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诸玄识
陶茨说:“一旦说明中国在现代早期欧洲的‘实际存在’,就会把西方哲学的权威置于危险之中。”
如果上帝教人一种语言,那它就会像汉语一样。——莱布尼茨
只是在中国
作者:诸玄识
陶茨说:“一旦说明中国在现代早期欧洲的‘实际存在’,就会把西方哲学的权威置于危险之中。”
如果上帝教人一种语言,那它就会像汉语一样。——莱布尼茨
只是在中国……使用真正的字,它所表达的,不是字母或土话,而是事物或概念。——弗朗西斯·培根
培根把汉字定性为“真正的字”,因为它直接表达事物和概念。培根所反映的是,汉字使西方书面语言发生了革命……。——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雅普·马特
(之二)文字是检验文明的标准
用文字这个试金石甄审古今西方的真伪。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我们认为,17世纪这个时间段是西方的“七寸”:之前的历史与历法、古典或经典,都是基于“汉字密码”伪造或改造的;之后的文化与文明、学科或学术,都是基于“汉字密码”仿造或塑造的。
“汉字密码”这一概念来自密歇根大学英语系主任大卫·波特所著《表意文字:现代早期欧洲的汉语密码》。亦即,西方的近代化就是“中国化”(Sinicizing)——“汉字密码”的展开。[]大卫·波特还说:
培根和斯威夫特都把汉语书写系统看成是理性与哲学的表达形式。……在那一代语言改革家们看来,书面汉语是理性和系统语言的典范,其原则可适用于克服当时欧洲诸语言的缺陷。……(在宗教战争的17世纪)汉语和浩瀚的中国文学及历史文献,均被欧洲评论者们当作稳定性,连续性和合理性的(社会文化)模型。……中国思想对于18世纪英国制度的构建起着核心作用。……“英国性”(Englishness)……是通过对“中国性”(Chineseness)既挪用、又否定这一自相矛盾的做法,构建起来的;否定,即对英国审美文化的域外起源的“刻意遗忘”……。崛起的西方享受着“暴发户式的遗忘”——在过去两千年里,从经济发展与文化成就来看,是中国、而非西方居于世界中心。……珀西(Thomes Percy)依靠融合中国模式的元素,创造了强大的“英语传统”,然后又否定其真实来源。〔引者按:托马斯·珀西(1729—1811)基于《好逑传》等中国资料,伪造了一部奠基英国民族国家之身份认同的《英语古诗遗产》〕。
美国鲍登学院教授比吉特·陶茨也论证了“汉字密码”是如何被用于构建德国的文字、文学和哲学的。
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确认:“汉语模式在莱布尼茨的项目中所起的作用,是作为西方哲学的基石”;“由笛卡尔和莱布尼茨等人所提出的,全部的基于通用语言(普遍性语义)的哲学项目,都是连接着刚刚发现的中国书面语言(汉字)这一哲学语言的典范。
笛卡尔
陶茨并且说:“一旦说明中国在现代早期欧洲的‘实际存在’,就会把西方哲学的权威置于危险之中。”
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O. A. G. Spengler, 1880—1936年)批评:西方在10世纪以前绝对没有文字,而强烈依赖文字的欧美文明则怎么会是师承无文字的“古希腊”呢?!丹麦历史学家大卫·格雷斯介绍:
斯宾格勒拒绝开始于歌德和温克尔曼、又被尼采发扬光大的“希腊崇拜”。……为了说明希腊人不是我们(西方)的祖先,斯宾格勒提出了书写文字的问题。他说,书写文字是西方文明的基础。公元10世纪之前,整个西方都是文盲。然而,信件、记录、诗歌、传记、报告、宪法和政论文章,以及作为西方的基本文本——《圣经》,凡此书写形式,对于西方文明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文字,西方文明是不可想象的。然而,把“希腊人”当作是我们(西方)的祖先,可在其历史早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们都是文盲;据说,直到“希腊文明”开始之后好几个世纪才出现字母和文字,奠基西方文学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都是口语的……。斯宾格勒问道:一个书写文字不可或缺的文明,怎么可能是这样人群的嫡传后代或学生,即他们的最重要的文学文献来源于“文盲文化”?……斯宾格勒批评“西方祖先是希腊人”这一观点,是他的历史哲学的一部分。……他否定西方历史的如此“线性三段论”:古代→中世纪→现代。这个模式对西方来说是好的,但对其他文明,例如中国,则是毫无用处的……。尽管如此,像歌德、温克尔曼和尼采这些人却硬是把“古希腊”视为绝对标准的文明源头。
17世纪的西方虽说已有文字,但它们基本上是反映地方土话或教派神话,不仅背离共通认知,反而造成普遍误解(加剧宗教战争)。举例来说,在莎士比亚死后几十年爆发了所谓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但实际上它则属于“部落教派战争”,加上火上浇油的原始性语言——“部落的谬见,”培根解释:“由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所造成的错误观念(影响了语言)。”
