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婴儿是老子心中的神物,因为婴儿是生命的开始。“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52章),天下的开始和生命的开始与道最为一致,婴儿的太和之气充盈,道性犹在。世人喜欢壮年,老子告诫“物壮则老,谓之不道”,生命长大是离道愈远,正像树长大离根愈远一样。树要归根,人要复性。第16章和第26章都宣说归根复性,老子宣说《道德经》,以复性为本,此章以婴儿为喻,要求世人恢复自己的本性,回到生命的起点。
世人都有自己美好的婴儿时代,但随着一天天长大,美好的婴儿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世人盼望自己快快长大,父母盼望婴儿快快长大,这已经是世人的“共识”。老子突然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显然告诉世人另一条真理。在世人眼中,长大是一种收获,在修道士眼中,长大是失去本性,失去淳厚之德。
世人由幼而壮,由壮而老,最后由老而死。肉体已经显形,从柔弱的和气转化为刚强的血肉之躯,劫数使然,长大是不可避免的。但老子《道德经》不是肉体之经,而是心灵之经。肉体虽然会“壮”,壮则会老,老则会死,这是肉体的法则。但心灵没有显形,心灵不皦不昧,不温不凉(王弼语),因此心灵依然是妙,妙则不会壮,不会老,不会死。
让肉体不会老是做不到了,让心灵不会老是做得到的。老子以婴儿为喻,希图唤醒世人的内明心,让心灵恢复婴儿般的活力。世人愚蠢的认为,肉体必然会老去,心灵也必然会随着肉体的老去而老去。老子此章经文宣说了心灵不老之妙法。
第五十五章
第一段: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第二段:
蜂虿(chài)虺(huǐ)蛇不螫(shì),猛兽不据,攫(jué)鸟不搏。
第三段: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zuī)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嗌不嗄(shà),和之至也。
第四段: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第五段: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经文分为四段。第一段经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河上公注:“谓含怀道德之厚也。神明保佑含德之人,若父母之于赤子也。”婴儿是道德的化身,含德深厚无比。所以神明保佑含德深厚之人,如同父母保护赤子。上章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此章进一步宣说如何修身。
修身要修婴儿身,修婴儿身,其德乃真。儒家修身是修仁义身,与老子的修身内涵完全不同。仁义礼是世人的修身,即使修到极致,也是仁义身,不是婴儿身。老子这里的修身更为彻底,修仁义身和修婴儿身的差别就显示出来。此句经文显示华夏文明的道家思想极为深邃,并不认为仁义是修身的终点。
这与“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的三绝修法完全一致。老子总是以婴儿和水作为守柔的象征,第8章宣说水之七善,此章宣说婴儿之柔和厚德(外三德相和内三德相)。水之七善和婴儿之柔和都是至德,所以说含德之厚。
世人是刚强的,世人只知刚强之利,不知刚强之害。世人渴望长大,长大乃壮,壮则刚强有力,可以胜人。老子宣说刚强之害,婴儿是最好的比喻。一句“含德之厚”,把婴儿的内在生命力呼唤出来。对世人来说,肉体不能恢复婴儿状态,心灵是可以恢复婴儿状态的。
