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洲的教堂都那么高大「为什么欧洲的教堂都那么高大」

欧洲的中世纪教堂一般都会让人产生高大、尖耸的感觉。实际上,我们见到的带着高耸的塔尖的教堂,都属于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都留下了盛名。
为什么欧洲的教堂都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3 09:05:30

欧洲的中世纪教堂一般都会让人产生高大、尖耸的感觉。实际上,我们见到的带着高耸的塔尖的教堂,都属于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都留下了盛名。

为什么欧洲的教堂都那么高大?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风格在法国起源,13至15世纪才开始在欧洲流行。天主教建筑一般会采用哥特式建筑。法国的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在12到15世纪特别发达,市民们参与建造教堂的热情很高,他们都希望能够用独特的哥特式建筑风格来树立自己的城市风貌。教堂当时的角色是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市民们也经常把教堂当成大会堂和公共礼堂来使用,有的教堂甚至还被当作市场和剧场来使用。凭借着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哥特式建筑在建筑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世界上有名的哥特式建筑主要有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和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

哥特式建筑是怎么建成的?

哥特式建筑为什么要建成尖塔局耸、垂直的样子呢?据说,人们认为,尖塔越高,就能够更近距离的接近上帝。我们所看到的哥特式建筑,一般都使用两圆心的尖券和尖拱使得中堂内部的高度得以大大加高,另外利用飞券、十字拱、修长的束柱等结构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这样就能让这个教堂拥有笔直的线条和雄伟的外观,从教堂内部来看,空间会显得更加广阔,再用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加以辅助,进入教堂的人就能够感受到教堂内部浓厚的宗教气氛了。教堂的平面基本还是呈十字形,但是教堂的西端门框的两边建了一对高塔。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基本上是固定的,一般是由石砌尖拱、肋拱和飞扶壁组成,一般是以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底面为基础,在四角柱子的上方以及四边和对角线上各做出一道双圆心肋拱尖券,然后把屋面石板架在券上,最终形成拱顶的形状。利用这种方式来建造拱顶,可以做出矢高相同的券使他们存在于不同跨度上,拱顶的重量比较轻,以保证券脚的推力变小,缩短工期。从侧堂外面的柱墩向飞扶壁发券,可以使中堂拱脚的侧推力获得平衡。建筑者们还经常在柱墩上砌尖塔,从而使结构更加稳定。也正是由于尖券、尖拱和飞扶壁的采用,才使得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更加的高耸和统一如华盖、壁龛等装饰品的细部也都用尖券做主题,这样,整个教堂的建筑风格和结构手法就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哥特式教堂中,罗马式的半圆形拱门被尖拱门代替,建筑物的重量和引伸力就能在石柱及拱壁上集中,外部砌有许多高耸的尖塔。教堂的墙壁一般都比较薄,窗户修建的很大,并用彩色玻璃的图案来做装饰。内部的圆柱一般比较细长,这样就能使教堂获得充足的光线。

米兰大教堂

为什么教堂一般都修的很高,动辄三四十米?

教堂是基督教教会的建筑物,基督教是欧洲人生活的重要部分。作为宗教活动传播的主要场所,教堂大多历史久远,并且遍布城乡各地,成为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基督教的教堂都修的很高呢?这要从基督教的历史说起。基督教有三大流派,分别是天主教,基督新教和东正教。教堂就是举行弥撒礼拜等宗教事宜的地方。世界现今前三大教堂都是天主教的:有圣彼得大教堂,米兰大教堂和塞维利亚大教堂,全世界共有1,520座宗座圣殿,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欧洲,在意大利的居多。

教堂的平面一般为十字架形,并且教堂高耸入云的塔楼多为笋状,在建筑风格上,教堂有着薄壳般的穹顶,正中有三个大门,中间的大门为来朝拜的人们的主要通道,而教堂的内部是轻盈、裸露的棱线飞肋骨架穹隆,十分有艺术特征,具有观赏性。而在建筑特点上,教堂一般都高大、宽敞,明亮的内部空间具有良好的采光性能,给人们以虔诚,圣光普照的感觉。在古代是,教堂的窗户多为植物的叶片式,窗户上以五彩玻璃镶嵌图案。但在现代,随着建筑风格的多元化,教堂的风格也有了多元化。

