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是美国的“发国史”,也称得上是近代以来全球最为动荡的一个世纪。美国参与了世界大战和无数局部战争,从这些战争中大发横财。
可以说,别的国家发展靠工业、靠技术、靠老
20世纪,是美国的“发国史”,也称得上是近代以来全球最为动荡的一个世纪。美国参与了世界大战和无数局部战争,从这些战争中大发横财。
可以说,别的国家发展靠工业、靠技术、靠老老实实劳动,美国也靠这些,但它还靠战争,而且“性价比”极高。
美国热衷战争,除了维持自身霸权,不愿放弃战争这个“财富密码”,也是重要原因。
借助战乱时期,或者创造动乱时机,美国成功找到一次次机会丰厚自己的国力。除了自己参与战争,美国也会扶持自己的傀儡政权,用对本国来说更“和平”的方式,达成这些目的。
无论是20上半世纪的战乱年代,还是下半世纪的冷战时期,美国在全世界很多国家都扶植了自己的傀儡政权:
中华民国的袁世凯和蒋介石;韩国的李承晚、朴正熙、全斗焕;越南的吴庭艳;伊朗的巴列维;智利的皮诺切特;古巴的巴蒂斯塔;海地的杜瓦利埃;菲律宾的马科斯;伊拉克的萨达姆;厄瓜多尔的卡斯特罗;巴拉圭的斯洛特罗斯纳......
这只是罗列的小小一部分。亚洲、中东、拉美、非洲,美国通过扶植傀儡政权把自己的势力伸向了全球。而在这几大洲里,美国在拉美的扶持力度最大,《拉丁美洲手册》一书介绍,从1945到1958年的13年里,美国在拉美策动了40多起军事政变,扶持了多位亲美军人和政治人士上台。
美国甚至不屑隐瞒自己这一行为。1973年,时任智利的民选总统阿连德倾向社会主义,但他本人却并不是共产党人士。然而美国总统尼克松公开宣称:“对于美国的安全来说,智利的右派独裁要强于左派民主。”
然后,美国对智利进行了一系列经济封锁、军事政变,最后阿连德以死亡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而他死后,美国就扶持了皮诺切特上位。美国在这一期间,给了智利大量经济援助,皮诺切特靠着美国成为智利的“大功臣”。
然而,虽然美国成功地将一个个亲美势力扶持了上去,但这些傀儡政权大都很快凋亡,而且不少统治者的下场都十分悲惨。如韩国的几位总统被暗杀或被判死刑,越南的吴庭艳在本国军事政变中被乱枪打死,伊拉克的萨达姆在伊拉克战争中被绞死。
这么一对比下来,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在这些傀儡政权中已经算结果不错的了。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在解放战争结束前,它一直对外全权代表着中国,也以绝对地位占据中国各大城市。
随着国民革命军在解放战争中节节败退,1949年初,国民政府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更是全面崩溃,此时蒋介石宣布下野,将总统权移交给李宗仁。
然而即便如此,蒋介石仍然手握国民政府的党政军经的实际大权。而在国民党败退台湾后,蒋介石在次年“复职”,再次当选“总统”,此后连任四届,1975年在台北病逝。
相比其他傀儡政权领导人的下场,蒋介石的结局的确算得上差强人意。而且在他执政时期,中国主要矛盾是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所以国内矛盾被弱化,百姓虽有怨言,但国民政府的统治还算比较稳定。
而蒋介石退居台湾后,又能在台湾重新掌权,虽说后期逐渐不被国际承认,但他的负隅顽抗仍然给收复台湾带来了不少麻烦。
历史上,对蒋介石的评价各异,但相比起对毛主席军事才能、政治能力的一致认可,蒋介石只能以一句“关键人物”来定义。不过,国民政府的失败并不能完全归咎于蒋介石本人的问题。背靠美国,选择美国,国民政府便不再完全代表自己。
美国在不同的社会背景、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的国家里,都试图扶持亲美势力,但普遍以失败告终,这不能简单地以“水土不服”为理由。
最近,阿富汗政府将权力移交给塔利班,可以说是美国傀儡政权失败的最有力最新的一大证据。
二十年的战争与博弈,阿富汗军背靠美国,占据阿富汗城市,拥有先进的武器设备和大规模军队,而塔利班在农村中打游击,从不成形的散装军队变成令阿富汗军闻风丧胆的势力,这样的结局,对美国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那么我们不禁疑惑,美国自身势力不弱,为何扶持的众多傀儡政权,却没什么能站得住的?