我们已经写过多篇文章,考证“莎士比亚经典”是18世纪“中国风”的产物——主要是塞缪尔·约翰逊,首先基于其丰厚的“中国学”编纂第一部正规的英语词典(1755年完成),再基于前两者重写“莎士比亚”(1765年完成)。
至于“资产阶级革命”?没有统一文字,哪来民族国家?没有民族国家,则是部落社会,哪来“资产阶级”?彼得·斯科特爵士说:“英国是一个被发明的国家,并不比美国早多少。”1700年之前的“英国历史”都基本上是伪造的。人类学家范笔德(Peter van der Veer)指出:“英国人深信自己的优越性,于19世纪下半叶发明了他们的最古老的传统。 ”
16—17世纪的不列颠是个部落社会(所谓的“国王”和“贵族”都不洗澡,常吃人肉),怎么会有“资产阶级革命”?!〔另见:麦克拉克伦著《伪造的17世纪历史:资产阶级革命?假的谱系!》。
应该指出,使用文字在西方仅是最近现象,而18世纪以前则一直是“口语社会”。英国对外文化处《英语教学》写道:“我们通常会忘记这件事,即写字是最近的发明(writing is a recent invention)。……甚至在一百年前的美国(19世纪),如果你能够在纸上签你自己的名字,那你就会被认为是‘识字的人’。”
[] Alastair MacLachlan: An Essay on the Fabrication of Seventeenth-century History. The Great Bourgeois Revolutions: A False Genealogy? Macmillan, 1996.
[] Joseph Needham, Christoph Harbsmeier: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ume 7, The Social Background, Part 1, Language and Logic in Traditional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p.14.
[] Robert J. Stainton: Sourcebook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of Language, 2017, p.499.
[] Jaap Maat: Philosophical Languages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Dalgarno, Wilkins, Leibniz,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04, p.18.
[] Sinicizing Early Modernity: The Imperatives of Historical Cosmopolitanisms.
[] David Porter: The Chinese Taste in Eighteenth-Century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 Birgit Tautz: Localizing China: Of Knowledge, Genres, and German Literary Historiography, Bettina Brandt, Daniel Leonhard Purdy: China in the German Enlightenment,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16, p.118-140.
[] Jessica Pressman: Digital Modernism: Making It New in New Media, OUP USA, 2014, p.144.
[] Bettina Brandt, Daniel Leonhard Purdy, China in the German Enlightenment,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16, p.121.
[] David Gress: From Plato to NATO: The Idea of the West and Its Opponents, Simon and Schuster, 1998, p.74-75.
[] Francis Bacon: The New Organ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xix.
[] Peter G. De Krassel: Custom Maid Knowledge for New World Disorder, Cal Books, 2008, p.679.
[] Peter van der Veer: Imperial Encounters: Religion and Modernity in India and Britai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p.158.
[] writing is a recent invention. [ https://learnenglish.britishcouncil.org/en/magazine/illite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