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的建筑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古罗马建筑都恢弘壮丽谈谈古罗马建筑的特质」

“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谈谈古罗马建筑的特质及其根源一、引言
依据文化地理学的观点,文化对建筑环境具有塑形作用。在某种自然风土条件下,人们为适应环境、求得生存,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27 01:04:37

“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谈谈古罗马建筑的特质及其根源

一、引言

依据文化地理学的观点,文化对建筑环境具有塑形作用。在某种自然风土条件下,人们为适应环境、求得生存,形成独特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并慢慢发展为文化。建筑是人们生活的行为空间,必然承载着文化。古罗马建筑是古代世界辉煌成就的典范,不同于希腊建筑的唯美和谐,不同于中华建筑的秩序与礼仪,古罗马人独特的自然社会文化造就了其建筑宏伟、实用、世俗的特征。从文化角度剖析古罗马建筑形态的特征及产生的根源,有助于今人更好地理解建筑的实质,从而对未来的方向作出研判。正如日本江户时期的俳句名家松尾芭蕉所言,“不要追随古人的足迹,而应追求古人所追求的。”

二、宏伟尺度

美国诗人爱伦·坡说,“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宏伟的体量与尺度,是古罗马城市与建筑给人最为直观的印象。在古罗马帝国彼时的首都罗马城,容纳上万人至几十万人的雄伟建筑空间,广场、角斗场、剧场、浴场、赛车场,比比皆是。韦斯巴芗修建的大角斗场可容纳八万人,在为其举行落成庆典时,最多一天在此杀死了5000头野兽。它的表演区甚至可被注满海水,驶入战舰,进行恢宏的海战表演。在卡拉卡拉浴场,一系列复杂的交叉拱支撑起华丽壮美的复合空间,仅其一个主浴室就可容纳3000人,浴室顶棚最高达49米,以至于法国作家左拉在其废墟前感慨道,“大厅之高,墙壁之厚,建筑之大,都是不寻常的。这是哪一种巨人的文明?从旁经过的人宛如蚂蚁。”

这种宏大的尺度,首先离不开罗马人先进的材料及工程技术——混凝土、拱券。古罗马中心区所在的意大利半岛多火山,那波利附近的天然火山灰加入浮石、碎石,便可制成性能优良的混凝土,坚固、不透水,塑形方便;而源自西亚的拱券技术也在罗马人手中得到发扬光大。这使得罗马建筑开始挣脱自然的束缚,能够按照人的意志挑战尺度与体量的极限。

另一方面,罗马建筑的恢弘尺度,也暗示着这座城市庞大的社会生活规模。公元1世纪,罗马已是西方最为强盛的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疆域东至小亚细亚,西达西班牙,北抵莱茵河、不列颠一线,南将埃及、北非纳入版图,黑海、地中海成为罗马的

内湖。鼎盛时期,首都罗马城人口达至120万,城市生活的极大繁荣,造就了城市空间的宏大。这是只拥有几千至几万人的中世纪城镇不可比拟的。当然,古罗马建筑尺度的宏伟,与统治阶级对政绩、权势的炫耀也不无关系。无论如何,雄伟的建筑与城市,彰显着罗马人的民族自豪,并向外宣誓着罗马的强大与不可战胜。

三、实用性

不同于希腊人的浪漫、唯美,罗马人的思维更倾向于实用、理性。以雕塑为例,希腊、罗马的雕塑看似相同,却有很大区别。有人开玩笑说,希腊雕塑的每一个细节都透出灵动与活力,即使是残缺的躯干也充满了生命气息。而罗马雕塑除了头部面部的写实价值,其他部分都可以扔进垃圾箱了。希腊人将其艺术情志完美地灌注于作品,以雕塑赞美人体之美,并映射出宇宙秩序的和谐。罗马人的雕塑则更多基于祖先、权力崇拜的实际用途,如罗马皇帝屋大维的雕塑,将自己的头颅强行嫁接到一个希腊式、理想化的健美躯体上,并让他披上战袍,以体现帝王的神圣与威严,其明显的功利性、目的性,显然是对美感的伤害。

