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特斯拉、比亚迪等新能源车企销量火爆,日系车企过去一年表现并不大乐观。近日,据汽车行业统计数据:2021年日系车企在华销量榜单来看,本田、日产和马自达等主力品牌均出现下滑
相比特斯拉、比亚迪等新能源车企销量火爆,日系车企过去一年表现并不大乐观。近日,据汽车行业统计数据:2021年日系车企在华销量榜单来看,本田、日产和马自达等主力品牌均出现下滑,仅丰田卖爆,在华销量达194.4万辆,同比增加8.2%,连续9年创新高。
不得不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日本汽车品牌实力有目共睹。只是很多人却这么说:日本是个弹丸小国,缺人才,缺资源,缺市场,那它们的汽车到底是怎么崛起的呢?
一、日本是不是弹丸小国?你怕是对弹丸有什么误解?我们来数数二战的三个轴心国的汽车品牌,包括德国奔驰、宝马、奥迪、大众和保时捷等;日本丰田、本田、尼桑和三菱等;以及意大利法拉利、兰博基尼、帕加尼、玛莎拉蒂和菲亚特等。
要知道,这些前轴心国的机械大厂们是把研究飞机坦克的精力转移到汽车上了,这些厂家以前不少是有军工业务的,主业也不是汽车的。
也就是说,二战前,其实日本已经是个工业化国家,有重工基础,尤其舰船,航空等军事工业培养了基础工业体系,日本汽车的地位显而易见。再来看看日本是不是弹丸小国呢?按陆地面积来看,日本确实不算太大,但也和瑞典、德国等国家差不多。但有个问题,领土不仅包含陆地面积,而且日本领海还是挺大的,比意大利大,比英国大,只是陆地面积相对小而已,总的来说日本不能算是弹丸小国。
同时,日本人口1.27亿,是英法的2倍,德国的1.5倍,这在发达国家中,仅次于美国。1.27亿人还会缺少人才?那英法德都不用活了。
另外,日本也不缺人才、技术与资金。日本就是非白人国家中的第一个工业国,二战前就有完备的工业体系与工业化教育体系,二战打垮了日本硬件,但没有打垮日本国民受教育水平的这些软件。二战后美国为打冷战,开始大力扶持日本,一方面廉价甚至免费转让技术,有统计显示二战后几十年,美国以区区50亿美元向日本转让了耗费1800亿美元研发的技术。
日本也不缺市场,一亿以上的日本人,其国内市场规模足够培养自己的汽车工业。更重要的是,冷战时期,为打造资本主义橱窗,美国向日本开放国内市场。可以这么说,日本的汽车工业,乃至所有工业都是靠着美国市场成长起来的。所以,像德国韩国这种“小国”都能把汽车搞的有声有色,日本体量是他们的两倍,为什么不可以把汽车搞的更好呢?
二、单说历史和技术,好几天说不完,但简单道理就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人才的匮乏,会让他们更加虚心向强者学习(从仿制美系车开始);资源的匮乏,让他们把可靠耐用和经济实用放在首位(日系车口碑的积累);没有市场,那就需要拿出更好的产品才有可能活下去(技术革新和优化生产模式的开始)等,当它们把这些做到极致时,这个产品本身就是优质产品,没错吧?