我们从美国的扶持模式和傀儡政权自身两方面来分析。
以买办模式和美国版民主模式扶持,敛财、省心两不误作为资本主义国家,一切行为都绕不过“利益”二字。然而,这个利益并非单单指国家利益,而包括美国政客的利益。
美国扶持傀儡政权的模式,说白了就是“买办模式”。我们听到买办这个词,经常是出现在民国时期。买办商人就是指听命于外国商人,帮助其在本国进行贸易活动的中间人。
而美国的“买办模式”,也是这样。美国政府与美国企业达成合作,后者成为美国政府在国外的代言人,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傀儡政权上台,后面的一切重建就交由美企去完成。同时,该国所拥有的的资源也都将给美企及背后的美国分一杯羹。
正如我们所知,美国的政治与资本是紧密相连的。从历任总统大选时期,候选人高额的宣传费用就能看出,美国政客不过是其背后资本的代言人。
因此,在买办模式下,从被扶持国攫取的利益、美国政府给被扶持国拨出的大额投入,通过美企这个中间人,很大一部分流向了美国政客的口袋。
外媒曾根据美国官员和一系列线索资料,做了一份长达2000页的报告《阿富汗战争的真相》,它不仅描述了阿富汗的腐败混乱,还直指美国承包商借着阿富汗战争大发横财,而这些美国承包商再将丰厚的利益抽成给美国政客。
奥巴马和特朗普时期,美国将对阿富汗的援助事务交给美国国防部去负责。一个国家的安全部门去负责另一个国家的建设,未免太荒诞了。但又有什么办法,美国政客会舍得松下这到嘴的肥肉吗?援助成为美国政客和资本谋利的有效手段。
2015年,阿富汗局势恶化严重,国内恐怖袭击事件频出,美国国防部花费了近1亿美元,向美国制造扫描仪的承包商购买了大批安检扫描仪。然而,大批扫描仪最后却在阿富汗闲置,很多连包装都没拆开。
除了买办模式下的腐败,盲目将美国的民主复制粘贴到别国,也注定了傀儡政权的失败。
当年寻求救亡道路时,中国历经艰难找到马克思主义,然而即便大方向是对的,因为初期盲目照搬国际共产主义的方针政策,中国革命仍然走了不少弯路,吃了不少苦头,付出了血的教训。后来,我党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从一次次失败中寻求经验和真理,才探索出符合中国当时国情的革命道路。
然而,美国扶持傀儡政权时,会给它们这样的时间和耐心去思考和探索吗?
宣扬“民主”的美利坚合众国,将“民主”别无二致地输送到傀儡政权上。而且,美国总统尚且还经过大选,这些被扶植上台的总统,哪个是本国国民亲自投票选出来的?傀儡政权,只能在美国的狐假虎威之下和军事武力威慑下,勉强艰难地撑起一国的政治框架。
而当地的经济和国民生活水平,也是不忍直视。除了半傀儡日韩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他傀儡政权领导下的国家,国内的经济体系大多是混乱、粗暴而低级的。
拿阿富汗来说,奥巴马在任时提出要把阿富汗建成“自由市场经济体”,听起来很西方很现代,但结果呢?
阿富汗主要的经济来源,还是得靠本国的矿产资源、毒品种植和交易。现代化的工业体系、技术发展,都是美国画下的大饼。
傀儡政权下:激烈的社会矛盾、缺失的国家认同感、名不副实的权力
一个势力颠覆另一个势力,如果发生在和平安定的年代,是没有名义、非正义的,也不太可能成功。因此,美国在中东、拉美、非洲扶持了这么多傀儡政权,但欧洲整体却安然无恙。欧洲各国的发达与相对平稳,让美国根本没法下手,所以它只能挑那些本身国内派系林立、势力混乱、政局动荡的国家下手。
在这样的国家挑起一场动乱,发动军事政变,并不会突兀。好比听到阿富汗和塔利班的战争,大家只是长叹一声,因为已经习惯了,但要是听到英国出现了一派势力发动了军事政变,恐怕全世界都得惊掉下巴。所以,美国能轻易地在这些国家将亲美势力送上统治位置。
扶持上位后,美国也不会不管,毕竟舍不着孩子套不着狼,什么都不给,怎么让他们唯命是从,听从指挥。美国会向这些国家投入大量援助,给钱、给装备、修基建、派驻军......
