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海外军事力量最强的国家,美国是毫无疑问的第一。
这不仅是因为美国本身军事实力强劲,还因为美国总是喜欢打着“人权”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号将触手伸出国门。
截至目前
提及海外军事力量最强的国家,美国是毫无疑问的第一。
这不仅是因为美国本身军事实力强劲,还因为美国总是喜欢打着“人权”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号将触手伸出国门。
截至目前,美国拥有包括空军和海军在内的347个海外基地,分布在欧洲、中东、北非、亚洲、印太地区、南美以及距离美国本土最近的北美地区。
其中,欧洲算是美国最重要的驻军区域之一,这里分布着五个基地群,战略上呈现为阶梯状两层防线,一段驻扎在欧洲核心地区,另一段则守在偏北要塞英国以及冰岛。
(美国海外军事基地分布图)
有趣的是,在驻军密集的欧洲,法国领土上却没有一个美军基地。作为欧洲大陆地理位置最优越的国家之一,法国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美国能甘心放下这么一块风水宝地,不禁令人感到诧异。
要知道,法国在战争时期可不是什么硬骨头,投降大国的名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一直伴随着法国。
但事实上,在欧盟成员当中,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法国的独立自主程度均高于其他国家。从政治角度看,法国有勇气对美说“不”,从军事方面说,法国境内不但没有美国驻军,而且在北约中也能做到“特立独行”。现在的法国能够拥有相对独立的军事和外交,都应该感谢一个人,那就是有法国国父之称的——戴高乐将军。
一、衰落之国,夹缝求存。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球而言都是史无前例的重创,战后千疮百孔的欧洲,百废待兴,人们在伤痛中各怀希望,期待世界秩序的重新建立,期待生活在一个强大且欣欣向荣的国家里。
然而,法国民众却一直沉溺在失落和羞耻的情绪里无法自拔,41天向纳粹德国投降的屈辱还历历在目,法国不但被老对家英国看不起,国际声望也一落千丈。自诩贵族的法兰西人只能不甘愿地对自己曾视为蛮族的美国人软下了身段。
彼时,世界霸主的权杖已经掌握在美国人手中,对于多一个“小弟”这样的好事,美国自然乐见其成,不但帮助法国进入联合国五常,还拉法国成为北约成员,甚至将北约组织总部设在巴黎的凡尔赛镇。法国自然投桃报李,同意美国在法领土驻军。
但是,美法的蜜月期属实算不上很长,十年间的虚情假意中也暗藏着许多旧怨新仇。
旧怨可以追溯到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为了削弱宿敌英国对殖民地的掌控,在帮助美国赢得独立战争的这件事上,法国可谓不遗余力,既借钱又出人,本国财政入不敷出也在所不惜,最终导致国内矛盾激化,革命爆发,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
而美国之后的表现却颇有些忘恩负义的意味,不但与英国很快修好,而且以波旁王朝覆灭为借口拒还法国贷款。
虽说,当初目的不纯,但是被曾经看不起的美利坚骑在头上,法国人对美国还是憋着一口恶气的。
而新仇就更算得上火上浇油了,虽说经历了战火洗礼,但是法国的殖民体系依然存在,然而就在1946年,越南内部爆发反殖民的独立战争,越、法之间的战争持续了八年。
战争末期,法军颓势显露,不得不向美求援,眼见法国殖民统治崩塌,美国求之不得,怎会出手相帮?1954年,法军大败,北越获得了独立,而剩余的南越地区则被美国接管。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54年11月,阿尔及利亚也爆发了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法国向北约请求军事协助,帮其镇压反抗军,而美国一如既往作壁上观,又一次拒绝了法国。在坑队友这件事情上,美国人显然极具天赋,1958年,阿尔及利亚独立案在联合国进行投票决议,美国投出的赞成票仿佛把法国人的脸面放在脚下摩擦。
(戴高乐)
1959年,戴高乐高票当选法国总统。他提出独立自主的大国外交政策,认为法国作为主权国家,地位应当与美国平等,而不是成为美国的附庸,欧洲大陆应当由欧洲人自己掌控,他甚至提出要建立“以法国为主导的欧洲”。
所谓厚积而薄发,戴高乐清晰地认识到,欧洲格局的权柄掌握在美国的手里,整个欧洲经济也都需要“马歇尔计划”来复苏。因此,他没有莽撞的一开始就与美国完全割裂,而是一方面利用成员国的优势,先在北约内部谋求更大的话语权,另一方面暗地里发展核工业,加快核武器研究。
戴高乐曾经多次与美方高层人士对话,他认为美国在北约一家独大不利于促进美国和欧洲的共同发展,应当由美、英、法三国共同掌控北约。
与美国的博弈显然没有预期那么顺利,傲慢的美方高层并没有将戴高乐的提议放在心上,而大英帝国的太阳只剩下黯淡的余晖,这个提议也只能无疾而终。
北约内部有限的利益交换显然无法达到法国人的预期,一方面,改善国际地位的诉求被美国遏制,另一方面,本国的部分舰队还要继续受北约统管,俗话说,“出力不讨好”,法国人当然也不是白白付出的慈善家,及时止损才是当务之急。
戴高乐当机立断,不仅代表法国拒绝了美国在法国境内设置战略核武器的要求,还将地中海舰队的指挥权从北约要了回来。
