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给中国捐物资,在日本接受捐赠的李博士

疫情阴云之下,全民投入奋战,俄罗斯、韩国、巴基斯坦等许多国家也纷纷伸出援手。
在众多善意之中,一衣带水的友邻日本,以其捐赠物资上的赋诗,频频登上热搜。
在日本舞鹤市捐赠给大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9 15:21:15

疫情阴云之下,全民投入奋战,俄罗斯、韩国、巴基斯坦等许多国家也纷纷伸出援手。

在众多善意之中,一衣带水的友邻日本,以其捐赠物资上的赋诗,频频登上热搜。

在日本舞鹤市捐赠给大连的物资上,印着一句唐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富山县向辽宁省捐赠口罩的包装箱上印着“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引发朋友圈好评一片。

此前,还有“守礼之邦,源远流长”、“山川异域,风月通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同样接连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

捐赠物资的善举收获了国人的感激,赠诗却赢得了尊重。

抛开历史因素不谈,日本此次在中国大大刷了一波好感。

热点背后,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为何日本捐赠物资包装箱上所赋的唐诗,会引起国人如此刷屏赞叹?

除了人道主义情感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得益彰,这背后显露的是我们对中国文化传承现状的惭愧与忧心。

不少网友评论,“很惭愧,作为中国人,居然第一次见这几句诗!”,“别人学到的,却是我们丢掉的。”

同为抗疫标语,我们在此次疫情中多为口语白话:“出门打断腿,还嘴打掉牙”、“今年上门,明年上坟”、“聚餐就是找死,拜年就是害人”、“今年过年不串门,来串门的都是敌人,敌人来了不开门”。

相比之下,“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已经属于文雅的表达。

为何捐赠物资,成了日本“飞花令”的赛场?日本人的汉语功底从哪儿来?

自始至终,日本从未否认过自己的文化传承来自于中国。

江山之美,边塞之情,所谓众国仰慕的“盛唐气象”,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诗句里那些富于浪漫气息的精神面貌中。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以言志,源远流长,古人在诗词中留下的人生感悟,跨越千年与我们一脉相通。

诗词的意蕴滋养着我们的心境,简单的文字组合,却有着口语白话无法替代的美。

国家危难之际,并不一定要咬文嚼字的抒情。

在非常时期,“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短小精悍,振奋精神;“带病回乡不肖儿郎,传染爹娘丧尽天良”、“今天沾一口野味,明天地府相会”等劝告也能走进人心,达到一定劝阻效果。

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使用,但却不能只会写这一种。“写白话”和“只会写白话”,有着根本的区别。

“想看唐朝就去日本,想看明朝就去韩国”,我们可以把这一句话当做调侃,如今,却也是实实在在的现实。

如同一位学者所说,这些诗句“火的不是时候,却也正是时候”,我们在夸赞日本有心之余,也应该反思,为什么中国的文化被别人引经据典,而我们却有些词穷?

在五千年文明的史山上,我们曾有过那么多高光时刻,今天,也理应不忘中华璀璨文化的有效传承,让每一代国人都能感受穿越千年的力量和诗香。

中国汶川地震时日本怎么捐款那么多,他们不是很反我们的么?好像我印象中他们捐了很多钱啊,谁能分析一下

1923年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地震损失惨重,死亡14万多人。那时中国非常落后,北洋政府决定对日本进行救助,号召百姓忘却战争前嫌,不再抵制日货,以减轻日本人民负担,利于恢复。北平、天津、成都等城市成立救灾团体,演艺界筹款筹物,梅兰芳还进行了义演。景山公园卖票助赈,连中学生也把零用钱捐出,赈济日灾,红十字会救护队赴日救灾,表现出纯洁的道德感和国际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商人、画家、上海佛教领袖王一亭募捐白米6000担、面粉2000余包以及各种生活急需品,这是来自国外的首批救灾物资。王一亭被日本人称为“王菩萨”。
我国普陀山和许多寺院举行四十九天道场法事,念经念佛,吊祭日本罹难者。在杭州铸造完工的梵钟,至今还存放在东京都慰灵纪念堂。
王锦思收藏的反映中国援助日本关东地震的报纸介绍:
政府为救济日本此项奇灾,三日曾开特别阁议,其下令拨款与通电全国,劝解义囊。并着由海军李总长,调派军舰两艘,载运粮食急驶往横滨拯救灾民。并电上海总商会召集巨商及慈善机关,设法捐助大批款项汇东急赈。闻总商会已议定派商船十支,载运食物、药品分赴东京、横滨、神户等处接济。
不过在地震后的混乱中,日本散布 “朝鲜人要举行暴乱”的流言,军队、警察和市民杀害了6000名朝鲜人和600多名中国人。
仅仅5年之后,就是济南惨案,中国外交官在自己的国土上被日本人割舌挖眼。
8年之后,就是918,占领了东北。
14年之后就是77事变。
再后面,南京遭遇了屠城。

