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几部抗日剧,发现一个现象:打仗的时候,八路军都是先打伪军,再调头打日军。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电视剧《亮剑》中的赵刚带领八路军突围的时候,先是抢了一伙伪军的装备
最近,看了几部抗日剧,发现一个现象:打仗的时候,八路军都是先打伪军,再调头打日军。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电视剧《亮剑》中的赵刚带领八路军突围的时候,先是抢了一伙伪军的装备,然后大摇大摆地在日军眼鼻子底下穿插了出去,如下图所示:
再比如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中的小黄庄一战,陈大雷的新四军也是选择了先对吴大疤拉的伪军当头一棒,然后再转过身来,集中全部兵力对付日军的一个中队,不仅打败了日军,而且是在战场上正面迎战日军,打得相当精彩、解气!如下图:
这是为什么呢?几乎每次交手,八路军都是先打伪军,再打日军。之所有会产出这个现象,笔者经过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第一,众所周知,在十四年的抗战中,日军根本就没有完全占领中国,包括占领时间最早最长的东北。这是因为日军兵力有限,从弹丸岛屿来到泱泱大国,就像蛤蟆掉进池塘里,再扑腾也到不了岸边。日军前方和后方都捉襟见肘,顾头不顾腚。因为战线拉得很长,日军兵源严重不足,所以日军就在战斗大量使用伪军。如下图:
而每次战斗,日军都是先派出伪军打头阵,一来探探对方的虚实,二来让伪军充当炮灰。可这伪军也不傻,看出了日军的用意后,每次都故意放缓行军速度,要么拖延时间,要么胡乱放空枪,要么草草脱离战斗,一点也不恋战!看准了这一点,八路军自然要先选战斗力意志薄弱的伪军先打,也有人说如果先打伪军,难道就不怕弹药和人员在战斗中消耗吗?那么,剩下的日军又拿什么打呢?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如下图:
第二,这伪军虽说战斗力弱,可是装备一点儿也不差啊!虽说比不上日军,但是明显要好于八路军,当时的很多伪军装备有三八式步枪,甚至小钢炮,比如,《亮剑》中李云龙的意大利炮就是打伪军据点的时候缴获的,这么好的武器放在伪军手中简直都糟蹋了。所以,八路军每逢打仗,先打伪军,然后再调头打日军,这样,既打了胜仗,又补充了武器弹药,真是一举两得!你们觉得这样打法行不行呢?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中国与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近代史上因为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半岛的侵占直接对中国东北边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二战后日本势力退出朝鲜半岛,随即以北纬三十八度线为界美、苏两国分区占领了朝鲜半岛,此后南北两地分别成立了大韩民国政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1950年10月刚成立一年的新中国政府为支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抗美斗争组织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成功实现了保家卫国的目的。事实上早在三百多年前中国人民为了支援朝鲜人民捍卫民族独立的斗争以及维护自己的国防安全就已有过出兵朝鲜半岛的行动,这次行动就是万历抗倭援朝之战。
公元1591年正月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向各地方大名下达征召动员令:东起常陆,经南海至四国、九州,北起秋天、坂田至中国,临海各地的诸侯大名每十万石须提供大型战舰两艘、中型五艘。造船费用由丰臣秀吉拨付,但须以预算表呈报,先拨给一半,待船只建造完毕验收后再行全额报销;水手及其妻、子的口粮另行拨付。与此同时丰臣秀吉命令与朝鲜隔海相望的对马藩组织人员充当侵朝战争的向导、翻译。
公元1592年丰臣秀吉自任侵朝统帅坐镇名护屋大本营。当年4月日军的先遣部队渡过对马海峡,于4月13日登陆釜山:小西行长率第一军团于凌晨时分抢滩登陆釜山。朝鲜守军以弓箭大刀对抗大量装备火绳枪的日军,结果守将当场阵亡,釜山陷落。得知此消息的朝鲜王廷仓促组织八千士兵意图凭借乌岭天险布防据守,但还没等朝军集结完毕展开队形就被小西行长全歼。庆尚道的朝鲜水军被九鬼嘉隆击败,驻守巨济岛的朝鲜右水使元钧不仅没配合陆军阻击,反而自焚战舰后落荒而逃。小西行长于是转而攻打海防重镇东莱城,守将李钰不战而逃,府使宋象贤则率两万将士守城,终因寡不敌众而败。宋象贤以自己的战死沙场成就了壬辰抗倭战争中朝鲜方的第一个亮点,但这一亮点仅仅是气节上的,从战局上而言朝鲜军队已败得一塌糊涂。