正如美国政客与美国企业勾结,从中捞到大笔油水一样,这些被扶持国家的政客,也能从中轻易截下一部分油水。这些傀儡政权并不在乎政治作为,也许是根本没有那个雄心,也许是看透了形势,知道自己也做不了什么,在位期间,他们想的是自己如何敛财。
拿阿富汗来说,200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宣布,美国要对阿富汗开启“马歇尔计划”,意思就是给阿富汗大量投入帮其重建。每年数十亿美元砸向了阿富汗,然而,阿富汗发展起来了吗?没有。
小布什时期,美国政府是直接把钱和物资拨给阿富汗政府,让阿政府自己去管理。当时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把这些钱,一部分装进了自己的口袋,一部分拿去笼络自己的势力,最后留下一点薄款,再拿去建设阿富汗,“造福”阿富汗人民。
同阿富汗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形成对比的是,阿富汗总统的侄子在社交网站上晒出的奢靡生活。
所以美国每年往阿富汗投了这么多钱,阿富汗这个国家整体还是残破不堪。奥巴马上台后,他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开始绕过阿富汗政府,直接委托给美国公司或者阿富汗当地强人,把钱真正用于阿富汗建设,但依然见效甚微。
傀儡政权下的社会,大都民不聊生,国内社会矛盾激烈。如国民政府时期,除了战争的威胁,普通百姓对疯狂上涨的物价无能为力,大批的失业人口、满街的乞丐、脏乱差的棚户区,这是民国时期底层人民真实的悲惨生活写照。
人民不满,人民要起义,政权就不可能稳固得下来。中国革命能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不就是因为赢得了中国百姓的民心吗?
这些在美国支持下,迅速上台的势力,可以说是“脑袋空空”。他们根本没来得及去思考国内矛盾如何解决,国家将如何发展。他们自身也没有对国家强烈的认同感,在国民心中,这突然降临的政权同志也缺少一份威信。
除此之外,作为傀儡政府,能做出的有分量的独立决策是有限的。美国为何扶持傀儡政权,谁都知道不是大发善心,推动世界和平,实现共同发展,而是要在世界各地安插自己的势力。某种程度上,这同日本当年提出的“以华制华”是大同小异的。
既然不是要真的推动这个国家发展,又怎会放任它自行成长。傀儡政权这个困在木笼中的幼崽,一旦长成雄狮猛虎,美国这个饲养员还能控制得住他吗?当年古巴国内的各大矿产业、农业、赌场和酒店几乎都被美国人所掌控,古巴别称“美国富人的天堂”。
美国给钱是真的,援助也算是真的,但让它真正发展强大起来,是假的。
一个国家的政权,连自主决策的权力都没有,又何谈寻求发展道路、制定发展政策和计划?何谈聚民心,凝国力?丢失主权,等同于切断一切发展的可能。我国晚清政府那一条条丧权辱国,却又不得不签下的条约就是最好的明证:傀儡政权,即便有心也无力。
扶持的傀儡政权一个个倒台,美国又将不断物色和扶持新的亲美势力。只要美国霸权还在,就总有新的美国傀儡。
中国艰难争取而来,反复强调的独立自主和主权,对很多国家而言,一直都还是奢望。
每当出现政权东西对峙时,总是西强而东弱;南北对峙时,北强而南弱。原因就在于西、北更接近于游牧民族,两种文化的交融,自然比东南单纯的农耕文化多了一分强悍。当然,这只是外因,至于内因,大家看了下面八次以失败告终的北伐以后,相信每个人都会得出自己的结论。
一、祖逖北伐
祖逖北伐,是指东晋初年由祖逖领导的北伐。公元4世纪初,匈奴等种族铁骑南下,占领了整个黄河流域。怀抱报国之志的祖逖对每况愈下的政局十分关切。半夜里听见鸡鸣,即起身至户外,拔剑起舞,留下了“闻鸡起舞”的佳话。西晋末年洛阳沦没后,祖逖率领亲族乡党数百家避乱南下,“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推逖为行主。”
当时司马睿与朝廷一帮官僚、门阀士族正热衷于建立东晋新朝廷,进行权力再分配,根本无意于北伐。祖逖不甘故国倾覆,恒存振复之心,主动请缨,要求领兵北伐。司马睿任命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但除了千人粮饷和3千匹布外,未给一兵一卒和兵器铠甲。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
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北渡长江,当船至中流之时,他眼望面前滚滚东去的江水,感慨万千。想到山河破碎和百姓涂炭的情景,想到困难的处境和壮志难伸的愤懑,豪气干云,热血涌动,敲着船楫朗声发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意思是若不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自己就像这大江一样有去无回!
