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日本古代特殊的虚君体制,使得日本皇室的地位极少受到冲击,日本国内豪杰争天下争夺的是幕府将军的职位,所以日本皇室号称是“万世一系”,即便是战国时代天下大乱的时候,也没人去动天皇,日本国内纪年什么的也还是统一的,所以,很多人可能认为日本从古至今一直都是(至少名义上)是一个王朝,因为,毕竟名义上的国家元首都是一脉相承的嘛。
不过,事实上也并非如此,日本国内也曾出现过一次名义上的分裂时期,这就是“日本南北朝”,这指的是1331年至1392年间日本历史上皇室分裂为南、北两个天皇的时代,这段时间,两方有各自的皇位承传,也各自有朝廷并立对峙,均认为自己是正统。
日本南北朝时期,各地是非常混乱的
这种情况发生在日本一个极为特殊的时代:公家(天皇的朝廷)和武家(武士集团)激烈竞争的时期。
刚刚已经提到了,日本古代有特殊的“虚君体制”,简单点说就是天皇和朝廷不管事,这局面也不是一开始就这样,也有一个形成过程,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日本古代的庄园,这是是指由贵族、大寺院、神社所占有,具有经济效益的领地,规定让开垦耕地的人永久拥有耕地,这使得开拓者后来结合成利益集团,更武力兼并庄园,渐成各地武家实力的来源,形成了著名的武士集团,这在在政治上削弱了天皇和朝廷的权威,使得地方豪族势力强大,至于为何日本没有出现类似中国、朝鲜和越南一样相对强大的中央集权,这可能和日本国内极为松散的地形有关。
这种被山川分离地支离破碎的地形,形成松散政治格局是必然的
于是,日本事实上的掌权者渐渐成了武家栋梁(军事贵族),统治阶级渐渐成了封建军事地主集团(武士阶级),皇室和文官集团的权力被一步步蚕食,这自然引发不满,日本第一个武家政权是镰仓幕府政权(现在一般往前追溯二十年,将平清盛建立的平氏政权也视为武家政权),这个时候,武家权力机构镰仓幕府作为执掌军事警察权和一部分裁判权的武家权门机构,但是天皇和朝廷代表的公家政权也有一定权利,他们共同支配国家。镰仓幕府与公家朝廷在长时间内保持着合作的友好关系。
镰仓时代后期,由于后嵯峨天皇由于废长立幼,两个皇子先后即位(后深草天皇和龟山天皇),使得皇室分为持明院统和大觉寺统两个家族,为争夺皇位斗争激烈,在镰仓幕府的调停下,双方约定由两派轮流担任天皇,即“二统迭立”,这埋下了一个很大的祸根。
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对于武士集团本就很不满,这段时期日本受到了古代以来最大规模的外部入侵:元朝两次攻击(分别在1274年和1281年)。这使得日本进行了大规模国家动员,使幕府进一步加强了对日本的统治,那皇室地位进一步下降。
不过,镰仓幕府面临一个尴尬的情况:受货币经济影响(因为打击的外部敌人,所以没办法获得政敌的土地进行瓜分),无法恩赏抗元官兵,这让很多下层武士集团不满,他们为了弥补战争给自己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恢复自己的实力,就加紧侵占“公地”并想办法蚕食庄园并加大压榨力度,这样农民也不满了,于是,在武士和农民的反对下,镰仓幕府岌岌可危。
这样的话,坐镇京都的皇室和公卿觉得机会来了,他们到处联络,以求反幕,这里面的核心人物是后醍醐天皇(公元1318年—公元1339年在位),正中元年(1324年),镰仓幕府发现了后醍醐天皇的倒幕企图,责令六波罗探题将天皇身边的日野资朝等人处分,史称正中之变。镰仓幕府不知该如何处置天皇,这使得天皇更加坚定了反幕的意图。
后醍醐天皇继续拉拢寺院势力,1331年准备再度反幕,当然,幕府有着强大的耳目,所以天皇阴谋很快破产,后醍醐天皇携带三神器逃出京都,以比叡山为据点,举兵讨幕,结果在幕府强大的军事实力面前输得干干脆脆,镰仓幕府这次将策划倒幕的后醍醐天皇废黜,拥立持明院统的量仁亲王即位,是为光严天皇,而后醍醐天皇被流放隐岐岛。