这一阶段,美法矛盾日趋明面化,法国的外交方针也有所转变,法国对苏联的态度并没有其他欧美国家那么抵触,为了提升法国的国际影响力,也为了应对来自美国方面的压力,戴高乐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抛出了橄榄枝,希望共同促进东西方国家间的关系,缓和矛盾,合作共赢。
二、退出北约、迫美撤军(原子弹爆炸)
1960年对于法兰西人民而言,是特别的一年,年初的2月12日,法国独立研发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这个好消息不仅意味着法国的军事工业有了质的飞跃,也意味着法国重返世界一流大国的梦想触手可及。特别是在法国与美国、北约的博弈中,这一块新添的砝码作用尤为重要。
美国当然也不会任由法国发展崛起,于是暗地里将主意打到了控制权上。肯尼迪执政期间曾经多次劝说英、法领导人,希望建立所谓的“多边核力量”,即建立隶属于北约的多国核舰队,由美方提供北极星导弹以及其他核武器装备,但实际上这支舰队搭载的所有核武器,控制按钮均在美国手中。
这如意算盘打得不可谓不响,一方面,英、法的军事力量可以为美国所用。更重要的是,此举的本质是胁迫英、法两国放弃其独立的核计划,遏制其核发展,一举两得,阴险异常。
戴高乐敏锐地意识到美国人的阴谋,他在1963年1月正式地拒绝了美国的这份计划,同时也致电时任英国首相的麦克米伦,劝说其不要中了美国人的圈套,然而,此时的英国早已不复日不落帝国的荣光,面对肯尼迪政府的威逼利诱,英国人最终选择妥协,签署了极其不平等的《拿骚协议》。
(戴高乐与肯尼迪)
戴高乐痛心疾首,此时的欧洲,已经没有同法国并肩的盟友,北约成员国多数沦为了美国的导弹基地。但他绝不会动摇使法国军事独立的决心,他开始一点点让法国脱离北约的控制。
戴高乐先将法国大西洋舰队从北约撤出,然后又撤回所有在北约的人员。
1964年9月,法国宣布不再参加北约海上联合军演。
2年后,戴高乐致信美国总统约翰逊,告知其法国将“退群”这一消息,法国将全面接管美军驻法境内的军事基地,他还要求外国军事力量以及军事设施于1967年4月1日前,全面撤出法国。此后,法国政府正式宣布:不再允许美国军用飞机通过法国领空,禁止美国军用飞机在法国领土内降落。
这套强势组合拳使美国高层颇感头疼,也使国际社会为之震惊,美方软硬兼施,一边以北约军事最高统帅的位置利诱,另一边又采取一系列制裁措施,企图拖住法国的脚步。
然而,戴高乐政府的态度可以称得上是决绝,1966年10月,北约理事会灰溜溜地被驱离出法国,北约总部从巴黎迁至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美国仍然没有彻底死心,妄图说服法国政府保留美军基地,12月,美、法谈判彻底破裂,毫无回旋余地,美国人气急败坏,然而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由于担心法国彻底倒向苏联,最终,美国也只能放弃在法境内的军事利益。
1967年3月14日,象征美国野心的星条旗在法国境内降下,驻法美军狼狈归国。
(位于布鲁塞尔的北约现总部)
从1959到1967,历经8年,法国终于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军事独立,国防军务完全掌握在法兰西人自己的手中,这给了他们无以伦比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当然,戴高乐政府也并不是一味地“莽”,由于地缘政治的影响日趋强烈,法国政府也必须考虑到与欧、美国家之间的关系对其自身的影响。北约是军事、政治一体化组织,法国虽然退出军事组织,但却仍然在政治组织中保留一席之地,同时,法国承诺,战时仍会为北约提供支持。
三、国防军工,全线崛起在脱离北约军事组织后,法国的国防军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法国自主研发的军工产品门类齐全,涵盖类别广泛,品质优秀,在国际军火市场上一直是抢手货,常年占据军火出口市场的前三位。
(全球武器出口统计图)
其中,法国制造的战机、主战坦克、核潜艇、潜射洲际导弹、驱逐舰、核动力航母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例如,拥有全球第一种四代主战坦克美誉的“勒克莱尔”主战坦克,多项隐身专利技术加身的“地平线级”驱逐舰,成为法国海基核中坚力量的“凯旋级”战略核潜艇,以及法国军工值得骄傲的潜射弹道导弹技术,这些都彰显着法国军工科技的结晶。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世界上能够掌握核动力航母的国家只有美、法两国,而法国唯一的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它的名字叫做——“戴高乐号”
由此可见,在法兰西人民的内心里,戴高乐这个名字,不只是代表这位功勋卓著的国家元首,更象征着法国军事独立的决心。
戴高乐主义挽救了一个走向衰落的国家、一个差点失去尊严和骄傲的民族。
(“戴高乐”号核动力航空母舰)
在苏联解体后,冷战状态被打破,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北约的职能从对抗苏联变为针对全球的政治军事组织,法国再不甘心只在政治组织中当一个“局外人”,多极化的趋势促使下,2009年,时任法国总统的萨科齐宣布法国重返北约军事组织。
但这并不意味着戴高乐主义的失败,恰恰相反,法国至今也没有允许包括美国在内的任何国家在其境内建立军事基地,这正说明,独立的军事权力对于一个主权国家无可比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