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都说“大唐的正统在日本”,因为现在中国流行的寿司、生鱼片、榻榻米等,都是从日本学来的。
这一度成为很多日本人心中的骄傲,不过只有中国人才知道,其实这些都是中国老祖
日本人都说“大唐的正统在日本”,因为现在中国流行的寿司、生鱼片、榻榻米等,都是从日本学来的。
这一度成为很多日本人心中的骄傲,不过只有中国人才知道,其实这些都是中国老祖宗用剩下的!
大唐时期长安城繁华,就衍生出了众多的文化,如今几千年过去了,很多东西在中国流失了不少,却被日本给传承了下来。
那么为什么日本保留了我国唐朝的文化,而中国却没了呢?
现在日本流行的真的是大唐的正统吗?
早在十九世纪的时候,日本有个叫内藤湖南的学者,他提出了一种叫做“唐宋大变革”的新学说。
他认为,中国的唐代文化在唐宋之后逐渐南移并且消失,后来传播到了日本反而保存了下来。
这个说法在后世引起了巨大的争论,至今为止,还有许多人认为现在日本流行的一些风俗文化,都是唐朝的正统。
日本有一个传统小吃,就是我们熟知的日本料理,那就是刺身。
日本自称“彻底的食鱼民族”,所以他们就发明了生鱼片这种吃法,并且还将此当做招待外宾时的最高礼节。
现在中国各地也有不少的日本料理,价格昂贵,却很受人们的欢迎,然而大多数人只知道刺身是日本的小吃,却不知道其实它是我国已经流传数千年的一道传统菜肴。
这种菜肴叫做“鱼生”,顾名思义,就是保持最原始鲜味的吃法。
我国最早的吃鱼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居民,他们定居在河流与海边,发现河中的鱼儿可以饱腹,于是开始食用。
鱼生在中国流传了上千年,后来又衍生出了别的叫法,称为“鱼脍”,只不过这个时候鱼生还算不上特色,它名气的真正打响是在唐朝时期。
人们对于鱼生开始狂热起来,原材料也不再是随便从河里打捞出来的野声鱼,而是换成人们养育出来的名贵鱼种。
李白、杜甫等人都曾将鱼生写入自己的诗中,这种食物一直流行到了宋代,不过到了明清的时候,鱼生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中。
乃至于到现代为止,虽然这种菜系还存在于中国广东等地,但却不是人们日常食用的主流菜系,被人熟知的反而是日本的刺身。
那么唐朝的鱼生是如何成为日本的刺身的呢?
又为什么在中国消失后,摇身一变成了日本的传统小吃呢?
唐朝的文化在中国消失,却被日本给继承了,这是真的吗?
其实看完就知道,这个说法实在太可笑了!
之所以唐朝的文化出现在日本,是因为当时日本出现了一个职务,或者说一个特殊的团体,叫做“遣唐使”。
唐朝时期,日本为了学习中国的文化,向唐朝派出了十几次遣唐使团,这不仅仅只是普通的往来,其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堪称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当时的大唐皇帝非常注重,赏赐给了日本不少的好处,据说当时杨贵妃还亲手赏给了遣唐使一只琵琶。
在这个过程中,遣唐使几乎学习了唐朝所有的东西,其中包含文化、技术、制度、食物等,而当时大唐正好盛行鱼生,日本当然也一起学了去。
日本是个岛国,四面环海,鱼类资源丰富,日本人总是说“山之幸,海之幸”,用中国话说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日本人最好得到的食物当然是从海里得来的了,所以鱼迅速成了日本餐桌上的主要食物之一。
“鱼生”这种食物又风靡又方便,几千年传承下来,就成了日本的传统代表之一,甚至于中国的鱼生消失以后,日本开始更加注重传承。
除了生鱼片之外,日本另一个特色文化“榻榻米”,同样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日本因为土地狭小,所以房屋都普遍偏小,他们为了节省空间,很多人家都席地而睡,后来他们逐渐将自己铺在地面上的席子加高,形成了榻榻米。
所谓的榻榻米就是靠窗、或靠墙搭建的床榻,不仅节省空间,还可以当做凳子、沙发等家具使用。
现在中国的很多人家中都会给次卧搭建榻榻米,人们普遍认为这是日本的特色,而鲜少有人知道的是,在中国它还有一个接地气的名字,叫做“炕”。
古代人们没有暖气,无法扛过寒冷的冬季,于是就发明了一种中空的“炕”,里面能够烧火,使整个床铺都非常温暖。
甚至现如今还有很多人家都在使用,它从汉朝时期传到了日本,被日本人逐渐改造,形成了他们独具特色的榻榻米。
除此之外,日本的传统服饰与妆容,更是从大唐流传过去的。
当时遣唐使回到日本以后,将带有大唐特色的服饰也带了过去,日本人很喜欢,就根据大唐的衣服特点设计出了和服。
而配合和服的妆容也是非常有特色,甚至今天看来还有些惊悚。
她们都先是将眉毛给剃掉,然后在逼近发际线的位置,画上“高吊”的眉毛,又粗又短,配合着厚重惨白的粉面,形成了日本特色。
在一些特殊的节日里,她们还会将眉毛与眼周涂上红色,将整个嘴巴都涂黑,还有在嘴巴两边点上红点,妆容让人难以理解。
其实这些只是从大唐流入到日本的冰山一角,他们学习到更多的则是唐朝的政治制度、典章律令等,直接推动了日本的政治改革。
这些东西都直接影响了日本,更为日本保留完整的唐文华至今,埋下了深厚的伏笔。
这么看来,不论是生鱼片还是妆容,好像在日本的传承中都开始跑偏,被人们理解不了,难道大唐的文化真的这么惊悚吗?