小西行长拿下东莱后猛进密阳,直指忠州;加藤清正则攻打彦阳、蔚山,企图与小西行长在忠州会师,进而直逼朝鲜京城(今首尔);黑田长政越过秋风岭北上策应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日本水军则攻占了庆尚、全罗、忠清等道沿岸地区。与此同时继小西行长、加藤清正、黑田长政三股先遣部队之后又有十万日军进入朝鲜。4月27日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顺利会师并开始强攻忠州,一旦日军攻破忠州将直接威胁王京汉城,守将申昱率骑兵万人背水迎敌,结果在日军的火器打击下全军覆没,日军仅用一天时间就攻破了忠州,这下王京汉城直接暴露在日军的兵锋之下。朝鲜国王匆忙逃到开城,随后日军在5月3日攻占汉城,此时距日军登陆仅仅过去二十天。
继王京汉城失守后高丽王朝的旧都开城也沦陷于敌手,朝鲜王室只得于5月8日再度出逃平壤。5月中下旬多部日军先后兵至临津江并于月底发动渡江战役。临津江之战是身为宗主国的大明王朝正式出兵援朝前李氏朝鲜凭借自身力量和日军进行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也是整个壬辰抗倭战争中朝鲜方组织的最大会战,结果却是再次战败。在失去临津江天险后平壤城实际已无险可守,至此除北面与宗主国大明王朝接壤的咸镜道之外朝鲜几乎全国沦陷,朝鲜王室再次出逃到鸭绿江畔的义州并向身为宗主国的大明提出入境避难的请求。要不是此时朝鲜水军统帅李舜臣在南部切断了日军补给线,恐怕等不到中国的援助朝鲜就得亡国了。在这样的局面下朝鲜和日本都将目光投向了大明王朝,毫无疑问大明王朝的介入将对战局造成天翻地覆的影响。
朝鲜国王逃到鸭绿江畔的义后做出两个重大决策:其一命令世子光海君去宁边一带招募勤王义兵,尽管此时朝鲜正规军多已被日军打散,但民间却自发涌现出大量义兵组织,此后朝鲜义兵逐渐集结在王储周围不断深入敌后展开游击战;另一个重大决策就是派出使臣向北京的大明朝廷求救。朝鲜使臣很清楚宗主国大明王朝的政局构成——他们不仅向当时的万历皇帝递交了求援国书,还带着厚礼不厌其烦地拜访内阁大臣、朝廷御史乃至是皇帝宠幸的宦官。他们甚至表示:只要大明肯出兵,朝鲜愿意内附明朝,成为天朝直属领土。朝鲜使臣不仅对北京的大明朝廷进行公关,还跑到直接毗邻朝鲜的辽东并在辽东巡抚郝杰的衙门前日夜痛哭。
然而此时明朝内部却对是否出兵朝鲜一事产生了争议——一部分明朝大臣提出了自己的质疑:贵国素为海东强国,为何突然失陷于倭贼?贵国既然求援,为何不提及具体几月几日哪道沦陷?经历过哪些战役、战损兵力多少?这种质问令朝鲜君臣大为惊惧——他们担心明朝怀疑本国与日本勾结引诱明军入朝后聚歼。明朝方面甚至怀疑来京求援的究竟是不是真正的朝鲜国王派出的使节,抑或是日本奸细抛出的引诱明军入朝的烟雾弹。朝鲜方面赶紧再派使臣赴北京详细说明情况,明朝方面也派人入朝多方调查,与此同时明朝也加强了本国沿海地区的防御。
经过多方印证后明朝方面确定日本入侵朝鲜一事属实,接下来就该探讨是否出兵援朝一事了,在此问题上明朝大臣中出现了两种截然对立的意见——兵科给事中许弘纲认为:宗主国对藩属国的援助义务是有限的——作为藩国的朝鲜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沦丧国土千万里,不仅没起到屏藩作用,反而要把宗主国卷入战争。此时宁夏的哱拜父子正起兵反叛。早在1592年4月明朝政府派出李如松,从辽东和北京一带抽调大量兵力赶赴西北镇压叛乱,而战事到这时还未结束。这就使得明朝再派兵力赴朝颇感被动。对当年侵犯中国沿海的倭寇的凶残顽强明朝君臣记忆犹新。而如今侵朝日军全都是日本正规军,战力远非当年倭寇可比。明朝一旦出兵,必然要付出巨大代价。
但越来越多的大臣们开始清醒地认识到日本的巨大野心所在,建议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山西道御史彭好古认为:日本倾全国之力,发劲悍之兵,其最终目的是侵略中国。之所以日本先攻朝鲜,是为扫清后顾之忧。所以,中国应及早出兵朝鲜。御倭大计,可有上中下三策:迎敌于外,不使日军入中国之境,为上策;拒之于沿海,毋使深入内地,为中策;等到日军推进至天津、淮阳之间,而后御之,就是失策。而吕坤则更对战争局势进行了全面分析,也认为应该及早出兵:倘若日本攻陷朝鲜全境,借朝鲜之众为己所用,依靠朝鲜土地解决军队后勤补给问题,窥伺我天朝,日军进则可以断我漕运,占据通州粮仓,这就等于绝我粮饷来源;日军退则可以经营全州、庆州,据守平壤,而窥我辽东,不及一年,京师坐困,此国家之大忧。今天我天朝与朝鲜合力,则我有两倍之力对付日本;日本占尽朝鲜国土,则日本就拥有两倍之力,就大大损耗我方军力。朝鲜一失,事态必然恶化。与其抗争于朝鲜全境沦陷之后,不如救援于前。今日朝鲜危在旦夕,而我方进行筹备需要数月甚至一年时间,希望皇帝陛下能早决大计,并倾全力支持我军赴朝东征。宋应昌的上疏也颇具说服力:“(日本)图朝鲜,意在中国。我救朝鲜,不止为属国。朝鲜固,则东保辽东,京师巩于泰山。”