渡江后,祖逖驻扎淮阴,一面铸造兵器,一面招募士兵,组建了一支2千人的武装,然后挥师北上。经过4年多的苦战,祖逖率领的北伐军打败了凶狠的敌人,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失地,使石勒不敢挥兵南向。
太兴四年(321),正当祖逖抓紧积谷练兵,准备进军河北时,由于受到晋元帝司马睿的猜疑,朝廷另外派人来做大都督。北伐的计划也给取消了。同时祖逖又得到晋朝内部在酝酿政变的消息,不禁悲愤成疾,垂危时还一心惦记着国事。祖逖死后,敌人很快又占领了河南和淮河流域地区。从此中国就出现了南北朝对立的局面。
二、桓温北伐
在洛阳沦陷西晋灭亡快40年的时候,北方传来一个利好消息,那边乱起来了,后赵国主石虎病死后,内部发生政变,后赵大将冉闵称帝,建立了魏国,历史上称为冉魏;鲜卑族贵族慕容皝建立的前燕又灭了冉魏。公元352年,氏族贵族苻健也乘机占领了关中,建立了前秦。
东晋权臣桓温为了建功立业、树立自己的威信,向晋穆帝(东晋的第五个皇帝)上书,要求带兵北伐。对桓温的请求,晋穆帝是有顾虑的,桓温功勋日盛,北伐只能更加增加他的政治资本。因此晋穆帝没有同意,却另派了一个殷浩带兵北伐。
殷浩是个浪得虚名又没有军事才能的文人。他出兵到洛阳,被羌族人打得大败,死伤了一万多人马,连粮草武器也丢光了。
桓温又上了道奏章,要求朝廷把殷浩撤职办罪。晋穆帝没办法,只好把殷浩撤了职,同意桓温带兵北伐。
公元354年,桓温统率四万晋军,从江陵出发,进攻长安。前秦国主苻健派兵五万在峣关抵抗,被晋军打得落花流水。苻健只好带了六千名老弱残兵,逃回长安,挖了深沟坚守。
桓温胜利进军,到了灞上。长安附近的郡县官员纷纷向晋军投降。自从西晋灭亡以后,北方百姓受尽混战的痛苦。他们看到桓温的晋军,都高兴地流着眼泪说:“想不到今天还能够重新见到晋军。”欢天喜地牵了牛,备了酒,到军营慰劳。
桓温驻兵灞上,想等关中麦子熟了的时候,派兵抢收麦子,补充军粮。可苻健也厉害,他料到桓温的打算,就把没有成熟的麦子全部割光,叫桓温收不到一粒麦子。
断了军粮的桓温,只好退兵回来。但是这次北伐毕竟打了一个大胜仗,晋穆帝把他提升为征讨大都督。
以后,桓温又进行了两次北伐。最后一次是公元369年,桓温率五万晋军进攻前燕,一路打到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因前燕慕容垂切断晋军军粮,桓温不得不撤退,中途被慕容垂八千铁骑打败,晋军损失三万余人。桓温带着深深的耻辱再次含恨而归。
三、宋武帝刘裕北伐
东晋自南渡以来,时时面临着北方的威胁。祖逖、桓温先后北伐,均铩羽而归。而刘裕所策动的北伐,是古代南北对峙中,北伐历史上最成功,也是影响最深远的。晋元兴二年(404),刘裕起兵打败篡晋称帝的桓玄,拥戴晋安帝复位,控制了东晋朝政。
占据山东地区的鲜卑南燕政权领导人慕容超见东晋内乱,便乘机多次派兵袭扰东晋边境,南下攻掠淮北。刘裕为了为了提升其个人的威望,积累政治资本,决定兴兵北伐,当然,必要的程序还是要走的,他向晋安帝递交了一份报告后,就统领晋军向北开拔。
