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狭隘种族观,武士道精神”为特征的民族性格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文化根源
自唐代起,日本受到从中国传入的儒教、道教和佛教思想的深远影响,在“岛国情结”的土壤上,逐步
一、以“狭隘种族观,武士道精神”为特征的民族性格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文化根源
自唐代起,日本受到从中国传入的儒教、道教和佛教思想的深远影响,在“岛国情结”的土壤上,逐步产生发展了独特的神权武士道文化。历史上,日本的明治维新是道分水岭。它一方面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却确立并强化了日本近代专制主义的天皇制和神道教的国教地位。
1、一个妄自尊大、自我优越的民族 日本民族自称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应当统治世界,并使这种充满宗教迷信的理论,成为支配日本民众的思想武器,为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对外侵略政策所利用。
2、一个性格两面、矛盾复杂的民族 约翰•脱兰在他的《日本帝国的衰亡•上》中这样描述日本人:与西方人黑白分明的思想方法不同,日本人的界限比较模糊。日本人是不可理解的矛盾:既讲礼貌又野蛮,既忠诚老实又诡计多端,既勇敢又懦弱,既勤劳又懒惰――统统同时存在。这种两重性导致了人格上的严重扭曲:自狂而又自卑;信佛而又嗜杀;注重礼仪而又野蛮残暴;追求科学而又坚持迷信;欺压弱者而又顺从强者,等等。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日本人在国内和平时期是忠顺的臣民、孝顺的儿子或慈祥的父亲;在战时,尤其是在国外,就成为了杀人不眨眼的“英雄”。
3、一个注重实力、崇尚武力的民族 日本从来就是一个注重“实力主义”的民族,它不信真理,唯信实力。在它全盘吸收西方文化的明治维新时期,正是西方达尔文主义“适者生存论”和尼采“权力哲学”风行的时候,这种思想在日本从此扎根结果,以至于和德国一样产生野蛮的军国主义。军国主义者信奉武士争雄天下,崇尚杀戮的非人道伦理观,把军刀当作勇敢与地位的象征。
二、把“向西方学习,向西方扩张”的称霸思想作为国策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政治根源
1、补偿论 由于日本的明治维新并不是日本人民通过革命取得的政权,因而在掌握了政权的日本统治阶层中,就根深蒂固地存在着这样的看法:在欧美等国那里受到的伤害损失,必须通过对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的侵略得到补偿,以使本国发展。
2、脱亚论 在诸多侵华的历史根源中,日本政治家“脱亚论”的思想根源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所谓“脱亚论”,就是指由已经通过明治维新而发展起来的日本通过武力帮助中国 、朝鲜等其它亚洲国家“摆脱亚洲之陋习”,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共兴亚洲”的思想言论。
3、大陆政策 日本的大陆政策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后半期丰臣秀吉统治日本的时期。当时,丰臣秀吉处心积虑地要以武力在亚洲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大帝国。为此,他曾制定征服朝鲜、占领中国,进而夺取印度的侵略蓝图,并于1592年和1597年两次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但均未得逞。然而他制定的政策却影响到日本近现代的战略国策。1823年佐藤信渊写了《宇内混同秘策》,明确把侵略中国的东北作为第一目标。
三、走“以战争起家,靠战争发家”式的富国强兵道路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经济根源
1、近代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离不开中国这个市场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告诉我们,经济决定政治,因此上述日本侵华的政治根源又与其内在的经济根源密不可分。在日本看来,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且近代中国统治阶层落后无能,无法维护自己的领土和资源。这样,日本就把中国的资源、人力、市场当作自己发展经济的动力。
2、日本的富国强兵之路具有典型的战争型经济特征
历史清楚的表明,日本富国强兵的每一步无不伴随着中国的赔款、丧权、失地,在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日本的每一次外交和每一场战争无不直接以欺侮掠夺中国为目的。日本人赖以建立民族自信心的是武功、武士道、皇道,他们靠对华战争起家,靠对华战争发家,每战日本必有所得,中国必有所失。用中国的赔款养肥自己,用得自中国的战利品填充日本人的欲壑,渐渐地形成了日本对战争的依赖,走上了这条日本特色的发展道路,这就是日本的近代史。
3、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构成了侵华的经济根源
