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孩子是先会唱歌,后会表达的典型,可以说,是儿歌帮助我和孩子找到了开启语言世界的钥匙。
本以为,已经具备自我表达能力的孩子会渐渐厌倦儿歌,却发现,喜欢儿歌这件事情,至今都
我家的孩子是先会唱歌,后会表达的典型,可以说,是儿歌帮助我和孩子找到了开启语言世界的钥匙。
本以为,已经具备自我表达能力的孩子会渐渐厌倦儿歌,却发现,喜欢儿歌这件事情,至今都在不经意中给自己带来惊喜,它切实的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4岁的儿子喜欢上了怀旧儿歌《黑猫警长》。因为孩子年龄阶段的发育特点,他和80后的我,发自内心的喜欢上了同一首儿歌《黑猫警长》。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来看,4岁的孩子已经脱离了感觉运动游戏阶段,正在处于象征性游戏即符号游戏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期待用象征的方式反映出周围的现实生活,他们开始着迷于角色扮演游戏,希望通过以想象和扮演的方式体验到他们心目中人或者物的乐趣。
对于一个4岁的男孩来说,黑猫警长的形象刻画,歌词内容完美的迎合了孩子的模仿扮演心理,因此激发了孩子的兴趣。
还有一点原因:儿歌曾是他与外界沟通的突破口,也是他获取自信心的重要方法,所以儿子格外的喜欢用儿歌的方式探索未知的世界,这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扩展认知力的重要渠道。
一首怀旧儿歌《黑猫警长》带给孩子的收获。一、促进了孩子的语言发育,扩展了孩子的词汇量!
通过这首儿歌孩子扩展了32个词汇,其中包括13个名词,12个动词和7个形容词。
扩展,是指孩子认识并理解,而且随着对歌曲的掌握正在逐渐学习如何运用这些词语。
同样作为促进幼儿语言发育的“利器”,儿歌与绘本的不同之处:
儿歌与绘本作为促进孩子语言发育的重要手段,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一首歌孩子可以掌握32个词汇量,其实,在孩子看绘本时同样能达到,但是不同的是,儿歌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产生学习语言的主动性。而且,儿歌基本上耗时是两分钟左右,歌词简短,旋律欢快,可以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不分环境反复吟唱。这充分弥补了绘本需要在安静环境下才能进行的不足。
二、提升了孩子的认知能力,满足了孩子的心理发展需求。
《黑猫警长》的歌词设定具有故事性,内容丰富,通过歌词一个4岁男孩可以体会到故事内容的紧凑性,而且可以感受到警察的品质特征,满足了他现阶段对警察职业的一种向往与期待。
三、结合了孩子的兴趣点,更有利于孩子日常生活中规则意识的养成。
孩子认知世界的方式主要是靠观察和模仿,而教育者引导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言传身教和榜样力量。
当孩子心中有一个可以模仿的榜样时,他们就有了一套可以“看得到”的行为准则,这种作用力胜过父母单纯的言论教导。
通过孩子喜欢《黑猫警长》这首儿歌,喜欢这个卡通形象开始,自己在家里就经常会陪孩子进行同样类型的情景游戏。
这时,他对我设置的规则就会更加配合,而且当生活中遇到一些不恰当行为时,也可以用孩子视为偶像的“警长”具备的优秀品质作为切入口进行引导,实践证明,效果很明显!
儿歌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有着与众不同的意义!一、让初为人母的你,开始懂得去经营亲子关系!
如果,你也给孩子唱儿歌,那么你会发现,孩子使自己成为了一个“儿歌曲库”,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离不开的可移动“留声机”!除此之外,你会发现,这个小小的举动,正在成为你和孩子的一个具有“仪式感”的存在,原来,你已经开始默默的经营着你们的亲子关系!
清晰记得,第一次给孩子唱的歌曲是《虫儿飞》,那时的自己略带紧张,尤其是旁边还有老公和婆婆在,但是,那时候面对着因肠绞痛备受煎熬的宝宝在自己的怀里真的睡着了,那是自己第一次真心感受到母亲这个角色的意义,自己与孩子靠着“最美的声音”构建了新的情感纽带。
二、是开启孩子语言世界的一扇窗!
