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向盟军投降。根据《波茨坦公告》的规定,日本投降后,盟国可以派遣军队在日本要地实行占领,国民政府也对此做了一番周密的准备,只可惜这件事最后无疾而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向盟军投降。根据《波茨坦公告》的规定,日本投降后,盟国可以派遣军队在日本要地实行占领,国民政府也对此做了一番周密的准备,只可惜这件事最后无疾而终。
那么中国为何会放弃占领日本的机会?这背后又有什么“难言之隐”呢?
占领日本的好处二战过后,如果中国真的应美国的“邀请”出兵占领日本,那么好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打压军国主义气焰,能够更有力地清算日本战犯。
第二是能够狙击美国后来的远洋战略,将日本从美国的第一岛链中解放。
第三是对日本实现更全面的控制,避免日本再度崛起、对我国形成威胁。
而有关这些益处都可以从美国方面得到很好的印证,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还在日本驻军的国家,美国不仅在日本构建了大量的军事基地,将其作为影响亚洲地区的一个“跳板”。
同时还在日本这个经济大国上空划下了禁飞区,始终保留了对日本核心区域的打击能力,从而保证了日本的顺从。日本之所以会对美国马首是瞻,除了经济援助外,武力威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国民政府对占领日本的态度那么在二战过后,国民政府是否想要占领日本呢?
答案是肯定的。
在得知可以派出军队参与对日本进行军事占领之后,蒋介石立刻对国民政府颁布命令,让他们迅速拟出驻日方案。
当时的中国军令部长徐永昌与其他人很快投身到了相关工作中去,并最终给蒋介石提出了两套方案。
方案一,抽掉一个完整的师部,再搭配上政务人员和特种部队,总计人数约在1.5万;
方案二,直接抽调两个步兵团作为骨干,再搭配行政人员和特种兵部队组成支队,总计人数约在1万。
面对下属提出的这两套方案,蒋介石刚开始选择了第二方案,然而这和美国的预期不符。
美国是希望蒋介石能够直接将第一军抽调进入日本驻扎,双方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最终双方都有所退步,而妥协的结果就是第一方案。
那么该派遣哪一支部队进入日本地区驻扎呢?
驻扎在日本的部队,要有一定的作战经验和能力,这样才能应对海外多变的格局。
与此同时,军容军貌也非常重要,因为这支部队所代表的乃是整个中国军队的颜面。
一番纠结过后,蒋介石最终选择将“荣誉二师”和“荣誉一师”相整合,再剔除掉其中不符合基础条件的,辅以其他部队的优秀士兵作为补充,最终整合成了第67师。
严谨地说,无论是作战经验、政治觉悟还是外形条件,第67师在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中都是名列前茅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它的前身“荣誉师”本身就是招纳那些于战场上受伤后痊愈、身上有着一定军功的士兵,再搭配上其部队中配备的党内精英人才,自然就组成了一支精英部队,而这支部队作为驻日军队,也获得了美国方面的肯定。
放弃占领日本那么为何最终这件事还是“无疾而终”了呢?
原因有三,分别可以概括为“军费不足”、“美国不愿”以及“蒋介石不敢”。
“军费不足”很好理解,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根本没有足够的钱财,用以维持海外大规模驻军。
一场中日战争,不仅将日本打得油尽灯枯、工业将垮,同时也累积给中国造成了6000亿美元的损失。
国民党之所以在之前的战争中能得以维持,除了东拼西凑之外,还依靠了大量的外国援助,这其中就包括美国。
可是这一次当蒋介石再次将希望寄托于美国方面的时候,美国政府却直接坦言,不会为中国慷慨解囊,军费需要蒋介石自己想办法。
以国民政府当时的情况来看,不是真的无法支撑“海外驻军”的耗费,可是这样一来在面对共产党的时候,国民政府就会压力倍增,这和蒋介石妄图实现独裁的野心是不符的,因此蒋介石注定不可能自己出这份军费。
好在1946年6月底,国民政府终于找到了办法,他们援引了之前“租借法案”,再次与美国方面展开了谈判,美国最终才答应了于1946年至1949年间承担国民党海外驻军部队的补给与装备。
听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会感到困惑,既然美国方面已经答应给国民党政府提供支援,为什么还将“美国不愿”列为了最后国民党部队驻扎日本告吹的条件之一呢?
