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乡融合政策的分步落实和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拥有区位和交通优势的城郊土地,逐渐开始进行新功能探索,农业主题公园应运而生。这种集农业生产、休闲、娱乐、教育于一身,具有
随着城乡融合政策的分步落实和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拥有区位和交通优势的城郊土地,逐渐开始进行新功能探索,农业主题公园应运而生。这种集农业生产、休闲、娱乐、教育于一身,具有多功能的农业主题公园虽在前几年风生水起,但经过市场洗礼之后,国内“农业主题公园”的热度却逐渐淡去......而日本的“农业主题公园”:梅林公园、菠萝园、橄榄园却声名鹊起,原因为何?我们不妨溯本逐源的进行考究。
一、“农业主题公园”的起源
主题公园是通过特定主题的整体设计,为游客们创造一种特殊的、沉浸式、可娱乐、可教育、可游赏的体验空间,同时也是满足不同客群休闲需求的一种新的园林形式,比如世界上第一座主题公园:1955年,在美国加州开业的迪士尼乐园(Disneyland),它不再是单一的机械游乐园,而是通过一定的线路,让游客拥有不同的游览体验。
农业主题公园,虽然学术界没有明确定义,但这种与农业生产相关,又带有旅游属性,可以理解为将农村景观、生产生活、民风民俗与森林草原、河流湖泊等自然生态资源进行巧妙融合,让农业旅游与生态旅游融为一体,农村生活与文化自然相结合,形成可赏、可玩、可宿、可游或兼具科普教育的多功能性公园。
国内第一个农业主题公园是在2015年四川省眉山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创建,这标志着我国农业主题公园的开启。但随着各地休闲园区崛起,以农业为主题的公园却出现:产品同质化严重,特色经营重点不突出;体验型产品开发不足且缺乏深度;整个公园没有系统科学的规划设计;基础设施不足,服务不完善;农业主题公园与普通公园相差无几等等,这直接导致很多前期浩浩荡荡的项目,后期却不得以闭园而收场。
而日本第一个农业主题公园是在2001年日本九州东北部大分县成立的“大分农业公园”,其建立的初衷是为了促进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让都市人可以一年四季来乡村欣赏400多个品种和1000多类的山茶花。
相比数量上升,国内农业主题公园出现的种种问题,日本农业公园以综合性农业、合理的园区规划以及近乎苛刻的标准来巧妙解决这些问题,逐渐形成特色突出、产品鲜明、产业集聚发展的各类农业主题公园。例如,日本冲绳的名护菠萝园,开始只是种植和出售菠萝,后来建立日本第一家菠萝酒厂、菠萝游乐园,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菠萝”主题公园。
二、“农业主题公园”的类型
农业主题公园是突破传统农业思维的一种创新形态,它既可以与园林景观相结合,又可以包含科技、娱乐、贸易、体验等多种功能,日本的农业主题公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1.休闲型农业主题公园
这是在系统化、整体化上突出休闲主题,以特色景观为创意,将公园的各个节点串联在一起,形成丰富的游乐空间路线,例如日本的梅林公园,这个以赏梅而闻名的公园,每年3月份50多种梅花,数以千计的争先开放,让1.7公顷的土地红一片、粉一片、白一片,仿若人间仙境,如梦如幻,异常美丽。
2.体验型农业主题公园
这是将农业生产景观、聚落景观、人文景观进行巧妙结合,形成景观独特,农味十足,又可以亲身体验的主题型公园。它既有农事体验,又有户外拓展,甚至还有将农业生产活动做成主题游戏的竞赛区。例如,日本奈良县信贵山NODOKA村的农业公园,游客们不仅可以体验草莓、葡萄、蓝莓及桔子等水果采摘,还可以收获蔬菜(蘑菇、红薯)、鸡蛋、户外烧烤,体验制作蒟蒻、荞麦面等等。
3.科普型农业主题公园
这是将乡村资源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亦或是将现代农业与学校课程相融合,形成具有科普教育、丰富社交、自然探索、人文魅力,并带有一定趣味性的农业主题公园,比如在公园中设置自然展览馆、植物科技馆或历史博物馆等等。科普型农业主题公园不仅可以成为当地特色吸引物,还能成为学校冬令营、夏令营或春秋游的首要选择。例如,日本松江花鸟园,这是一个以鸟类和鲜花为主题的公园,其内设有2个鸟类温室和鲜花展示温室,向游客们详细阐述各种鸟类(猫头鹰、巨嘴鸟和热带鸟等)以及色彩艳丽的鲜花(秋海棠、曼陀罗等等)。
4.贸易型农业主题公园
这是以农副食品生产和加工为主题,为游客们提供自然健康的农副产品或衍生品,将农产品消费场所融于公园一种类型。例如日本枥木水果公园,游客们不仅可以进行草莓、蓝莓、梨等水果采摘,还能在直销店以最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农产品(草莓酱、面包、糖果、意式冰激凌)加工品或衍生品等等。
5.节庆型农业主题公园
这是以乡村资源为依托,以非物质资源为特色,或结合生产生活场景,或结合民风民俗、宗教信仰而形成的与其它类型不同的农业主题公园。例如日本曙山农业公园,除了每年定期举行郁金香节、向日葵节等活动之外,还将附近历史建筑打造成曙山农业公园的人文景观,让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农业主题公园。
三、“农业主题公园”的优势
同一种休闲农业形态,日本的农业主题公园能达此程度,其主要得益于:
1.起源时间早