首先,儿歌旋律简单,朗朗上口,便于吟唱,而且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不受外界条件制约,是引导孩子学习语言初期的最好方式。
与绘本内容相对较长,需要静下心来赏析的阅读方式相比,儿歌的优势明显,可以在陪孩子的任何阶段进行,而且相对来说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自己清晰记得,孩子的语言还处在逐字学习的阶段时,自己会用简短的孩子已经听的很熟练的童谣去引导他。
《黄牛洗澡》黄牛累得哞哞叫,我给黄牛洗洗澡,再给黄牛梳梳毛,好草好料照顾好!
我在唱的时候,会故意省略其中的某一个字,配合着夸张的动作与口型,引导孩子去发音,孩子正确发音后会夸张的表情与动作去鼓励表扬他,形成良性循环。用这个方式,我渐渐让孩子学会了说一个字,和两个字的词。
其次,儿歌集简单知识道理融为一体,能够引导并辅助孩子表达情绪。
孩子的语言发育几乎是需要到4岁左右,才能完全的成熟,能够完全靠自己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情绪。
即使在孩子认知条件不足时,依然可以通过歌曲的旋律与律动来感受到歌词传达的情绪,也可以通过儿歌作为情绪的一个传达窗口!
比如,家长通过儿歌哄孩子,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用儿歌内容引导孩子正向行为,或者让孩子通过儿歌方式去发泄自己的情绪。
再次,儿歌可以促进孩子直觉思维,想象力和记忆力的发展!
儿童歌曲歌词特点:形象鲜明,充满童趣;结构简单,内容单一;作用比拟,通俗上口;节奏生动,巨幅短小;以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首篇幅短小,结构简单,充满童趣的儿歌丝毫不亚于绘本的内容含量,但是相较于绘本却更容易让孩子记住歌词描绘的内容,以及重要信息!
三、 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的一种重要手段,促进孩子合作力的发展,能有效满足孩子自我表现的需要!
当孩子还不懂得用语言表达一件事的时候,却有可能已经会唱一首简单的童谣了。
比如,我自己的孩子,语言发育晚一些,但是在还不会完整表达的时候,却可以唱出一首儿歌,通过儿歌他知道自己也很优秀,当他唱歌时能得到老师和小朋友们的鼓励与表扬,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父母该如何充分发挥儿歌对孩子成长的作用力!1、儿歌的选择应该迎合儿童的发展规律,根据孩子所处的阶段,选择适合孩子听的儿歌。
幼儿阶段孩子的语言发育还不成熟,还不具备较强的复述能力,歌词通俗易懂,旋律朗朗上口,节奏简单,篇幅短小就是孩子儿歌最好的选择!
当孩子的认知力提升后,可以随着孩子的能力根据孩子的喜好和需求,去帮助孩子学习新的儿歌。
比如,我的孩子最近喜欢《蓝精灵》和《黑猫警长》,他会问我其中的一些词是什么意思。我会帮助孩子把歌词完整的记录下来,他唱的时候哪一句不明白就会问我唱的对不对,是什么意思,我就起到了一个辅助的作用,正是这个过程,我进一步帮助孩子提升了认知力,相信同时也提升了我的陪伴质量。
2、幼儿的学习方式以观察模仿为主体,因此,为孩子挑选的儿歌题材应以生活物像为题材,具有生活气息。同时秉承着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原则。
让孩子能够发现儿歌的魅力,通过歌词体验到将儿歌与现实生活相融合的乐趣!
3、为孩子挑选歌曲,应该注重孩子音域特点。
孩子声带柔嫩,短小,音域狭窄。因此要选择适合他们音域和声区的歌,以歌曲能使儿童自然唱出为基准,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育水平!