其实,从美国刚开始的态度上,我们就能看得出来,他们并不愿意给国民党提供军费,虽然后来他们迫于两国法案而不得不给钱,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在其他事情上耍小手段。
比如说给我国分配的驻地都是一片“荒郊野岭”,在其他方面对国民党予以钳制,这些事情都对国民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而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美国是根本就想独霸整个日本岛。
这个问题从美国在划分领地时,给苏联设套就能看得出来。
他们表面上将整个千岛群岛都划给了苏联、让他们看起来得到了很多的利益,可实际上这不过是延缓苏联进入日本的手段罢了。
当苏联试图从北海道进入的时候,美国方面直接予以了强硬拒绝,最终逼得苏联不得不吃了这个哑巴亏,放弃了于日本驻军。
最后,“蒋介石不愿”才是中国放弃与日本驻军的根本原因。
在美国提出让国民党的新一军进入日本驻扎,蒋介石直接就予以拒绝。
因为新一军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是国民党接下来与共产党作战的主力部队,当然不可能随意调到国外去驻扎,后来组建出的67师,同样也面临这个问题。
在蒋介石组建67师后,由戴坚担任67师师长,而他作为先遣队成员,先一步到达日本地区进行谈判工作。
日军虽然已经投降了,但是他们面对我方代表仍旧显得颇为倨傲,戴坚为了完成国民政府的任务,想尽办法才推动中日谈判顺利进行,最终定下了67师驻扎日本的具体情况。
可就在戴坚满心欢喜的时候,却突然受到了国民党内部传来的急电,言明蒋介石决定放弃驻日计划,原定驻日部队将改为“剿共先锋”。
戴坚当时就楞在当场,难以相信蒋介石竟然为了一己私利而放弃国家大义、民族大利。
可事实就是如此,蒋介石将组建好的67师一分为二,分别补充到了当时的65师和69师中,对我军展开猛烈进攻,最终于江苏战场上,被我军的华东野战军重创。
连精心编制出来的驻日部队都被打没了,国民政府的驻日计划自然也就彻底泡汤、无需再提了,而至此我国也失去了一个占领日本的绝佳机会。
其实,纵览整个“国民政府预设驻军日本”事件,我们不难发现蒋介石刚开始是有着占领日本的心思的,倘若不是如此,他也不必费心与美国方面交涉、甚至还将戴坚派到了日本去,只不过当时国内的形势变化的极为迅速,蒋介石很快就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共产党在苏联的支持下于东北地区收缴大量物资、实力扩展极为夸张。
为什么敢派兵前往海外?
因为蒋介石自信国民政府的军队能够碾压共产党,可是在意识到我党军队的实力突增后,蒋介石再也掩饰不住自己渴望独裁的真实面容了,别说是海外驻军了,他连国共谈判都不愿意再等。
在他的唆使下,国民党政府很快就提出了一系列不合理要求,迫使双方谈判破裂的同时,还要制造出一种“我想跟你谈,可是你没有诚意”的假象,可以说是相当之不顾颜面。
事实上,国民政府不仅放弃了在日本驻军,同样也放弃了战争赔偿,这很好理解,因为刚刚战败的日本可以说是一片废墟,这个时候索要战争赔偿,且不说日本答应了事后会不会给,其本身就容易沦为糊涂账。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本来依旧是有着这场战争索赔权的,可是我国最终在1972年与日本签订《中日联合声明》,放弃了这一部分赔偿。
很多人对这个问题都不能理解,其实这只不过是在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决定建交时所作出的一点退步罢了,而实际上虽然我国没有索要赔偿,但依然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援助和技术援助,总体来说这个决定对于我国当时是利大于弊的。
无论怎么说,没能在日本驻军,或多或少对我国来说是一个遗憾,那么我国在未来是否有可能会“占领”日本呢?军事化的占领已然落后于时代,可能性不大,但是经济领域的“占领”,却是大有可为!
