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本为什么不先倾全国之力灭亡中国,反而分散兵力,开辟太平洋战场?
是因为他们以为中国已是囊中之物吗?
关于这件事,导致日美开战的当事人之一佐藤贤了有过非常精辟的解释:
二战时,日本为什么不先倾全国之力灭亡中国,反而分散兵力,开辟太平洋战场?
是因为他们以为中国已是囊中之物吗?
关于这件事,导致日美开战的当事人之一佐藤贤了有过非常精辟的解释:
“欧洲战事的发展改变了世界情势,想要解决中国问题,就要从全球的角度考虑。
希特勒已经在着手解决英法荷在远东的殖民地,我们再不动手就错过机会了。”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我被X股票套牢了100万,但是我已经看准了Y股票会疯长。
你再借我100万,不仅能把损失补回来,而且还有赚。
一切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军队参政和军队指挥系统的失控。
对于当时的日本军队来说,稀缺资源不是领土也不是石油橡胶,那些都是开战的借口罢了,真正稀缺的是官位。
军人想要快速升官就只有打仗一条路。
这点看关东军就知道了,张鼓峰和诺门罕战役都是在中日战争最高潮发生的,俄国远东是有橡胶还是有石油呢?
这已经完全谈不上战略了,就是单纯的军队基层叛乱。
日本当时已经进入了军国主义,政府要为军队想,让你下岗就下岗。
皇姑屯事件是后来历史的预演,军队闹出事情,瞎编个理由,逼着政府认账,天皇不敢骂军队,只好骂首相出气,导致首相悲愤病死。
要知道这个首相可是右翼的扛把子田中义一,军队这么干事,把政府的心都寒透了。
所以后来再出任何事情政府都装聋作哑。
近卫文麿临到跟美国开战前两个月辞职走人,交棒给东条英机。
都别BB了,你来干首相,我倒是要看看你能把这个国家治成什么样。
如果说军队控制政府还只是国家层面的问题,那下克上就导致军队本身的体制也失灵了。
旧日军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只要是积极进攻,出了再大的事中央也会保你,如果是慎重派,出了事你就是替罪羊。
大家都不傻,这种奖惩制导致的结果就是军队里的激进派越来越放肆,稳重派越来越少。
一战改变了人类对战争的观念,在以石原莞尔为代表的青年军官看来。
上层的老军官们都是文盲,没有资格指挥现代军队,因此在违反军纪的时候毫无心理负担。
随便一个中校上校就敢自己制定国家战略然后找机会实行。
918事变的计划不要说日本政府,连关东军高层都不是全知道,属于中间管理层的阴谋。
私自调动军队,私自开战,这是妥妥的死罪,事后相关责任人竟然加官进爵。
太平洋战争的起因是日军进驻越南,本来都已经跟宗主国法国谈好了,和平进驻。
结果现场指挥官觉得不过瘾,居然跟法军打了起来。
直接策划事件的富永恭次和佐藤贤了只挨了很小的处分,之后就回军中央任职了。
最牛逼的是把主张和平解决的将领给解职了。
日本人说到旧陆军会使用“昭和军阀”这个词,军官可以为了私人原因调军队用。
其中胆子最大的还要属辻政信,军中央派他出差,他居然编了个天皇谕旨,拐骗了一个军去给自己打工。
上级知道后目瞪口呆,但是左思右想,真要查起来自己也要负领导责任,于是就帮着给瞒下来了。
好在那之后不久就是瓜岛战役,日军再没赢过,也不会再追究个别人的责任了。
这就可以解释二战前日本陆军和海军态度的差异,打南洋是为了石油和橡胶,海军应该是最上心的。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陆军拉着海军开战。
这是因为海军和陆军的指挥体系不同,陆军一个参谋就能拐走一个师团,海军参谋调不动舰队。
退一万步讲,就算你买通整个舰队司令部,带着人出去打赢了,回来联合舰队绝对要跟你算账。
海军是集团作战,资源统一调动,没有小聪明的施展空间。