后醍醐天皇被镇住了,但各路倒幕势力镇不住啊,刚刚说了,不满幕府的可不仅仅是天皇,是各派武士势力和农民,大家都不认这个老大了,于是,日本各地的倒幕派护良亲王、河内国的楠木正成、播磨国的赤松则村(圆心)等人都表示要效忠天皇。
1333年后醍醐天皇,逃离隐岐岛,逃至伯耆国船上山(今鸟取县东伯郡琴浦町内)举兵讨幕,镰仓幕府派遣足利高氏(即后来的足利尊氏)前往征讨,但足利高氏倒戈了,各地讨幕声浪不断,北条氏的镰仓幕府灭亡了。
镰仓幕府
现在这江山是谁坐呢?首先光武天皇先下来当上皇吧,后醍醐天皇自己坐皇位,后醍醐天皇当时最关心啥事呢?他关心皇位继承,前文提到,由于皇室分裂,所以有了“二统迭立”的规矩,按照这个规矩,后醍醐天皇当政的时候,应该由另一派后二条天皇的皇子为后醍醐天皇的皇太子。但他不乐意,他要立自己的亲儿子,因为这个规矩是幕府立的,所以他坚定地要打击幕府,建立皇室权威。
现在坐稳了江山,后醍醐天皇立刻宣布推行新政(建武政权),重整天皇亲政的政治机构,废除幕府,他照顾“自己人”(皇族,贵族,寺院主),把之前镰仓幕府欺负他们,收了他们的地重新分配回去了,但是武士的土地呢?则做出限制。在用人上,仅重用京都公家贵族,轻视武士。而且,要加大对小地主,自耕农等集团的压榨程度以供养贵族。
即使是明治维新之后的“王政复古”也只是个名义,实际上权力仍然在西南藩阀手里
但是,一个政治体制的建立是要符合经济基础的,天皇这个“复古”是根本行不通的,这个政权实际是反动统治政权,根本不符合当时日本实际情况,建武政权搞得秩序一片混乱,倒幕大将足利尊氏非常不满,再度反乱,于是1335年,足利尊氏发动延元之乱,强迫后醍醐天皇退位,并立持明院统之光明天皇,光明天皇策封他为征夷大将军,建立室町幕府。
这又是一个武家政权,不过,他没统一。
后醍醐天皇被迫退位后,不安分,逃走了,还带着象征日本皇室的“三神器”,退往大和(今奈良县)复辟了!这就成了“一天二帝南北京”的分裂局面,室町幕府这个武家政权成为事实上的北朝;而且随着日本进一步发展,武家政权更强化,朝廷实际已经成为傀儡,“公武二元体制” 已经失败。
那南朝呢?日本南朝则是皇室为核心,后醍醐天皇声称交给足利尊氏的三神器是赝品,新田义贞奉尊良亲王和恒良亲王前往北陆;怀良亲王为征西将军,前往九州;宗良亲王前往东国;义良亲王前往陆奥。向各地送出皇子镇守,南朝势力一开始更强,势力比北朝更为强盛,领有奥州、北陆、甲信全境及东海、畿内之大半,达到日本现疆域的五分之三,但南朝显然是个不合时宜的政权,动员力等都差了很远,所以渐渐被压了下去。
1339年八月十五,后醍醐天皇让位给了回到吉野的义良亲王(后村上天皇),翌日遗言“讨灭朝敌、夺回京都”,在吉野的金轮王寺驾崩,享年52岁(满50岁)。南朝下属的住吉大社宫司津守氏在庄严净土寺为后醍醐天皇举行大法要。
有意思的是,北朝的足利尊氏为了吊唁后醍醐天皇,在京都建立天龙寺,虽然是政敌,但毕竟曾经是天皇,按照规矩也是要悼念的。
南北朝分庭抗礼,北朝为了国家统一,不断打击南朝,逐渐取得优势,但后来自己内政出了问题,幕府也分裂了,这一混乱时期使得南朝突然又取得一段时间优势,但北朝内部混乱平定后,再度兴盛并开始反攻,1392年,北朝包围奈良,南朝后龟山天皇将三神器交给北朝后小松天皇,历时56年的南北朝时代结束。
日本的南北朝是以北朝胜利告终的,这实际是符合历史规律的,因为以日本古代的实际情况,统一的皇权基本不可能。所以,后世的日本天皇,基本都是北朝一系的。一直到明治维新前,日本都是武家政权,自然北朝也是正统。
不过,很有意思的是,20世纪初期,日本左派政治家幸德秋水挑起了当时明治天皇的正统性问题,明治天皇(实际是日本国会)最后作出结论:以南朝天皇为日本的正统,北朝天皇保留名号,但不列入正统。
这就很尴尬了,明治天皇认南朝为正统当然好理解,因为明治维新后理论上“王政复古”嘛,自然天皇执政的政权是正统嘛,武家政权当然不合法统了,可问题是:明治天皇是北朝后裔啊!