一般来说,幼儿的歌曲音域选择标准:
小班c1—a1,中班c1—b1,大班b、c1—c2
4、注重孩子的主动性与参与感,满足孩子自我表现的需要!
唱儿歌本身就是孩子的一种喜好,不应该过分追求效果,但是家长的用心程度却可以感染孩子,使儿歌效用最大化。
而家长用心的方式除了帮助孩子做好辅助工作外,就是让孩子尽量展现出他们的主动性,在孩子展现自我的时候及时鼓励与表扬,掌握正确的表扬方式,尽量具体化,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我家的孩子是先会唱歌,后会表达的典型,可以说,是儿歌帮助我和孩子找到了开启语言世界的钥匙。
本以为,已经具备自我表达能力的孩子会渐渐厌倦儿歌,却发现,喜欢儿歌这件事情,至今都在不经意中给自己带来惊喜,它切实的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因为孩子年龄阶段的发育特点,他和80后的我,发自内心的喜欢上了同一首儿歌《黑猫警长》。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来看,4岁的孩子已经脱离了感觉运动 游戏 阶段,正在处于象征性 游戏 即符号 游戏 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期待用象征的方式反映出周围的现实生活,他们开始着迷于角色扮演 游戏 ,希望通过以想象和扮演的方式体验到他们心目中人或者物的乐趣。
对于一个4岁的男孩来说,黑猫警长的形象刻画,歌词内容完美的迎合了孩子的模仿扮演心理,因此激发了孩子的兴趣。
还有一点原因:儿歌曾是他与外界沟通的突破口,也是他获取自信心的重要方法,所以儿子格外的喜欢用儿歌的方式 探索 未知的世界,这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扩展认知力的重要渠道。
一、促进了孩子的语言发育,扩展了孩子的词汇量!
通过这首儿歌孩子扩展了32个词汇,其中包括13个名词,12个动词和7个形容词。
同样作为促进幼儿语言发育的“利器”,儿歌与绘本的不同之处:
儿歌与绘本作为促进孩子语言发育的重要手段,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一首歌孩子可以掌握32个词汇量,其实,在孩子看绘本时同样能达到, 但是不同的是,儿歌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产生学习语言的主动性。而且,儿歌基本上耗时是两分钟左右,歌词简短,旋律欢快,可以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不分环境反复吟唱。 这充分弥补了绘本需要在安静环境下才能进行的不足。
二、提升了孩子的认知能力,满足了孩子的心理发展需求。
《黑猫警长》的歌词设定具有故事性,内容丰富,通过歌词一个4岁男孩可以体会到故事内容的紧凑性,而且可以感受到警察的品质特征,满足了他现阶段对警察职业的一种向往与期待。
三、结合了孩子的兴趣点,更有利于孩子日常生活中规则意识的养成。
孩子认知世界的方式主要是靠观察和模仿,而教育者引导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言传身教和榜样力量 。
当孩子心中有一个可以模仿的榜样时,他们就有了一套可以“看得到”的行为准则,这种作用力胜过父母单纯的言论教导。
通过孩子喜欢《黑猫警长》这首儿歌,喜欢这个卡通形象开始,自己在家里就经常会陪孩子进行同样类型的情景 游戏 。
这时,他对我设置的规则就会更加配合,而且当生活中遇到一些不恰当行为时,也可以用孩子视为偶像的“警长”具备的优秀品质作为切入口进行引导,实践证明,效果很明显!
一、让初为人母的你,开始懂得去经营亲子关系!
如果,你也给孩子唱儿歌,那么你会发现,孩子使自己成为了一个“儿歌曲库”,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离不开的可移动“留声机”!除此之外,你会发现, 这个小小的举动,正在成为你和孩子的一个具有“仪式感”的存在,原来,你已经开始默默的经营着你们的亲子关系!
清晰记得,第一次给孩子唱的歌曲是《虫儿飞》,那时的自己略带紧张,尤其是旁边还有老公和婆婆在,但是,那时候面对着因肠绞痛备受煎熬的宝宝在自己的怀里真的睡着了, 那是自己第一次真心感受到母亲这个角色的意义,自己与孩子靠着“最美的声音”构建了新的 情感 纽带。
二、是开启孩子语言世界的一扇窗!