上为大圆形的玻璃蔷薇纹样,正门为若干层次逐步向内收缩的门道,每层均有雕像。这些雕像活灵活现,给人们以基督教的庄严和肃穆。

为什么欧洲的教堂要盖这么大这么久呢?麻烦告诉我

欧洲的宗教气氛很重,每到个大地方就会看到几座重要教堂仍历历在目。简单说五个。
一是巴黎的圣母院,终年访客不断,其实它的高度和面积只能算中等,走上屋顶逛了一圈,对中世纪教堂的设计和建筑能力大为叹服。雨果的小说《钟楼怪人》就是以此为背景,更让游客非到此一游不可。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是德国科隆河畔尖耸入云的大教堂。内部高度一百五十五英尺,有好几张大照片显示,二战期间,科隆被夷为平地,但美军轰炸时,完全没有损伤教堂。因为他们知道,这是重要的文化财产,炸下去就会结下民族深仇的。走入这个哥特式教堂的内部,会有一种震撼的感觉,是在盖的即雄伟又艺术。
第三是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黛安娜王妃和查理王储的婚礼就是在这里举行的,内部高度一百零三英尺。我记得,是隆冬时去的,有个管理员要我这个不懂礼貌的访客进教堂后要脱帽。
第四是罗马的梵蒂冈教堂,参观以后才了解,什么叫做教廷。我参观过梵蒂冈两次,它是全世界最漂亮,最雄伟,最丰富,最权威的教堂。走入大厅后,就有叹为观止的米开朗基罗作品。天花板上的壁画让人有天使正在升空的感觉。走到教堂顶端的圆屋顶,有个金壁辉煌的马赛克,漂亮的令人目瞪口呆。在中段的宽阔阳台里,有十二尊圣像,各自约有两层楼高,不知建筑时是如何搬上去的。教堂内的电梯宽大,有保养很好的木板,给教会的大佬当座椅。附设的雕刻馆,美术馆,图书馆都丰富到让人摇头。
第五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法国香槟地区的兰斯主教大教堂,十三世纪时代的,有许多漂亮的石雕作品,大门的原型彩色钟上头,写了三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拉丁文字:上帝最大。这三个简单的拉丁字,显示中世纪欧洲人的思考已经相当深刻了。
有三位经济学者在两千零五年合写了一篇论文,说明欧洲各地用几百年的时间,花费这么大的人力和财力来盖超大型的教堂,其实符合经济学上的竞争策略。从专业期刊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写得不好,论点不够坚强,推力也不够严密。思考上也没有多大刺激性,谈不上创意。如果我是期刊主编,可能不会接受。那为什么还会刊登出来呢?因为他们用产业竞争的角度来看欧洲各地竞相建筑大教堂的动机。
故事的主轴很简单,摘述如下:
中世纪的欧洲,经济尚未起飞,封建领主的庄园是经济中心,每年能剩余累积的部分不多。当时最能掌控经济影响政治的,是宗教界。教会所拥有的城市土地,农庄,金钱正是其他团体无法比拟的资源。为了维护教会的独占性特权,最好的策略,就是以几百年的时间建筑超大型的教堂,把该地区的剩余资源大幅度的投入教堂。会有亮点好处:1.经济资源和劳动市场都在教会的掌控之下,教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实力稳居第一。2.不同的宗教,若想进入此地区发展就很不容易抢到所需的各种资源来盖自己的教堂。简单地说,天主教的策略就是用超额设备的手法,盖一座比实际需要还大很多的教堂,来阻挡其他宗教的进入和竞争。换言之,天主教先抢攻对手的可能生存空间,让自己独自壮大,然后又以这么雄伟的教堂来炫耀。一方面吸取更多的资源,二方面又可呵阻潜在的竞争者和威胁者。教会抢夺经济资源的常见手法,是以政治和宗教的力量,占有最具经济价值的地方。然后在各种市集和交易场所课税,接着,要求商人捐献报饷,用这些钱来盖教堂及军事活动。教会是宗教团体,但在经济资源的抢夺上,却是个机敏独占的企业家,商人若想要发展大生意或搞工程,教会是必须攀结的机构。教堂更是多重功能的聚会所,政治和宗教的中心,民间生死的必经场所,也是利益交换,磋商,贿赂,纠纷仲裁,节庆活动的中心。反过来说,中世纪的经济尚未起飞,哥伦比尚未发现新大陆,如果不兴建超大型的教堂,地方经济怎会繁荣呢?劳动市场怎会活络呢?政治和工商业的协调,磋商,调解由谁来做呢?
简言之,此文的作者认为:中世纪欧洲的教堂要盖这么大这么久的原因,很简单,教会先掌控地方的政治和经济资源,然后用超额设备的方法,以几世纪的时间盖超大型教堂,产生一种孔雀开屏的效应。这么做有三项好处,一方面巩固自己地盘。二方面向潜在的竞争者和威胁者炫耀,阻挡他们进入。三方面,透过这种大型公共建设繁荣地方经济活络当地的就业市场。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