世人恰恰忘记了这一点。世人如果能够天天面对婴儿,一定快乐无比,婴儿的厚德会传导到成人的心灵深处。家中有婴儿就充满活力,大人就会忘记身心之累。成人从内心喜欢婴儿,这是习以为常的,其实其中有深刻的心理学原理。这就是因为婴儿“含德之厚”,能够激活衰老的心灵。
长大虽好,但心灵随之枯萎了。婴儿正好能够修复成人枯萎的心灵。严遵《老子指归》说:“道德虚无,神明寂泊,清浊深微,太和滑淖”(滑淖:流动性极好的液体)。道德、神明、阴阳、太和都包含在婴儿身内,因为“唯无欲者,身为之宅,藏之于心,故曰含德。”婴儿无知无欲,所以含德之厚,恢复婴儿之德就是恢复自己无知无欲的本性,这样才能恢复自己宝贵的生命活力。
据说老子母亲(道母)怀老子八十年而生老子,“生而皓首”,生下来就是一头白发,但一头白发的老子依然如婴儿般柔软。经文似乎与此一传说有关,“老子”就是白发苍苍的婴儿,其中的密意就是即使身体白发苍苍,通过修道依然可以保持婴儿般的柔软身体。
更重要的,婴儿般的柔软是心法,但心法能够影响身法。印度古代修道士的瑜伽练形术现在风靡全球,华人女性趋之若鹜,瑜伽馆遍布全国,深受热捧。瑜伽是恢复身体柔软的炼形术,中国古代的《易筋经》也是恢复身体柔软的炼形术,二者在恢复身体柔软的目标上是一致的。
瑜伽和《易筋经》都是企图修复成人身体的婴儿身,瑜伽特别强调心法的重要性。但瑜伽和《易筋经》的根本目的不是修炼心法,而是借助心法修炼肉身。
老子的“皓首婴儿”的传说所含的密意,暗示老子修炼极高,老子的心法修炼不仅实证玄同大定的宇宙真相,而且肉体也出现了验相:白发苍苍,婴儿般柔软。这是“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经文中“比于”的含义。比于就意味着老子不是真正的婴儿,但通过修道心法,肉体也恢复了婴儿般的柔软。后世修道者执着婴儿身,反而把心法给忘记了,可见执着之害。
智常禅师原来在大通禅师这里学法,大通禅师指示:“汝之本性犹如虚空。”老子第4章指虚空证道,大通禅师也是如此。大通禅师再说:“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正知。但见本源清净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大通禅师开示极妙,但知常禅师执着“见性成佛”这一念,一直不能开悟。最后六祖破了这一念,说:“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知常顿悟。
关于老子的传说和记载并不多,因为这是道家的无名戒律所致。“道隐无名”(41章)是道家的根本戒律,真正的圣人都是无名的,隐藏的。佛教说凡夫中有菩萨,菩萨并非都是显示菩萨身,而是会显示凡夫身。世人不要把凡夫当做凡夫看,因为你没有证量,无法看出谁是凡夫,谁是菩萨,因此恭敬每一个凡夫是修道的秘诀。
老子“道隐无名”,当年的证量不可思议,验相不可思议。“皓首婴儿”就是老子修道的验相,世人可能对此心怀疑虑,但瑜伽可以使八十岁的女性恢复柔软,老子修道证量远远高于普通的高龄女性,怎么不可能出现婴儿般的验相呢?
正是老子修道的心法使老子不仅通达“微妙玄通”的宇宙真相,同时肉体也出现了婴儿般的验相。这样“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这句经文更好理解了。
这是老子拿自己修道的验相说法。《史记》说老子可能活了160岁,按经文的验相是完全可能的。老子修道心法的验相到底如何,我们今天无法知道,此章经文只是透露了一点点信息。
对于修道士来说,年龄不是值得关注的,万物都是道的显形,生命也是道的显形。显形就是昙花一现,100年和1000年都是昙花一现。
