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农村不愿种地的老百姓越来越多,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行为。笔者从事农业十年,观察、思考、调查农业农村文图很多,常年在一线与那老百姓打交道,今天发表下针对这个问题发表一点
现今农村不愿种地的老百姓越来越多,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行为。笔者从事农业十年,观察、思考、调查农业农村文图很多,常年在一线与那老百姓打交道,今天发表下针对这个问题发表一点自己的见解:
1、土地面积小,收益不高农村种地的越来越少,首先是种地经济效益太低,承包租地的话,一般大田种植,每亩收益在500元就是比较好的;如果是自己的地每亩收益在1000元就是很不错的了,如果一家有10亩的(很多地方未必能达到),一万来块钱的收入现在在什么样的水平,能做多少事情?
所以现在农村很多农户拥有土地比较少的,收益比较少,种植积极性比较差,传递出来的信息也是宁愿出去打工,也不在家种地,种地不挣钱。
2、附加值低,不可控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35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由于耕地少且分散,不利于机械化和规模化程度的提高,并且当前农业生产附加值低,光靠种植很难生存。
目前困扰种植重大的就是用工成本比较高,产量和效益不成正比,如果算上人工费用附加值更低。现在市场信息对接相对还是比较差,不能把农产品与优质农产品更好的销售出去。
3、土地集中流转是趋势
农业发展本身的趋势,国家城镇化、农业农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全国人民的吃的更好更健康的需求,都需要土地进行适度的规模化,所以国家的政策导向和社会对农业发展的本身诉求方向就是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土地流转,土地集中,达到集约化规模化种植。
越来越多的人投入规模化种植上来,在种植的过程中也会不断的优选人员,选出来谁种地的问题。
4、社会性分工发生改变社会的发展,导致农村的很多70后、80后不断的涌向城市发展,并且很多已经在城市站稳了脚跟,回农村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现在的90后,乃至00后,更没有从事农业的想法和经验,以后在农村种地的可能性更好。并且整体来说,从近些年参加高考的人数就可以看出来,90后比70后、80后人口结构实在减少,所以导致随着时间的推移,种地的人会越来越少。
5、传统观念导致
传统的习惯观念,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本来就是期望脱离农村或者农业的,所以世俗的观念也导致这些大学生很难再回到农村,更别说回来也没有很好的发挥特长和发展的机会,所以回来种地的人更少,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在农村种地的都是50后、60后为主,然后就是在家里带孩子的妇女人口。
6、生活方式在不断转变70后、80后、90后,由于国家这些年的发展,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并且在改革开放以来片面重视经济,倒是这个年龄层次的人,面对传统农村的人、事、物等已经很不适应,并且目前农村的生活配套和城市的生活配套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宁愿在城市就算艰难,也不愿意回到农村。
7、吃苦耐劳确定从业人员
虽然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从事农业种植忙的时候还是比较辛苦的,尤其是抢种抢收的时候,不但风吹日晒,并且劳动强度也大,很多农村70后、80后、90后已经不习惯吃这样的苦了。
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我自己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人,眼睁睁的看着田地,由几十年前为了一分一厘而争得命都可以不要,到现在每次过年回老家,却会看到荒芜的田地,一年更比一年多。或许,这应该也算是一种社会的进步的。毕竟 ,这也说明,我们大多数靠田地生活的农民, 己经逐步摆脱了对田地的依赖,有了更多的改善经济的渠道和门路,生活也越来越红火。但,看着那么多良田就这么被荒芜着,心里又充满了太多的失落和凄凉。那种感觉就好像原本一个很走红的艺人,转眼间就变得无人问津的感觉。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到城市的去工作或生活,甚至是定居。农村人虽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 ,不太适合办公室的白领工作,但室外的那种体力活,或者说那种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和学历要求的工作机会,在城市中是有很大的需求的。比如钟点工,保姆,建筑工人等等。他们在农村靠田地的种植和养殖,每年虽然看起来也能挣一些钱,算算种养殖成本和时间周期,其实可能根本是不赚钱的,甚至是亏本的。但在城市打工的收入,就完全不一样。现在人力成本均价提高,那种脏活累活,不再是廉价的代名词,虽然辛苦,但收入也往往比一般的白领要高得多。这样的收入,要比他们留在老家种田种地要强太多了。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既然城市里能赚到比农村种地种田更多的钱, 那为什么要固执的把自己和田地绑在一起呢?