幸德秋水是故意挑事,他是反天皇制的,结果被逮捕,他在法庭上自辩: “现在的天子,不也是暗杀了南朝天子而抢走三种神器的北朝天子吗?”
日本军阀政府可能恨幸德秋水,但他提出这问题还真麻烦,日本全国都是一片混乱,怎么解释呢?这个嘛,其实也好解释,反正都一个皇室嘛,“三神器”在哪里,哪里就是正统嘛,总算圆过去了。
不过,想挑事的也有,二战结束后,日本皇室权威一落千丈,昭和天皇的权威竟然受到一个小卖部老板的挑战,这个人叫熊泽宽道,是一位日本僧人和商人,出生在爱知县名古屋市,他自称是南朝天皇的子孙,甚至还向联合国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GHQ)麦克阿瑟送达了请愿书,自称是日本正统的天皇。
“熊泽天皇”
驻日美军听闻有此事大惊,高度关注,因为这可能涉及极高的政治利益,1946年1月,5名美国记者随GHQ的将校访问了熊泽宽道,此事件为生活杂志、美联社、路透社等媒体争相报导,日本新闻界称之为熊泽天皇,甚至支持者为他提供了资金和公寓。当然,出名了也有问题,除了他之外还有4名自称熊泽天皇的人物现身。
1946年5月,熊泽宽道创立了名叫“南朝奉戴国民同盟”的团体,并且在全国各地进行南朝正统性的游说。在昭和天皇巡幸全国期间,熊泽宽道会见昭和天皇,当面要求其退位,但遭拒绝。体制派的历史学家对熊泽宽道的祖先熊野宫信雅王的真实存在性进行了否定,展开了反对熊泽的宣传活动。而且因为GHQ决定利用昭和天皇进行统治日本,日本人对熊泽的热情逐渐冷淡了下来。
1951年,熊泽以“天皇裕仁(昭和天皇)从正统的南朝天皇非法夺取帝位,由于欺骗国民,不适合担任天皇为由,驳回了其上诉。(皇位不适格诉讼)
当然,关于这个问题,北朝皇室确实是有责任的,因为1392年(明德3年)宣布南北朝合一的条约《明德和约》中,当时仍然规定天皇由北朝系(持明院统)和南朝系(大觉寺统)交替出任,也就是说“两统迭立”的规矩还在。
但1412年,北朝系后小松上皇的皇子称光天皇继承了后小松天皇的皇位,打破了规矩,于是部分南朝遗臣不满,开始反抗北朝系对天皇皇位的独占,不过都失败了。
中国人熟悉的“一休”就是后小松天皇的儿子,传说其母亲是藤原氏(贵族)的后代,她“有南志”,意思是说她倾向南朝,是南朝派来暗杀天皇的奸细,足利义满逼迫后小松天皇将其母亲逐出宫廷。足利义满令一休从小就在京都安国寺出家,以免有后代。
于是,就有了不少南朝皇室遗落民间的传说,而这位熊泽天皇呢?就是借着这些传说开始找事的。
作者:云帆
日本南北朝是怎么回事?