大唐的正统究竟是什么?日本看似掌握了“精髓”,实则只学去了皮毛。
在网上有个段子:但凡是不在中国流行的食物,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不好吃。
生鱼片也是一样的。
唐宋时期医疗技术不发达,也没有丰富的调料,人们从河里或者海里捞出种类繁杂的鱼,制作成“鱼生”直接吃进肚子里,因此感染了寄生虫。
后来人们逐渐发现了这个致命缺陷,就慢慢舍弃了鱼生这一食物,宋朝时期出现了铁锅,再加上炼油技术逐渐成熟。
人们发现将鱼给弄熟了以后,不但不会感染寄生虫,而且还口味更佳,于是就慢慢舍弃了鱼生,将鱼做成了各式各样的口味。
唐朝的妆容种类多变,将女子的脸庞衬托地更加精致秀丽,女子会将眉毛剃掉一半,然后再画出各种各样的眉形,以显得双眸更为灵动。
额间有花钿更是大唐最盛行的妆容,嘴角两边会点上红点,这在唐朝叫做“点面靥”,这两颗红点像酒窝,再衬托上女子白皙的面庞,看起来更为妩媚动人。
这才叫做大唐的正统,而非日本那样煞白的脸庞,再配合着如同黑蛾一般的眉毛。
然而可笑的是,日本倒是将这些特色都学了去,却只是学会了一些皮毛,他们将中国老祖宗抛弃的生鱼片当做传统,又将大唐的妆容一知半解地学去了形态。
时间久了,这些所谓的传承就越来越偏,甚至还被大部分人认为是源自日本。
那么为什么说这些文化在日本传承,却在中国消失了呢?
与其说是消失,不如说是淘汰,唐朝的文化虽好,但却只是中国古老、漫长文化史的一部分,而中国的文化始终在不断前进发展着。
很多东西已经逐渐不再适应历史的发展需求,所以遭到了淘汰。
所以答案很明显了,日本学到的只有皮毛,甚至说“传承”都非常勉强,而真正的正统早已沉淀为中华的历史底蕴,滋养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继续成长。
唐宋变革论 "的意义在于,中国文化从宋代开始进入现代,中国文化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同时,中国文化也进入了老年期,文化活力下降,不容易接受新事物。因此,中国文化在清代逐渐变得 "老朽",呈现出 "保守 "的形象。因此,在内藤史学的语境中,中国的 "保守 "形象是由于中国从宋朝到清朝 "过早 "进入了现代,耗尽了活力,进入了老年,自然呈现出 "保守 "的氛围。
也就是说,"保守 "的中国形象是基于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 "唐宋革命论 "的延伸,而不是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黑格尔的 "中国停滞论"。虽然其外观相似,但其背景是二元的。因此,内藤在指出唐宋时期书法的变化后说。"书法虽是小道,但探究其兴衰原因后,不能不为之叹息"。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为了保护记载中华文明史的古籍不被日军掠夺,手无缚鸡之力的教授们带着一个100万册的图书馆,从一个地方漂泊到大半个中国,途径上海、南京、长沙、重庆最后到达昆明国立联合大学,并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将登记在册的一些珍本运到了美国。
在我们最大的图书馆的17万册图书中,我们只赶出了1万多册,其中一些被日本飞机炸毁。这就是为什么有无数珍贵的中国历朝历代的古籍堆积在日本,却在中国丢失的原因。不是我们不爱我们的民族文化,而是日本在我们贫病交加的时候与我们擦肩而过。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唐朝,在中国文明的历史中占了极为重要的篇章。从公元七世纪初到九世纪未,日本为了学习中国的文化先后向大唐帝国派出了十几次的遣唐使团,其规模之大,时间之久,次数之多,内容之丰富可谓史元前例。为什么日本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不惜生命的代价远渡重洋奔赴大唐,或即大唐的魅力何如此吸引日本的崇拜?
为什么日本如今还保留唐朝时期的文化习俗?
日本是一个严谨自律的民族。他们起初是一个弹丸之国,而唐朝则是天朝之国。在潜意识下面,他们认为天朝之国的东西都是最好的,他们想方设法的汲取唐朝时期的文化习俗。
从天皇的维新就能看出,日本团结而且喜欢吸收一切有利于国家,或者适合这个国家的东西,这些习俗从很多年前就传下来,日本这个国家也觉得这些习俗十分适合,自己国家的一个体系,也也就一直沿用至今了。
说来也惭愧,本来作为泱泱大国的中华民族,文化习俗却在不断的流逝,也亏现在都在提倡保留传统文化,也许是中国发展的太快了,有些文化都没有以前的味道了。
大唐究竟有何魅力?
大唐的魅力在于,四海皆内无人能敌。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还是军事,那是封建时代的顶峰,没有一个比他强的。无论是四方的少数民族国家,在大唐面前无一敢动兵的,你叫吐鲁番动兵试试。在政治上,有杨国忠这样的能臣,唐玄宗很好的把握了国家的官场,以及杜绝的官官相连这样的陋习。
在经济上,可以说真正称得上太平盛世。虽然不说家家富裕,但是至少有的饭吃!在外交上与西方各国也开始有了交流。四周的小国,朝鲜,日本也开始依赖唐朝。特别是在文化上,白居易、李白、杜甫,耳熟能详的诗人出自这个时代。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