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随着都市观光型农业的发展,日本便开始拓展农业主题公园建设,尝试将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集于一体,并在公园中规划出服务区、景观区、草原区、花卉区、水果区及活动区等,这样以公园的经营理念,将农业生产、加工、农业体验于休闲娱乐相结合,经过不断的探索发展,日本农业主题公园发展日趋完善,不同面积、不同功能、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农业主题园区先后涌出,这不仅带动日本经济增长,也为世界其它国家发展农业主题公园提供一定的经验思考。
2.地域性突出
日本农业主题公园不仅业态丰富,而且具有完备的农业产业链和完善的旅游配套服务,并且通过专业化分工、精细化生产,在产业链条和旅游服务上突出地域特色,既整合了区域内资源,又实现集群优势发展,让产、学、研与住宿设施、体验设施、土特产品、农业资源进行巧妙融合,真正实现了“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特色化发展。
3.综合型发展
日本农业主题公园活动非常丰富,单一类型主题园区很少,多数是综合型农业主题园区,例如,在水果(蔬菜)采摘、植物种草、休闲垂钓的同时,为游客讲解农业文化或耕种知识普及;在农业文化遗产博物馆中,农业专家会带领游客们制作农产品,进行亲身参与实践;同时,相应的工作人员与农技人员会耐心解答游客们各种农业知识疑问,充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4.多层融资渠道
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户高度组织化、专业化、机械化、精确化,破解资金短缺难题,日本政府一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充分引导、发挥各方力量调动相关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形成多层融资渠道:既有政府投资、财政补贴,又有社会融资及农户、企业入股,让整个产业链的参与方与市场形成一定关系,从而实现价值链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以上这些都是日本“农业主题公园”蓬勃发展至今的重要原因,虽然国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现与之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们相信“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拥有丰富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的中国乡村定会逐渐走出属于自己独特的美丽乡村发展之路。
壹度创意专注于农旅行业,致力于乡村发展,经过二十几年的认真专研,配合近百名国内外优秀的专家级创意团队,现已完成近千个乡村策划、规划、品牌案例的有效实施,通过全程一站式服务为大家打造出最优的规划设计方案,实现低成本高效益。
休闲农业是日本主要的农业发展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了市民农园、观光农园、民宿农庄、农业公园和森林公园。其中观光农园在我国也很常见,是我国发展农业的主要模式之一,在日本,较流行的观光农园有青森县苹果试验场和樱桃生产园,以及有“东方普罗旺斯”之称的日本北海道富良野的富田农场,该农场着重发展熏衣草观光园。
一、日本农业发展模式
1、农业发展模式的类型
在日本,休闲农业是主要的农业发展模式,其模式又可分为市民农园、观光农园、民宿农庄、农业公园和森林公园。
2、休闲农业模式简介
(1)市民农园
①市民农园指都市居民以休闲的生产方式种菜、养花以及种植果树,由自己所使用的小面积农园。
②除综合性市民农园外,大部分地区还建立了专业性较强的农园,比如老年人农园、学童农园以及残疾人农园等。
(2)观光农园
①观光农园流行在城市近郊,主要有果园、花园和茶园等,比如具有“东方普罗旺斯”之称的日本北海道富良野的富田农场,用旅游业代替了盈利较少的薰衣草种植业,发展熏衣草观光农园。除了熏衣草观光农园之外,还有青森县苹果试验场、弘前市苹果观光园及生产园、樱桃生产园等。
②观光农园也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模式之一,较为常见。
(3)民宿农庄
①民宿农庄在台湾很火爆,而日本的民宿农庄是从台湾传过去的,与国内简单的农家乐相比,日本民宿更具有明显的特色。
②比起单纯的建设民宿,日本注重民宿与农庄干净的街道、优雅安静的环境的结合度。
(4)农业公园
①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以及特点将农业生产、加工、农业实习、进修等活动与公园的休闲场所相结合,具有多功能性的综合旅游休闲场所就是农业公园。
②日本的农业公园主要集中于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中。
③除去种植果树、蔬菜、花卉等专业性农业公园外,日本综合性的农业公园数量较多,其面积较大,面积大概占日本全国面积的50%。
(5)森林公园
①日本森林覆盖率占国土面积的2/3,因此日本利用森林资源所建造的森林公园数量也多,森林公园是十分重要的保健、文化和教育场所。
②近年来,我国所提倡的“森林康养”产业在日本已经是一项成熟的产业。
二、日本农业的特点
1、耕地较少
在1999年,日本的耕地面积为487万公顷,都府县每家农户平均拥有的耕地面积不足1.2公顷,北海道每家农户平均拥有的耕地面积仅为16.2公顷,与欧美大规模发展农业有一定的差距。
2、耕地利用效率高
