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炮登上历史舞台,在东西方几乎处于同样时间段。那么为何后来却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东方中国,大炮在明朝初期盛行一时,之后虽然也有大规模使用,却少于推陈出新,进而在后续越来越落
那么为何后来却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东方中国,大炮在明朝初期盛行一时,之后虽然也有大规模使用,却少于推陈出新,进而在后续越来越落后。
(明朝火炮)
反观西方,却在战争需要下,火炮科技不断技术迭代,推陈出新之后,占据了兵器科技制高点,进而让利炮成了侵华利器。
为何如此?要明白这个问题需要从不同角度解读,而其中关键当属文化建筑角度。
古代中国,关于铸炮的冶金技术并不落后,甚至还超越欧洲一筹,就连火药也是中国先于欧洲发明。
但是中国的火炮发展,却在根深蒂固的城墙文化面前成了伪命题。城墙城墙,顾名思义围绕城市的墙。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墙有着异乎寻常的痴迷,它即是防御的利器,也是皇权政治权威的体现,更是安全感的宏伟的依托,城墙文化贯穿于中国历史数千年间。
(中国城墙文化)
从史前石器时代开始,华夏先民就基于自身的不安全感,构筑起巨大的环形防御工事,将村寨和部落环绕起来,进而形成了最早的城市和城墙。
这样的习惯,在后续的朝代上也不断重演。
比如商朝时,按照出土文物考证,郑州商代古城墙就已有十米之高,下底座厚度更是达20米之巨,就连城楼宽度也有5米。如此规模,对比西方的栅栏,完全是天差地别。
到了宋明时候,中国的城墙文化,进一步演化,当时几乎每个城市,无论县城也好郡治也好,都有着完善的高墙防御体系。
通常的城墙,底部厚度,城池大小和战略位置需要,从从10米到20米不等,顶部厚度则从5米到10米不等,即便按照最低标准,在西方也是雄城标准。
除了城墙文化之外,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万里长城,更是奇迹一样的存在,用墙连接起整个边疆,跨度万里,绝对是人类工程史上的奇迹。
(万里长城)
说完中国,再看欧洲!相比而言,欧洲的城墙文化,对比中国就逊色不少。欧洲史上,最著名的城墙源自罗马帝国时代,罗马城的城墙通常有十米高,但厚度仅仅1.5-2米!
西方的筑城工艺就是和东方如此的不同,完全不值一提。
试想一下,一边是厚度高达10米的城墙,一边则是厚度不过2米多的城墙,火炮重要性,在城墙类比之后就懂了!
除了城墙厚度之外,城墙的成色也有天壤之别。
欧洲城墙一般都是石制的,大量石头混杂着砂砾、碎石,用石灰浆作为黏合剂。看上去还不错,实质却松松垮垮,一炮下去就要塌。而东方的城墙,一般都是泥土坯子制造,受到火炮攻击时候,泥土的韧性能更好的吸收火炮动能。
因此即便被火炮打的千疮百孔,可每个炮洞却不会很深。
表面看上去伤痕累累,但不会轻易垮塌,再加上城墙的斜面造型,进一步分散了抛射火炮的威力,火炮攻城的效果当然大打折扣!
(欧洲城墙)
城墙的规模,还有材质区别,就决定了欧洲为何火炮更加流行。在西方,城墙又薄又脆,一炮下去效果明显,攻城用火炮无往不利,如此,才有了欧洲君主们不惜重金研发打造火炮的因果出现。
可在中国,火炮虽也算攻城利器,但是在善于筑城的中国人面前,效用却并不明显。
大家都那么善于筑城,火炮科技的进步,赶不上城池的厚度,最后难免得不偿失。
火炮科技,也因为巨型夯土城墙阻碍,而成了一个伪命题。
由此可见,这一切的根源,皆由中国文化中的城墙文化而起,而城墙文化的起源,则来自于中国农耕文明的不安全基因和王权的需要。
农耕文明最需要的是稳固的居所,为了安全,先辈们想尽办法,同样城墙的宏伟和厚重也是皇帝权威的体现。
修大城,铸高墙,居其中,稳其民,才有国泰民安。
这不就是朱元璋夺天下套路的体现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