说起二战战胜国,很多网友认为中国是躺赢的,甚至觉得如果不是美国打败了日本,中国很可能已经被日本彻底占领,事实真的如此么?如果真的要说躺赢,在五大战胜国之中,法国那才算得上躺赢,全境沦陷还能混上一个战胜国的身份。相比法国,沦陷了三分之一国土,依旧在抗战的中国怎么能算躺赢呢?那中国在二战中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中国独力抗战能不能打赢日本呢?咱们细细分析。
二战乃至二战之前,日本之所以能爆锤中国,皆是因为日本进行了工作化。因此无论是动员能力,还是军事技术,军事装备生产等等各方面完爆中国,特别是清亡以后,中国从一个瘫痪的大人,变成了一群熊孩子,自身经济和工业发展缓慢,跟日本的距离那是越拉越大,这才促使日本下决心“三月之内灭亡中国”。
在战争之中,工业就代表了杀伤力,有工业就有飞机大炮,没工业就只有小米加步枪,有工业就有汽车坦克快速机动,没工业就只能靠两条腿跑路,有工业就能把物资用汽车铁路快速运到前线,没工业呢?人拉肩扛,补给能力极其低下。可以说,正是工业能力全面加强了战争中的装备,机动,后勤等各方面的能力,所以才有工业国吊打农业国的现象。
可能有小伙伴就要疑问了,既然如此,那日本有着先进的工业能力,是不是理论上就能完爆中国了?不少人也正是这样想的,所以才喊出了美国拯救中国的言论。对于这种说法,我只能说,图样!工业可不是简单的你有技术有能力,就能换算到战争能力上的。一个完整的工业流程应该是这样的:获取原材料——生产成商品——商品销售赚钱——获取原材料……工业仅仅是有了把原材料加工成商品的能力,如果没有原材料,没有销售市场,工业就是死的,相当于不存在。
正是因为工业革命之后对原材料和市场的需求,才迫使英国等西方国家展开了殖民活动。在很多人印象中殖民就是为了掠夺财富,财富等于黄金珠宝,好吧,当年西班牙就是这么干的,不过这是比较低级的方式了,工业革命之后更多的是为了掠夺原材料,加工成商品后再在殖民地销售,以这种方式把殖民的人民劳动生产出来的各类财富掠夺回本国,这就是清朝不想跟英国贸易,英国非要贸易,清朝不买它的工业品,它就卖鸦片的原因。
那么我们回到日本,二战之中,旧的殖民体系已经开始崩溃,而日本的工业也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想要继续发展它就必须得要更大的原材料产地和更大的市场,它的目光自然就瞄到中国身上,比它落后又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哪还有比中国更合适的原材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有人说日本在东北建设的非常好,当然好了,它是给自己建的,为了更好的把东北当成它的资源地和市场,而不是给我们中国人建的。随着二战前的全球经济危机,日本经济也遭受重创,东北已经满足不了它的需求了,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也为了更多的资源,全面入侵中国几乎成了必然。
战争,特别是现代战争,那打得就是后勤。随着日本战线的拉长,后勤补给压力越来越大,战争又是一个吞金兽,大量的资源投入其中连个水花都没有,日本本国的资源本来就贫乏,铁,铜,石油等战略物资大量进口,特别是石油,日本那是滴油不产啊,那日本又是从哪国进口的呢?没错,主要进口国就是所谓的“中国救命恩人”美国!
据美国国务院1939年4月6日发表的新闻公报数据显示,1937年,日本为进行侵华战争,大量从美国囤积各种原料和用于军事工业及重工业的原材料。1938年,继续从美国进口大量的战略原料,从美国进口量所占份额极大,石油及石油制品、机器、废铁、铜、飞机、铁合金、铅、汽车分别占65.6%、67.1%、90.4%、90.9%、76.9%、82.7%、45.5%、64.7%。从1937年至1939年,日本从美国进口总额每年保持2亿多美元。其中用于作战使用的军需物资所占份额,1937年为58%、1938年为66%、1939年高达81%!可以说美国就是在背后支持日本在侵华!