刘裕率军冒险越过大岘山隘,一举攻克临胊(今山东掖县),夺得大量辎重。接着,晋军将士迅速进击,直逼燕都广固(今山东益都)。慕容超龟缩在城中坚守不出。双方进入相持阶段。晋军一方面高垒重堑,将广固团团围住,以燕人之粮充实军用;一方面招降纳降,采取分化瓦解之策。南燕大将桓遵兄弟及徐州刺史段宏相继投降,尤其是尚书郎张纲被俘,对刘裕十分有利,最后正是利用他所设计的攻城器械拿下燕都,活捉了慕容超。刘裕以广固负隅顽抗,死不投降为借口,入城后,尽杀王公以下、以及俘虏的人口一万多,马二千匹以泄愤。慕容超被押送回师,在建康街头斩首。
齐境克服,刘裕本想停镇下邳,荡凊河洛,但孙恩妹夫卢循复集孙恩残部,败晋军于豫章(今江西南昌)。刘裕不得不班师回朝。回京后,先后督师镇压卢循、剿灭割据长江中上游的刘毅、谯纵势力,逼走司马休之,使南方出现了百年来从未有过的一统局面。
义熙十二年(公元416)一月,后秦国君姚兴寿终正寝后,由子姚泓继位,内部叛乱迭起,政权不稳。刘裕乘机率大军分兵四路北伐后秦,进攻关洛。途经黄河,击败北魏军。翌年进克洛阳,至潼关,命大将王镇恶直趋长安,姚泓率群臣投降,后秦宣告灭亡。
晋军收复长安,在少数民族统治下达百年的汉族百姓纷纷响应。这时,刘裕留在朝廷坐镇的盟友、尚书左仆射刘穆之去世了,刘裕觉得在朝中失去了心腹和根基,顿时担心起自己的地位来。他留下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做安西将军,让他镇守长安,自己连忙赶回建康。当他离开的时候,满怀希望的长安百姓都无比痛心失望,纷纷来到刘裕门前请愿。但在刘裕看来,这些当然远没有他当皇帝重要,他不顾百姓们的挽留,终于还是离开了。后来夏国王赫连勃勃进攻关中,刘义真撤回江南,本来很有希望的北伐事业就这样功亏一篑了。但因刘裕在晋朝末期收复北方的青、兖、司三州,大致拥有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东晋南朝时期疆域最大,实力最强,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一个王朝。自潼关以东、黄河以南直至青州已为南朝版图,江淮流域得到保障,这是祖逖、桓温、谢安经营百年所未能达到的。刘裕怕政权旁落他人之手,便留次子刘义真镇长安,王修、王镇恶等率兵万余辅佐,自己仓促返回建康。长安留守军内讧,夏主赫连勃勃乘机夺取关中。刘义真虽被迫撤出长安,但自潼关以东、黄河以南直至青州已为南朝版图,江淮流域得到保障,刘裕在朝廷中声望也达到极点,为他称帝建宋奠定了基础。
四、宋文帝刘义隆北伐
刘裕过世之后,北魏牢固地控制了河北地区,太武帝拓跋焘逐一消灭了十六国残存的诸胡政权,完成对北方的统一,进而不断用兵河南,蚕食刘宋的北方领土。面对北魏的军事攻击,宋文帝时期一再组织北伐,意在夺回河南失地,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的北伐规模与声势甚巨,但结果却遭到严重失败,刘宋从此失去了对淮北的军事控制,刘裕所取得的军事业绩基本丧失,与北魏军事对抗的均势被打破。