万历皇帝经过一番考虑之后决定采纳主战派的意见,出兵东征“抗日援朝”。明朝最终出兵朝鲜不仅具有宗主国对藩属国援助的意义,也是保证本国安全的势在必行之举。后一点当然不能成为否定明朝出兵正义性和国际道义性的依据,也正因为两国具有天然的和传统的利益一致性,促成了中、朝两国结成密切同盟关系。
事实上在大明朝廷论证是否出兵之际辽东方面已经派遣出宽奠堡副总兵都指挥佟养正等八名飞骑渡过鸭绿江来到朝鲜义州,并沿途设下驿站,随时向国内传递最新战报。恰巧有数百名日本骑兵屯驻附近,明朝方面和朝鲜方面都做了实地侦查。但这种极其有限的接触不足以掌握全面情报,以致于有明将认为:如果来犯日军都是这种小股入倭寇,不堪大明铁骑一击。明朝使者面见朝鲜国王时对其进行鼓励——表明明朝军备精良,届时会率猛将精兵携开山大炮、大将军炮、散盐火铳前往。
不久之后朝鲜国王李昖渡过鸭绿江,朝鲜王廷迁居大明领土辽东宽奠堡之内,正式受到明朝保护。日军登陆朝鲜半岛两个月之后的6月15日明军官兵一千零二十九名、军马一千零九十三匹雄赳赳气昂昂地越过鸭绿江,正式进入朝鲜境内。
中国与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近代史上因为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半岛的侵占直接对中国东北边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二战后日本势力退出朝鲜半岛,随即以北纬三十八度线为界美、苏两国分区占领了朝鲜半岛,此后南北两地分别成立了大韩民国政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1950年10月刚成立一年的新中国政府为支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抗美斗争组织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成功实现了保家卫国的目的。事实上早在三百多年前中国人民为了支援朝鲜人民捍卫民族独立的斗争以及维护自己的国防安全就已有过出兵朝鲜半岛的行动,这次行动就是万历抗倭援朝之战。
公元1591年正月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向各地方大名下达征召动员令:东起常陆,经南海至四国、九州,北起秋天、坂田至中国,临海各地的诸侯大名每十万石须提供大型战舰两艘、中型五艘。造船费用由丰臣秀吉拨付,但须以预算表呈报,先拨给一半,待船只建造完毕验收后再行全额报销;水手及其妻、子的口粮另行拨付。与此同时丰臣秀吉命令与朝鲜隔海相望的对马藩组织人员充当侵朝战争的向导、翻译。
公元1592年丰臣秀吉自任侵朝统帅坐镇名护屋大本营。当年4月日军的先遣部队渡过对马海峡,于4月13日登陆釜山:小西行长率第一军团于凌晨时分抢滩登陆釜山。朝鲜守军以弓箭大刀对抗大量装备火绳枪的日军,结果守将当场阵亡,釜山陷落。得知此消息的朝鲜王廷仓促组织八千士兵意图凭借乌岭天险布防据守,但还没等朝军集结完毕展开队形就被小西行长全歼。庆尚道的朝鲜水军被九鬼嘉隆击败,驻守巨济岛的朝鲜右水使元钧不仅没配合陆军阻击,反而自焚战舰后落荒而逃。小西行长于是转而攻打海防重镇东莱城,守将李钰不战而逃,府使宋象贤则率两万将士守城,终因寡不敌众而败。宋象贤以自己的战死沙场成就了壬辰抗倭战争中朝鲜方的第一个亮点,但这一亮点仅仅是气节上的,从战局上而言朝鲜军队已败得一塌糊涂。
小西行长拿下东莱后猛进密阳,直指忠州;加藤清正则攻打彦阳、蔚山,企图与小西行长在忠州会师,进而直逼朝鲜京城(今首尔);黑田长政越过秋风岭北上策应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日本水军则攻占了庆尚、全罗、忠清等道沿岸地区。与此同时继小西行长、加藤清正、黑田长政三股先遣部队之后又有十万日军进入朝鲜。4月27日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顺利会师并开始强攻忠州,一旦日军攻破忠州将直接威胁王京汉城,守将申昱率骑兵万人背水迎敌,结果在日军的火器打击下全军覆没,日军仅用一天时间就攻破了忠州,这下王京汉城直接暴露在日军的兵锋之下。朝鲜国王匆忙逃到开城,随后日军在5月3日攻占汉城,此时距日军登陆仅仅过去二十天。