第二段经文: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这是婴儿的外三德。河上公注:“赤子不害于物,物亦不害之。故太平之世,人无贵贱仁心,有刺之物,还反其本。”物是泛指,人、动物都是物。这段话对于凡夫不易理解,毒蛇猛兽怎么不伤害赤子呢?河上公注释说害人是互相伤害,赤子没有伤害猛兽之心,毒蛇猛兽也没有伤害赤子之心。有刺之物即伤人猛兽,都会受到婴儿厚德的感应,恢复自己的淳厚天性。
王弼注:“赤子无求无欲,不犯众物,故毒螫人之物无犯于人也。含德之厚者,不犯于物,故无物以损其全也。”婴儿无求无欲,不会侵犯他物,因此作为回报,即使毒蛇毒蜂蝎子这类最有毒性的动物都不会伤害他。这与河上公的注解一致。
世人对这段宣说是不完全认同的,因为人不伤毒蛇,毒蛇会伤人,农夫与蛇的故事深深印在人的心中。从现实地上,毒蛇毒蜂蝎子确实有伤害婴儿的可能,但从究竟地上说,毒蛇毒蜂蝎子不会伤害含德之厚的赤子,也不会伤害有证量的修道士,万物的本原都是“冲气以为和”,恢复本原的和,就不会伤人了。
最近到不丹旅行,不丹很像老子第80章经文说的“小国寡民”,面积3.8万平方公里,人口77万,当今之世是袖珍型的小国。不丹是全球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全世界的游客都想对这个世外桃源一看究竟,因此旅游收入很高,可以使国民获得免费教育和医疗。
机场和王宫的一幅圣人图令我欣喜,因为这幅圣人图很像老子画像,而不像印度的佛陀。《史记》说老子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难道去了不丹?这幅“老子图”正是“皓首婴儿”的形象。不丹的宗教是八世纪印度的莲花生大师所传的佛教,与喜马拉雅山另一边的我国西藏的宗教相同。
莲花生年岁已高,但依然显示少年像,因此莲花生的画像脸部都有胡须,脸相显示“少年”,实际上已经是壮年。唯一的区别是“老子图”的胡须是雪白的,莲花生的胡须是黑色的。
导游说不丹是不杀生的,少量肉类是从印度进口的。游客奇怪的发现,不丹狗很多,但不咬人。寺庙外的平地上躺着很多悠闲惬意的狗晒太阳,对陌生人一点敌意也没有。几天行程中没有遇到对陌生人狂吠的狗,看来动物对人的善意是有感应的。对于世人的善意,动物给予善意的回报,这在自然界是可以看到的。
狗是世人的亲密朋友,很懂人的情感,养狗的家庭把狗当做家庭成员。狗外形很像狼,世人一直在争论狗是狼进化而来的吗?狼十分凶恶,而且无法驯化。马戏团可以把狮子老虎训练为表演者,但从来没有把狼驯化为表演者。不管如何驯化,狼依然会吃人。
乌克兰一位农夫从野外抱回了一只狼崽,孩子与狼崽一起玩耍长大,看起来亲密无间。一天农夫发现傍晚孩子没回家,狼崽也不见了,心中立刻产生不祥的预感。到野外一看,发现有一条孩子的腿和一堆撕碎的衣服,已经长大的狼崽不见了。农夫明白了,“亲密无间”的狼崽吃了自己的孩子,这就是狼。
狼与狗的同源争论进行了几千年,现在DNA技术的发展可以准确的得出结论,狗就是狼,是非洲土狼进化而来的。比较狗和狼对人类的态度,人类无法接受DNA技术的结论。狗对主人关怀备至,狼时刻准备吃掉“主人”,怎么可以相信二者是同源的呢?
此段经文与狗狼同源争论结合在一起就可以解读了。蜂虿虺蛇、兕虎、猛禽虽然凶恶无比,但同样是阴阳二气所生,内在的和气没有完全丧失。虎毒不食子是世人的共识,同类不食是动物界的通行法则,饲料食品加工业严格遵循同源食品禁止法则就是对自然法则的敬畏。但眼镜蛇是会互相吞食的,老子肯定发现了这一点,所以说“蜂虿虺蛇不螫”。
眼镜蛇破坏了同类不食的自然法则,是超级凶恶的动物,与恶魔没有差别。大自然虽然具有生存竞争,但绝大部分遵循同类不食的法则,只有眼镜蛇这样的凶恶动物才会破坏大自然的基本法则。人类是属于哪一类呢?庄子说“千年之后必有人相食”(庚桑楚),这是何等严重的警告啊!