2、 依我的了解,现在的农村人,对田地的需求,是真的没有以前那么那么的强烈了。也似乎变得没有之前那么勤奋和能吃苦了。现在一家才一两亩地,也开始基本实现半工业化了。机器耕耘,机器收割。那他们有越来越多的空闲时间,要么用在了去城市赚钱的路子上,要么就把它们浪费在牌桌上。那些有能力去城市赚钱的,他完全可以摆脱对田地的依赖,而那些把时间浪费在牌桌上,就会越来越懒散。到 头的结果 ,都可能会导致没有时间种田或者不想种田。
作者简介:子芸,陪你以心理咨询师的角度,看人生,看世界,看自己。个人微信公众号:她的独立花园
不可否认的是,国家近年来对农业种植的各项补贴,还是相当给力的,从耕地保护补贴,到农机补贴、农作物种植补贴、大棚建设资金补贴、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药种子补贴等,从资金支持到农业技术支持(为经济作物种植大户聘请技术顾问),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农产品流通领域,从农业转型引导到农业保险完善,都给予了极大的政策鼓励与支持。
然而,即便在惠农政策力度越来越给力的前提下,农民种田积极性依然不高涨,这不免让人产生疑问,为啥国家对农民扶持力度越来越大,耕种农田的人反而少了呢?3点原因影响深远:
一、农民种田,投资和收益难成正比对于普通种植户而言,即便有耕地保护补贴及农业保险,但种植常规作物不赚钱,种植经济作物有风险,也就是说,搞农业种植所得,远没有外出打工或做生意获取的效益多。
这也就解释了当前农村人口外流,家里的耕地外租,若租不出去就让亲戚或邻居免费耕种的现象,当农户觉得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的时候,那就要两利相权取其重了。
年轻人外出打拼,家里土地往往交给父母耕种,而那些无家人耕种的村民,只能将土地外租,但这种土地成零星分散状态,并不利于种植大户统一耕种,所以,也无法将土地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大家的目标是:只要土地不撂荒,多少创造一些效益最好,除此之外,并无太多要求。
二、自然灾害和行情稳定性,是两道迈不过去的坎不可否认,农业种植暂时还无法和自然灾害抗衡,大多数农作物依然逃不过看天吃饭的现状。
经济作物,可能逃不过一场水灾,常规粮食作物,也可能耐不过一场高温或倒春寒,种植时间较久的农民都清楚,在农业种植中,“涝三年、旱三年、风调雨顺又三年”是一种难以回避的现象,大家所能做到的,就是期盼旱涝灾害相对轻些。
除去无法回避的自然灾害,市场行情也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更是种植户必须所要面对的问题,搞农业种植,所有人都想卖个好价格,但农产品行情似乎并不那么稳定,有种植户表示,咱们看得了一步,却看不清第二步,最后干脆啥都不看,一切交给市场、一切交给天意。
这些农业种植中的不安定因素,再加上种植管理因素,被合称为左右农业种植效益的三座大山,稍有不慎,一年的辛苦就付之东流了,在打工或做小生意就能创造财富的今天,农业种植不被农民重视,看似不合情理,却又在情理之中。
三、种植大户,出发点决定能走多远规模种植貌似是一项值得推广的事业,更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大方向,能集中资源优势,以最小的投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势必就能取得更大的种植效益,比如在传统种植中,一位农户可以管理10亩土地,而种植大户种植100亩土地,可能只需要2-3个人,不但农资可以团购,还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对于未来的农产品销售,也是十分有利的。
近些年,国家也确实在规模种植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优惠政策,一个个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种植户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包括不懂农业种植的有钱人,也借助资本的优势,纷纷进入农业,搞起了规模种植。
这就造就了一种怪相,不懂农业的人干起了懂农业者所做不到的规模种植,其主要动力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有钱人想实现心中的农业梦;二是奔着每亩或1000元或800元不等的种植补贴;
有人算了一笔帐,如果每亩补贴1000元,租种农户土地每亩800元,什么都不用做,一亩田就能挣200元,这样的好事儿,谁不愿意做呢?
然而,他们不知道补贴种植相关部门是要验收的,搞种植是需要人工和农资相关投入的,规模种植虽然好处明显,但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风险集中,一旦管理不善或遭受自然灾害,就有可能造成覆灭式的打击。
聪明反被聪明误,部分种植大户动机不纯,结果吞下了赔钱的苦果,而真心付出的种植户,同样缺乏抵御自然灾害和种植事故的能力,所以,一个个失败的案例,也在逐渐抵消种植者的积极性。
不过,我国的规模种植还处于发展阶段,摸索前行注定要付出代价,相信随着更多优惠政策的支持和技术扶持,会慢慢走上正轨。
但在当前阶段,以上三点因素,确实是影响种植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如何有效破解?这应该是当前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