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万
摘要:在众多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日军军官大都在鼻子下留着一撮小胡子。这还真不是丑化,在很多历史照片中,也可以看到日军军官都留着这么一撮小胡子,这是为什么?
【头条号
李三万
摘要:在众多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日军军官大都在鼻子下留着一撮小胡子。这还真不是丑化,在很多历史照片中,也可以看到日军军官都留着这么一撮小胡子,这是为什么?
【头条号首发】
在众多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日军军官大都在鼻子下留着一撮小胡子。这还真不是丑化,在很多历史照片中,也可以看到日军军官都留着这么一撮小胡子,这是为什么?现在,日本人却又很少留这样的小胡子?
日本人看着也是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也跟咱们一样在东亚混,在生物学上,还真跟咱们不是一个品种,他们血统上阿努伊人和虾夷人的基因占了很大部分,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毛发相对比较浓密。从文化上说,日本在明治维新起,就已经决心全盘西化,西化的决心甚至大到当时鼓励女性跟西方人“渡种”,这似乎是日本的一个传统,一觉得跟谁有差距,首先就从自己人种血统上动脑筋,唐宋时期,也曾大规模跑我们这边来“渡种”。
从留下来的画像、照片之类资料看,明治维新时期的重臣,都以留着欧式的大胡子为荣,我们这边其实也差不多,北洋时期的军阀首领,也都喜欢留那种大胡子,这是发源于欧洲的时髦,就是各种花式的大胡子,据说总称为“牛角胡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各国还没有被彻底的工业化洗礼,大多高层人士都还保持着封建时代的贵族式悠闲生活方式,有留者种大胡须的生活基础。我们有一说一,光从美学观点来看,这种大胡子打理的好,还真的不难看,一个成年男子,蓄上这么一嘴大胡子,确实颇具威严,即使放到现代,也不过时。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高调宣布工业社会降临,什么是工业社会呢?!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
人力成本大幅提升,即使有金钱成本来让人给自己精心打理这部大胡子,可是越是这种人,越是花不起时间成本。所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快节奏的工业生活节奏统治欧洲后,剃须成为生活主流,问题在于很多人有男人就必须要有胡子这种情怀,所以军人出身的希特勒,选择了“卫生胡”这么一款小胡子,既保留了一点胡须,又方便打理的款式,留这种胡子最大的好处就是不影响生活节奏。由于希特勒的个人魅力,这种款式的小胡子得以在整个轴心国范围流行,可是这东西吧,说得再好,也架不住它是真难看,就算已经很注重个人仪表,这款式也相当般配的希特勒本人,看上去也多少有点儿可笑,所以即使是欧洲的轴心国,蓄这种小胡子的反倒不多。到是日本人,管它难看不难看,反正是欧洲大人物这么留的,老子凭啥就不能这么留?!
所以这种如同一撮浓密鼻毛一样的胡子,在日本留的人最多,跟他们在中国卖的满世界都是的仁丹一样深入人心,所以就被我们叫作“仁丹胡”。世界上任何一种打扮,都总有适合的人,用着看上去好看,小编刚工作时,有个年青同事留了一头叛徒标配的中分发型,那叫一个帅气。可是这“仁丹胡”,小编始终想不出什么款式的人留着会好看,配上那个时代日本人的五短身材,真是丑绝了!日本人其实也不是傻子,二战结束,给打得服服贴贴后,西化程度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有“亚洲的西方国家”之称,西化的深度和普及程度都很高,多少也了解西方真正的审美方式了,“仁丹胡”这种乡村非主流杀马特式浮于表面的东西,最终也还是被抛弃了。
其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人留胡子的不多,更别说这种“仁丹胡”了。
这是因为,白人身材比较高大,脸型和黄种人不同,肤色白,留胡子显得比较英武。而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脸型是东亚脸型,肤色不是很白。这种情况下,如果留胡子,人就显得很老,而且并不怎么英武。正常来说,一个十八岁中国或者日本男孩,如果像白人一样留一个大胡子,看起来可能像四十岁。如果二三十岁人留大胡子,看起来就像五十多岁了,并不好看。
另外,其实东亚人的脸型也不适合留大胡子。日本和中国人差距有限,特点是毛发不旺盛,体毛不多。而白人把上衣一脱,一身黑毛,像一件毛衣一样。这是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很少见的。很多中国日本男人天生就没什么胡子,不具备留大胡子的条件。
至于“仁丹胡”,其实是一种特别的胡子。当年德国男人普遍留胡子,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了化学武器,为了在战场上保命,就一定要戴防毒面具。大胡子戴不了面具,被迫只能剪短,最终就出现了“仁丹胡”,也被叫做“安全胡”,也就是象征性留了那么一点胡子。