如果我们是在讨论日本为什么会在二战之中投降,我想很多人都会回答 “因为美国向日本投了两颗原子弹”。
这是我们很多人认为的“显而易见”的答案,因为在 1945年8月 6日和8月9日 , 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就是因为这两枚原子弹,造成这两个地方数十万人伤亡 ,很快日本就投降了,因此大多数人会认为日本是因为害怕美国原子弹而投降的。
如果按照这个角度来思考,美国似乎成为了二战时期的“救世主”,就是因为美国的“果敢”加速了二战的结束。
不过,近来有学者分析一些 历史 资料后,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他们认为日本无条件投降并非原子弹所致。
那么, 日本投降的真相是什么呢 ?
1945 年 8 月 9 日,美国的 B-29 轰炸机在日本长崎市投下了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这座城市瞬间成为了废墟和瓦砾。
而就是在三天前,一颗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也炸死了广岛的数十万居民。
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后,日本不到一周就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原子弹是日本投降的主要原因。
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要知道,日本关东军一直呼吁“放弃日本所有领土,在满洲重建国家”,日本内阁也提前确定了可以牺牲放弃的城市 。
可见,无论是日本军方还是内阁,都已经做好了放弃日本部分城市的准备。
也就是说这两座城市被原子弹轰炸,这是日本人早就有心理准备的事情。
根据这些专家分析,给全人类带来巨大痛苦和巨大灾难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因为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巨大问题而爆发的。
1929年10月,华尔街纽交所股市崩盘,美国出现了经济危机。
那个时候,美国的全球影响力已经够大了,国家经济崩溃了, 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影响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而这是资本主义 历史 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
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各个国家受到了战争的影响,实力受到了严重破坏,西方各个国家迫切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的恢复时间和发展环境。
这个时候, 西方各个国家受各国反战情绪影响,同时也为加强反苏实力,对法西斯国家的扩张视而不见 。
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在英、法、美绥靖政策的影响下,加快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
1938 年《慕尼黑协定》的签署进一步鼓舞了这些法西斯国家的“雄心壮志”。
英美等国本以为可以置身事外, 但1939年9月德国闪电入侵波兰 ,一下子就暴露了法西斯国家要征服世界的野心,绥靖政策被证出来其实是这些列强的一个“糊涂账”!
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军力随之大增, 他们开始对老牌的帝国瓜分世界殖民地的事实极为不满,法西斯主义因为绥靖政策疯狂发展壮大,他们企图重新分配势力范围和领土 。
其中德意志帝国对一战结束后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心有芥蒂,德国为了摆脱这种条约束缚,做了一系列的行动,于是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尖锐了。
而一些国家非常渴望向外扩张的心越来越强烈,他们试图通过侵略战争摆脱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各方面的问题。
再加上军事法西斯专政,种种因素推动了二战的爆发。
1937年7月,日本率先挑起了战争。两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全世界掀起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浪潮。
意大利和德国于 1943 年 9 月和 1945 年 5 月投降,只剩下日本战斗到了最后 。
尽管自己的战友们都向同盟军投降了,法西斯主义也被打败了,但日本仍然不愿投降,甚至积极号召国民参战备战,甚至儿童也被拉去训练,成为童子军。
日本在那个时候真的是魔怔了,就是要和反对他们的国家同归于尽!
1945年8月14日深夜,枪声在戒备森严的日本皇宫之中响起,东京城也开始出现了动乱 。
首相铃木贯太郎官邸 被士兵包围。
而皇宫之中到处都是要叛乱的士兵,他们叛乱的原因是日本裕仁天皇同意了《波茨坦公告》,这个公告是天皇准备在 8月15日发表《终战诏书》。
而这些士兵的 目的是为了让天皇拒绝投降,继续参与战斗。
因为在当时,被洗脑的大多数日本士兵根本就不甘心,他们还没有准备投降。
他们相信大日本帝国仍然拥有 数百万海陆空军 ,而且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也已经沦陷。
无论在战略上还是战术上,他们都是有利的一方。
所以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裕仁天皇这个时候要选择投降,他们平时是很尊重天皇的, 而这一消息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所以他们不惜发动兵变也要继续战斗下去!
