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死后的风俗,日本遗留下来的日本人

不少人应该都体验过,受疫情影响,被封在小区、单位,足不出户的经历。短的14天,长的可达数月。
除了经济收入和生活物质方面的缩减,人们另外一个感觉最难受的地方,当属无法出门的“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5 21:03:40

不少人应该都体验过,受疫情影响,被封在小区、单位,足不出户的经历。短的14天,长的可达数月。

除了经济收入和生活物质方面的缩减,人们另外一个感觉最难受的地方,当属无法出门的“软禁”滋味了。

如果你感觉特别难受,那其实也从侧面说明,你是个心理健康的人。

要知道,在如今的日本,一直存在着超百万的“无缘者”,他们长期和社会保持着距离,主动“自我隔离”了起来。

这个群体的标志就是——整日窝在家里,不工作、不社交,更不愿恋爱结婚,日常生活靠之前的积蓄、啃老或者互联网方面的收入勉强维持。

他们躲避的,不是病毒,而是“人类社会”。

这里的“无缘”,主要指的是没有“社缘”、“血缘”、“地缘”,没有朋友、没有亲人,与外界断绝了关系的“自愿孤独”。

对这些人来说,无论活着还是死了,都一样,没有一个人关心他们,他们也丝毫不愿意接触外面的世界。

时空在他们的心中,已经静止了。

这个群体,涵盖了老中青三代。

导致他们“无缘”的直接动因,五花八门。很常见的有:失业、求职碰壁、考试受挫、爱情失败、被嘲笑长得磕碜等等。

但总结起来,主要就是两点——经济问题或者心理受到了伤害

当然,很多人是两者兼有并互为因果,进而深陷了一个死循环。

比如,前年的一则新闻。

2020年12月11日,一对母女的尸体在日本大阪港区的某个小公寓里被发现,两人分别为68岁和42岁,横尸屋中至少足有两个半个月。

死亡现场没有搜到任何遗书、药片或煤气装置等自杀工具,那位女儿的钱包里只剩下了13日元(约0.82元人民币)。

因为欠费,这个小公寓的煤气和水早就被切断,冰箱里什么都没有,连厨房的调料瓶子都已经干净的底朝天了.....

相关报道

后经尸检发现,这娘俩生前属于重度营养不良,胃里空空如也。这充分证明了之前的推测——她们都是饿死的!

然而,在这个居住密度非常大的公寓楼里,几个月来,并没有其他人注意到她们已经死亡,直到邻居们看到信箱被广告宣传单挤爆后,才前去报警。

而且,这对母女也从来没有申请政府援助福利,或者向周边邻居求助过。

死亡母女居住的公寓

后来,警方找到了和这对母女同住一所城市的唯一亲人,死亡中年女子的大姨妈。

据这位大姨妈回忆,而自己的妹妹不知什么缘故,没有拿到养老金,而外甥女从年初起工作似乎遇到了麻烦,春天以后就没再去上班了,甚至连门都不出,电话也不接。当妈的曾经偶尔找她寻求过接济。但从秋天开始,就互相没了往来。自己当时还想,可能是外甥女又开始工作了,所以不再需要亲人帮助,并未考虑太多...

类似的,还有同月发生在东京的一幕。

同月,一位叫做优子的女性,其丈夫因新冠去世,自己身体不好无法工作....后来,因为楼下住户向物业抱怨下水道有驱虫蠕动(大冬天是很不常见的),这才引起了外人的关注,然后发现——优子和两个孩子已经陈尸屋内至少8周了——他们是在同一时段内相继饿死的。

次年2月,日本北海道札幌的一间公寓内,又有一位82岁的母亲和她52岁的女儿横尸在家中数周后被发现。死因均为缺乏营养和低体温症,简单说,就是——饥寒交迫。

跟前面的情况类似,冰箱里空无一物,地上散落着食品包装....不过,她们的房间内还留有9万日元(约人民币6000元)的现金,估计是刚刚取回的当月养老金,但没来得及去买东西,就死于了饥饿和寒冷。

女儿曾经工作过一段时间,但是因为和同事关系相处不好,25岁辞职后就再也没上过班,甚至几乎都不出家门,日常全是老母亲一个人出门购买生活资料和处理事情。

二十多年来,两人就靠着母亲微薄的养老金生活,也没有接受当地政府的福利支援。曾经有邻居建议她们去申请低保补助(只要证明自己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年收入低于14万日元,即约8200-8300人民币)。

可是,那位妈妈听后很不悦,直言:“不想依靠他人生活”。

1990年代的母女两人

这就令人费解了,在一个人均GDP四万美金的国度,一个政府救助福利网看似很完善的社会,为何竟然还有人默默的饿死家中?