继王京汉城失守后高丽王朝的旧都开城也沦陷于敌手,朝鲜王室只得于5月8日再度出逃平壤。5月中下旬多部日军先后兵至临津江并于月底发动渡江战役。临津江之战是身为宗主国的大明王朝正式出兵援朝前李氏朝鲜凭借自身力量和日军进行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也是整个壬辰抗倭战争中朝鲜方组织的最大会战,结果却是再次战败。在失去临津江天险后平壤城实际已无险可守,至此除北面与宗主国大明王朝接壤的咸镜道之外朝鲜几乎全国沦陷,朝鲜王室再次出逃到鸭绿江畔的义州并向身为宗主国的大明提出入境避难的请求。要不是此时朝鲜水军统帅李舜臣在南部切断了日军补给线,恐怕等不到中国的援助朝鲜就得亡国了。在这样的局面下朝鲜和日本都将目光投向了大明王朝,毫无疑问大明王朝的介入将对战局造成天翻地覆的影响。
朝鲜国王逃到鸭绿江畔的义后做出两个重大决策:其一命令世子光海君去宁边一带招募勤王义兵,尽管此时朝鲜正规军多已被日军打散,但民间却自发涌现出大量义兵组织,此后朝鲜义兵逐渐集结在王储周围不断深入敌后展开游击战;另一个重大决策就是派出使臣向北京的大明朝廷求救。朝鲜使臣很清楚宗主国大明王朝的政局构成——他们不仅向当时的万历皇帝递交了求援国书,还带着厚礼不厌其烦地拜访内阁大臣、朝廷御史乃至是皇帝宠幸的宦官。他们甚至表示:只要大明肯出兵,朝鲜愿意内附明朝,成为天朝直属领土。朝鲜使臣不仅对北京的大明朝廷进行公关,还跑到直接毗邻朝鲜的辽东并在辽东巡抚郝杰的衙门前日夜痛哭。
然而此时明朝内部却对是否出兵朝鲜一事产生了争议——一部分明朝大臣提出了自己的质疑:贵国素为海东强国,为何突然失陷于倭贼?贵国既然求援,为何不提及具体几月几日哪道沦陷?经历过哪些战役、战损兵力多少?这种质问令朝鲜君臣大为惊惧——他们担心明朝怀疑本国与日本勾结引诱明军入朝后聚歼。明朝方面甚至怀疑来京求援的究竟是不是真正的朝鲜国王派出的使节,抑或是日本奸细抛出的引诱明军入朝的烟雾弹。朝鲜方面赶紧再派使臣赴北京详细说明情况,明朝方面也派人入朝多方调查,与此同时明朝也加强了本国沿海地区的防御。
经过多方印证后明朝方面确定日本入侵朝鲜一事属实,接下来就该探讨是否出兵援朝一事了,在此问题上明朝大臣中出现了两种截然对立的意见——兵科给事中许弘纲认为:宗主国对藩属国的援助义务是有限的——作为藩国的朝鲜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沦丧国土千万里,不仅没起到屏藩作用,反而要把宗主国卷入战争。此时宁夏的哱拜父子正起兵反叛。早在1592年4月明朝政府派出李如松,从辽东和北京一带抽调大量兵力赶赴西北镇压叛乱,而战事到这时还未结束。这就使得明朝再派兵力赴朝颇感被动。对当年侵犯中国沿海的倭寇的凶残顽强明朝君臣记忆犹新。而如今侵朝日军全都是日本正规军,战力远非当年倭寇可比。明朝一旦出兵,必然要付出巨大代价。
但越来越多的大臣们开始清醒地认识到日本的巨大野心所在,建议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山西道御史彭好古认为:日本倾全国之力,发劲悍之兵,其最终目的是侵略中国。之所以日本先攻朝鲜,是为扫清后顾之忧。所以,中国应及早出兵朝鲜。御倭大计,可有上中下三策:迎敌于外,不使日军入中国之境,为上策;拒之于沿海,毋使深入内地,为中策;等到日军推进至天津、淮阳之间,而后御之,就是失策。而吕坤则更对战争局势进行了全面分析,也认为应该及早出兵:倘若日本攻陷朝鲜全境,借朝鲜之众为己所用,依靠朝鲜土地解决军队后勤补给问题,窥伺我天朝,日军进则可以断我漕运,占据通州粮仓,这就等于绝我粮饷来源;日军退则可以经营全州、庆州,据守平壤,而窥我辽东,不及一年,京师坐困,此国家之大忧。今天我天朝与朝鲜合力,则我有两倍之力对付日本;日本占尽朝鲜国土,则日本就拥有两倍之力,就大大损耗我方军力。朝鲜一失,事态必然恶化。与其抗争于朝鲜全境沦陷之后,不如救援于前。今日朝鲜危在旦夕,而我方进行筹备需要数月甚至一年时间,希望皇帝陛下能早决大计,并倾全力支持我军赴朝东征。宋应昌的上疏也颇具说服力:“(日本)图朝鲜,意在中国。我救朝鲜,不止为属国。朝鲜固,则东保辽东,京师巩于泰山。”
万历皇帝经过一番考虑之后决定采纳主战派的意见,出兵东征“抗日援朝”。明朝最终出兵朝鲜不仅具有宗主国对藩属国援助的意义,也是保证本国安全的势在必行之举。后一点当然不能成为否定明朝出兵正义性和国际道义性的依据,也正因为两国具有天然的和传统的利益一致性,促成了中、朝两国结成密切同盟关系。
事实上在大明朝廷论证是否出兵之际辽东方面已经派遣出宽奠堡副总兵都指挥佟养正等八名飞骑渡过鸭绿江来到朝鲜义州,并沿途设下驿站,随时向国内传递最新战报。恰巧有数百名日本骑兵屯驻附近,明朝方面和朝鲜方面都做了实地侦查。但这种极其有限的接触不足以掌握全面情报,以致于有明将认为:如果来犯日军都是这种小股入倭寇,不堪大明铁骑一击。明朝使者面见朝鲜国王时对其进行鼓励——表明明朝军备精良,届时会率猛将精兵携开山大炮、大将军炮、散盐火铳前往。
