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一个傻子「司马炎篡位」

司马炎一生有26个儿子,封王的有18个,早夭没封王的有8个。按理说,18个儿子中,要选一个优秀的出来,当皇帝治理国家,也不是什么难事。可为什么最后偏偏选中了白痴儿子司马衷,因而造成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14 22:16:18

司马炎一生有26个儿子,封王的有18个,早夭没封王的有8个。按理说,18个儿子中,要选一个优秀的出来,当皇帝治理国家,也不是什么难事。可为什么最后偏偏选中了白痴儿子司马衷,因而造成了灭国的悲剧呢?

(司马炎)

我觉得有以下一些原因。

第一,司马衷相当于嫡长子。

司马炎的嫡长子不是司马衷,是司马轨。但司马轨两岁就早夭了。这样一来,司马衷就是实际上的嫡长子。

嫡长子继承制是汉人的老传统,到晋朝的时候也已经传了几千年了。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好处是非常大的,可以避免皇子之间对皇位的争夺。所以,司马炎虽然有18个皇子,但是作为皇位继承,司马衷显然是最重要的。

第二,司马炎并不认为司马衷是白痴。

司马炎不认为司马衷是白痴,主要有四个原因:其一,没有一个父母会认为自己的儿子是白痴。司马炎虽然是一个皇帝,他也是父亲,他也是很爱自己孩子的。其二,司马炎试验过,证明儿子并非是白痴。司马炎曾经出过考题让司马衷做。结果司马衷的老婆贾南风等人怕司马衷露馅儿,帮着他做了。司马炎没有察觉,以为自己的儿子能干。其三,很多人在为司马衷说好话。司马衷被立为太子后,他的身边有很大一帮人,他们当然不愿意司马衷被废,所以肯定在司马炎面前极力说司马衷的好话。其四,司马炎对司马衷亲自过问得很少。司马炎刚当皇帝的时候,也是有过一段励精图治的,但是后来他就厌倦了政务。整天喝酒行乐,“羊车望幸”就发生在他身上。因此他对儿子过问的比较少。

(司马衷)

第三,司马炎想把皇位传给皇太孙司马遹。

司马衷比较笨,但皇太孙司马遹却很聪明,而且非常孝顺。有一次,皇宫里失火,司马遹赶紧对司马炎说,请他躲到暗处去,免得火光照见了他,出现危险。这既是聪明的表现,同时也是孝顺的表现。还有一次,司马炎带司马遹去看圈里的肥猪。司马遹对司马炎说,赶紧把猪杀了犒劳将士吧。这显然又是司马遹仁爱的表现。于是,司马炎就觉得这个司马遹将来肯定是一个贤明的君王。司马衷虽然不聪明,但是可以通过司马衷把皇位传到司马遹身上。

第四,司马炎想扩大家族中自己这一支的力量。

这一点,可以说是最重要的。

晋朝初年的时候,晋朝的政治格局非常复杂。因为司马家族是从曹魏手上把皇位夺过来的。因此,这个皇位非常不牢固。为了削弱其他大臣及豪强的力量,司马家族就大肆分封同姓王。从司马懿的子孙,到司马师的子孙,到司马昭的子孙,到司马炎的子孙,轮番封王。到晋朝初年的时候,已经分封了几十个同姓王。

但是这样一来,又形成了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同姓王势力过大。作为封建王朝,不管是异姓王还是同姓王,只要权力过大,必然要造成国家的分裂。所以司马炎想依靠大臣们,来和同姓王(尤其是不从他那一支出来的同姓王们)对抗。

(八王之乱)

司马炎到晚年的时候,耽于享乐,不想干这件事。他想把这项工作,推给子孙们。当时子孙们所能够依靠的大臣主要有两个:一是司马衷的外公杨骏一家,二是司马衷的妻子贾南风一家。所以在司马炎看来,传位给司马衷是比较恰当的。

不过显然,司马炎的考虑显然没有起到效果。首先就是司马衷的母族和妻族闹起来,贾南风杀了杨俊。接着贾南风又把司马炎认为最聪明的皇太孙司马遹给杀了。这也就给旁支的同姓王们找到了借口。“八王之乱”由此发生,晋朝被折腾灭亡了。

(参考资料:《晋书》)

司马炎明明有26个儿子,为何却偏把皇位传给一个傻子?

司马炎一生有26个儿子,封王的有18个,早夭没封王的有8个。按理说,18个儿子中,要选一个优秀的出来,当皇帝治理国家,也不是什么难事。可为什么最后偏偏选中了白痴儿子司马衷,因而造成了灭国的悲剧呢?

