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日本你能想到什么,樱花、繁华的东京?我想到有位朋友谈到在日本时的见闻:街上干净的纤尘不染,吃完早餐遍寻不到扔垃圾的地方。碰见下雨一位素昧平生的人慷慨赠予他一把黑色的
说到日本你能想到什么,樱花、繁华的东京?我想到有位朋友谈到在日本时的见闻:街上干净的纤尘不染,吃完早餐遍寻不到扔垃圾的地方。碰见下雨一位素昧平生的人慷慨赠予他一把黑色的伞。仓廪实而知礼,这是日本这个发达国家留给大多数人的印象。
但在这样的繁华与文明之下有许多女性竟然还在为吃住发愁,甚至不惜卖色为生。这种生存处境被日本搞笑艺人冈村隆史无意间道破,他声称"要努力攒钱,因为疫情过后会有很多可爱女生去卖身"。
接下来本文所要讨论的就是日本的贫穷女性真的越来越多吗?她们的生活处境是怎样的?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日本贫穷女性生存处境
谈到日本女性,想必大部分人脑海中会浮现出影视剧或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温柔幸福的全职太太形象。《女性贫困》这本由纪录片集结而成的书则打破了这种幻象,呈现出另一种真实女性人生——超过300万的日本女性整日为生计奔波,但仍然居无定所。
从日本街头那些女性年轻甚或美丽的外貌、光鲜的服饰上看不出她们的生活处境。因为她们很愿意在外貌和服饰上投资。有一些女孩子即使没有钱租房,也要斥巨资整容。只有走近她们的居住空间,才能深切感受她们贫穷的处境。
她们没有固定的居所,随身携带行李箱,累了就在网吧、咖啡店、公园或者桥下过夜。有的人在网吧一呆就是两年,不到一平方米连腿都伸不开的空间盛放着所有生活用具,一排排网吧隔间里住满了这样的女孩。
让人更难以想象的是,她们中的许多人甚至连肚子都填不饱。靠一杯冰咖啡、一瓶超市的免费饮料就可以撑一天,一个面包要两姊妹分着吃。真正是"穷得睁开眼睛就想哭"。
物质的贫穷必然导致精神的贫瘠。一个19岁原本应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日本女孩子在采访中谈到最大的理想是有一份不用上早班和晚班的工作,许多20岁左右的女生绝望的感到自己能活到三十岁就已经很好了。
更有许多女性为了生计放下尊严卖色为生,贫穷的处境使她们很难步入幸福的婚姻,与其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种生存处境广泛存在于各个年龄阶段以及各种学历层次的女性群体当中。
缘何贫困?
在有关采访这些日本女性的视频,有很多人对这些女性的经历表示出同情,但是也有一些人说这些女性自己不够自立自强,还很爱慕虚荣。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达日本贫穷女性越来越多?
这首先要追溯到日本根深蒂固的男权文化观念。在日本人的观念中女性最大的成就不是在事业上有所建树,而是终其一生学习做一个温顺的妻子。即使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也依然将回归家庭相夫教子看做女性的最终归宿。
这就使女性普遍不愿意追求经济上的独立、事业上的成功,而习惯于沉溺在琐碎的家务中取悦丈夫。慢慢地她们就丧失了谋生的能力,成为男性的附庸,不再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保障。一旦家庭遭遇变故,女性就失去了谋生的能力,堕入贫穷的深渊。
在这样的性别观念影响下日本的用工制度也具有强烈的性别歧视色彩。日本的用工方式分为正式雇佣和非正式雇佣。这两种不同的雇佣方式差别非常大,非正式员工虽然和正式员工做着同样的工作,但是薪酬却只有对方的一半,并且没有保险和奖金,升职和加薪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男女工资的差别也很大。不管是哪一种雇佣形式,合同工也好,非合同工也好,女性的工资都比男性要低。同样的一份职位,女性的薪酬只有男性的80%。职场女性被认为最终都要以家庭为重,所以公司不会对其委以重任,也很少给女性正式员工的名额。
她们只能起早贪黑地做着最基础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拿着微薄的连自己都养活不了的工资。并且职业生涯绝无进步空间,一眼望到头的绝望,即使是高学历的女性仍然面临着这样的困境,"越努力,越幸运"这句话一点都不适用于她们。
在中国,读书是出身贫寒的孩子改变命运最公平有效的通道。而在日本,那些出身在贫穷家庭的孩子却几乎再无翻身的机会。日本本科的学费一般有400-600万日元(相当于人民币的20-30万),而日本普通人家的年收入仅仅有420万日元,所以出身贫穷的女性只能靠贷款读书。
读完书之后,本以为能够过得更好一点的想法完全被要偿还20年之久的高额贷款和工资低不稳定的非正式员工身份甚至廉价的兼职身份打破。贫穷的种子扎根在她们的人生当中,一代代遗传下去。
或许你会说难道日本政府或者这些女孩的家庭会对此坐视不管吗?当然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福利保障制度,比如1999年出台的男女共同参与社会基本法。但这只是在法律上保障了女性工作的权利,但问题的关键不是她们没有工作的机会,而是工作不足养活她们自己。
这些法律条文不过是像她们那些靓丽的服饰一样,更深地遮蔽了女性贫穷的现实。再比如日本针对单亲妈妈的社会援助,虽然有但是非常少,而且一旦自己有了一点收入,本来就很少的补助金就会相应地下降。
在中国,虽然孩子18岁已经成年,但父母依然没有放手,如果他们有能力就一定会继续照顾孩子。而这种人际关系在日本是不存在的,没有房子的少女只能拖着行李箱成为"漂流少女",甚至将性服务派遣公司作为最后的救命稻草。
女性贫困能否解决?