除了社会救助体系的漏洞和一些苛刻的审核标准外,更多的原因,颇具“日本特色”——对弱者历来极为缺乏同情心,甚至在某些层面上,仍旧散发着一种弱肉强食的“原始气息”。

那么,身处这种社会环境中,向他人求助,就等于在“示弱”,显得很不体面、非常伤自尊。

况且,在日本,一个领取低保的人,也很容易被“社会化死亡”。

吃低保的人,往往被认为是在给其他日本上班族“添麻烦”,是个“被淘汰的失败者”,遭遇周边人的嫌弃的嘲笑,同时,当事人也总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深深的自责当中。

更让人没面子的,还当属具体的操作环节——一旦进入申请补助的流程,“福利课”就会寄送通知单给申请人的亲属和邻居,来询问和调查对方的真实经济状况。

结果,很多不愿让人知晓自己尴尬处境的日本弱势群体,了解到申请补助的流程后,就会断然取消“吃低保”的念头——宁可饿死,也不愿去因申请政府福利而被人看扁。

而面对周围人的指指点点和鄙视,他们又充分发扬了日本的“宅文化”,就此在社会上“蒸发”。最终悲催地走向“孤独死”——在身边没有任何照顾和陪伴的情形下,因为断粮或疾病而悄然死去。

很多时候,直到尸体腐败散发恶臭,蛆虫爬出了屋子,他们的离世才会被察觉。

这些人的尸体大多无人领取,只得由地方公共团体自行火化,骨灰被放入寺庙。默默地死去,默默地消失,仿佛此生就没来过世间一样,生前无人问津,死后没人祭拜。

更令人开眼的是,在日本广播协会(NHK)的记录片《无缘者》里,据一位“洗地者”(专门清理尸体和死亡现场的人)回忆,他曾遇到一个“孤独死”的人,躺在一大块塑料布上。

据推测,那是为了避免自己死后再“添麻烦”,最后的时刻,他曾挣扎着虚弱的身体,将早就准备好了的塑料布垫上,不知又过了多久,在孤独中,艰难地咽了气。

可能,这就是死者为了维护自己尊严,而做的“最后的努力”——将来收拾现场的人,就不会太过耻笑他了。

否则的话,就这样了,因为人体大部分都是水,死亡两到三周以后,体液会流得到处都是,很不好打扫

除了经济和心理方面的青壮年弱势群体,还有很多独居老人,出于各种原因,也会自我封闭起来,最终走向了“孤独死”。

一些老人为了和子女“互相不添麻烦”,选择了独居;但更多的,还是那些终身未婚未育群体,他们中,不乏一些有故事的人。

这些人,壮年时正好赶上日本泡沫经济崩塌的“厄运”,无望的生活、巨大的压力和抑郁感让他们放弃了结婚生子,就这么浑浑噩噩的活成了中老年人。

比如,日本纪录片《老年公寓清洁队》里的宫川一多——一位老年“啃老族”。

随着夏季的来临,有周边住户不断发现家里飞进来很多苍蝇,还有越来越多的蛆虫到处爬,家里的总弥漫着一股子不可名状的恶臭。

顺着这些虫子的源头,他们找到了宫川一多的家,并从卧室的床上发现了他已经化为骷髅的尸体。

很快,警方就联系上了宫川一多的一个哥哥和三个弟弟,但只有大哥和四弟回了一趟老宅,按流程确认了遗体,然后直接联系了一个收费合理的“洗地公司”处理现场,并表示,他们均不接受宫川的遗物——你们看着办,当垃圾处理掉即可。

按照流程洗地人们收拾完后,还会为逝者献上一束花一炷香

整理出的宫川的遗物,基本就能看到他微缩的一生。

曾经的宫川,也是个阳光少年。第一次打击发生在他18岁那年,因为没能考上大学,宫川顿时觉得没脸见人,在家一宅就是20年,直到快40岁的时候,经亲戚介绍,去了一家外贸公司上班。

干了才一年,就遇到日本泡沫经济,宫川失业。

再后来,宫川去外地又找了份工作,但不到一个月,就辞职回来了。

这以后,他就一直呆在家里,不出门,也不见人,零社交,全靠老爸的退休金生活。

宫川一多的住所

1993年宫川的母亲去世后,他和几个兄弟之间就开始渐行渐远。2008年宫川父亲死后,则直接断了来往,直到警方给他们打电话,督促哥几个来“认尸”。

宫川的老爸是个牙医,收入不错,给宫川留下了一笔积蓄。正是靠着这笔钱,宫川自己又坚持了10年....

只是....这宫川的悄然离世,究竟是老人孤独死了,还是孤独的人老死了呢?