不久之后朝鲜国王李昖渡过鸭绿江,朝鲜王廷迁居大明领土辽东宽奠堡之内,正式受到明朝保护。日军登陆朝鲜半岛两个月之后的6月15日明军官兵一千零二十九名、军马一千零九十三匹雄赳赳气昂昂地越过鸭绿江,正式进入朝鲜境内。
中国与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近代史上因为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半岛的侵占直接对中国东北边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二战后日本势力退出朝鲜半岛,随即以北纬三十八度线为界美、苏两国分区占领了朝鲜半岛,此后南北两地分别成立了大韩民国政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1950年10月刚成立一年的新中国政府为支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抗美斗争组织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成功实现了保家卫国的目的。事实上早在三百多年前中国人民为了支援朝鲜人民捍卫民族独立的斗争以及维护自己的国防安全就已有过出兵朝鲜半岛的行动,这次行动就是万历抗倭援朝之战。
公元1591年正月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向各地方大名下达征召动员令:东起常陆,经南海至四国、九州,北起秋天、坂田至中国,临海各地的诸侯大名每十万石须提供大型战舰两艘、中型五艘。造船费用由丰臣秀吉拨付,但须以预算表呈报,先拨给一半,待船只建造完毕验收后再行全额报销;水手及其妻、子的口粮另行拨付。与此同时丰臣秀吉命令与朝鲜隔海相望的对马藩组织人员充当侵朝战争的向导、翻译。
公元1592年丰臣秀吉自任侵朝统帅坐镇名护屋大本营。当年4月日军的先遣部队渡过对马海峡,于4月13日登陆釜山:小西行长率第一军团于凌晨时分抢滩登陆釜山。朝鲜守军以弓箭大刀对抗大量装备火绳枪的日军,结果守将当场阵亡,釜山陷落。得知此消息的朝鲜王廷仓促组织八千士兵意图凭借乌岭天险布防据守,但还没等朝军集结完毕展开队形就被小西行长全歼。庆尚道的朝鲜水军被九鬼嘉隆击败,驻守巨济岛的朝鲜右水使元钧不仅没配合陆军阻击,反而自焚战舰后落荒而逃。小西行长于是转而攻打海防重镇东莱城,守将李钰不战而逃,府使宋象贤则率两万将士守城,终因寡不敌众而败。宋象贤以自己的战死沙场成就了壬辰抗倭战争中朝鲜方的第一个亮点,但这一亮点仅仅是气节上的,从战局上而言朝鲜军队已败得一塌糊涂。
小西行长拿下东莱后猛进密阳,直指忠州;加藤清正则攻打彦阳、蔚山,企图与小西行长在忠州会师,进而直逼朝鲜京城(今首尔);黑田长政越过秋风岭北上策应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日本水军则攻占了庆尚、全罗、忠清等道沿岸地区。与此同时继小西行长、加藤清正、黑田长政三股先遣部队之后又有十万日军进入朝鲜。4月27日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顺利会师并开始强攻忠州,一旦日军攻破忠州将直接威胁王京汉城,守将申昱率骑兵万人背水迎敌,结果在日军的火器打击下全军覆没,日军仅用一天时间就攻破了忠州,这下王京汉城直接暴露在日军的兵锋之下。朝鲜国王匆忙逃到开城,随后日军在5月3日攻占汉城,此时距日军登陆仅仅过去二十天。
继王京汉城失守后高丽王朝的旧都开城也沦陷于敌手,朝鲜王室只得于5月8日再度出逃平壤。5月中下旬多部日军先后兵至临津江并于月底发动渡江战役。临津江之战是身为宗主国的大明王朝正式出兵援朝前李氏朝鲜凭借自身力量和日军进行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也是整个壬辰抗倭战争中朝鲜方组织的最大会战,结果却是再次战败。在失去临津江天险后平壤城实际已无险可守,至此除北面与宗主国大明王朝接壤的咸镜道之外朝鲜几乎全国沦陷,朝鲜王室再次出逃到鸭绿江畔的义州并向身为宗主国的大明提出入境避难的请求。要不是此时朝鲜水军统帅李舜臣在南部切断了日军补给线,恐怕等不到中国的援助朝鲜就得亡国了。在这样的局面下朝鲜和日本都将目光投向了大明王朝,毫无疑问大明王朝的介入将对战局造成天翻地覆的影响。
朝鲜国王逃到鸭绿江畔的义后做出两个重大决策:其一命令世子光海君去宁边一带招募勤王义兵,尽管此时朝鲜正规军多已被日军打散,但民间却自发涌现出大量义兵组织,此后朝鲜义兵逐渐集结在王储周围不断深入敌后展开游击战;另一个重大决策就是派出使臣向北京的大明朝廷求救。朝鲜使臣很清楚宗主国大明王朝的政局构成——他们不仅向当时的万历皇帝递交了求援国书,还带着厚礼不厌其烦地拜访内阁大臣、朝廷御史乃至是皇帝宠幸的宦官。他们甚至表示:只要大明肯出兵,朝鲜愿意内附明朝,成为天朝直属领土。朝鲜使臣不仅对北京的大明朝廷进行公关,还跑到直接毗邻朝鲜的辽东并在辽东巡抚郝杰的衙门前日夜痛哭。