镰仓末期到室町初期的一段是南北朝时代,日本同时有两个朝廷,两个天皇,即经常说的“天下二分,两统迭立”的时代。
南北朝在现代的历史学术研究中是比较有争议的,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尊氏逆臣论”:很多人认为室町幕府的开创者足利尊氏是朝廷的“乱臣贼子”,是大逆不道的人。昭和九年是后醍醐天皇建武新政(1334年)的六百周年纪念日,一部分军人、历史学家就趁机摆出后醍醐和南朝各位忠臣的英烈事迹大肆表彰,以此宣传拥护天皇制度的思想。与此持相反意见的学者立刻提出指责,引起了激烈的辩论。第二个是“南北朝正统论”:所谓天无二日,地无二王,两统并立,其中肯定有一方是“正统”,另一方是“伪朝”;比如南朝正统论者就坚持说现在的天皇是夺取了南朝皇位的北朝子孙,但这个问题是比较严肃的政治问题,不是随便辩论一下就行的。明治时期的历史教育的教科书里就曾经把南北朝这章定名为《吉野的朝廷》(南朝),从而引发轩然大波,现在则统一称为《南北朝的时代》。
从元弘之变开始,就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首先是日野资朝和俊基两位朝臣献身,但他们却留下了不朽的辞世之句:“五蕴假成形,四大今归空,将首当白刃,截断一阵风。”(资朝)“古来一句,来死无生,万里云尽,长江水清”(俊基)。
不久,正成顺应了时代,在千早举兵。紧接着义贞之攻陷镰仓,高氏之倒戈,再加上像菊池那样的豪族拼死的抗战,加速并最终灭亡了镰仓幕府。可怜北条一门,从赖朝举兵始,荣华百余年,最后只是证明了“盛者必衰”的道理。 但充满野心,也可以说是顺从了武士意愿的尊氏,利用中先代之乱,又谋杀护良亲王,最终将南朝方赶出京都。虽然楠木新田一度打回京都,但还是凑川一战,正成正季互刺报国。形势逐渐倒向北朝,北田显家败死和泉阿倍野,义贞败死越前藤岛,后醍醐驾崩,“南朝诸葛”胁屋义助病死伊予国府。这时好像胜负已分,但正行的出现和在藤井寺,天王寺两败细川显氏,山名时氏,赤松兄弟等诸多名将,再次燃起了南朝的希望。而正行与南朝的当权者亲房的不和,最终导致这位“优秀的年轻人”与弟正时在四条啜追寻了父辈们。
高师直烧毁吉野行宫这一破坏文物之罪行最终受到了惩罚,和师泰被诛杀,害死这对兄弟的直义也没遭好报。被逼交出神器的南朝,又受到了楠木家族的眷顾。楠木正仪和北田显能将义诠赶出京都。而义贞的遗儿义宗义兴兄弟也一度打跑了尊氏,但在日后的金井原,入间川原却遭惨败。
随着山名时氏,足利直冬,楠木正仪的反复无常,南北便开始了拉锯战。(山名也大概因为这样,才得到的“六分之一殿”的“美称”吧)但因为义满的出现,使南朝妄图再次辉煌的梦想落了空。楠木正胜数度举兵,新田义隆,胁屋义则的奥州后南朝,与之呼应的大内义弘,企图暗杀义教的楠木光正,还有菊池武朝,楠木正之,北田满雅,武田信长和小仓宫良泰亲王等等,均告失败,未能撼动业已强大的室町幕府。但他们却使北朝一直苦于征战,缩短了足利幕府的寿命,又把它推向了死亡。
镰仓幕府末期,北条政权日益腐败衰弱,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不断,又适缝两次的蒙古袭来,对大战后有功的武士不能进行封赏,使得幕府的威望大幅下降。各地的农民百姓也纷纷起来,结成党派反抗领主(俗称“恶党”)。
另外,幕府与皇室的矛盾也日益尖锐了。镰仓幕府设立初期,为了巩固武家政权、限制皇室而设立了“六波罗探题”,其作用就是为了监视朝廷的动静并对其进行干涉。象天皇继任的人选啦,取什么年号啦,镰仓幕府都得管。公元1259年,后嵯峨天皇排除长子后深草天皇,而让次子龟山天皇继任皇位,从而使两个天皇产生对立,即“持明院统”(后深草天皇)和“大觉寺统”(龟山天皇)。两个派别不断的为了皇位问题激烈斗争,而仍未觉悟自身危机的幕府则自以为是的在当中进行“调停”。不调还好,越调越乱,大觉寺统一方就认为幕府偏袒持明院一方,于是就开始暗中反对幕府。1318年,倒幕的主角登场了----大觉寺统的后醍醐天皇即位了!(附两统轮流即位顺位图)
