丈夫逆来顺受,并在离婚纠纷中坚持自己应得的利益。他会对自己的丈夫说,“你别指望把我从你的生活中拔出来,轻而易举地扔掉”。这种突然的转变,一度让泰德措手不及并“充满了恐惧”。
由此可见,这种基于真实生活所塑造出的新的亚裔女性形象,不仅拥有了向美国主流文化所搭建的庞大霸权话语说“不”的勇气,更预示着她们终将能够挣脱白人至上思想的“刻板桎梏”。
电影《喜福会》剧照
5)尾声不得不说,这些“迷恋”亚裔女性的白人男性,是一个极端且纠结的“矛盾体”
一方面,他们大多数“白人至上主义者”,将自己的国家视为“一个为本人及其子孙后代设计”的“白人国家”。比如直到今天,依然有一些美国白人拒绝将亚裔美国人视为“自己人”,哪怕他们是生在美国、长在美国,早已融入了美国的社会圈子。
另一方面,因为历史、宣传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亚裔女性一直给人留有一种温柔、顺从甚至是“充满性欲”的刻板形象。在女权主义盛行的欧美国家,这一特质让很多在白人女性身上“吃瘪”的白人男性魂牵梦绕、欲罢不能。
尽管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对于亚裔女性而言,历史遗留下来的刻板印象,绝不会轻易消失。最后想所得税,跨国家和种族的恋爱和婚姻,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对于这种不怀好意的“迷恋”,我们的姑娘们需要有清醒的认知并保持警惕,千万不要沉溺于此不能自拔。
以上就是关于美国为什么家庭经营,亚裔女性为什么会在欧美国家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美国为什么家庭经营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