首先,儿歌旋律简单,朗朗上口,便于吟唱,而且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不受外界条件制约,是引导孩子学习语言初期的最好方式。
与绘本内容相对较长,需要静下心来赏析的阅读方式相比,儿歌的优势明显,可以在陪孩子的任何阶段进行,而且相对来说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自己清晰记得,孩子的语言还处在逐字学习的阶段时,自己会用简短的孩子已经听的很熟练的童谣去引导他。
我在唱的时候,会故意省略其中的某一个字,配合着夸张的动作与口型,引导孩子去发音,孩子正确发音后会夸张的表情与动作去鼓励表扬他,形成良性循环。用这个方式,我渐渐让孩子学会了说一个字,和两个字的词。
其次,儿歌集简单知识道理融为一体,能够引导并辅助孩子表达情绪。
孩子的语言发育几乎是需要到4岁左右,才能完全的成熟,能够完全靠自己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情绪。
即使在孩子认知条件不足时,依然可以通过歌曲的旋律与律动来感受到歌词传达的情绪,也可以通过儿歌作为情绪的一个传达窗口!
比如,家长通过儿歌哄孩子,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用儿歌内容引导孩子正向行为,或者让孩子通过儿歌方式去发泄自己的情绪。
再次,儿歌可以促进孩子直觉思维,想象力和记忆力的发展!
一首篇幅短小,结构简单,充满童趣的儿歌丝毫不亚于绘本的内容含量,但是相较于绘本却更容易让孩子记住歌词描绘的内容,以及重要信息!
三、 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的一种重要手段,促进孩子合作力的发展,能有效满足孩子自我表现的需要!
当孩子还不懂得用语言表达一件事的时候,却有可能已经会唱一首简单的童谣了。
比如,我自己的孩子,语言发育晚一些,但是在还不会完整表达的时候,却可以唱出一首儿歌, 通过儿歌他知道自己也很优秀,当他唱歌时能得到老师和小朋友们的鼓励与表扬,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1、儿歌的选择应该迎合儿童的发展规律,根据孩子所处的阶段,选择适合孩子听的儿歌。
幼儿阶段孩子的语言发育还不成熟,还不具备较强的复述能力,歌词通俗易懂,旋律朗朗上口,节奏简单,篇幅短小就是孩子儿歌最好的选择!
当孩子的认知力提升后,可以随着孩子的能力根据孩子的喜好和需求,去帮助孩子学习新的儿歌。
比如,我的孩子最近喜欢《蓝精灵》和《黑猫警长》,他会问我其中的一些词是什么意思。我会帮助孩子把歌词完整的记录下来,他唱的时候哪一句不明白就会问我唱的对不对,是什么意思,我就起到了一个辅助的作用,正是这个过程,我进一步帮助孩子提升了认知力,相信同时也提升了我的陪伴质量。
2、幼儿的学习方式以观察模仿为主体,因此, 为孩子挑选的儿歌题材应以生活物像为题材,具有生活气息。同时秉承着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原则。
让孩子能够发现儿歌的魅力,通过歌词体验到将儿歌与现实生活相融合的乐趣!
3、为孩子挑选歌曲,应该注重孩子音域特点。
孩子声带柔嫩,短小,音域狭窄。因此要选择适合他们音域和声区的歌,以歌曲能使儿童自然唱出为基准,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育水平!
4、注重孩子的主动性与参与感,满足孩子自我表现的需要!