其实,无论是开头提及的,因为经济窘迫而饿死家中的优子,还是刚刚说的宫川,他们主动选择和社会“无缘”,除了个人的主观心理确实存在问题外,更无法忽视整个日本文化里面,对弱者的冷酷和不友好。

相较而言,中国文化中强调:未知生,焉知死,所以对于国人来说,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事;但对日本人来说,却总有比死更让人无法接受的事。比如,因为“示弱”而产生的所谓的“羞耻感”和面临的社会压力。

而选择“无缘”,可能就是这些人最后的尊严,即便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曾很努力地生活过。

生前不受宠,死后无人祭奠,孝纯皇后的命运为何如此凄惨?

孝纯皇后是一个非常悲惨的女人,因为她虽然贵为皇后,但是她生前不受宠,此后却无人祭奠,可以说真正是凄惨一生了。其实主要是因为他的出生非常低微,而且他又死因不明不白,所以最终无人祭奠。
孝纯皇后其实跟普通的皇后不一样,它不是一个家族非常显赫的女人,正相反的,他的家族势力非常的薄弱,他就是一个卑微的宫女。所以这样一个女人在皇上的心中自然是上不了台面的,可能只是一时的意乱情迷,才会选择跟他发生了关系,但是孝纯皇后由于自己的家族太弱。而且又不能给皇上带来很多利益,所以自然被皇上看不起。只能说这一场婚姻一开始就不是因为爱情而起的,所以自然结局就比较悲惨了。而且再加上孝纯皇后的死因不明不白的,有一些历史记载说有可能是皇上错手杀死的,所以最终他被葬在了一个不知名的山沟上,而且甚至皇上为了避免被人知道自己杀了这个妃子,都不许别人去祭拜他。因此,这个可怜的小宫女就一直没有人来祭拜,悲惨了许久。生前就不怎么受宠,死后竟还无人问津,这简直就是悲惨最高境界。但是孝纯皇后其实还是很幸运的,过了十几年之后,他的儿子很幸运地当上了皇上,这时候他的儿子其实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他一直记挂着自己的生母,也就是孝纯皇后,因此他,把自己的生物遗体葬进了父亲的领悟之中。而且好生的祭拜了自己的母亲,可以说是完成了自己的孝道。而且以后每一年的绩点,皇上都会祭拜自己的母亲,孝纯皇后也终于不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终于有人记挂他,祭拜她了。

丛飞生前救助200多名贫困儿童,死后与妻子合葬,为何少有人来祭拜?

一个曾经被善意对待过的人,他也会用善意去对待身边的其他人。这似乎才是一种最富人情味的待人之道。

可是在世风日下的当今社会,有不少人早已被那份自私自利的心所蒙蔽。这些人把别人对待他的好渐渐地当成一种理所当然。不知感恩,不知回报,甚至在别人停止帮助的时候,还出声责怪对方,似乎错的还是那个曾经对他提供过无偿帮助的人。

不敢去扶摔倒的老人,因为害怕被讹;不敢去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害怕他们和肇事者是一伙的.......正是因为这样的恶人日渐增多,让越来越多的人不敢去做好事。

就如这位名叫丛飞的歌手,生前资助200多名贫困儿童,逝后和妻子合葬,却鲜少有人前去看望,几乎无人问津,这简直让人心寒!

草根出声 实现梦想 回报社会

丛飞,原名张崇,1969年出生于辽宁省的一个贫困家庭。从小就对音乐充满热爱,经常学唱电视剧里的插曲。但无奈家庭条件有限,丛飞并没有机会学习乐理方面的知识。

初中还未毕业的丛飞在一次因缘际会下,进了一家银行做出纳。在工作之余,丛飞始终没忘记自己的音乐梦想,最终在自己的努力下边工作边考上了沈阳音乐学院。

毕业以后的丛飞打算去广州闯荡一番。初到广州的他,由于经济困难,只能以天桥为家。白天外出唱歌,晚上露宿天桥。这期间,有一个女孩因听了他的歌深受感动,便给了他600元以作鼓励。

丛飞便拿着这600元钱参加了一场歌手比赛,并得到了一个好成绩。从此,他的音乐道路开启了不一样的篇章。

1994年,是丛飞这么多年来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的一年,他的歌以及他的人迅速地火遍大江南北,他在歌坛上打开了自己的知名度。并在第二年拜了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郭颂为师父。

但成名并有了不菲收入的丛飞并没有因此飘飘然,也没有穷人乍富以后那种小人得志的感觉,而是逐渐做起了公益,这一做便整整坚持了11年之久。

他第一次接触公益是在1994年。那一年,他参加了一场校园义演,义演结束后,他当场捐出了身上所有的2400元钱,而这些钱在当时能够帮助20个贫困学生完成2年的学业。

当丛飞知道自己的捐献能给予这么多人以帮助时,他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和满足。

曾经在他人处获得过帮助的丛飞,正以同样的方式帮助其他人。可以说,丛飞是个非常有良心的人,并且,他的这份心并没有因为在社会中的长久浸淫而有所改变,如此懂得涌泉相报的丛飞是一条真正的汉子。

随后的每一年,只要一有机会,丛飞就会做慈善,毫不手软地捐出自己的大部分积蓄。而从飞自己的生活却并没有因为事业的稳定,收入的提高而和之前有所差别。比起其他一些和他名气相当的歌手,丛飞的生活并不算的上好!