然而此时明朝内部却对是否出兵朝鲜一事产生了争议——一部分明朝大臣提出了自己的质疑:贵国素为海东强国,为何突然失陷于倭贼?贵国既然求援,为何不提及具体几月几日哪道沦陷?经历过哪些战役、战损兵力多少?这种质问令朝鲜君臣大为惊惧——他们担心明朝怀疑本国与日本勾结引诱明军入朝后聚歼。明朝方面甚至怀疑来京求援的究竟是不是真正的朝鲜国王派出的使节,抑或是日本奸细抛出的引诱明军入朝的烟雾弹。朝鲜方面赶紧再派使臣赴北京详细说明情况,明朝方面也派人入朝多方调查,与此同时明朝也加强了本国沿海地区的防御。
经过多方印证后明朝方面确定日本入侵朝鲜一事属实,接下来就该探讨是否出兵援朝一事了,在此问题上明朝大臣中出现了两种截然对立的意见——兵科给事中许弘纲认为:宗主国对藩属国的援助义务是有限的——作为藩国的朝鲜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沦丧国土千万里,不仅没起到屏藩作用,反而要把宗主国卷入战争。此时宁夏的哱拜父子正起兵反叛。早在1592年4月明朝政府派出李如松,从辽东和北京一带抽调大量兵力赶赴西北镇压叛乱,而战事到这时还未结束。这就使得明朝再派兵力赴朝颇感被动。对当年侵犯中国沿海的倭寇的凶残顽强明朝君臣记忆犹新。而如今侵朝日军全都是日本正规军,战力远非当年倭寇可比。明朝一旦出兵,必然要付出巨大代价。
但越来越多的大臣们开始清醒地认识到日本的巨大野心所在,建议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山西道御史彭好古认为:日本倾全国之力,发劲悍之兵,其最终目的是侵略中国。之所以日本先攻朝鲜,是为扫清后顾之忧。所以,中国应及早出兵朝鲜。御倭大计,可有上中下三策:迎敌于外,不使日军入中国之境,为上策;拒之于沿海,毋使深入内地,为中策;等到日军推进至天津、淮阳之间,而后御之,就是失策。而吕坤则更对战争局势进行了全面分析,也认为应该及早出兵:倘若日本攻陷朝鲜全境,借朝鲜之众为己所用,依靠朝鲜土地解决军队后勤补给问题,窥伺我天朝,日军进则可以断我漕运,占据通州粮仓,这就等于绝我粮饷来源;日军退则可以经营全州、庆州,据守平壤,而窥我辽东,不及一年,京师坐困,此国家之大忧。今天我天朝与朝鲜合力,则我有两倍之力对付日本;日本占尽朝鲜国土,则日本就拥有两倍之力,就大大损耗我方军力。朝鲜一失,事态必然恶化。与其抗争于朝鲜全境沦陷之后,不如救援于前。今日朝鲜危在旦夕,而我方进行筹备需要数月甚至一年时间,希望皇帝陛下能早决大计,并倾全力支持我军赴朝东征。宋应昌的上疏也颇具说服力:“(日本)图朝鲜,意在中国。我救朝鲜,不止为属国。朝鲜固,则东保辽东,京师巩于泰山。”
万历皇帝经过一番考虑之后决定采纳主战派的意见,出兵东征“抗日援朝”。明朝最终出兵朝鲜不仅具有宗主国对藩属国援助的意义,也是保证本国安全的势在必行之举。后一点当然不能成为否定明朝出兵正义性和国际道义性的依据,也正因为两国具有天然的和传统的利益一致性,促成了中、朝两国结成密切同盟关系。
事实上在大明朝廷论证是否出兵之际辽东方面已经派遣出宽奠堡副总兵都指挥佟养正等八名飞骑渡过鸭绿江来到朝鲜义州,并沿途设下驿站,随时向国内传递最新战报。恰巧有数百名日本骑兵屯驻附近,明朝方面和朝鲜方面都做了实地侦查。但这种极其有限的接触不足以掌握全面情报,以致于有明将认为:如果来犯日军都是这种小股入倭寇,不堪大明铁骑一击。明朝使者面见朝鲜国王时对其进行鼓励——表明明朝军备精良,届时会率猛将精兵携开山大炮、大将军炮、散盐火铳前往。
不久之后朝鲜国王李昖渡过鸭绿江,朝鲜王廷迁居大明领土辽东宽奠堡之内,正式受到明朝保护。日军登陆朝鲜半岛两个月之后的6月15日明军官兵一千零二十九名、军马一千零九十三匹雄赳赳气昂昂地越过鸭绿江,正式进入朝鲜境内。
中国与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近代史上因为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半岛的侵占直接对中国东北边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二战后日本势力退出朝鲜半岛,随即以北纬三十八度线为界美、苏两国分区占领了朝鲜半岛,此后南北两地分别成立了大韩民国政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1950年10月刚成立一年的新中国政府为支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抗美斗争组织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成功实现了保家卫国的目的。事实上早在三百多年前中国人民为了支援朝鲜人民捍卫民族独立的斗争以及维护自己的国防安全就已有过出兵朝鲜半岛的行动,这次行动就是万历抗倭援朝之战。