一旦失去了资源进口,日本会怎么样?其实历史已经演示过了。随着二战的爆发,1939年,美国单方面废除《日美通商航海条约》,之后又指责日本是侵略国,开始对日本进行石油钢铁等禁运,失去了资源进口,日本国内的资源只够它半年所用,石油也只够用一年,日本当下就急了,所以它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转头就打美国,因为这时候美国和英国等控制着东南亚,东南亚则是太平洋与印度洋的航运咽喉,没了这里日本想从别的国家进口资源也做不到。所以,日本偷袭珍珠港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就算它不打美国,它也会因为资源缺乏而无力进行侵华战争。
从另一方面讲,如果不是中国的抵抗让日本不但没能从中国掠夺到所需的资源,反而陷入了战争泥潭,日本也不会被逼得不得不进行南下策略,打算从东南亚夺取石油,橡胶,还粮食等战略物质。没错,日本当时连粮食供给都跟不上了,所以才有了“现地自活”这种奇葩政策,也就是说让侵华部队各自想办法筹粮,也因此才有了很多抗战片里,那种经典的日本人抓鸡抓猪的镜头,不抢中国老百姓的,他们没吃的啊。
综上所述,如果不是美国等国对日本进行资源出口,日本本国是没有足够资源全面侵华的,也因此才有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如果让日本维持当时的局面,不出几年它自己就得乖乖撤出去,虽然说“一个强盗跑到家里来,没有干脆利落的把他打倒抓住,而是拼着命把他给累得最后认输”有些丢脸,但毫无疑问,这样的胜利也是胜利!前面也说过了,妄想着以农业国在正面战场上击败工业国那是以已之短攻敌之长,用小米加步枪正面对抗飞机大炮,并且打赢,是个正常人都不会做这样的妄想吧。
那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又有多大呢?先不说中国任由日本自由掠夺这种情况,就是日本不侵略中国,而是把所有力量用在攻击东南亚,然后利用那里的石油等资源全力对抗美国,美国的损失也将非常可怕,西海岸本土都可能遭受日本的攻击。或者日本全力对抗苏联,那苏联在日德两面夹击之下损失就可能更加惨重了,伤亡再翻一翻都有可能!
当然,历史是不可能假设的,每个国家在二战中都扮演了属于自己的角色,只有真正看清每个国家在二战中的战略,意图,处境等等,才能更好的判断出每个国家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不能因为某国和我们一起战胜了敌人,就忘了当初它怎么支援我们的敌人的,也不能因为我们当时力量较弱就妄自菲薄,数千万军民伤亡换来的成果不容抹杀。
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海军偷袭了美国位于太平洋的军事重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跟美国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日本,为什么胆敢挑战美国?日本人敢偷袭珍珠港,除了狂妄到近乎失去理智的日本军队的叫嚣,其实最主要原因在于,日本被美国经济封锁之后已经别无选择。
日本偷袭珍珠港
第二次大战初期,虽然侵华战争已经爆发数年之久,但是美国一直对日本极为纵容。美国对日本的出口,尤其是钢铁、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资的出口,成为日本最主要的战略物资来源,这些物资为日本战争机器的运转提供了一半以上的原料。
例如日本的石油,高达70%以上来自美国,而石油的重要性,相信每一个人都知道。石油作为现代化武器装备的最主要能源,根本无法替代。没有石油,日本海军舰队将全部趴窝,坦克、装甲车、后勤车辆也只能呆在车库,这就意味着,日本军队的战斗力直接被打回到上个世纪。这对日本而言,当然是灭顶之灾。
日本炮弹生产车间
可以说,正是美国对日本的战略物资出口,才维持了日本庞大战争机器的持续运转,维持了日本对于中国的持续侵略。而美国之所以对日本如此绥靖,其实与二战初期英、法对德国的纵容目的别无二致,它们都是为了将“祸水”引至苏联。
日本海军将领
然而显然,英美等国图谋都失败了。德国闪击波兰之后,并没有如英法所愿,马上进攻苏联,反而转头灭掉了法国。而日本也是如此,当日本的南进派战胜北进派,日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之后,美国对日绥靖政策已彻底宣告失败。因此,为了报复,也因为日本已经失去利用价值,美国开始对日本贸易实施禁运。
日本的坦克生产
而美国对日本的贸易禁运,显然一下掐住了日本的脖子。因为,日本一旦失去美国出口的大量战略物资,仅凭日本本土和中国的占领区,日本的战争机器根本无法运转。尤其是对于军队极端重要的石油,日本本土、朝鲜半岛和中国占领区所提供的,根本是杯水车薪。
太平洋战争
因此,被贸易禁运后的日本面临两个选择,或慢慢等死,或奋力一搏,博取那微小的胜利可能。而显然,最爱赌国运的日本,毫不犹豫选择了孤注一掷——偷袭珍珠港,对美国宣战。但是,日本这次赌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