当看到日本女性这样的生存处境时,大部分人会为她们抱不平。也有不少人认为她们爱慕虚荣、懒惰。如果是一个两个女性贫穷,或许可以从个人层面寻找原因。但是超过300万的女性都有这样的问题,就应该反思社会。
只有改变极其不公平的用工制度,让女性在职场中有前途可言,制定切实有效的福利制度才能帮助她们摆脱贫困。同时,女性也应该摆脱男权思想的浸染,及时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努力学习谋生技能,不要把找个好丈夫、成为贤妻良母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
当然这些解决办法中的每一条都不容易,日本女性摆脱贫困的道路任重而道远。虽然相比于日本女性中国女性幸运了很多,但是这些女性的经历同样为世界上所有的女性敲响了警钟——经济独立永远是女性获得尊严实现发展的第一步。
有话说:贫穷是很容易代代相传的,听起来似乎是带了点偏见,然而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却并不少见。例如有一个小伙,在自己大专毕业以后感到十分焦虑,毕竟现在本科尚且为工作烦恼,以一个专科的学历想找一个好工作也着实有点困难。但这个小伙却把目前自己焦虑的原因归结到了父母的身上。
他说因为小时候父母都去外面挣钱,没有条件把他带在身边,就只好交给老人带着。而老人毕竟年龄大了,带孩子难免疏于管教。这样,原本学习还不错小伙却迷上了打游戏,结果成绩一落再落,等到了高考的时候成绩就很不理想,父母就让他去上大专学技术早就业。
之后,小伙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他认为自己会走上父母的老路与父母教育与关心的缺失是分不开的,甚至还觉得因为自己现状如此,如果自己有了孩子,以后还会延续自己的老路,为此他感到无奈又彷徨。
那么,贫穷一代传一代这句话真的只是偏见吗?其实,这句话并不只有偏见,而是有一定的道理。有外国调查数据显示,儿童的发展水平与贫穷的传递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
调查数据称,如果一个人在十五岁之前是生活在贫困的,那么这个人在三十五岁之后有百分之四十五的可能性仍然在贫困中徘徊。那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难道贫穷真的是会“遗传”吗?
经过调查研究显示,贫困家庭孩子的读写能力、认知能力还有执行能力都与家境殷实的孩子有着一定的差距,富裕家庭的孩子明显要比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力更强一些。由此可见,孩子的发展与家庭的因素是息息相关的。
一方面,贫困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并且在养育孩子的观念也比较落后。很少会去主动关心孩子的心理活动,甚至会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就行了,常常会忽视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并且这样的家庭,父母也是常常忙于工作挣钱,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
而相对来说,富裕的家庭能够为孩子的教育投入更多的精力与物质,使孩子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他们更加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关注孩子的成长。
另一方面,由于贫困家庭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给孩子提供很好的饮食,使孩子在成长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营养缺乏,这也影响了孩子的发育,从而使各项能力的发展比着同龄的孩子稍显缓慢。
因此,即使家庭条件不好,父母们还是应该尽自己所能去给予孩子关怀,至少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外出工作能把孩子带在就带在身边,这样也方便监督孩子的学习状况。同时,营养的补充也尽量跟上同龄人的水平,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育。这样,即使家庭贫困,也可能会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贫穷会遗传的确成立,但这种“遗传病”可以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来治愈。
诚然,物质条件差会带来相应的教育落后,从这个角度看,穷人的孩子想要通过努力改变命运会更加困难。而且,有些贫穷是精神上的贫穷,当大人们习惯了懒,习惯了得过且过,那么他们传递给下一代的必然也是消极。如果他们勤奋努力,注重后代的教育,笃信“知识改变命运”,那么摆脱贫穷将是指日可待的。我们身边有很多类似的例子,那些出身贫寒却最终摆脱贫困的人更多地继承了父辈身上吃苦耐劳的品质。他们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让后代的生活越来越好。
当然,贫穷的确会为生活带来阻碍,会局限人的眼光,也会消磨人的斗志,但这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这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如果细究起来,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祖辈们都经历了贫穷的生活,正是他们流血流汗,努力拼搏,为后代打下了更好的物质基础。正是一代又一代先辈的奉献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这些是不争的事实。可见,暂时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愿意相信贫穷是种“遗传病”,从而放弃抵抗,放弃了奋斗。
可能有人会说,这些是鸡汤,那么你觉得自怨自艾消极低沉可以改变什么吗?正视困难不是夸大困难,我始终相信,积极阳光才能带来正能量。甩掉贫穷要从自己开始做起,努力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