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关于遇事为什么怨原生家庭,别再揪着原生家庭不放了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遇事为什么怨原生家庭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
网上有很多关于遇事为什么怨原生家庭,别再揪着原生家庭不放了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遇事为什么怨原生家庭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1、遇事为什么怨原生家庭
父亲去世了,享年八十三岁,在睡梦中悄悄离世,也算是寿终正寝。但我却觉得父亲这一生都活得很可怜。可怜的原因当然不是儿女不孝顺,不是老无所依,而是他这一生当中,内心都极度匮乏,都在向身边的人索取爱。母亲活着的时候,向母亲索取;母亲去世之后,向儿女索取。
一个靠向别人索取而获得安全感的人,注定是孤独可怜之人。
父亲一生自私懦弱,亲情淡漠,却极其在意自己的感受。从小到大,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劳累的抱怨和在生病时的脆弱。
父亲一生康健,少有大的病灾。但类似于感冒这样的小病小痛,就足以闹得人仰马翻。母亲在世的时候,不胜其扰,常常因此斥责父亲,但他没有丝毫改变。母亲去世之后,父亲轮流在两位姐姐身边生活,姐姐们也不胜其扰,又不能像母亲那样呵斥父亲,所以父亲更加变本加厉,给两位姐姐增加了很多心理上的负担。
因为这件事,我们姐弟几个曾经对父亲充满怨怼。但很多让人无法接受的行为之后,都有它的情有可原。追溯父亲的成长轨迹及原生家庭,我慢慢了解到自私冷漠的父亲其实就是一个缺爱的孩子,他到老都没有长大,都在渴求一份来自亲人的爱。
父亲兄弟姐妹六人,在总排行中第四,兄弟中排行第二。这在一个大家庭中,并不是吃香的位置。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他的《儿童人格教育》中说:“一个孩子对自己在某个环境中所处的位置有自己的无意识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往往和他们的发展状况具有一致性。同样,我们也都有所感触。一个家庭,长子、次子和幼子的人生道路、性格发展通常会有所不同,其实这与他们长期在家庭中所处的位置是有关联的,也可以说是相适应的。换言之,儿童的性格的发展是从其早期在家庭中的处境磨合锻造出来的。”
何况,奶奶早亡,父亲四岁就失去母亲。爷爷为了家里能有一个持家的女人,老早就给大爷成了家。长嫂当家,又绝对的强势和吝啬,加之接二连三生下自己的孩子,父亲在家中的处境可想而知。
童年是一个人心智发展最关键的时期。而就在这个关键时期中,父亲成了家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那个。
父亲没读过书,生活在闭塞的环境里,他对家庭、对亲情那点可怜的认知都是来自身边的人。没有人给他树立好的榜样,别人自私对他,他也学会自私;没有人爱他,就不知道如何爱人;没人亲近过他,他也不懂得如何跟家人亲近。
在爱的这一方面,他就像一个心智未开的孩子,没有得到长大的机会。
正因为在童年时没有得到过爱,他的内心极度匮乏,所以他成家后才拼命索取爱,索取关心和照顾,向他的妻子,他的儿女。而他们不理解他这种一味的索取不知奉献的行为,对他满肚子的意见,又加重了他的匮乏感,所以他就更加努力地去索取,去求证。所以,他才会在生病和劳累时夸大自己的痛苦,企图得到关注。
著名的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说:“父母的爱是最珍贵的礼物,若子女无法从父母处获得,则终其一生都将苦苦追求,然则哪怕鏖战一生,也常常以失败告终。”
一个苦苦向别人索爱的人,注定是孤独的。我可怜的老父亲,就这样孤单地走完了他的一生。
原生家庭是一个人生命的底色,是我们的“命”。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受到原生家庭的困扰。
高晓松在《奇葩大会》上说到:“直到最近几年,我走出来了,才发现原来我一直没出来。40岁之后,才意识到自己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
高晓松坦诚,他从小和父亲关系差,从没问过父亲问题。讨厌别人干预自己,爱较劲……在20多年的时间里延伸出了许多难解的问题。
和高晓松一样,我们很多人都曾经被原生家庭的魔咒束缚。原生家庭的魔咒,真的无法打破吗?我们都要像我父亲一样,痛苦一生吗?
答案当然是否。
每个人生来都有三个自我:第一个,是父母基因决定的自我;第二个,是环境文化影响下的自我;第三个,是由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和自我价值定位的自我。
东野圭吾的《时生》里,有这样一句话:“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家庭只是我们做为人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虽然来路不由自己,但前路可期,愿我们这些被原生家庭困扰的人,能放过自己,幸福前行,不要重蹈我父亲的覆辙。
以上就是关于遇事为什么怨原生家庭,别再揪着原生家庭不放了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遇事为什么怨原生家庭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