公元422年,宋武帝刘裕刚死,北魏元明帝拓跋嗣就挥军猛攻山东,连陷滑台、高平、金乡、临淄等地,虎牢和东阳则遭到了猛烈地围攻。宋将檀道济从彭城起兵北援,因军力单薄,只好专救东阳一路。此处魏军因长期攻城,伤亡很大。加上疫病流行,见南朝军至,便撤围而去。檀道济解了东阳之围后,因粮草接济不上,没能及时驰援虎牢。十几天后,虎牢弹尽粮绝,魏军在付出惨重伤亡后终于攻陷了这一重镇,山东及河南境内的大片土地均落入北魏之手。
不久,魏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北魏与大夏、柔然发生了连年的激烈战争。刘义隆认为有机可乘,便遣使要求拓跋焘归还占去的河南、山东各地,被拓跋焘嗤之以鼻。宋文帝大怒,命到彦之为将,于公元430年率军北伐。
其时魏军主力正在北方作战,河南各地兵少,见宋军到来,便纷纷撤兵而去。宋军不战而得河南,收复洛阳,将防线推进到黄河南岸。到彦之认为魏军无力两面作战,便把全军摆成一字长蛇阵,守卫在黄河南岸2000余里的长的防线上。然而到了隆冬黄河冰封之后,北魏集中兵力,强渡黄河,打开多个缺口,结果洛阳、虎牢失守,至此,其余守将纷纷弃城而走。
宋文帝急命檀道济北援。檀道济与魏军打了30几仗,重挫了魏军锋芒,但是自己军也损失惨重,粮草军资一时略尽,已无力北进,只好便引军南归。北魏军抓住这一战机,切断了檀道济军的运输线,又发起追击。危急时刻,檀道济唱筹量沙,又将仅剩的粮米铺在沙子上,这才成功骗过魏军,得予全身而退。
公元450年七月,宋军再次大举北伐。可惜的是,南朝最有名的将领檀道济此时已被冤杀,南军缺乏统军大将。宋文帝以萧斌率沈庆之、申坦军为东路军,从江苏走水路入山东;以随王刘诞率柳元景军为西路军,从襄阳北上入河南。另有梁坦、刘康祖等几路北伐之军,但都是偏师。
东路军走黄河直入山东,连得乐安等数城。萧斌命王玄谟进攻滑台。滑台城小兵少,本不难攻。可王玄谟想进城掳掠财物,不让破坏城池,也不让用火箭攻城。同时王对来投军的中原义军非常不信任,不但任意拆散分配,还向其家人派饷,弄得人心大失。结果滑台攻了几个月也没攻下来。到了十月,拓跋焘亲自率军来救滑台。两军相接之际,王玄谟被魏军的威势吓得魂飞魄散,不战先逃。结果宋军大败,损兵一万余人,兵器粮草尽数丢失。魏军又用铁锁封锁黄河,宋军水军拚死突围,方才得脱。
魏军继续进兵山东,宋军锐气已失,虽分兵把口,但苦战不胜,不得不纷纷弃城。东路军北伐至此失败。
西路军进兵河南,沿路中原义军纷纷响应,攻城掠地,进展速度很快。柳元景继续进兵关中,连克陕城、潼关等地。而中路的梁坦、刘康祖等军也攻下长社,进逼虎牢,一时形势很好。但此时东路军已败,北魏军长驱进兵江淮。宋文帝震恐,急命西路军班师回救,结果西路军只好放弃所得各地回军,这场大规模的北伐至此功败垂成。
北伐既败,魏军的南侵攻势却愈发锐利起来。魏将拓跋仁率8万骑兵攻寿阳,与刘康祖的8千步军进行了激烈的血战。最后刘康祖英勇战死,全军尽没。魏军猛攻寿阳不克,继而连续洗劫周边各地。拓跋焘本人率军进攻彭城,武陵王刘骏奋力守御,魏军久攻不下。其时宋将臧质领兵1万来救,结果被魏军杀得大败,臧质只带几百人逃入盱眙城。拓跋焘不攻盱眙,而是绕城南下,直逼宋都建康。宋文帝登城观魏军兵势,不由叹道:“若檀道济在,怎么会使胡马到此!”