公元1591年正月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向各地方大名下达征召动员令:东起常陆,经南海至四国、九州,北起秋天、坂田至中国,临海各地的诸侯大名每十万石须提供大型战舰两艘、中型五艘。造船费用由丰臣秀吉拨付,但须以预算表呈报,先拨给一半,待船只建造完毕验收后再行全额报销;水手及其妻、子的口粮另行拨付。与此同时丰臣秀吉命令与朝鲜隔海相望的对马藩组织人员充当侵朝战争的向导、翻译。
公元1592年丰臣秀吉自任侵朝统帅坐镇名护屋大本营。当年4月日军的先遣部队渡过对马海峡,于4月13日登陆釜山:小西行长率第一军团于凌晨时分抢滩登陆釜山。朝鲜守军以弓箭大刀对抗大量装备火绳枪的日军,结果守将当场阵亡,釜山陷落。得知此消息的朝鲜王廷仓促组织八千士兵意图凭借乌岭天险布防据守,但还没等朝军集结完毕展开队形就被小西行长全歼。庆尚道的朝鲜水军被九鬼嘉隆击败,驻守巨济岛的朝鲜右水使元钧不仅没配合陆军阻击,反而自焚战舰后落荒而逃。小西行长于是转而攻打海防重镇东莱城,守将李钰不战而逃,府使宋象贤则率两万将士守城,终因寡不敌众而败。宋象贤以自己的战死沙场成就了壬辰抗倭战争中朝鲜方的第一个亮点,但这一亮点仅仅是气节上的,从战局上而言朝鲜军队已败得一塌糊涂。
小西行长拿下东莱后猛进密阳,直指忠州;加藤清正则攻打彦阳、蔚山,企图与小西行长在忠州会师,进而直逼朝鲜京城(今首尔);黑田长政越过秋风岭北上策应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日本水军则攻占了庆尚、全罗、忠清等道沿岸地区。与此同时继小西行长、加藤清正、黑田长政三股先遣部队之后又有十万日军进入朝鲜。4月27日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顺利会师并开始强攻忠州,一旦日军攻破忠州将直接威胁王京汉城,守将申昱率骑兵万人背水迎敌,结果在日军的火器打击下全军覆没,日军仅用一天时间就攻破了忠州,这下王京汉城直接暴露在日军的兵锋之下。朝鲜国王匆忙逃到开城,随后日军在5月3日攻占汉城,此时距日军登陆仅仅过去二十天。
继王京汉城失守后高丽王朝的旧都开城也沦陷于敌手,朝鲜王室只得于5月8日再度出逃平壤。5月中下旬多部日军先后兵至临津江并于月底发动渡江战役。临津江之战是身为宗主国的大明王朝正式出兵援朝前李氏朝鲜凭借自身力量和日军进行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也是整个壬辰抗倭战争中朝鲜方组织的最大会战,结果却是再次战败。在失去临津江天险后平壤城实际已无险可守,至此除北面与宗主国大明王朝接壤的咸镜道之外朝鲜几乎全国沦陷,朝鲜王室再次出逃到鸭绿江畔的义州并向身为宗主国的大明提出入境避难的请求。要不是此时朝鲜水军统帅李舜臣在南部切断了日军补给线,恐怕等不到中国的援助朝鲜就得亡国了。在这样的局面下朝鲜和日本都将目光投向了大明王朝,毫无疑问大明王朝的介入将对战局造成天翻地覆的影响。
朝鲜国王逃到鸭绿江畔的义后做出两个重大决策:其一命令世子光海君去宁边一带招募勤王义兵,尽管此时朝鲜正规军多已被日军打散,但民间却自发涌现出大量义兵组织,此后朝鲜义兵逐渐集结在王储周围不断深入敌后展开游击战;另一个重大决策就是派出使臣向北京的大明朝廷求救。朝鲜使臣很清楚宗主国大明王朝的政局构成——他们不仅向当时的万历皇帝递交了求援国书,还带着厚礼不厌其烦地拜访内阁大臣、朝廷御史乃至是皇帝宠幸的宦官。他们甚至表示:只要大明肯出兵,朝鲜愿意内附明朝,成为天朝直属领土。朝鲜使臣不仅对北京的大明朝廷进行公关,还跑到直接毗邻朝鲜的辽东并在辽东巡抚郝杰的衙门前日夜痛哭。
然而此时明朝内部却对是否出兵朝鲜一事产生了争议——一部分明朝大臣提出了自己的质疑:贵国素为海东强国,为何突然失陷于倭贼?贵国既然求援,为何不提及具体几月几日哪道沦陷?经历过哪些战役、战损兵力多少?这种质问令朝鲜君臣大为惊惧——他们担心明朝怀疑本国与日本勾结引诱明军入朝后聚歼。明朝方面甚至怀疑来京求援的究竟是不是真正的朝鲜国王派出的使节,抑或是日本奸细抛出的引诱明军入朝的烟雾弹。朝鲜方面赶紧再派使臣赴北京详细说明情况,明朝方面也派人入朝多方调查,与此同时明朝也加强了本国沿海地区的防御。
经过多方印证后明朝方面确定日本入侵朝鲜一事属实,接下来就该探讨是否出兵援朝一事了,在此问题上明朝大臣中出现了两种截然对立的意见——兵科给事中许弘纲认为:宗主国对藩属国的援助义务是有限的——作为藩国的朝鲜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沦丧国土千万里,不仅没起到屏藩作用,反而要把宗主国卷入战争。此时宁夏的哱拜父子正起兵反叛。早在1592年4月明朝政府派出李如松,从辽东和北京一带抽调大量兵力赶赴西北镇压叛乱,而战事到这时还未结束。这就使得明朝再派兵力赴朝颇感被动。对当年侵犯中国沿海的倭寇的凶残顽强明朝君臣记忆犹新。而如今侵朝日军全都是日本正规军,战力远非当年倭寇可比。明朝一旦出兵,必然要付出巨大代价。