人类是有智慧的,人类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呢?老子庄子二位道家大宗师在玄同大定中早就预见了人类可能走的二条相反的道路,一条是学习婴儿的厚德,恢复柔性,同类互相关爱,这是道家倡导的一条文明之路。另一条是同类相食,互相毁灭之路。一条是非洲土狼走的路,使自己成为文明的狗。
一条是狼性不改,凶恶无比,甚至成为一条同类相食的眼镜蛇。人性是善还是恶?这个争论延续了几千年没有结论。老子认为关键是输入了什么程序,善的程序获得善的人性,恶的程序获得恶的人类。人性善恶之争就是程序之争,老子开显《道德经》就是为世人输入善的程序。
婴儿的厚德不仅能够感动遵守同源不食法则的动物,还能感动不遵守同源不食法则的毒蛇,这真是伟大的奇迹。我们姑且把此段经文当做伟大的奇迹。修道士具有婴儿的厚德,一是受到神明的护佑,二是激发万物的和气而与之和谐共生,三是修道士的强大气场,四是修道士无知无欲,没有害物之心,物亦无害心。
印度人把眼镜蛇当做神灵来崇拜,蛇艺人能够把眼镜蛇当玩具,与蛇共舞。喜马拉雅山区的耆那教修道士在山洞中修行,这是眼镜蛇出没的地方,经常与眼镜蛇共眠。
此段经文是老子修道经历的再现,老子一定像印度耆那教的苦行僧在深山中修道几十年,期间一定与毒蛇、猛虎、猛禽共同生活,而且相处的很好。所以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虽然今天的学习者可以把此段经文理解为奇迹,但实际上是老子深山修行的日常生活。没有含德之厚,没有老子一般深厚德行的修行人还是小心一点为好,不可轻易试验自己的证量。老子可以与毒蛇猛兽和谐共处,你可不一定。
经文争议。严遵本的经文是: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帛书本是:蜂虿虺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改正假借字后)文意与王弼本没有差别。《道德经》的文本有少量差别,但文意一致,因为是老子多次所传,每次用字稍有差别,弟子记录也有差别。这里不必分出优劣,文意是关键。
第三段经文: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也。
这是赤子的内三德:握固(力至)、精至、和至。此段经文老子再次宣说赤子之厚德。
经文:骨弱筋柔而握固。老子观察的很仔细,而且世人同样观察到。河上公注:“赤子筋骨柔弱,而持物坚固,以其意心不移也。”赤子有强大的意志,所以有握固之德相。意志是人最大的内力,失去意志,即使一个七尺大汉也不如一个婴儿。
王弼注:“以柔弱之故,故握能周故。”婴儿的抓握力确实惊人,超出世人的想象,这是柔弱产生的力量。现在的抓握机械都是硬抓握,而婴儿的是软抓握,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未来,软抓握比硬抓握更有应用价值。向婴儿学习软抓握是人工智能的一部分,这也算是仿生学。王弼的注释是“握能周故”,这正是软抓握。意志力 软抓握,这是婴儿的握固。
经文: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河上公注:“赤子未知男女之合会,而阴作怒者,由精气多之所致也。”朘是男婴生殖器,赤子虽然没有成年人的生物学特征,但内在的精气充盈,同样会在男婴生殖器上显示出来。人有精气神则健康,没有精气神则萎靡不振。婴儿的精气神是最旺盛的。
经文:终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也。嗌是咽喉,婴儿终日嚎哭,咽喉也不会沙哑,这也是婴儿的德相。王弼注:“无争欲之心,故终日出声而不嗄也。”婴儿的哭没有争斗和欲望,咽喉不会沙哑。
河上公注:“赤子从朝至暮啼哭,声不变易者,和气多之故也。”哭中有和气(和气是万物本来具有的)就不会沙哑。“和之至也”是老子的断语,值得特别重视。老子《道德经》一直宣说“不争”、“守柔”,“善利”,这都是和气。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万物虽然因显形而失去柔性,但内在的和气还是没有失去,就像佛教说人皆具有佛性。人的佛性是不可能失去的,婴儿的和气也是不可能失去的。老子再次宣说“和文化”,这是华夏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也是老子的宇宙模型。
