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为什么不自己去救儿子「经天纬地富可敌国的范蠡为什么救不了自己的儿子」

范蠡是春秋时期的重要谋臣,他高瞻远瞩,运筹帷幄,辅佐越王勾践兴越灭吴,立下汗马功劳。同时能功成身退,保全自我,辗转各地,经商致富,堪称千古圣哲,以财神之位永远享受人间香火。
这样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3 03:18:40

范蠡是春秋时期的重要谋臣,他高瞻远瞩,运筹帷幄,辅佐越王勾践兴越灭吴,立下汗马功劳。同时能功成身退,保全自我,辗转各地,经商致富,堪称千古圣哲,以财神之位永远享受人间香火。

这样一位完人,也有无奈之时。晚年范蠡居住在定陶,他有三个儿子。二儿子年轻气盛,鲁莽杀人,被囚禁在楚国的监狱。范蠡说:"杀人偿命 ,理该如此,但据说,富人的孩子,不会被当街砍头示众。"他就让小儿子用牛车载着两万多两黄金(把黄金装在粗布袋里)去楚国相机行事。

小儿子就要启程了,范蠡的大儿子坚决要去,范蠡不同意。他的大儿子就寻死觅活地说:"救我弟弟这么天大的事情,你有大儿子,却让小儿子去,那就是我无能。"他想要自杀。范蠡妻子哭着帮大儿子说话:"现在派小儿子去,未必能救活二儿子,但大儿子是一定先死了,如何是好?"范蠡万般无奈,就让大儿子前往楚国。临行前,范蠡写了一封信让他带给楚国的朋友庄先生 ,并且对大儿子说:"到楚国,你就把黄金给庄先生,一切听他指挥,你不要掺和。"

大儿子到了楚国,费了好大劲儿才在城郊的野草丛中找到庄先生家,递上书信,卸下黄金。庄先生让他马上离开,不要停留,不要打听。大儿子虽然离开庄家,却私自躲到城里。

住在贫民窟的庄先生是一位淡泊名利的大贤,举国都把他当老师。至于范蠡送的黄金,他想在事情办完之后,原封不动退回。范蠡大儿子一看庄先生一贫如洗,就没有瞧起他,以为把金子送给他不会起重要作用。

庄先生去见楚王说:"夜观天相,一星偏移,将有灾祸。"楚王素来信任他,问怎么办,庄先生说做好事才能免灾,楚王作揖感谢,于是派遣使者封闭储存三钱的库房。民间根据封闭三钱就会大赦的惯例,传扬楚王要大赦的消息。大儿子听到了,心想既然大赦,弟弟就不用花钱也能出狱。他吝惜送给庄先生的两万多两黄金,认为白瞎了。于是就去见庄先生,先生非常惊讶,你怎么还没走啊。大儿子说:"确实没走,担心弟弟,忐忑不安,现在楚王就要大赦了,弟弟没事儿了,我特来向您辞别。"庄先生明白他是来取黄金的,就让他把黄金拿走,大儿子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庄先生想,自己被后生戏弄了,非常羞恼,就再次入宫对楚王说:"上次我说一星偏移,听说您要通过大赦来消灾。现在我听民间说范蠡的儿子杀人被囚,他家拿了好多金钱贿赂大王的近臣,所以百姓说您并不是为了体恤楚人,而是为了范蠡的儿子才大赦的。"楚王勃然大怒,下令先杀了范蠡的儿子,然后大赦。大儿子哭天抢地,带着弟弟的尸首回家了。

到家后,全家人和左邻右舍都非常悲伤,范蠡却笑着说:"我本来知道哥哥去了,弟弟就活不成了。哥哥不是不爱弟弟,而是他舍不得花钱。他小时候和我一起做买卖,苦心经营,生活艰难,知道挣钱不易,所以一向节俭。至于小儿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挥金如土,毫不吝惜。我要派小儿子去,就是因为他舍得花钱啊。事已至此,没有什么悲伤的。"

我想,范蠡派小儿子去救哥哥是正确的选择,因为小儿子不谙世事,内心单纯,听家长安排,他"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大儿子他涉世已深却不通透,思想受到世俗的熏染,自以为聪明,以貌取人,不信任别人,不听家长安排,他"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范蠡神机妙算,能按照事情的性质,根据人的特点行事,他对朋友又无比信任,他"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司马迁把这个故事取名为《范蠡教子》,我认为略有不妥,故事中暗含着范蠡的无奈。范蠡确实有先见之明,但自己的明智之选,被妻子和大儿子扰乱了。我想他也不会猜测出悲惨结局的,垂暮之人不爱出门远行,如果知道二儿子肯定死掉,他一定会不辞羸弱之身亲自前往营救。如果知道这个悲惨的结果,却任由它出现,那范蠡还是父亲吗?至于大儿子带回弟弟的尸首,别人哀悼,而范蠡独笑,我想这和庄子妻亡鼓盆而歌是一样的,人生通透了,悲伤有什么用呢,还不如用这件事教化开释他们呢。可见司马迁对范蠡的智慧是极端崇拜的,却不知不觉中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冷漠的父亲,我想范蠡一定是慈爱的,他多次散尽家财周济穷人,对孩子的生命怎么能漠视吗?他被后世尊奉为财神,该是多么仁慈啊。

那么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做人做事,要听取父母的建议;要讲诚信,不要以貌取人,高手往往在民间;该出手时就出手,只要事情值得,不惜千金,千金散尽还复来。

向财神爷陶朱公致敬!

向文曲星司马迁致敬!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