但越来越多的大臣们开始清醒地认识到日本的巨大野心所在,建议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山西道御史彭好古认为:日本倾全国之力,发劲悍之兵,其最终目的是侵略中国。之所以日本先攻朝鲜,是为扫清后顾之忧。所以,中国应及早出兵朝鲜。御倭大计,可有上中下三策:迎敌于外,不使日军入中国之境,为上策;拒之于沿海,毋使深入内地,为中策;等到日军推进至天津、淮阳之间,而后御之,就是失策。而吕坤则更对战争局势进行了全面分析,也认为应该及早出兵:倘若日本攻陷朝鲜全境,借朝鲜之众为己所用,依靠朝鲜土地解决军队后勤补给问题,窥伺我天朝,日军进则可以断我漕运,占据通州粮仓,这就等于绝我粮饷来源;日军退则可以经营全州、庆州,据守平壤,而窥我辽东,不及一年,京师坐困,此国家之大忧。今天我天朝与朝鲜合力,则我有两倍之力对付日本;日本占尽朝鲜国土,则日本就拥有两倍之力,就大大损耗我方军力。朝鲜一失,事态必然恶化。与其抗争于朝鲜全境沦陷之后,不如救援于前。今日朝鲜危在旦夕,而我方进行筹备需要数月甚至一年时间,希望皇帝陛下能早决大计,并倾全力支持我军赴朝东征。宋应昌的上疏也颇具说服力:“(日本)图朝鲜,意在中国。我救朝鲜,不止为属国。朝鲜固,则东保辽东,京师巩于泰山。”
万历皇帝经过一番考虑之后决定采纳主战派的意见,出兵东征“抗日援朝”。明朝最终出兵朝鲜不仅具有宗主国对藩属国援助的意义,也是保证本国安全的势在必行之举。后一点当然不能成为否定明朝出兵正义性和国际道义性的依据,也正因为两国具有天然的和传统的利益一致性,促成了中、朝两国结成密切同盟关系。
事实上在大明朝廷论证是否出兵之际辽东方面已经派遣出宽奠堡副总兵都指挥佟养正等八名飞骑渡过鸭绿江来到朝鲜义州,并沿途设下驿站,随时向国内传递最新战报。恰巧有数百名日本骑兵屯驻附近,明朝方面和朝鲜方面都做了实地侦查。但这种极其有限的接触不足以掌握全面情报,以致于有明将认为:如果来犯日军都是这种小股入倭寇,不堪大明铁骑一击。明朝使者面见朝鲜国王时对其进行鼓励——表明明朝军备精良,届时会率猛将精兵携开山大炮、大将军炮、散盐火铳前往。
不久之后朝鲜国王李昖渡过鸭绿江,朝鲜王廷迁居大明领土辽东宽奠堡之内,正式受到明朝保护。日军登陆朝鲜半岛两个月之后的6月15日明军官兵一千零二十九名、军马一千零九十三匹雄赳赳气昂昂地越过鸭绿江,正式进入朝鲜境内。
第一,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八路军是广大中国人民在党的组织下成立的武装部队,其目的是拿起武器保卫家园,赶走日本侵略者。
由于八路军是发源于广大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军队,所以群众基础很好,在各个抗日根据地总能获得老百姓的大力支持。无论日本人如何绞尽脑汁限制八路军的发展,八路军总像野草一般坚韧。有人民群众帮助的、正义的八路军,能抵抗日本侵略者是肯定的,赶走日本人也是时间早晚而已。
第二,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万众一心。日军在中国大地胡作非为,面对日军暴行,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没有妥协,而是选择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发挥集体的力量抗击日本侵略者。
第三,八路军有严明的纪律和顽强的战斗力。八路军的前身是红军,面对反动政府的多次围剿,红军总能坚韧不拔地突出重围、化险为夷。这样一支顽强的部队到哪儿都是好样的,抗日时期,八路军有“听指挥”等严明纪律,即便寡不敌众还是会坚决执行上级命令。这样一支不怕死的、顽强且有纪律部队,怎么可能挡不住日军?
第四,日军兵员素质下降,整体战斗力下滑。随着战争的不断深入,穷兵黩武的日本后继无力,连十二三岁的孩子也穿上军装、走上战场。
日本是个岛国,国土面积小,自然人口少。原先日本打着“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口号做“白日梦”,结果碰到英勇无畏的国人们的顽强抵抗。在中国战场上,日军投入无数兵力,却啃不下这块“硬骨头”。被逼无奈的他们只能让孩子上战场,大量年幼新兵的加入,使得日军的作战水平直线下降。
综上所述,八路军能抵抗日军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日军战斗力下降、八路军自身优秀和团结的中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