拓跋焘并无意攻取建康,只是命军队四处掳掠以破坏南朝的经济基础,半个月后退军北归。路过盱眙时,拓跋焘命人向臧质要美酒,臧质封了一瓶人尿给他。拓跋焘大怒,挥军来攻。宋军顽强守御,此战异常惨烈,双方士兵的尸体遍布城壕内外。拓跋焘连续变换攻城方式,终因城固粮足而无法得手。一个月后,魏军伤亡严重,且疫病流行,只得退军。魏军一路连撤,困守孤城的各处宋军都不敢追击,眼睁睁看着魏军北归。
这场战争结束了。南朝军民被魏军屠杀掳掠,损失不计其数。而魏军也伤亡惨重,元气大伤。相对而言,北强南弱的态势没有得到改变。
五、陈庆之北伐
陈庆之,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梁武帝大通二年(528年),北魏发生内乱,镇压叛乱的尔朱荣大肆屠杀北魏皇室,魏北海王元颢以本朝大乱为由降梁,并请梁朝出兵帮助他称帝。南朝梁武帝萧衍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派将军陈庆之率7000白袍骑兵拥北魏北海王元颢北归。陈庆之率领梁军一路攻城拔寨,连克荥城(今商丘东)、梁国(商丘)、大梁(开封)、荥阳、虎牢,虎牢关一失,洛阳守军弃城而逃。魏孝庄帝元子攸撤至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元颢遂在洛阳登基称帝。
元颢入主洛阳六十五天后,当时北魏真正的实权人物尔朱荣迅速集结部队,挥师洛阳。陈庆之为了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带领自己的七千人渡过黄河,驻守中郎城。在中郎城下,和北魏大军展开鏖战。陈庆之处于绝对的劣势,但仍然在中郎城阻截了尔朱荣三天,最终因为损失惨重而被迫撤兵。尔朱荣最终击败了元颢政权。陈庆之只好带领手下的人马开始向南梁撤退,在蒿高遇到了山洪暴发。正在渡河的军队被洪水吞没,陈庆之本人幸免于难。失去军队的陈庆之化妆为一个僧人躲过尔朱荣大军的搜捕,逃到豫州,在豫州得到当地人的帮助,才辗转返回南梁。
陈庆之入洛之战为刘宋以后南方对北方较深入的一次用兵,与刘宋时期的北伐一样,其进兵也速,其溃败也速。
六、岳飞北伐
1134年(绍兴四年)春,岳飞上书宋廷请求北伐,收复失地。五月,岳家军从鄂州(今湖北武汉)渡江开始北伐。首战攻克攻克郢州(今湖北钟祥),接着兵分两路,岳飞命部将张宪攻打随州,自己则率主力逼向襄阳府(今湖北襄樊)。七月,金朝为阻拦岳家军继续北上,派援军与败将李成合兵数万,于邓州西北方向排列三十余营寨,企图阻挡宋军北进之路。岳家军奋勇冲杀,一举击败金与伪齐联军,井乘胜攻占邓州。岳飞即又分兵相继收复唐州(今河南唐河)及信阳。八月,岳飞被宋高宗晋升为靖远军节度使。
1136年(绍兴六年)再次北伐,占伊阳、洛阳,后因孤军作战而被迫撤回鄂州。岳飞就是在此次北伐中,因壮志未酬,而写下的《满江红》。
1140年(绍兴十年),金兀术南侵,岳飞出兵大破金兵,收复郑州、洛阳,打到了朱仙镇,破了金兀术的拿手战法“铁浮图”、“拐子马”,对开封形成了战略包围的态势。岳家军士气高昂,“直捣黄龙”、“还我河山”的吼声响彻云霄。然而南宋政权的一二把手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在临安打着小九九。竟然连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收兵。岳飞退兵前,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岳飞的北伐因为政治原因而失败,岳飞亦被杀害。高宗和秦桧竟以“临军征讨稽期”和“指斥乘舆”等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风波亭。岳飞死时,年仅39岁。