我觉得有以下一些原因。

第一,司马衷相当于嫡长子。司马炎的嫡长子不是司马衷,是司马轨。但司马轨两岁就早夭了。这样一来,司马衷就是实际上的嫡长子。嫡长子继承制是汉人的老传统,到晋朝的时候也已经传了几千年了。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好处是非常大的,可以避免皇子之间对皇位的争夺。所以,司马炎虽然有18个皇子,但是作为皇位继承,司马衷显然是最重要的。

第二,司马炎并不认为司马衷是白痴。司马炎不认为司马衷是白痴,主要有四个原因:

其一,没有一个父母会认为自己的儿子是白痴。司马炎虽然是一个皇帝,他也是父亲,他也是很爱自己孩子的。

其二,司马炎试验过,证明儿子并非是白痴。司马炎曾经出过考题让司马衷做。结果司马衷的老婆贾南风等人怕司马衷露馅儿,帮着他做了。司马炎没有察觉,以为自己的儿子能干。

其三,很多人在为司马衷说好话。司马衷被立为太子后,他的身边有很大一帮人,他们当然不愿意司马衷被废,所以肯定在司马炎面前极力说司马衷的好话。其四,司马炎对司马衷亲自过问得很少。司马炎刚当皇帝的时候,也是有过一段励精图治的,但是后来他就厌倦了政务。整天喝酒行乐,“羊车望幸”就发生在他身上。因此他对儿子过问的比较少。

第三,司马炎想把皇位传给皇太孙司马遹。司马衷比较笨,但皇太孙司马遹却很聪明,而且非常孝顺。有一次,皇宫里失火,司马遹赶紧对司马炎说,请他躲到暗处去,免得火光照见了他,出现危险。这既是聪明的表现,同时也是孝顺的表现。还有一次,司马炎带司马遹去看圈里的肥猪。司马遹对司马炎说,赶紧把猪杀了犒劳将士吧。这显然又是司马遹仁爱的表现。于是,司马炎就觉得这个司马遹将来肯定是一个贤明的君王。司马衷虽然不聪明,但是可以通过司马衷把皇位传到司马遹身上。

第四,司马炎想扩大家族中自己这一支的力量。这一点,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晋朝初年的时候,晋朝的政治格局非常复杂。因为司马家族是从曹魏手上把皇位夺过来的。因此,这个皇位非常不牢固。为了削弱其他大臣及豪强的力量,司马家族就大肆分封同姓王。

从司马懿的子孙,到司马师的子孙,到司马昭的子孙,到司马炎的子孙,轮番封王。到晋朝初年的时候,已经分封了几十个同姓王。但是这样一来,又形成了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同姓王势力过大。作为封建王朝,不管是异姓王还是同姓王,只要权力过大,必然要造成国家的分裂。所以司马炎想依靠大臣们,来和同姓王(尤其是不从他那一支出来的同姓王们)对抗。

司马炎到晚年的时候,耽于享乐,不想干这件事。他想把这项工作,推给子孙们。当时子孙们所能够依靠的大臣主要有两个:一是司马衷的外公杨骏一家,二是司马衷的妻子贾南风一家。所以在司马炎看来,传位给司马衷是比较恰当的。

不过显然,司马炎的考虑显然没有起到效果。首先就是司马衷的母族和妻族闹起来,贾南风杀了杨俊。接着贾南风又把司马炎认为最聪明的皇太孙司马遹给杀了。这也就给旁支的同姓王们找到了借口。“八王之乱”由此发生,晋朝被折腾灭亡了。

司马炎明明有26个儿子,为何却偏把皇位传给一个傻子?

司马炎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其中有封王的十八个,另外八个都是早夭,司马炎有两任皇皇,分别是武元皇后杨艳和武悼皇后杨芷,杨芷是杨艳的堂妹,杨艳生了司马轨、司马衷、司马柬,杨芷生了司马恢。

显然只有这四个才有机会,因为他们都是嫡子,而司马轨和司马恢都只活到两岁就病逝了,显然不可能的,那么就剩下司马衷与司马柬了。

司马衷生于公元259年,而司马柬生于公元262年,司马衷比司马柬大三岁,因为司马轨早死,所以司马衷是事实上的嫡长子,这个是司马衷最大的优势。

其实开始的时候,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才是一个更有力的竞争者,我们知道司马家是从司马懿传到司马师,再传到司马昭,再传到司马炎的,为什么司马师会传给司马昭呢?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司马师无子。

不过,按当时的情况来说,即使司马师有子,那年纪也肯定比较小,会跟孙策传弟而不传子的方法,传给司马昭,另外因为司马师无子的原因,所以司马昭就将自己的次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做为司马师的嗣子。

司马昭有打算传给司马攸的想法,因为他觉得他的位置是从司马师那边拿来的,应该还给司马师,也就是传给司马攸,即使其实司马炎和司马攸都是自己的儿子,但是司马昭在群臣的劝说之下,再加上私心,还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司马炎。

而司马炎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是传给自己的儿子司马衷、司马柬,还是弟弟司马攸,最后也是在荀勖等大臣的劝说下让司马攸回齐国,司马攸在悲愤之下,死于公元283年(司马炎死于290年)。

司马柬比司马衷确实要聪明多了,可是司马炎还是立了司马衷为太子,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司马衷是嫡长子,司马炎称帝的第三年,就立司马衷为太子了,这个时候司马衷才九岁。

司马炎其实也担心过司马衷的智力问题,出题考过司马衷,但是司马衷的太子妃贾南风是个聪明人,帮助司马衷蒙混过关了。另外,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很聪明,很受司马炎的喜欢,这个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