第四段经文: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经文:知和曰常。常是老子对得道的承许。王弼注:“物以和为常,故知和则得常也。”这与“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物性论一致。第16章说“复命曰常”,也是对得道的承许。老子对常有二个定义,就是“知和曰常”和“复命曰常”。
帛书《道德经》出土后,学人知道《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中的“常”原来是“恒”,这是为了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避讳会损害文意,《道德经》的文意就受到避讳的伤害。但帛书此处经文的“常”不是避讳,而是本来就是常,也就是说,《道德经》中“常”和“恒”是有区别的,不是相同的。恒是形容词,常是名词。
佛教的无常就是从老子的常演化而来。老子用词十分严谨,恒是时空上的不变,常是本体上的不变。道可道,非恒道是指时空中的道。知和曰常宣说和是宇宙本体上的,不是时空中的,因此不会有任何改变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和是宇宙的本性。常和恒的区别是帛书的贡献之一。
经文:知常曰明。老子在第16章中同样宣说了此句经文。王弼注:“不皦不昧,不温不凉,此为常也。无形不可得而见,曰明也。”王弼在《老子指略》中对此有更详细的阐述。“若温也则不能凉矣,宫也则不能商矣。”显温则不能同时显凉,显宫则不能同时显商,显一形则失万形。不显形是常,显形则不常。
古琴是五弦琴,宫和商是古代琴声的二种。温凉宫商都是万物显形的例证,万物一旦显形就离道而去,因此不再是妙,无法变化了。常是没有显形,处于万变之中而守不变之道,这就是“知子守母”的教理。
黄檗希运《传法心要》说:“本心不属见闻觉知,又不离见闻觉知”。子不离母,母不离子,知子守母。现不离常,常不离现,知现守常。常的本意就是不显形,不显形就不离道。显形是世人的肉眼能够看见,不显形则世人的肉眼无法看见。
知常曰明就是要用玄照之心看见不显形的常,这才是明。明是老子对人的最高智慧的称呼,佛教中称为妙如来藏,圆觉清净觉相,般若等等。明的缺失就是无明,无明成为佛教的核心术语。佛教中无常、无明二个核心术语(的翻译)是《道德经》逼出来的,是印度佛教思想和中国老子思想的无缝对接。
《道德经》对“明”有三个定义:
“自知者明”(33章)
“见小曰明”(52章)
“知常曰明”(55章)
明是深意识,是内明心,是玄览觉照,是深观(观自在菩萨行深波罗密),相比而言,世人只开启了肉眼的浅意识(浅意识与肉眼相连)。这是圣人与世人的差别。所以世人所见是差别性,圣人所见是无差别性。圣人和世人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
经文:益生曰祥。此句经文争议很大。在庄子中,“益生”是违反自然的,也就是“生生之厚”(50章)。王弼注:“生不可益,益之则夭也。”养生主是顺自然,不是服食各种滋补品。释德清注:“祥,妖也。言益生反为生之害也。”
但细察老子文意,第四段四句都是正面宣说。而且《道德经》中“益”有正面义,如“无为之有益”(43章),但也有反面义,如“为学日益,为道日损”(48章)。
《道德经》中“祥”没有反面义,第31章说:“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益生曰祥”是对祥的定义,益生就是知和知常,知和知常是最高级的益生。益生也是前面的“善摄生”,这样比较一致。
经文:心使气曰强。此句经文同样争议很大,因为受到了上句经文“益生曰祥”的错解,只得把此句经文也作反面义解读。实际上这句经文从正面义解读更有价值,而且符合《道德经》句型。《道德经》“曰”是指定义,此句正是对强的一种定义。
比较下面句型,一望而知:
自胜者强(33章)
强行者有志(33章)
守柔曰强(52章)
心使气曰强(55章)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30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76章)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76章)
但细察“强”的定义和句型,此句经文的强是正面义,不是反面义。老子《道德经》宣说守柔不争之道,呵斥强梁之道。守柔之道是圣人之道,强梁之道是世人之道。前三句是老子的圣人之强,句型一致,是圣人之强的定义。后三句是世人(侯王)之强,即持强凌弱,圣人呵斥之。