当然,我没有褒奖日系车的意思,只是客观评价一下,日系车确实是成功了,但他们成功之路的背后,其实是心酸和无奈,而不是什么君临天下。因为他们当时根本不具备欧洲和美系车厂的底蕴、规模、技术和市场优势,在日系车起步那个年代,欧系厂商和美系厂商更强。
但日系厂商愿意从最基础开始,做低端车慢慢过渡,才有了今天。今天日系厂商成功,尤其丰田本田可以傲视群雄,但它们最早进入美国市场时,也被美国本土品牌虐杀。丰田第一次进入,没多久又退出了。甚至拿出自己的旗舰轿车,也被美国消费者嘲笑得呆不下去。第二次凭借性价比,才勉强站稳脚跟;在高端市场根本就没有日系厂商的影子。所以,任何成功,都是要有巨大的付出和努力。
另外,还有个客观原因,那就是历史的选择。日系车凭借石油危机,彻底跻身于汽车强国之列,开始和欧美实现同等对话,换句话说确实有运气的因素。这之前,日本也开始发力,比如整合国内汽车品牌,资产合并,降低生产成本等,这对他们自己的汽车品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咱们自己的汽车品牌也开始纷纷发力,这是个可喜可贺的事情,尤其是目前不少自主品牌的国外销量还不错,有点类似当年日系品牌崛起的道路。
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下动力系统正在转型,从油车到新能源汽车的演变,这其实是个很好的契机,是不是也很像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那场石油危机呢?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那么成功能不能复制,咱们拭目以待吧。三、最后,除机遇外,日本汽车有什么在根子上做对的地方呢?为什么日本汽车能够崛起,除了努力与机遇之外,有没有什么他们在根子上做对了的地方?他们的哲学、行为规范或组织形式,有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从而导致了它们长期的成功?而这些地方,有没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呢?
要知道,日本车厂,包括许多其他日本企业,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在企业经营中践行了个人与组织的利益统一,是一个由契约精神为基础的集体主义组织。而这种集体主义,正好是车厂这样的企业特别需要的。
因为车是一个庞大、精细,但有时反而不是有特别特别高的智力门槛的产品,少数天才在提供一个完善产品的过程中,乘数效应不是特别大,而大量的负责又有一定创新动力的工程师、质检员和工人等,反而是决定车厂能不能做好的关键。这就决定了汽车工业不能,也不应该是一个金字塔结构,像金融业一样靠顶端少数领头羊带领下面的交易员去交易就可以。而应该是一个纺锤型结构,靠大量有主人翁意识的中低层去探索,并且践行对产品的持续改善和开发。
这里我以日本几大车厂里,哲学最成体系,也最有名的丰田作为例,解释一下日本企业是如何让如此之大的中低层工程师、工人,并不把自己当成一个碌碌无为的机器,而是真正愿意,并且在意愿基础上,组织也愿意接受他们的创新而负责,并且如何形成一个上下合作的良性机制。
要知道,全球许多企业是不鼓励下情上达的,普通员工有想法?憋着。不管这想法是对环境的抱怨或工艺的改进,这在许多企业都是不被允许的,更不用说在精神上和物质上去鼓励这种表达了。
在许多公司里,员工与机器就像设备一样,只是被看成生产要素中的一部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大多数企业里往往是被抹杀的,为了减少管理成本,让某些企业家少操心,而有更多的时间去读个MBA啥的,这种现象在制造业企业更明显,互联网公司虽会好些,但其实根源上也是差不多的。相反,对丰田的管理方法,如果在这个行业里,一般来说都会有所耳闻。对于大多数人的印象,可能主要停留在精益生产上,如怎么为操作工节省步数,怎么让一个箱子里塞进更多螺丝,怎么让动线分开,怎么做5S和质检体制等。
这些东西重要吗?当然重要,但这些东西,归根结底,是丰田的工程师们在日常工作中,结合一定的哲学总结出来的。既然丰田的工程师可以,那没有理由说我们不行,那为什么我们好像没有出过多少丰田这样持续成功的企业呢?
因为丰田的方法论不是单纯的一套方法,而是一套有生命力的体系。而这个体系的基石,则是“全员管理,彼此承诺”的哲学,这才是日本汽车公司成功的基石,也是我们该学习的。总结一下,我觉得日企作为世界企业之林的一路,你可能不是最待见它,也可能不觉得它最强,但我觉得,如果你连“强”都不愿意承认,不愿意承认他在经营上有独到之处,那就太自大了些。我一直都坚信,对于我们中国而言,汽车行业的发展不需要争一朝一夕之功,那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似乎可以迁移到这里来,即我们要勇于大跨步的前进,但也必须审慎地思考认真的积累。如是,则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