唱儿歌本身就是孩子的一种喜好,不应该过分追求效果,但是家长的用心程度却可以感染孩子,使儿歌效用最大化。
而家长用心的方式除了帮助孩子做好辅助工作外,就是让孩子尽量展现出他们的主动性,在孩子展现自我的时候及时鼓励与表扬,掌握正确的表扬方式,尽量具体化,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盘点儿歌对幼儿的作用有多大
盘点儿歌对幼儿的作用有多大,儿童正处在强烈的探索新知的阶段,可以尝试用儿歌来激发孩子的心智,也是一个训练儿童掌握语言的最佳方式,本文内容为大家讲解盘点儿歌对幼儿的作用有多大。
盘点儿歌对幼儿的作用有多大
(一)首先儿童歌曲是教育孩子感情的一种需求
儿童歌曲能够使小孩在唱歌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的强大力量。
就比如《小板凳》这首儿歌,歌词和旋律都特别的优美,儿歌吟唱中,加上和谐的节奏与真诚的情感,给孩子的童年带来了美丽的享受和情感熏陶。
这首儿歌不仅抒发了儿童对妈妈依恋和期盼妈妈早点回家的真实情感,而且使儿童学会尊重妈妈,懂得尊重他人,并在外泄感情的过程中获得教益。
(二)儿歌是儿童启迪心智的需要
儿歌能够很形象地将有趣的画面,直接传递到小孩的脑子里面,并且开始认识社会生活的事物,开发孩子本能的潜力,通过歌词引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塑造性。家长可以给小孩多听一些介绍大自然景象的儿歌,有描述日月星辰、四季变化的,有介绍浅显的自然和生活常识的,有介绍简单的数目和时间观念的等等...
(三)儿歌是儿童训练语言的需要
对于一首儿歌来说,语言表述非常的简单,通俗,易懂,有些有很口语化,小孩能够通过一些轻快的音符,跟着哼唱起来,等真的对这首歌曲熟悉了之后他,家长可以让他们反复的朗诵儿歌,这主要是帮助幼儿正确发音,听到错误念法的时候,需要及时的改正。
跟家长一起盘点儿歌对幼儿的作用有多大,通过以上的详细盘点,大家知道了教孩子唱儿歌的重要性了吧?不管平时的你,工作又多忙,都应该到商店,买一些比较适合小孩听的音乐磁带,只要一首时间就要跟着宝宝一起听音乐,不仅可以拉近父母与小孩之间的亲密关系,还可以激发宝宝的语言学习能力。
儿歌对幼儿的影响儿歌是儿童歌谣的简称,属于民间歌谣范畴。如:摇篮曲,游戏歌等等。
童谣的音乐性是童谣最根本的特点之一,可以说,没有音乐性就没有童谣。而音乐性最重要的两个特征,一个是节奏,另一个是韵律。此外,作为童谣音乐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那就是童谣的语言往往显得非常有张力,很有一股子野性和力气。
颠倒歌几乎都是这样,把自然界的某些规律、某些常见现象来个颠倒,在这个颠倒的世界里,四季可以打乱,雄雌可以混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等,让想象力得以自由驰骋。颠倒歌的形式非常简单,只是将正常句子中指代事物的词语加以颠倒,人们只需将这些词语位置互换,歌词的内容就合理了。比如“太阳从西往东落”,只需把“西”和“东”互换位置,儿歌内容就合理了。颠倒歌这种有意为之的理性倒错的单纯形式是它的重要特征,这独特的艺术形式对幼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颠倒歌能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儿童正处在强烈的探索新知的阶段,对世上万物充满好奇之心,感知认识事物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幼儿的知觉注意易为特征鲜明的事物所吸引,在他们的知觉表象中,还不能将对象与背景很好地区别开来,常论文格式需要借助强烈对比,突出对象的特征和关系。颠倒歌强烈的颠倒对比形式,使事物的特点鲜明地呈现在儿童面前。比如:当幼儿读到“腊月酷热直淌汗,六月暴冷打哆嗦”的时候,日常生活的事物有意颠倒了,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景象的正常关系颠倒了,这引起了儿童的好奇心,启发儿童积极思考,加深了儿童对正面事物的认识。倘若幼儿对颠倒歌中的种种现象不能马上会意,或对颠倒的现象感到迷惑,他们也能通过认知的顺应功能将其融入自己已有的认识图式当中,进而得到一种把握秩序的快意。