大量的谷物进行集约化生产,大米1年种植2季,蔬菜等作物用塑料大棚和温室栽培,耕地利用效率高,在1998年,日本每公顷谷物的产量达5849kg。
3、农业技术先进
(1)日本通过保温育苗、品种改良、农药和化肥改良等技术,使农作物的亩产量大幅上升。
(2)通过塑料大棚以及温室技术,使日本的蔬菜1年四季均可耕种。
(3)今后日本还会将进一步发展转基因等生物技术,开发新品种,发展农业。
4、肥料和农药使用下降
(1)在1997年,日本肥料使用量为151万吨,目前为生产高质量的大米,肥料的使用量有所下降。
(2)为了培育无农药和少农药作物,日本从1985年开始就已降低对农药的使用量。
5、农业机械化
战争后,日本因年轻劳动力不足,所以以大米为中心的农业机械化迅速普及。目前日本大部分农业生产已实现机械化,而农业机械大型化和高性能化还在不断的发展。
6、地力下降
随着农业机械化和全年耕种,日本耕地土壤中的微生物以及养分量不足,地力开始下降。
7、农户减少和农业人口老龄化
(1)1999年,日本农户有324万户,比1950年600万农户数减少了一半。
(2)在1999年农业就业人口中,65岁以上日本人约占50%,农业人口老龄化严重。
8、农户重新分类
近年来,传统日本农户的子孙开始从事其他行业的情况不断的在发生,因此日本的农户被重新分类,主要分为专职农户和兼职农户。
9、借地耕种增加
农户为提高竞争力,都开始增加耕地数量,但近年来,借地耕种的数量已超过买地耕种的数量。
10、公司和团体参与农业生产
(1)农户和农业劳动者力的数量开始减少,农业法人不断增加,农户们开始成立公司、组合、农协等团体,进行大规模生产。
(2)1999年,日本农业团体达6860个,这些团体主要从事养鸡、种稻、养牛、养猪等养殖业。
(3)从事大米生产和流通服务的团体达13120个。
11、粮食自给率低
(1)日本有自给生产能力的粮食以及畜产品,仅限于大米和鸡蛋。
(2)1998年,日本大米自给率为95%,鸡蛋自给率为96%。但是由于国外农产品价格低廉,日本从海外进口农产品数量增加,国内生产量下降。
(2)1998年,日本水果自给率为49%,肉类为55%,鱼贝类为66%,蔬菜为84%,小麦为9%,大豆为3%。
12、粮食大量进口
1997年日本进口玉米的数量居世界第一,同时也进口大豆、小麦、砂糖、牛肉等农产品,世界农产品贸易额中,有1/10属于日本。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志全说,从196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总体水平大致相当于美国,英国和其他国家的水平。与1990年代初的日本水平相当。印度和巴西等国家基本上处于同一发展阶段。
不同的研究方法将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从中国的年均差异来看,中国比英国落后151年,比美国落后108年,比日本落后60年,和比巴西落后60年。
中国和日本农业的差距真的有50年
我们应该考虑要学习什么?
一,对消费者的责任,二是对自己的追求,三是从制度和思想上学习。
政府的指导政策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在日本,政府指导了日本休闲农业的发展,并且政府主要在技术,公共设施,金融和国际合作方面对其进行了指导。
在中国,过去两年来,它还增加了对休闲农业的支持:2016年下半年,它推出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将休闲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介绍了《2017年一号文件》,明确表明它应该“充分发挥农村地区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资源的作用。丰富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模式来促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卫生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日本的休闲农业方式
日本的休闲农业可以很好地发展,日本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促进这一方面发挥了根本作用。这是外部原因。更重要的是,它与日本的休闲农业管理密切相关。
二,向日本学习如何发展中国的休闲农业
在休闲农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一些旅游景观建设中,为了保护旅游者的权益,必须在确保不因地制宜地破坏农业资源的前提下完成上述工作。
利用当地农业资源是主线,侧重于花卉种植等方面,以水稻,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为辅,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和多样化的主题公园,供用户参观或体验。
在创建商业模式时,我们必须善于利用原始资源,结合人类的智慧,在不同地区建立不同的商业模式。产业壁垒的建立是每个地区休闲农业成功的关键。
发展休闲农业,必须适应当地情况,突出地方特色,利用区域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等地方特色,合理开发绿色观光旅游产品,进行科学的农业规划。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应保留其原有的乡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