名利双收的他居住在一间只有50多平米的普通房子,吃穿用度还是和以前一样,并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在此期间他还经历了一场失败的婚姻。

丛飞的第一任妻子并不能理解丛飞这种慷慨解囊的义演行为,因为有好几次,丛飞对于他演出的回报不仅分文未取,甚至还会为了给他资助的贫困儿童交上学费向身边亲朋好友相借。

截止到2004年6月,作为深圳首批“义工”的丛飞已经义演了300多场次,被丛飞资助过的孩子总数达到178人之多,并且因为这些,他已经背负了17万左右的债务。

在当时,17万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不是个小数目。

在结婚2年后,他的第一任妻子最终和丛飞离婚,并留下了一个2岁的女儿独自回到了家乡。

大爱无疆 弥留之际 不忘行善

离婚不久后的丛飞,就认识了他生命中的第二任妻子,一位空姐,名叫邢丹。她被丛飞这么多年来坚持不懈的从善行为所感动,毅然决然的嫁给了他。

从丛飞的这两段婚姻中就能发现,结婚一定要找一个三观一致的人才能共同走下去,否则那过程会走的极其痛苦且最终分道扬镳。

只是,对于终于找到了一位能理解并支持自己慈善事业的妻子的丛飞,老天爷似乎对他也产生了“爱”意,也想把他拉向自己身边。

在和邢丹结婚3年以后,丛飞被查出了胃癌,并且在第二日,他的癌细胞便在身体里进行了扩散。

但是在生病期间,丛飞依然坚持参加义演,并且把自己看病的治疗费捐献了出去。

且在这段时间,丛飞终于实现了一直以来的一个愿望:成为一名党员。

在丛飞住院期间,不少人前去上门探望,这其中有当地政府部门的有关领导,以及丛飞曾经参加义演的部队官兵,还有丛飞的亲朋好友。

可是这当中却唯独缺少了曾经被丛飞资助过的那些贫困学生们的慰问,他们虽然打来了电话及写了书信。但内容却是对丛飞的一种质疑和催讨。

因为在丛飞生病住院期间,那些没再接收到丛飞资助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以为丛飞不再提供经济上的帮助,便纷纷打来了“催讨电话”。

如果说这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丛飞生病那可以理解,毕竟不知者不为过,但是在丛飞逝后和妻子合葬在墓地以后,那些曾经接受过他资助的那200多名贫困儿童也都鲜少有人去探望,那可就真的是一件不得不让人心寒的事!

但即便这样被对待,丛飞也从未有过抱怨,并且在弥留之际,依然不忘做着他的慈善事业。

他要求在他离世后,把他的眼角膜捐出,将他的遗体捐给医学院做研究,并且拒绝了政府给予的任何经济上的帮助,且要求自己的家人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向社会伸手,只能给予奉献。

这样的丛飞在2005年间得到了“深圳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等殊荣称号。

也可以说,丛飞拿到这些奖项也是实至名归。

令人惋惜的是,在丛飞逝世后的第5年,也就是2011年,他的妻子邢丹在一场无意为之的交通意外中离世。此后,夫妻二人的墓合葬在深圳的一处常青园内。平时,除了他们的家人以外,鲜少有人前去探望!

不知那些曾经受过其捐助的孩子们是否还记得在他们的生命中出现过一位名叫丛飞的叔叔?虽然只是短暂停留,但却给了他们无限的帮助和热爱!


理所当然的心态 是杀死善意之心的杀手

丛飞作为一名草根出声的歌手,虽然经济条件有限,但却靠着自身地努力一步一步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并且在收获了财富名利后,不忘本地给予了社会最大的回报。

作为90年代家喻户晓的歌手,丛飞的经济收入并不低,而他完全可以靠着这份收入过上不错的日子,可是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把自己的大部分收入都无偿捐献了出去,且因此还失去了自己的第一段婚姻。

但是大半生都在做好事的丛飞却在自己最好的年华离开了我们,即使在临走前,在面对那些并不友善的声音,他依然不忘行善。

这样的丛飞用自己的小我成就了数百个贫困家庭,使他们的孩子有学上,有书念,有饭吃。虽然他未能拯救自己的生命,却拯救了数百名失学的少年!而这并不是丛飞必须要做的事,但是他却把此当成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这个社会还有无数个像丛飞这样的人,他们默默无闻,不求回报地做着好事。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存在,不知我们的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而对于他们,我们应该心怀感激,而不是把这些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付出。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