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我常常会思考一个问题:明成祖朱棣与隋炀帝杨广有非常多的共同之处,为什么一个被视为历史上的有为之君,一个被看作是十恶不赦的政治魔鬼?朱棣后来的成功是缘于运气,还是有着
读历史,我常常会思考一个问题:明成祖朱棣与隋炀帝杨广有非常多的共同之处,为什么一个被视为历史上的有为之君,一个被看作是十恶不赦的政治魔鬼?朱棣后来的成功是缘于运气,还是有着某种内在的因由?
朱棣与杨广第一个相似之处是他们都满怀帝王的梦想,却因为不是嫡长子而被排除在外。杨广有哥哥叫杨勇,此君虽然毛病多多,但限于祖制,其父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总是下不定决心将其废掉。朱棣有个哥哥朱标,此君人品极好,也很有民望,但魄力差了些,朱元璋几次想废掉他的太子称号,换上朱棣,遭到大臣反对,只好作罢。
朱棣与杨广都没有纨绔气,注意个人形象,才华出众,深受父皇信任。杨广13岁被封为晋王,并被任命为并州总翻案,授武卫大将军。他生活节俭。他的晋王府没有珍宝古玩,没有丝竹美女,大家穿的都非常朴素。20岁那年,他被任命为五十万大军的统帅攻打南方的陈国,因为指挥得当,以极少的代价取得了胜利。仗打完之后,杨广命令下属收取陈朝政治档案和典章文物,“封存库府,金银资财一无所取”,“秋毫无所犯,称为清白”,“天下皆称广以为贤”,“昆弟之中,声誉独著”。统一江南后,父亲任命杨广做江南总管,杨广尽心政事,“广搜英异”,希望将杰出人才都延揽到自己府中,为己所用;他主动学习南方方言,尽力资助当地的文化事业,由此赢得了江南上层人士的好感。
朱棣也同样表现不错。朱元璋68岁时,其他儿子为让父亲开心,费尽心计,搜括天下珍宝孝敬父亲,朱棣只送父亲几株嘉禾。所谓嘉禾,就是庄稼结穗之特别大者。朱元璋出身于贫农,少年时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甚至一度乞讨为生,一生对农民怀有非同一般的感情。加上嘉禾自古即为祥瑞。进上之后,“太祖大喜,为诗一章赐之。”朱元璋的儿子普遍有流氓气,在封国之内纸醉金迷、好色如命、为非作歹、不守法度,只有“燕王(朱棣——游注)在国,抚众安静不扰,得军民心。众咸谓其有君人之度。”也正因为极其欣赏这个儿子,朱元璋才将北京这样的军事要地交给朱棣防守。
杨广后来做了太子,顺理成章成了皇帝;朱棣直到父亲去世依然只是燕王,不过在父亲死后,他通过武力从侄儿手中夺取了皇位,算是心想事成。两人都经过一些波折攀上了大位,结局却迥然相异:朱棣活了64岁,身死之后明朝的江山延续了二百二十年;杨广只活了五十岁,隋朝在他手里灰飞烟灭。
杨广与朱棣后期的人生际遇相隔天壤,主要在于他们的个性大大不同。杨广浮躁冒进,做事不计后果。上任之初就大修各种工程、四处征战。仁寿四年(604年)11月初四,他下令征发数十万民工,在洛阳以北挖了一条长逾千里的长堑,用于预防突厥骑兵南下。十七天后,他又发布诏书,公布了营造东都的计划。第二年三月十七日,兴建命令正式下达,数百万民工被征调到落阳,洛阳一夜之间成为全国最大的工地。兴建东都的命令只下达了四天,杨广又发布开凿大运河的命令,百余万民工奔赴通济渠。过了九天,杨广喜欢折腾的性情再次发作,六名大臣被派往江南,建造万艘巨船,以备五个月后的南巡之用。大业五年(609年),杨广亲征平定吐谷浑,并下诏征兵准备进攻高句丽。大业八年至十年,隋政权三次对高丽用兵,死伤惨重。杨广征发劳役这样猛,老百姓的痛苦可想而知。修运河时,“僵仆而毙者十四五”, 为了逃避劳役,许多人开始逃离家乡,到偏僻的地方开荒种地,有的甚至自残手脚,并谓之为“福手”、“福脚 ”。征战高丽的劳民伤财,更是直接打开了民变的魔盒,大业十四年(618年),杨广命丧叛将之手。
朱棣则充分吸取了杨广的教训,做事比较顾及民众的感受。朱棣也建新都,但他没有像杨广一样不顾民众死活地催工期,杨广建都十个月现了轮廓,朱棣却耐心地建了五年,民众所受劳苦尚在可容忍的范围内。朱棣也四处征战,一生先后五征漠北,最后甚至身死军中,但由于采取了军事屯田制和收取盐业交易税以充军饷的做法,老百姓的军粮负担并不太重,他的战争组织也较得法,不像隋军一样动辄死亡数十万人。朱棣非常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他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之本,鼓励民众开垦荒地,重视兴修水利,在赈灾方面也做得不错,这样一方面使国家税款有了长久的保障,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了明代最高峰;另一方面也让老百姓获得了较为富裕的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杨广其实是先替明成祖朱棣死了一次,而朱棣则是磨砺了心性的杨广。
(文/游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