日本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其固有的经济危机也构成了侵华的经济根源。1890年,日本资本主义发生最初的经济危机时。工人大批失业,农业连年歉收,米价不断上涨。广大城乡的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不断掀起米粮暴动,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非常尖锐。日本统治集团为了摆脱国内的困境,把“激奋人心”导向国外,便加速了对外侵略的步伐。1937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新的经济危机,处于内外交困的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挽救它的垂危统治,决定发动对中国的全面进攻。
1、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其长期奉行对外侵略政策的必然结果。
1868年实现明治维新改革后,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同时,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日本明治政府明确了一个思路,那就是到国外去“抢”。
当时,明治政府积极推行“国民皆兵主义”,以实现向外去抢的战争准备;通过军事改革确立军国主义体制,以实现“对外用兵”的指挥领导;明确侵略的主要对象就是中国,因为清国“地泽财丰”;根本遵循即所谓的“大陆政策”。日本对华“兵备之急,犹如渴饮饥食”。
1895年4月,挟甲午战争大败清军之势,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勒索白银2.3亿两,相当于当时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凭借这笔赔款,日本建立了金本位制度,实现经济迅速发展。由此,日本继续侵略中国的野心大大膨胀,其后的历届政府无不积极谋划推动侵华之准备。
2、日本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借用“提携”“共荣”“防共”等口号,这些都是欺骗或借口,其真实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攫取经济利益。
七七事变前,日本为了攫取华北的经济利益,一方面不断增兵,另一方面不断增设主导侵略的机构。如日本大藏省增设了东亚经济调查课,华北驻屯军设置了经济顾问部,满铁株式会社在华北设立了“兴中公司”。
另外,日本还通过汉奸和买办拼凑成“东亚经济协会”、“华北经济委员会”等机构。日本通过这些机构虎视眈眈,对华北经济进行肆意调查和渗透。同时,日本打着“日中经济提携”、“双方合作”的招牌。
逼迫华北当局把航空、铁路、煤炭、铁矿、港口、电力、通讯、农业、渔业等多种行业的开发权让给日本。与此同时,日本人在驻屯军的武装支持下,以“特殊贸易”为名,在冀东大规模地走私,明目张胆地攫取巨额经济利益,严重地危害中国经济。
扩展资料:
九一八事变开始了日本14年侵华战争的历程: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即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实现其将东北与中国内地相分割的计划。随后借故发动一二八事变,大举进攻上海。日军通过对上海的进攻,实现了扭转国际舆论关注东北问题及策划成立伪满洲国的战略目的,通过对国民政府的军事压力强化了在东北问题上的强硬立场。
淞沪抗战中,处于劣势的中国军队,在全国民众的热情支持下顽强抵抗一个多月,虽蒙受惨重损失,却重创日军,振奋了全国民众的抗战士气。日本占领东北,成立伪满洲国,大举进攻上海,完全是非法的,是灭绝人性的,是没有任何国际法根据的。
如果说日本在天津驻军还符合《辛丑条约》的话,1932年后日本华北驻屯军发动山海关事变,配合日本关东军逐渐蚕食长城内外,把军队移驻到北平西南丰台,就是完全违反国际法的。
这是造成卢沟桥事变的根源。日本学者争论宛平城的第一枪是谁开的,这在纯战争史或者军事学角度看可能有某种意义,但在日本侵略中国这个大主题上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日军到了北平附近的丰台,本身是完全非法的,除了肆意侵略,难有更准确的解释。即使第一枪不是日军开的,也改变不了日军侵略的本质。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14年侵华战争燃起的第一把战火,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人类公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与贪婪。日本的失败结局是必然的。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这段历史应该被世人永远铭记。虽然我们已经远离了当年的血与火,但要深知和平来之不易,要为捍卫人类和平尽心竭力。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真实目的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日本侵华战争反思:蓄谋已久的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