从老子对“强”字的定义看,“强”有普通义和特殊义之分,错会老子“强”字用意则会错解经文。什么是“心使气”呢?这句经文应该与“强行者有志”结合起来读,“心使气”就是“有志”,这个气是“专气致柔”(10章)的“气”,不是后人的耍性子的意思。
气在《道德经》中是柔和的代表,没有发脾气的意思。使气就是运气,顺自然之和气。气是太和之气,是无。“心使气曰强”,心使物则不强。气与物相对,不是后世的含义。《庄子》中气都是正面义,是无的一种存在方式,“心使气”就是“心使无”。
严遵《老子指归》:“为之行之,与道为常;执之守之,时日聪明;旬月生息,动和百祥;心意玄作,气顺坚强。无所为,故无所不克;无所欲,故动无所丧。自然通达,众美萌生,天地爱佑,祸乱素亡。”
这是解释第四段四句经文宗旨,完全是正面义。不像后代注释家把前二句经文与后二句经文分开解读,前二句经文是正面义,后二句经文是反面义。特别是“旬月生息,动合百祥;心意玄作,气顺坚强”解读“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二句,十分清晰。
显然严遵的解读是最精辟的,可惜后人把严遵《老子指归》视为伪作,竟至道经部分轶失,真是千古之恨。“心使气曰强”是对强的定义,是正面义,因此“益生曰祥”必定是正面义。
第五段经文: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此段经文在30章中出现过。“物壮则老”是回应首句经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一句,此段经文到此才是转折和总结。这符合《道德经》的一般逻辑。“物壮”是与赤子对比,赤子生,物壮死。
凡夫不欲老,老近死也。但凡夫欲壮,不知壮近老也,直五十步笑百步耳。违道者必死,尊道者必生。守柔者必生,强梁者必死。这是此章的主旨。“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是劝世人发修道的大愿,修复自己失去的婴儿身。身不是指肉体,而是指一象,佛教中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婴儿身就是报身。
万物显形而离道,离道则近死。赤子虽然开始显形,但太和之气依然充盈,世人应该向婴儿学习。此句经文激发后世道家“返老还童”的强烈追求,炼仙丹就是希望返老还童,但这不是老子指出的修道之路。老子的修道之路就是修身(修法身得报身),更确切的说就是修心。
庄子在《庚桑楚》篇中有一段对本章的论述,值得学习。庚桑楚是老子的弟子,深得老子之道,治理畏累之地,三年大获成功,受到当地民众的极大拥戴。庚桑楚刚来时,当地民众很怀疑他的能力。他把有分别心的能人解雇了,使用了身体臃肿,手脚不便利的无用之人作为下属,当地人看不懂他。
“居三年,畏累大壤”,也就是大获丰收,各项事业增增日上。百姓“日计之而不足,年计之而有余”,每天算算都没有收获,但年底一算却“有余”,家足年丰。成功在于无形之中,正像一棵树的生长,每天去看没有长高,但百年下来就是一棵大树。
日代表时间短,年代表时间长。百姓以为庚桑楚是一位神人,就相约要为庚桑楚造一座庙,纪念他。庚桑楚才发现自己修老聃之道很不足,因为老子说“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17章),自己的一点功绩却闹得沸沸扬扬,满城风雨。庚桑楚深自反省。
这时有一位求道者南荣趎来向庚桑楚求“卫生之经”(卫生之词从此来),庚桑楚认为自己道行尚有不足,就推荐南先生到老子那里求卫生之经。南先生急冲冲的七天七夜赶到了老子的道场,拜见老子。老子见面就问:“你怎么这么多人一起来?”南先生急忙回头一看,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就有点发呆。老子笑笑:“我看你的眉头紧锁,好像内心有很多人在纠缠。”
南先生才反应过来,惭愧的低下头来。“刚才我答非所问,因为我纠结于我的难题”(今者吾忘吾答,因失吾问)老子问有什么问题难以启口?南先生说了三个问题:1,如果我无知,人们就说我愚蠢。如果我有知,就会自己折磨自己。2,想行不仁之事,则我会伤害他人。想行仁事,则会伤害自己。3,想行不义,则我会伤害他人,想行义事,则会伤害自己。
(不知乎?人谓我趎愚;知乎?反愁我躯。不仁则害人,仁者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最后请问:“我安逃此而可?此三言者,趎之所患也,愿因楚而问之。”老子深感悲悯,说“汝欲反汝情性而无由入,可怜哉!”你想恢复自己的天性,但找不到路,可怜啊!