后醍醐天皇不愧是勇于改革、具有武将精神的天皇。当政后立刻开始准备倒幕计划。正好,此时北条幕府执权的是非常昏庸的北条高时,他不问政治,日夜沉迷欲游宴、斗犬,被人们称作“狗将军”。这正是后醍醐等人的绝好机会。
可惜幕府的势力依旧广泛,耳目众多,讨幕计划败露了。天皇的两位心腹谋臣日野资朝、俊基勇敢的把罪责揽到自己身上,使后醍醐免于受难。这就是公元1324年(正中元年)的正中之变。不久,后醍醐天皇又开始了第二次计划,这回吸取了经验教训,暗中联络各地势力,对皇室和贵族庄园领土的武士和延历寺和兴福寺的僧兵势力进行活动。可是1331年,由于重臣吉田定房向六波罗探题告密,计划再次失败。这下幕府不再放过后醍醐了,后醍醐也不坐以待毙,立刻逃往奈良,躲进了笠置山。幕府一面下令追捕,一面讨杀所有参与讨幕计划的贵族和武士。其中以河内的金刚山麓为根据地的土豪,以武艺智谋闻名的楠木正成,首先支持天皇而举兵,倨着赤坂城的险要地势率微弱兵力与幕府大军作战!(先祖登场!)在赤坂陷落之后,又在金刚山千早筑城再次举兵。后醍醐天皇被捕之后,在幕府强迫下,把天皇之位让给了政敌持明院统的量仁亲王(即光严天皇),然后被流放到隐歧岛去了。
这样看来倒幕运动似乎失败了,其实不是。后醍醐天皇公然举起倒幕旗帜,只是倒幕运动的发端,其后在楠木正成为代表的近畿武士的奋战下,暴露出了幕府的无能,全国各地的势力纷纷而起,和地头领主对抗,原本是后醍醐一派的政治斗争渐渐转变成了全国的民众性起义运动!
1333年,播磨的赤松则村(太平记中的圆心)举兵;伯耆的土豪名和长年救出了流放在隐歧岛的后醍醐;而且在四月末,为了讨伐后醍醐军而从关东西上的幕府大将下野足利高氏(后来受后醍醐赐字,改名尊氏)突然在中途举行叛变,摇身一变成了倒幕军的主力!(颠覆历史的另一个大头登场了,室町幕府的开创者足利尊氏,不过说实话本人对他没有好感。)
顿时,形势逆转!在京都的幕府军遭到三方夹击,大败。六波罗的南北两个探题打算带着后伏见、花园、光严三个天皇到关东镰仓老家去避避难,结果南探题北条时益在近江关山中了埋伏丢了性命。北探题北条仲时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与此同时,上野的豪族新田义贞(又一个强将!足利尊氏的邻居,后面会讲到二者的关系)率领东国武士集团攻入了幕府本处地镰仓,5月22日镰仓陷落。再接着,九州的岛津、大友、少贰等有实力的地方守护毫不费力的打倒了九州探题,各地的幕府势力都被推翻。由源赖朝创立、北条氏篡权的镰仓幕府百年基业瞬时土崩瓦解!
后醍醐天皇下定决心讨幕了。亲政之后,他就设置了记录所等机构,意欲总揽政权。
朝廷中有日野资朝和日野俊基两个年轻人,他们才学精深有都出自名门,很受后醍醐的器重。大家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天下的形势,彻夜不眠的研究宋学。俊基和资朝血气方刚,又是从小在门阀权势之中长大,崇尚宋代儒学的“思想政治与社会秩序统一”和“大义名分论”,在言谈中提及自己想要开辟贵族社会的野心。于是二人成为天皇身边的心腹谋臣,共同商讨对付北条氏的策略。同时朝廷中还有中纳言四条隆资、大纳言藤原师贤、参议平成辅加入其中,这样就有五个人了。
当然倒幕不是光纸上谈兵就够的,若要武力倒幕就必须有武士的加入。日野资朝就向后醍醐引见了正在京中的美浓国武士土岐十郎赖贞和多治见国长两人。