颠倒歌因与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相吻合,有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颠倒歌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幼儿的思维处于“自我中心”的状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尚处于萌芽之中。颠倒歌以肯定的形式来表现否定的内容,在荒诞与现实、正常与反常、丑与美、假与真的强烈对照中,在形式与内容的反差中,拓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比如:“天上打雷没有响,地下石头滚上坡。江里骆驼会下蛋,山上鲤鱼搭成窝。”在这一连串令人难以置信的颠倒无序的事物面前,儿童会不自觉地从反常识的一端进行思考―――骆驼是生活在水中的吗?石头能不能滚上坡?日常生活常识可以告诉他这都是歌谣的有意颠倒,歌谣巧妙地引导幼儿从悖逆事理的现象中辨别真伪,感知自然,丰富知识,拓展思维。与此同时,孩子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样的信息: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奇怪的现象无法用常理去解释,但是他们又合理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一成不变的事物不可能存在于这个世界,但也没有什么绝对不可能发生。他们在学习最基本的知识经验的同时,逐渐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概念、法则、规律,也开始学着对客观世界作出分析、判断、推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发展起来了。颠倒歌通过对比倒错的悖谬意象,对现实生活作出了一种新的表达,而且是一种幼儿喜爱的表达形式。在这当中,幼儿思维的逆向性、立体性、发散性发展起来,幼儿思维张力发展的同时,想象力、创造力也得到很好的发展。颠倒歌是服从于幼儿意愿和思维的特殊形式的,它适应幼儿成长的需要。
三、颠倒歌能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儿歌具有训练语言的功能,颠倒歌也如此。颠倒歌在对语言的破解、重组和词语的悖理、错位中为幼儿学习口语提供了特别的学习样本。它以整齐押韵的句式、强烈正反的对比、带有游戏性质的语言赢得小读者的青睐。孩子们是喜欢说反话的。儿童追求自由的天性,致使幼儿对有意颠倒的、篡改的语言有着特殊的喜爱。比如,大人为孩子创作的歌谣是“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到,打到小松鼠”;幼儿喜欢把它改为“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放屁就是它”。在对传统内容的颠覆和篡改当中幼儿无拘无束的天性得以展现,在颂读的同时发展了语言的能力。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听到幼儿唱念着:“小槐树,结樱桃,杨柳树上结辣椒,吹着鼓,打着号,抬着大车拉着轿。”在日常游戏玩耍当中,幼儿学习新词,自然习得语言的句式和结构关系,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连贯力。颠倒歌凭借其琅琅上口的韵律、错位倒置的内容、游戏好玩的性质,在幼儿中广为流传,帮助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
四、颠倒歌能陶冶幼儿的`性情。
文学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颠倒歌以其颠倒错位的形式营造出独特的、荒诞的美学效果,这种美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培养其健康、积极、幽默风趣的开朗性格,陶冶其情操。比如幼儿听赏歌谣“倒唱歌,倒唱歌,鸽子进了燕子窝,鸡蛋碰破石头角,老鼠咬了猫子脚;板凳爬过墙,石磙飞过河”,就会为儿歌中荒唐的事件、奇怪的现象开怀、嘻笑。“儿童文学是快乐文学。”(高尔基语)幼儿在快乐的情景和主动的精神状态下更易于认识事物、发展语言、培养能力。幼儿在颠倒歌中感受着歌谣的夸张、对比在吟唱、听赏当中学习新知,体验轻松、幽默、变幻,快乐地戏耍、成长。此外,儿童颠倒歌又叫“扯谎歌”,它坦率宣称自己是“扯谎”。“儿童在独白式的朗诵活动中具有双重身份:其一是儿歌内容的欣赏者,他清醒地意识到内容的虚幻,谎言的悖谬荒诞。其二是游戏中的“说谎角色”,作为角色的扮演者,他又以虚拟的方式,论文格式公然违抗成人的规定,随便说谎,于是抗拒的情绪转化为角色表演、内心冲动;利于不健康的情绪得到宣泄和净化,其狭小的生活时空中得以扩展,受成人局限的生命力得以补偿,在颠倒荒诞中吟唱、感受身心和谐的愉悦。
