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农民,都有一个致富的梦,这个梦靠什么来圆?其实土地就是农民最大的资本,能把这片土地利用好,这就是农民最大的财富。
多少年来,农民守着这片土地,不知道流了多少汗水,付岀了多
每一个农民,都有一个致富的梦,这个梦靠什么来圆?其实土地就是农民最大的资本,能把这片土地利用好,这就是农民最大的财富。
多少年来,农民守着这片土地,不知道流了多少汗水,付岀了多少辛劳,可到头来还是温饱,想致富感觉越来越难。
为什么同是一样的土地,山东维坊市坊子区洼里村农民走上富裕的金光大道,而我们却还在原地转圈圈?
看了山东省维坊市坊子区洼里村的介绍,你就会从中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山东省维坊市坊子区洼里村,十年前也是一个贫困村,因为地势坑洼不平,内涝严重,因此有了洼里村这个名字。
农民分田单干后,一直靠着传统农业养活家口,上涨的物价与低收入的农业不相匹配,村里80%的年轻农民纷纷外岀打工,地里头就剩下一些老年人和妇女维持生产,土地收获率越来越低,有些土地被撂荒。村集体经济“空心”了,村子里的公共事业,集体无力管理,岀现了路难走,水难挑,电不稳,没收入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经过不到七八年的努力,洼里村彻底变了。如今是: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环境优美,村风文明,去年,挤身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
洼里村的发展,靠的就是脚下的这片土地,靠的就是现代化的农业。
2011年,上级党委找到了在外地办企业的能人刘向东,希望他能返乡帮助故乡发展。刘向东被说服了:“我也是洼里村出来的孩子,我想为村里干点事。”丈夫的话也让赵霞心起涟漪,她是农学院专业的大学生,回村能帮上丈夫的忙。2011年,夫妻俩回到了洼里村。
在洼里村“两委”换届时,刘向东以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夫妻俩自己出资带领党员群众打井、铺管道、修道路、建广场,多次请专家到村里实地调研,根据专家建议,刘向东决定组织农民发展大棚蔬菜。不过,当初只有9户农民岀资入股。
最终,夫妻俩垫资建起来19个日光大棚,由农民分户管理。刘向东规定盈利全部归农民所有,亏本则由夫妻俩全部负担。就这样经过村民同意,成立了玉泉洼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培训、统一良种、统一技术、个人管理、产销一条龙的管理办法,初步走上了“公司 基地 农户”的农业合作模式。
2012年,19个大棚全部实现盈利,仅一季草莓每个大棚收入7万元,最高价卖到68元一斤。收入的增加,提高了农民参与的热情。
如今,以联合社为主体,建设起3000亩面积的生态农业园区,发展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并将农业产业链条延伸至特色加工,大力发展休闲旅游等,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
洼里村非常注重科技投入,引进并建设了一个20亩地面积的高科技蔬菜大棚,20亩相当于200亩的播种面积,上下十层立体化生产,每年岀产有机蔬菜16茬。全部实行自动化智能化管理,仅5--6个劳动力,每年创造产值6000万元,这个效益简直令人难以至信。
为了发展有机农业,他们还大力发展养殖业,建设沼气池,不用化肥生产,完全使用有机肥,节约大量化肥开资。
为了更好的管理,现在已经将土地全部收归联合社管理,成立了几个专业组织,发挥各种人才效能。洼里村集体每年纯收入50多万,农民人均收入3万多元。
农民刘天杰说:“五亩地的流转费,一年就是5000元,再加上年底股金分红,我俩老两口在这里打工,一年这十几万元钱,生活真的是一点愁事都没有了。”
维坊市坊子区洼里村的发展,得益于一个好的带头人,得益于农业科技的投入,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蜕变。当地的农民也从这个转变中,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维坊市坊子区洼里村的发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所以能在几年的时间,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最关键的是他们有一个为家乡奉献的好书记,有先进的文化理念,有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现在有23名大学生入驻了洼里村,他们希望有更多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来这里。
一个人带富一个村,一项技术转变了一个产业。如今洼里村的发展,正在向周边20几村扩展。
通过洼里的发展,使我感到,农民要靠组织,要靠带动,有了好带头人组织起来,就是无穷的力量。传统农业已经不适宜发展,改变种植结构,加大科技投放力度,是农业的最佳岀路,也是农民富裕的根本所在。