然而,罗马人思维中的这种实用性,却来源于其四处征战过程中形成的勤勉务实的文化传统,以及成为世界帝国之后繁杂的社会事务管理——如何管控如此广阔的领土?如何处理如此巨大国家中的庞杂社会关系?罗马人没有时间去潜心钻研艺术,于是对希腊艺术照单全收,极尽崇拜,而将主要精力置于实用方向。于是,在社会领域,罗马人创立了完备的“万民法”,用以协调疆域内公民与非公民、自由民与奴隶、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并细致到家庭中婚姻关系、父子关系的行为准则,成为今日西方国家民法的基础。

在建筑领域,罗马人的实用精神体现为面向军事、城市建设的各项工程技术、方法。古罗马学者老普林尼曾经不屑于古埃及建筑的华而不实,认为它们不过是毫无用处,愚蠢透顶的炫耀。3而在罗马的疆域里,数十万公里的坚固大道、3000座可以通车的桥梁被修建,军队、辎重、给养得以迅速输送,维持着国家机器的有效运作。绵延的引水渠将水源源不断地从河流引向城市,保障了城市生活的日常所需。就单个建筑而言,是功能,而非美观成就了罗马建筑的伟大。

四、公共性

不同的政治制度文化,决定了不同城市、建筑空间的形态差异。相比于同时代的中国汉代城市,古罗马建筑空间更具有公共性的特征。中国汉代,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礼制思想开始成为意识形态的主导,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宫殿成为帝王威仪的象征,是城市中最为重要的建筑。在这样的城市结构中,百姓的位置微不足道。

与之对比,在罗马城,皇帝的私宅却需要自己出钱购买地皮,自己建造。一些皇帝的居住条件与当时的富豪相比,显得毫不起眼。凯撒在罗马甚至没有自己的私宅,奥古斯都的私宅狭窄拥挤,房内没有铺贴当时流行的大理石,只用壁画做了装饰。罗马的主要区域都供市民居住,城中最显赫的建筑则是公共建筑。

“城市生活是在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地方社会组织上的主要特征”。建立在奴隶劳动的基础上,罗马的自由民享有大量的闲暇时间。例如,公元354年,罗马全年举办运动会的日子多达175天,社会节假日的总数达到了惊人的200天。

为迎合市民阶层的需要,几个世纪中,罗马建成了大量的角斗场、剧场、浴场、图书馆等,它们中的大多数都免费提供给普通市民使用,其建设、运营费用由统治者、贵族、富人承担。除了这些建筑,广场也是古罗马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人们在此购物、聚会、聊天、听名人演讲、旁听司法审判、参与胜利游行、观看娱乐表演,虽嘈杂混乱,却充满生机,是城市繁荣的重要表征。

相对于中国古代城市的皇家专享,古罗马城市的公共性来源于其不同的社会政治结构,在古罗马,皇帝并不能做到完全为所欲为,其权力受到元老院的诸多节制。一些重要的政治职位由公民选举产生,对选票的需求,使得统治者不得不让渡出一些权利。慷慨捐赠,大规模兴建公共设施,取悦于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自由民,是统治阶级获得政治声誉和支持的重要手段。

五、世俗性

同样是巨大的尺度,古埃及最宏伟的建筑是献给神灵和来生的,无论是金字塔还是神庙,都未给此生留下多少空间。古罗马建筑却是世俗的,其最华丽壮观的空间都留给了人世间的欢愉。同样是人本主义,希腊人、罗马人的建筑却又有着不同的审美向度。希腊神话中,奥林匹亚众神自私、嫉妒、跋扈、残暴,拥有人类的一切缺点,希腊人通过将神拉下神坛来赞美人的伟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觉得自己可以凌驾于自然、宇宙之上。