日本为什么那么支持武汉?

在此次疫情的影响之下,全国范围之内所出现的许多问题也层层暴露出来,最严重的就是各地政府在面对物资紧缺的时候,所做出的一些吃相难看的行为,使得我们感受到了在灾难面前人类的自私是多么的可怕。

但即使有这些不好的现象,也无法否认的是人间依旧有真情,人间依旧有温暖。在国外的许多国家声援中国的同时,日本身先士卒的驰援了武汉,捐出的无数的口罩和物资。这些东西对于现阶段的日本来说,也许只是一次举手之劳,但对于武汉来说却是救命的物资。

很多人好奇的是,为何日本这次如此的支持武汉,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日本本身的灾难使得他们对于全球的问题更加关注,特别是环境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天灾。但这次疫情爆发的太过突然,日本本身也措手不及,但是出于国际上的人道主义精神,他们还是无偿地向武汉地区捐赠了如此多的物资,这些物资对于武汉地区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

他们通过这种相互援助的方式,使得我们认识到了,在国际上各个国家之间也可以友好相处,甚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其实日本驰援武汉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日本本身就是一个火山地震频繁发生的小国家,所以在灾难面前他们有着更充足的经验,所以在此次武汉受灾以后,他们不再考虑是哪个国家,而是用自己仅有的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

虽然我们曾经与日本之间的深仇大恨,让我们对日本有了一定的偏见,但是历史我们不会忘记,未来也会有一定的发展。在这种历史前进的步伐之下,我们也看到了日本政府的积极作为,这次的物资捐款主要还是来自于日本政府的支持,他们发表的这种声明,使得民间看到了日本政府对口中国的支援政策,所以民间通过自发性的组织募集了许多的资金和物资,并且通过官方渠道这些东西送到武汉地区。相信如果没有这次政府的行为,即使民间有想要支援的心,最终也没有正规的渠道,正是因为有两方的合力,最终才能够将这批物资送到武汉人的手上。

国际交往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我们与日本之间的经济往来,曾经在国际形势较为紧张的情况之下中断了很长时间。但自从我国在成都举行了领导人会议以后,他们就已经达成了共识,已经形成了相对较为稳定的经济构架。

因此在有经济利益牵扯的情况之下,日本这次的帮助也并非完全无偿,而是为了自己之后的经济利益考虑。毕竟一旦中国爆发的疫情太过严重,那么日本的经济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本国的利益考虑,他们帮助我们走出这个困境,也是在帮助他们自己。


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话不仅在中国有效,在世界各国的交往之中依旧存在着这样一个黄金定律。正是因为日本曾经多次发生的灾难,使他们受到了来自各国的援助,在如今中国蒙受如此大的灾难之时,日本不伸出援助之手,那么最终的结果就会使得两国的关系紧张。

当然帮助只是一种情分,不帮助也是本分,但此次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其实是息息相关的。他们曾经接受过我们国家向他们捐赠的2.45亿元的人民币,如今我们在困难时期需要物资,他们给予一定的帮助也是情有可原的。

在国际性灾难面前,虽然我们看到了有一些国家封锁了与我们国家的来往,甚至中断了贸易与各种各样的往来。但这也是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办法,等到这次灾难过去以后,相信各个国家又会恢复重建各国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此次日本对于我们国家所作出的这些支援,也让我们感动的同时,也更加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在灾难面前,各个国家理应相互协助走出困难,而不是落井下石。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