但到了二战期间,德国人留“仁丹胡”是很少见的,只是希特勒等少数人留着而已。德国尚且如此,更别说日本。因为日本陆军是学习德国的,当时说法是德国陆军在陆战是世界第一,所以一些日本军官也模仿德国人留起了“安全胡”,毕竟是少数。
二战时期日本人鼻子下面留的那一撮胡子名堂还不少,除了“仁丹胡”、“安全胡”,还有根据行装叫“方块胡”、“板刷胡”的。这种胡子的造型最早来源于德国,后来慢慢在日本流行了起来。因为胡子比较难长,而且不容易刮干净,加上日本人认为胡子的成长跟武士道的精神有共通之处,所以就武士就比较偏爱留胡子。
“卫生胡”的说法,是因为以前长得满脸的大胡子不好清洗,而且在吃饭的时候胡子又容易掉入饭中,在卫生方面让人觉得很不雅观,而把胡子弄成这样的造型后,在清理方面就更为简便,也不会有胡须掉入饭中了。
“安全胡”是因为这种胡子不影响戴防毒面具,所以更“安全”。
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就积极向西方国家学习文化,他们最早是想德国学习的,不论是军事、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是完全的西化。当时的德国元首希特勒就是留着这种胡子,因为对德国文化的狂热,因此日本对这种造型的胡子也是推崇备至。
之所以日本会想德国学习,主要还是这两个国家之间有着许多的共通之处,比如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国家,都是刚刚消灭了封建割据势力等,因此日本特别关系德国的发展模式,经常派遣使者到德国学习,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德国有什么日本就学什么,包括“卫生胡”。
在抗战时期,日军中留“仁丹胡”的不少,所以也给我国人民留下的深刻印象。日本人的这种小胡子和希特勒的小胡子,还有稍许区别,就是于日本人的胡子更小,这也和东亚人脸型比欧洲人的小,所以胡子自然也就要小了一点,。不然就有些太喧兵夺主了。
二战以后,这种胡子不再作为武士道精神的象征,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审美观念的改变,这种胡子的造型也逐渐被潮流遗弃。
鄙人认为日本人鼻子下的卫生胡,消失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戴防毒面具,留卫生胡子
二战中日本人鼻子下的一撮小胡子,其实是仁丹胡的精简版。因为2000多年前,出土的秦兵马俑中,就能找到许多留有仁丹胡的兵俑,要知道秦兵马俑是写实的,是完全仿制真人的烧制刻画而成的。
只是在后世的历史发展中,仁丹胡出现变异。那就是一战中,大量的毒气被引用,士兵的胡须又时常需要清洁,大面积的长髯,会影响防毒面具的佩戴,胡须还会沾染毒气的分子,所以为了卫生和安全,一战中的军人都将胡子剃掉,即便嘴唇上八字胡也不列外。但是为了展现男性“嘴上有毛,办事很牢”,就把嘴唇上的胡子修剪成减缩般的八字胡。卫生胡也就诞生了。
2、电动刮胡,迅捷高效
但是1939年的到来,世界上第一款实用性的电动剃须刀,开始被人们发明、量产。所以人们再也不用,特别费劲的,拿着手动剃须刀,打着开水和刮胡啫喱。来刮下满腮和上唇的庞杂纷乱的胡子了。即便是发条的机械刮胡刀,也可以十分轻松的干净胡子了。
剃须用刀的革命性变化,也导致了人们对胡子的态度的变化,大胡子的美髯公,变成了另类审美。白面“后生”才是干净,精神,朝气的象征。所以何苦还再留下一小撮八字胡呢?
3、审美改变,"鸡肋"胡子
所以曾经代表着卫生的卫生胡,也在电动剃须刀 的高效,剃须下面前,变成了一哆嗦就会剃掉的事,留着反倒成了,刻意搞怪。再加上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审美也因为工业而变得的简约,所以卫生胡更是变得如鸡肋一般,被人抛弃。
我们都知道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日本是军国主义的狂热崇拜者,而德国也是一个崇拜军国主义的国家,而且在当时德国的思想要比日本更加的先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日本是为了学习德国人才留的这种胡子,在他们口中这种胡子被叫做卫生胡。对于现在的日本人而言如果继续留着这样的胡子的话,那么就可能会被认为是军国主义的崇拜者,会被一些人所打压,而且现代人也认为这种胡子并不美观,所以现在的日本人几乎是没有留着卫生胡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可以说是军国主义的发源地,也是最喜欢留着这样的卫生胡的,这德国人中又以当时的统治者希特勒为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日本作为德国的粉丝,都是军国主义的崇拜者,所以就模仿德国人也留着卫生胡。就算是当时的日本人并不知道卫生胡的具体作用是什么,但是也会认为这是一种对军国主义的尊重。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日本和意大利这三个国家经常互相学习,尤其是日本在军国主义的吸引之下经常会让人去德国学习。当日本人去德国学习的时候,并不是单纯的学习德国的军国主义思想,也学习了德国的一些风水习惯,其中就包括卫生胡。
在德国人的眼中,卫生胡的存在是男性最基本的特征,因为德国人都是毛发非常旺盛的,所以都会长胡子。将胡子处理成卫生胡的样子,在他们看来更容易清理,在别看来也更加帅气。现在因为人们审美观的改变,所以很少有人认为卫生胡很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