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出来的学生「孔子一生教出那么多优秀学生为何儿子孔鲤却不成才」

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家族能够像孔氏家族这样历经2500多年岁月,不为任何朝代更迭或政治变化所动,世代相传,苗裔四布。在曲阜的孔府门前有一副金字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7 00:28:26

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家族能够像孔氏家族这样历经2500多年岁月,不为任何朝代更迭或政治变化所动,世代相传,苗裔四布。在曲阜的孔府门前有一副金字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这副对联中,“富”字上面缺了一点,“章”字的一竖直冲出了头。什么意思?——富贵无边,文章通天。

孔子剧照

孔氏家族的地位自西汉刘邦时渐起,中国历代尊孔从对“衍圣公”之尊中可见一斑:自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始,孔子嫡系长孙就被封为“衍圣公”,取意“繁衍圣道”,负责孔庙、孔林的祭祀活动,设家学,有时兼任朝廷官吏,相当于七品官。金代为四品,元代升为三品,明代更升为一品文官。到了清代,衍圣公不仅班列阁臣之上,还特许在紫禁城骑马,在宫中御道上行走。

孔氏家族之所以能获得数千年不衰的荣耀,得归功于他们的祖先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出生地鲁国陬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像

其实,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他自己付出的汗水换来的。史载,孔子刚刚三岁时,母亲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有一天,妈妈问他:“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孔丘说:“都记住了。”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孔丘说:“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于是,他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少年孔子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孔子十九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为孔子生下一子。孔子当时是管理仓库的小吏,得到鲁昭公赏识。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祝贺他喜得贵子。孔子以国君亲自赐物为莫大的荣幸,因此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后世孔氏子孙以此讳鲤鱼而称之为“红鱼”,祭祖时不用鲤鱼而用鲫花鱼。

孔鲤剧照

孔鲤长大后,也在他开办的学校里跟班学习。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对儿子孔鲤的教育教诲也让后人得以启迪,回味无穷。

有一次,一名叫陈亢的学生问孔鲤:“你老爸有没有单独给你开小灶,专门教你一些学问啊?”

孔鲤说:“我印象中没有啊。不过,有一天父亲问我学过《诗》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好好学《诗》,怎么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呢!后来我就认真学《诗》,提高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又有一次,父亲站在堂前,问我说,你学过《礼》没有,我说没有。父亲又说,不好好学《礼》,又怎么懂得立身处世的道理呢?此后,我便很注意学《礼》。如果这样也算的话,这就是我父亲单独给我的两次教导。”

陈亢听后,回来非常高兴地对其他人说:“我问伯鱼一个问题,却得到了三点教益,要学《诗》、学《礼》,又知道了老师对自己的孩子,也没有偏私。”

不学礼便无法在社会上生存,更谈不上为社会、国家尽力了。孔子要求儿子懂礼貌、遵纪守法,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对人对家对社会都应当有爱心,与人为善,和睦相处,而且应当重义轻利,不要斤斤计较。在家孝敬父母、勤俭持家,在外谦虚诚实,遵守公德。这样,礼义统领天下,社会才会稳定,国家才能兴旺。

孔鲤剧照

只是,孔鲤的资质一般,比不上班里的那些优秀学生。恨铁不成钢的孔子也曾责备过他这唯一的儿子不争气,自己当老师,自己孩子的学习却没搞好,在人前人后的,面子上总有点不好看。

面对老爸的批评,孔鲤也不急不恼,因为他生了个聪明过人的儿子孔伋,这才是他人生的最大成就。所以,当有一次孔子再抱怨孔鲤时,孔鲤含笑着回敬他老爸说:“我怎么没出息了?你儿不如我儿,我儿子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

孔鲤命短,先于孔子先去世,一生并无大的建树。他的儿子孔伋确如他所言,终成大器。继承并发扬了孔子学说。

孔伋

孔伋,就是被后人称为“述圣”的子思。

子思的生平事迹已难详考,据说他曾师事曾参,孟子是他的再传弟子。尝困于宋,而作《中庸》。孔伋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公元1330年(元朝文宗至顺元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孔伋

孔子后人一直遵循着孔子“诗礼传家”的遗训,让孔氏一族血脉相延。世人熟知的三辞相位的孔霸、4岁让梨的孔融、《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撰《隋史》修《五礼》的孔颖达,这些杰出的人才,维系着圣人家风,才成就了“中华第一族”的神话。

没有任何一个家族如孔氏家族这样,不论朝代如何更迭,一直都能如此显赫、世代传承。

孔子那么优秀,为何儿子孔鲤却不成才?

历史上的精英人才,他们的下一代往往并不成器,说明血统论多不成立。不光是孔鲤不才,比如李白的儿子李伯禽,苏轼的儿子苏迈等,也仅知其名,并没有听说有什么造诣。但是情况往往也有例外,比如魏武帝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右将军王羲之与他的七个儿子,晏殊与晏几道父子,在学识和功业上均有所传承与建树,甚至后者还能超过前者。孔鲤不才,先天不足是一个因素,但更多的在于后天:他没有其父生活的社会环境和生活阅历,思想和才能都未能得到锻炼,故而难以有所作为。孔子之家有隔代相传的现象,其孙子思以《中庸》名世,成为一代圣人,就是一列。不过孔鲤也有自知之明,他曾与孔子对曰:“你子不如我子”,又对子思道“你父不如我父”,对孔子与子思进行了高度评价,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有客观的认识,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否定,体现了其睿智与朴实的本性,是很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孔子教出那么多优秀的弟子,为何他的儿子孔鲤却如此平庸?

孔子的弟子优秀,除了孔子后天的因材施教、教导有方之外,还源于孔子众多弟子本身博学的求学态度和聪明的天赋。而孔鲤严格来说,也不能称为平庸,只能说与孔子出色的弟子以及孔子本身相比的话,确实显得平庸了一些。至于孔鲤之所以没能像孔子以及孔子一众弟子那般出色的原因,后人多有议论,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孔子的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了弟子身上,虽然对儿子也有严格管束,但是也难免有力不从心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孔子的弟子是非常多的,其中以颜回、子路、子贡最为出色,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在他们身上花费的精力自然是不少的。除了这三位得意门生,孔子还有许多其他弟子,各个都要因材施教,孔子对儿子教育上花费的精力自然就相对少了。

其次,孔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大多都在周游列国,孔鲤年少,孔子肯定是不能把他带在身边的吧。

虽然孔子在孔鲤还在肚子里的时候就非常注重胎教,孔鲤出生以后更是注重启蒙教育,如让孔鲤七岁时就要分别男女,不让孔鲤与异性同席共食,八岁时就教孔鲤逊让之礼,对孔鲤的要求可以说是非常严格。但是因为孔子大部分都在游历,在学习的关键时期鲜少能对孔鲤进行及时教导。

最后,且不说孔鲤,孔子身前到处宣扬自己的学说屡屡受挫,最后心灰意冷,才回来开办学堂,踏踏实实做学问。站在当时的年代并以孔鲤的视角来看,会不会有这样感受:“父亲已经优秀如斯,但是在政治上依旧不得重用,我又怎么能比得过父亲呢”。想必孔子的坎坷经历孔鲤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然多少都会磨掉孔鲤的一点上进心,进而影响他的学术及政治生涯。

虽然后人多认为孔鲤平庸,但也是对比了孔子以及孔子一众出色的弟子之后下的定论。其实孔鲤虽然没有到聪明过人的地步,但是也不能说是平庸。至于他没有做到如父亲以及父亲弟子一般出色的根本原因,后世说法不一,我们还需理性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