总之,颠倒歌对儿童的影响,是在儿童发展的各个层面上整体发生作用的。它和幼儿文学的其他体裁一样有着认识、教育、娱乐、审美的功能。它以表面的荒诞、颠倒的形式暗衬事物的本质特征,借助大胆的想象、夸张,帮助幼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增长幼儿的知识,发展其语言,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健康、积极的人格。在幼儿文学的百花园里,颠倒歌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对于当前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依然具有借鉴作用。
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朗读氛围,消除幼儿不敢朗读、怕读错的顾虑和紧张情绪,使他们敢于朗读、乐于朗读。在朗读中,教师要做幼儿朗读的伙伴,与幼儿一起朗读,这样,幼儿置身于一种宽松自由、平等合作的朗读环境中,才会喜欢朗读、读得生动而愉快。
孩子刚一入园,听音乐的水平不大一样。当听到我弹琴,有的孩子就围在琴的周围哼唱或自由舞蹈;有的孩子边玩玩具边听;有的孩子先看看我,认为与自己无关就接着去玩;有的孩子叫喊着、笑闹着,好像根本没 有感到音乐的存在。根据幼儿发展水平,我决定从日常生活入手加强节奏练习。在平时教师就必须有目的地让幼儿感知节奏。如在幼儿散步时,让幼儿听听汽车的笛笛声、听听风吹树叶的声音。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将一些幼儿常见的声音录下来,放给幼儿听,让幼儿猜猜"滴滴"是什么声音,"滴答滴答"是什么声音,让幼儿听听自然的有节奏的声音。这样如果在平时的儿歌中,出现这种自然有节奏的声音,那幼儿可以将这些节奏声音加入儿歌之中,加上自然的有节奏的拟声词,可以使儿歌更加有趣了,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经过前一阶段训练,一些感受力强的幼儿能够体会到节奏,针对幼儿具体情况,我决定进一步在游戏中加强节奏的练习,让幼儿把感受到的节奏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在开始练习时,为了避免枯燥,增加幼儿学习的兴趣,教师可采用一些走跑交替的游戏。比如教师在前面走,幼儿在前面走,教师不时改变速度,这种走跑不同的形式可以使幼儿有乐感,这种快慢不同的走跑形式,就是节奏。幼儿必须全神贯注地听和看才能跟上教师的节奏,看似是一种游戏,其实是一种节奏练习,幼儿对于这种方式比较喜欢,也很容易接受。还有一种就是就是教师可以采用拍手、拍肩、拍头等形式按照一定的节奏拍,教师拍时要求幼儿认真听,等教师拍好后让幼儿和教师拍相同节奏。在儿歌中加入拍手、拍腿、拍肩等形式的节奏,这样可以使儿歌更有韵味。如果一首儿歌要用几种形式伴奏,教师要考虑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加入一些幼儿能理解的形象符号,给幼儿提示。加入几种伴奏形式后可以使儿歌更生动活泼、更自由多变,同时也能发展幼儿的反应能力。
优美的音乐旋律能给人美的享受。儿歌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节奏,如果儿歌再加上节奏后,就会使儿歌更具生命力。在儿歌和音乐旋律整合的初级阶段,教师选择的旋律最好选用简单的、幼儿非常熟悉的歌曲旋律。如《大苹果》、《我上幼儿园》、《小手爬》等歌曲。教师根据歌词的的特点就可以配上相应的儿歌。如果教师想让儿歌更具变化,教师可在选择儿歌题材时选用现成的儿歌加旋律的磁带或碟片,先让幼儿学习儿歌,最后让幼儿跟着磁带或碟片将儿歌配上旋律。现有的题材往往旋律比较活泼多样化,非常受幼儿的喜欢。儿歌和音乐旋律整合后,可以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让幼儿很有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