相对于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显得有些膨胀,它们依托技术,凌驾于自然之上,它们以自我为中心,以饱满、强势的穹顶、筒形墙体覆盖、围合空间,切断与环境的联系,在封闭或自足的空间内面向人的欲望。人们常说,古罗马文化又是堕落的代名词。帝国建立之后,罗马人逐渐偏离早期的勤俭、理性,走向物欲的疯狂。因为统治阶级“慷慨”的供养,越来越多的罗马市民放弃自食其力,成为寄生阶级,他们终日空虚孱弱,无所事事,在喧嚣、血腥的角斗场中宣泄着对自己的仇恨,或是通宵达旦,沉溺于大浴场中消耗着自己的生命。

六、结语

公元8世纪,英国史学家比德神父曾说“几时有斗兽场,几时便有罗马;斗兽场倒塌之日,便是罗马灭亡之时”。任何一种建筑风格的背后都有着独特的文化根源,古罗马建筑的宏伟与世俗、光荣与阴暗,与其文明相生相伴,共存共亡。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启示,值得今人深思。

参考文献:

1、陈文捷.巨人的文明: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从凯撒到基督

2、(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3、杨猛.古罗马:作为公共物品的城市生活

古罗马建筑艺术的特点与技术成就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 的一种建筑风格。

1、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新创了拱券覆盖下的内部空间,有庄严的万神庙的单一空间,有层次多、变化大的皇家浴场的序列式组合空间,还有巴西利卡的单向纵深空间。有些建筑物内部空间艺术处理的重要性超过了外部体形。

2、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 古罗马风格以豪华、壮丽为特色,券柱式造型是古罗马人的创造,两柱之间是一个券洞,形成一种券与柱大胆结合极富兴味的装饰性柱式,成为西方室内装饰最鲜明的特征。

3、广为流行和实用的有罗马多拉克式、罗马塔斯干式、罗马爱奥尼克式、罗马科林斯式及其发展创造的罗马混合柱式。

罗马式建筑的四个特点是什么?

罗马式建筑的四个特点是:

1、罗马式建筑的墙壁通常厚度很大,开口部分极少并相对较小,因此显得沉重封闭。它们通常为双层壁体、填以碎石。

2、在罗马式建筑中的拱常常使用墩柱(也称扶垛)作为支撑。它们用砖石砌筑,剖面呈正方形或矩形,通常会在拱的起脚处以水平线脚表现柱头。有时墩柱上会附有垂直的柱身,在底座层上也可能会有水平线脚。

虽然柱墩基本上为矩形,但是常常可以呈现极复杂的形式,如在内壁上设支撑拱的大空心半柱,或由直达拱线脚处的小柱身组成束状。

3、柱子是罗马式建筑结构上一个重要的特色,细长柱和附柱也会应用在结构和装饰上。在意大利经常使用由单块石料凿成的整体柱,就像在罗马和早期基督教建筑中那样。它们也会,特别是在德国,于更巨大的墩柱间交替使用。

由多个单块石料凿成的拱廊柱也常用于不需要承受较大砖石重量的结构,例如在回廊中,并有时采用双柱。

4、在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罗马式柱子体形巨大,因为它们支撑着厚实而开窗小的上部墙体,有时会有沉重的拱顶。在结构上最为常见的方法是以称为鼓柱的圆形石柱建造,就像在施派尔主教座堂的地下室中那样。

罗马式建筑的兴起:

罗马式建筑兴起于公元9世纪至15世纪,是欧式基督教教堂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罗马式建筑的特征是:线条简单、明快,造型厚重、敦实,其中部分建筑具有封建城堡的特征,是教会威力的化身。

当东罗马帝国千年不绝之时,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欧洲本部却一蹶不振,古罗马的建筑技巧和艺术也失传了。公元9世纪左右,在经历了300多年混战后,西欧终于形成了法兰西、意大利、德意志、英格兰、西班牙等十几个民族国家,在此基础上,各民族的确文化艺术才逐渐发展起来。

在教徒们看来,教堂是建立在现实世界之上的神圣空间,是神在人间的宅第,对于欧洲的基督教世界国家来说,教堂无疑是一个时代最好的建筑。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罗马式建筑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