期盼着乡村振兴能加大农业改造的投入,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让广大的农村尽快繁荣,让广大的农民早日更加富裕起来。
在农村,农民大家致富靠什么?农民发家致富要因地制宜来说。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区域经济发展、地理位置、地势地貌,土壤环境,气候温度等等不同,能够发家致富的模式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那么,农民发家致富,就要因地制宜来说。这个问题范围比较广,咱们就根据我当地附近县区的特点,举几个例子来浅谈一下。
比如我们附近一个县,现在划分成为一个区,当地根据自己的土壤土质特点,主要发展特殊种植业,比如大棚西瓜倒茬种植蔬菜、葡萄、麻山药、草莓等等。而且收入比普通地区的农民收入好很多,因此,当地农村人出去打工的极少数。因为他们当地种植业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化,有完善的育苗产业、种植技术、收购市场等等相关配套产业链。所以,当种地比出去打工也不差的时候,或者说比打工赚的少一点点,农民都是可以接受的,不会去外地舍家求业。
比如另外一个县是山区,出产的大枣非常出名。以前人们靠大枣发家致富,但是,近些年以来,当地枣树品种跟不上消费需求更新。改种别的作物,由于土地贫瘠,收入欠佳。因此,当地出门打工赚钱的人比较多。
还有一个县轻工业加工比较发达,加工厂比较多……还有一个县养鸡的比较多……。这样的农村地区,农民发家致富的方式各有特色,都是根据当地相关“特色”来发展农村。相反,普通的农村地区,如果仅仅靠种地,除了部分土地承包者,种植特色经济作物发家致富,很多人都去了城市发展。因此,农村的农民发家致富,要不靠当地的特色产业,要不出去打工。
农村、农业和农民,这三农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因为农业是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而农民的数量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所以把三农问题处理好是决策者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目前的核心问题就是农民致富的问题。那么,让农民致富应该采取哪些方案呢?如何才能让农民真正的致富呢?
1.政策扶持:这几年农民工返乡的人数越来越多,不管这些人返回农村是出于什么原因,但他们返乡之后的着落问题是必须要考虑的。否则,以前在城里打工还能挣一些钱,现在返乡之后,无处安放了,致富是不可能的。既然官方声称已经有450万农民工返乡创业了,那请领导们给这些返乡的农民工提供足够的政策扶植,比如在资金、税收、技术、奖励等方面给予农民朋友帮助,帮助他们在农村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如果农民自己的事业可以在农村遍地开花,那农民致富就指日可待了。
2.土地流转: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农村地区,土地确权已经进行完了或者正在进行中,而土地确权之后,就相当于是为土地流转扫清了障碍。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资产之一,虽然土地确权不会改变土地的性质,但农民可以依法对土地进行转让、互换、租赁等操作。而管理者应当为土地转让提供好周边服务,如价格评估、合约签订指导、供求信息发布等。当土地真正的被盘活,需要土地的人农民可以用土地做出一番事业,不需要土地的农民可以靠土地换取一笔收益,这确实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致富之道。
3.规模农业:目前仅仅靠种植、养殖等农村常见的致富项目,虽然可以让部分农民致富,但小规模的产业已经不符合发展的要求了,而且这些项目受行情影响很大,农民抗风险的能力又太弱,很容易返贫。在农村发展规模农业,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因为这样既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品牌效益,提高抗风险能力,而且还可以减少农村的污染和浪费,提高农民劳动能力和素质。
4.社会保障:农民挣到钱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儿,因为农民朋友普遍吃苦耐劳,只要从农村走出去干个工作,虽然很辛苦,但至少能挣钱。不过,农民挣得这点儿钱是经不起一点儿事端的,而且是无法长久的。因为农民稍微生一个大一点儿的病,基本上肯定会返贫,甚至根本看不起病。而农民上了年纪之后,没办法再靠出卖劳动力挣钱,这个时候他们就没钱养老了。所以,建立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医疗和养老体系,是保证农民致富的核心问题。
以上就是我根据自己的理解提的4点农民致富的相关建议,个人觉得最后一点儿是最基础的,不管农村能不能变得很富裕,但起码要让农民看得起病,养得起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