参与这个计划的人要担负极大的危险,为了测试一下大家的心意和团结现在来之不易的众人,后醍醐天皇举办了一次叫做“无理讲”的游宴。参加者有上面提到的师贤、隆资、俊基、资朝;公家洞院实世;僧侣游雅、玄基;武士足助次郎重成、多治见国长,这就是第一次讨幕的主力阵容了。
谁知道后来发生了巨变。1324年9月19日的清晨,京都六波罗军队突然出动,一支包围了在锦小路高仓的多治见国长的住所,另一支则扑向三条崛河的土岐赖贞的住所。因为是在京都的别馆,二人除了随身护卫之外没有多少兵马,进行了微弱的抵抗后就全体自刃身亡。很显然,讨幕的计划败露了,幕府占据了先机。在后来得知,原来是土岐赖贞的同族,左近藏人土岐赖员把计划泄露给了六波罗的奉行斋藤俊幸。
在当天夜里,资朝和俊基也被六波罗传唤并拘留了,之后就被送往镰仓。在审讯过程中,两人一口咬定这件事与天皇完全无关,是土岐和多治见想通过他们怂恿天皇,意图不轨;后醍醐天皇也派遣万里小路宣房带着自己“毫不知情”的声明出使镰仓。幕府经过了将近一年的调查,也确实找不到更进一步的证据,第二年的八月,俊基被赦免释放了,资朝则免于死罪,被流放到佐渡。
这件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因为发生在元亨四年(1324),而这一年的十二月又改元为正中元年,所以后人就称其为“正中之变”,在史书中的记载称为“主上御谋反”。
后醍醐天皇虽然幸免得脱,但天皇有反幕之意已是公开的秘密,幕府对他的监视也严密起来。另一方面,此时的皇太子邦良亲王与天皇不和,原来的后盾后宇多法皇也过世了,所以现在急着想赶后醍醐下台,自己接任。
又一年过去了,到了1326年3月,倒霉的邦良亲王病死了。但立新太子的问题又接踵而来:原本按照幕府所谓的“两统迭立,轮流继位”的原则,大觉寺统的后醍醐天皇之后应该由持明院统的某人接任,但强硬的后醍醐丝毫不退让,想要自己的皇子尊良亲王为皇太子。新一轮的皇位争夺战拉开了帷幕。持明院方已经退位的后伏见和花园两位上皇,为了自己的后代能压倒对方,都堆起笑脸讨好幕府执政北条高时。终于在幕府的干涉下,持明院统量仁亲王被立为皇太子,大觉寺统的后醍醐心中则燃起对北条氏无限憎恶的熊熊火焰…
正中之变以后,后醍醐天皇继续策划第二次讨幕。
1330年3月8日,后醍醐到奈良的春日社、东大寺、兴福寺等各处行幸,其真正目的是要联络京都附近的僧兵力量。27日,天皇又到比壑山延历寺行幸,表面上也是要捐资修建大讲堂,实际是为了见一个人——天台座主尊云法亲王。(这个尊云法亲王是后醍醐出家的儿子,世间称作“大塔宫”,在日后的倒幕运动中还俗,改名护良亲王,最后亦为了新政而死。)
经过“南都”、“北领”的两次行幸,安排了讨幕的兵力后援,正式举兵的时机日益成熟了。而就在这时,天皇接到了一个“讨幕不可论”的奏折。写奏折的是天皇的乳父兼重臣吉田定房。他在奏折中说:“按现今幕府当权的形势,想集结畿内的兵力就去对抗关东大军是完全不可能的,强行进行的结果只能是白白牺牲;幕府已经对天皇不信任,如果再次失败,天皇性命堪忧,皇室正统可能断绝;不若等到关东(幕府)时运衰败,兵力削弱之后再行举兵。”
忍了三十多年再也忍不下去的后醍醐对这份奏折丝毫不予理会,继续进行他的计划。另外还需提一下,在这几年中,后醍醐结识了几个僧人:醍醐寺僧正文观、法胜寺元观、净土寺忠元等,这些人原来是在宫中祈祷皇妃顺利生产的,后来天皇觉得挺灵验,就留在身边为他日夜祈祷讨幕顺利发展、北条早日。
为什么日本南北朝时期,历史学家普遍以南朝为正统
无论是魏书,北齐书,周书VS宋书,齐书,梁书,陈书。还是南史VS北史。都是正统朝代,没有高低之分。因为如果承认北朝为正统的话,那不是从法理上确认足利氏是正确的么?这不是鼓励维新后的“将军”们造反么?明治好不容易重掌政权,当然要树立忠君爱国的典型,楠木正成不就塑在了皇宫前么?一句话:统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