七、张浚北伐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宋高宗赵构下诏宣布禅位,由赵昚接掌南宁政权,是为孝宗。孝宗是南宋最想有所作为的君主,也是南宋唯一志在恢复的君主。即位第二个月就为岳飞案平反,并对秦桧构陷的其他冤案进一步做出处理。
宋孝宗为恢复北方失地和提高南宋在宋金关系中的地位,重新启用了废黜近二十年的主战派代表张浚。隆兴元年四月,孝宗为防止反对派干预,径自绕过三省与枢密院,直接向张浚和诸将下达了北伐的诏令。史称“隆兴北伐”的战争正式开始。
张浚在接到北伐诏令之后,调兵八万,号称二十万,一路由李显忠率领取灵璧,一路由邵宏渊指挥攻取虹县(今安徽泗县)。李显忠顺利攻克灵璧,而邵宏渊却久攻虹县不下,李显忠遂派灵璧降卒前去劝降,虹县守将才放弃抵抗。而邵宏渊则以虹县战功不出于己为耻,对李显忠心怀怨望。李显忠建议乘胜进攻宿州(今安徽宿县),邵宏渊却按兵不动。李显忠只能率部独自攻克宿州,城破,邵宏渊部才投入战斗。
宋军初战告捷,但金国很快在河南调集了兵力,进行反攻。但因前线两将矛盾趋于激化,当金军十万兵力全力围攻攻宿州、李显忠奋力苦战时,邵宏渊不仅按兵不动,还说风凉话:“这大热的天,摇着扇子还嫌不凉快,何况在大日头下披甲苦战!”于是,军心立时涣散,无复斗志。入夜,邵宏渊部中军统制周宏自为鼓噪,扬言金军来攻,宋军遂不战自溃。金军乘虚攻城,李显忠杀敌两千余,终于难阻溃败,叹道:“老天未欲平中原耶?何苦阻挠如此!”于是率部撤退。但行未多远,宋军就全线崩溃,军资器械丧失殆尽。所幸金军不知底细,没有贸然追击,宋军才在淮河一线站住了脚跟。宿州旧郡名符离,故史称这场溃败为“符离之溃”。
“符离之溃”对孝宗的雄心给予了重大了打击,主和派看到战争失败,又重开求和论调,于是与金国议和又再提上了议事日程。
不久,金国开出了议和条件:宋帝与金帝改为叔侄关系,宋朝归还备战的海、泗、唐、邓四州,归还降宋的金人,补纳绍兴末年以来的岁币(因海陵南侵,南宋停止了对金的岁币)。宋孝宗最终决定继续议和。
隆兴二年正月,金朝方面再次来函,但要价太高,口气太大。孝宗在主战派的鼓动下,孝宗令张浚巡视两淮,全力备战,准备与金军决一雌雄。可是捣乱的人也来了,汤思退及其同党却攻击张浚“名曰守备,守未必备,名曰治兵,兵未必精”。
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的宋孝宗又将张浚召回,并罢免了他的宰相一职。四个月后,张浚死在离京途中。至此孝宗完全倒向了主和派一方。
八、林凤翔、李开芳北伐
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后,为推翻满清的统治,太平天国丞相林凤翔、李开芳率两万余太平军精锐,从江苏浦口出发,开始了悲壮的北伐之旅。在两年的时间里,北伐军先后跨越六省,横扫城池数十座,斩杀清军7万余人,甚至一度逼近京畿地区,震撼清廷!可终因孤立无援,加之清廷调集重兵实施剿杀,北伐军于1855年在连镇、冯官屯等战役中失败,两万将士几乎全军覆灭。
林凤祥在连镇突围中被俘,4月3日在北京就义。李开芳退守山东茬平冯官屯。被俘后被押解北京,6月11日凌迟处死。太平军北伐,是太平天国历史里的第一次大失败,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在自述里谈到“天国十误”,其中第一误就是北伐军的全军覆没。但不得不说,广大将士英勇奋战,极大地震撼了清朝心脏地区,牵制了大量清兵,对南方太平军和北方人民的斗争客观上起到了支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