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梭,一晃便进入到了冬天。
郑州太阳依然艳艳地照着,天空亦是瓦蓝瓦蓝,不见一丝云彩。几只灰喜鹊在窗前的树枝间跳跃,俨然感受不到凛冬的来临。
下楼做核酸检测
时光如梭,一晃便进入到了冬天。
郑州太阳依然艳艳地照着,天空亦是瓦蓝瓦蓝,不见一丝云彩。几只灰喜鹊在窗前的树枝间跳跃,俨然感受不到凛冬的来临。
下楼做核酸检测,看满地落叶,方觉冬真的来了。尽管阳光普照,阳光里却多了几分寒意。
冻笔新诗懒写,
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
恍疑雪满前村。
唐代诗仙李白所写《立冬》正好反映了中原地区这个时节的气候特点。到了立冬,寒气袭人,看着冻结的墨笔,心生惰意,正好偷懒不用写新诗了,火炉上的美酒始终是温热的。喝上一壶立感寒意已经消除,此时醉眼观看月下砚石上的墨渍花纹,还以为是大雪落满了山村呢。
诗仙就是诗仙,把一个立冬节气也写得如此唯美!
立冬是24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也是进入冬季的第一个节气。
24节气始于中原地区,是中原农耕文化智慧的体现。到了立冬,我们所处的北半球获得太阳的辐射量越来越少,气温逐渐下降,哪怕晴朗无风,也会感觉寒意。
“立”有建立、开始的意思。在解释“冬”字时,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这样说,“冬”者,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更有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的物候现象也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候”:
一候水始冰。远古时期,我们的先祖们都是根据地面和动植物的变化来判断时令的。看到薄薄的水面结成了冰,就知道冬天来了。如今,或许是地球变暖的缘故,即便过了立冬之日,遇到晴朗天气,人们仍然能够感受到秋高气爽、温暖舒适的天气。
二候地始冻。意思是说,一候过去5天时间左右,往日松软的土地也被冻结了。冻结的自然是土地里面的水分,这说明寒气又长了几分。生长在农村,对土地被冻结的感觉很是深刻。小时候挖地,镢头高高落在冻结的土地上会被高高的弹起来。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雉”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之日过去10天左右,在自然山林就很难见到野鸡之类的大鸟了,而这个时候,人们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羽毛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古人还以为雉变成大蛤了呢。蛤是一种可用来食用的双壳贝类,也被叫做蛤蛎、蛤、蚌、花甲。蛤蜊。古人看见他们,就知道该下雪了。因为立冬过后就是小雪节气了。
立冬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东北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南方正忙着抢种晚茬冬麦,抓紧移栽油菜。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
“冬”有万物收藏之意。它的物候现象也告诉人们,到了这个季节,要懂得收藏。
冷空气频繁出现,降温成为这个时节的常态,所以一定要注意保暖。
立冬节气一到,就意味着冬季正式开始,气候特点是偏北风加大,气温开始下降。天文学上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按照气候学划分,我国要推迟20天左右才入冬。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度,我们所处的北半球获得太阳的辐射量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还不会太冷,但气温逐渐下降。在晴朗无风之时,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十月“小阳春”天气。
立冬期间的华南北部,即便寒风扫过,气温会迅速回升,晴朗无风之时,常有“十月小阳春,无风暖融融”之说。这里往往12月才会进入冬季。而在华南南部、台湾以及以南的海南岛等岛屿地区,11月尚未进入冬季。但11月的气温也不是很高,最高气温一般都在30℃以下。此外,也不排除受强冷空气的影响,出现强烈降温的情况,只不过近些年来较少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