然后庄子转述了老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的卫生之经。也就是说第55章的主旨是卫生之经,《道德经》多次以婴儿为喻,暗含了卫生之经。什么是老子的卫生之经呢?就是修复失去的天性。赤子保全了人的天性,所以说赤子“含德之厚”。德就是友善,守柔就是友善的极致。
赤子的友善有外三德相和内三德相,友善无敌。南先生回舍反省十日,尽可能去除自己的好恶情感,内心似乎如如不动了。南先生再次出现在老子面前,面目焕然一新。老子看到,说:“你好好洗了一个澡,身体外面透出郁郁的香气。但你的身体内部却又暗暗的渗透出一丝丝恶臭。”
老子真是大宗师,“无有入无间”,把南先生的五脏六腑看得一清二楚。(“汝自洒濯,孰哉郁郁乎!然而其中津津乎犹有恶也。”)南先生说:“知道自己是个有病的人,说明这个知觉者还是没有病的。因此我想求卫生之经,治好自己三个困惑的心理问题。”
老子说“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能儿子(即:赤子)乎?”你能凝神抱一吗?你能抱住不脱吗?你能像赤子一样吗?看来第章是第10章的延续。
老子步步紧逼:“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终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终日视而目不瞬,偏不在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逶迤,而同其波,是卫生之经也。”前半段与此章一致。赤子是“与物逶迤,而同其波”,因物之性而不违。
这就是卫生之经。南先生问:“然则是至乎?”这是最高的境界吗?老子说:“吾告汝曰:‘能儿子乎?’儿子动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若是者,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无有,恶有人灾哉!”
这是赤子为什么具有外三德相和内三德相的原因。庄子《庚桑楚》的解读有助于理解第55章的内涵。修行要修婴儿之厚德,不应修物壮之强梁。婴儿的生命力强于成年人的生命力,成年人的肉身是无法修复了,但心是可以修复的。心是无形的,所以是妙的,可惜世人把心看成肉身,心也会老化。修行就是让心不老化,因为心本来是妙的,本来不会老化。世人显然被肉身误导了,是妙心枯萎了。
散文诗译文:
修行者啊!
我来宣说远古证悟者的厚德教法。
世人总是说“厚德载物”,
却不知道婴儿是厚德的楷模,
世人喜欢壮年,
却不知婴儿的生命力最强大。
你们的肉身渐渐刚强,
但你们的妙心依然柔软。
婴儿有外三德和内三德,
毒虫、毒蝎、毒蛇不会伤害他,
猛兽不会撕咬他,
猛禽不会捕捉他。
这是婴儿的外三德。
婴儿骨骼虽柔弱,
但手握却十分坚固有力,
因为婴儿是软抓握。
婴儿还没有成年人的成熟,
但依然能够怒作。
婴儿终日嚎哭,
喉咙也不会沙哑,
因为婴儿和气充盈。
这是婴儿的内三德。
知道和气为万物之本是常,
知道常是人最高的智慧,
因为人的内在光明已经恢复。
知和知常是对生命最好的滋养,
因为这是最吉祥的。
妙心守住和气是真正的强大,
所以专气致柔是修行的第一步。
生命发展到壮年,
世人兴高采烈,
实际上生命力已经走下坡路,
老态龙钟不久就会到来,
因为这是违反道的守柔法则的,
违反道的守柔法则,
生命就走到了尽头。
(道德经散文诗是意译,以求义理贯通,文句不一一对应,唯有以心印心,会契证悟者心法为指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