而事实上我们知道,最终日本还是无条件投降了。
这个观点其实的确是有一点偏颇。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迫使日本投降的因素有三个:
1.美军的轰炸决定和苏联的突然参战
2.中国军队的顽强反击
3.苏联的参战。
美日之间的“梁子”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
早在19世纪末,美国和日本就在亚太地区争夺霸权。
日俄战争后,日本在东北的势力得到加强,美国的利益受到损害,两国关系变得十分紧张。
一战后的华盛顿会议上,日本因坚持 “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不得不放弃在中国“来之不易”的绝对优势,这一举动加剧了美日关系的恶化。
两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霸权之争愈演愈烈。
此后, 日本公开宣布废除《海军军备条约》,这对一战后美国主导的世界体系产生了严重影响,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利益。美日的仇恨开始愈发严重 !
1941年日本为消灭美军在太平洋的主力军队,进一步对美国士气进行打击,另外日本为了打破同盟国对日本实施的资源和经济制裁。
而掠夺石油资源看起来是刻不容缓了,这对他们继续发动侵略行径至关重要,之后日军对美国发动了偷袭, 美国的珍珠港事件这个没有宣战的进攻,让美国方面非常恼火。
日本这样做,是为了换取美国的让步,减轻日本在亚太战场上的压力。
在两次轰炸后, 珍珠港损失惨重,之后日本正式向美国宣战 。
我们要知道珍珠港是太平洋的重要交通枢纽,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日本的举动无疑是激发了美国的狠狠反击。
次日,罗斯福总统发表国耻演讲,正式向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随之爆发。
1942年5月,美日在珊瑚海发生海战。
由于无法及时补充空中力量,日军不得不放弃对莫尔兹比港的进攻。
美国最终以不小的代价阻止了日本南下的步伐,因此珊瑚海战役被视为日军取得的战术胜利,而盟军则属于战略胜利。
这场战役之后,日本在太平洋第一次战败,太平洋战场由此进入了战略相持状态。
1942年6月,美国在中途岛对日本机动舰队进行偷袭,以比较小的代价给日本航母舰队造成了巨大损失。
而为了保护盟军之间的运输路线,盟军于8月在瓜达尔卡纳尔岛进行了一次小型登陆战,然后逐渐加强了军队数量。
经过半年多的苦战,日本军队在这里已经不堪一击了,失去了战略主动权,陷入了被动局面,被迫在太平洋战场上转向战略防御。
此后,盟军不断推进,逐步逼近日本领土。
1945年6月,美国发动冲绳战役,这也是太平洋战场上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
经过80多天的激战,美国彻底歼灭了日本的海空力量,对日本造成了重大打击。
1945年,经过一系列的跳岛战,美军逐渐向日本本土逼近,在这过程之中美军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所以为了减少战争损失,美国不得不改变原定的作战计划,直接给日本“迎头痛击”。
而事实上,美国之前已经制定了侵日战略计划, 代号“没落行动” ,他们计划在日本投入250万士兵完成对日本的最后一击。
只是美国在考虑了硫磺岛和冲绳之战后,美国觉得自己损失实在是太惨重了,如果按照原计划打,美国在入侵日本时将损失大约100万士兵,这在美国本土肯定会激起民怨,所以美国就放弃了这个计划!
而在当时,日本的情况真的不容乐观。
美国就是要追着打你,另一方面日本也被盟友出卖了。
二战期间, 德、意、日三国因利益走到一起,形成了短期合作。 但是三方因距离和种族的原因一直没有达成有效合作,他们只是表面合作关系,在各个战场牵动盟军,客观上缓解了对方的压力,实际上“情谊”真的很浅。
日本的盟友,意大利早在1943年就向盟军投降了,在当时德国和日本已经被盟军攻势所压倒。
1945年4 月,苏联召集了大约 250 万名士兵对柏林进行了决定性的进攻,20多天后柏林陷落,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自杀。
希特勒之死给德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德国国防军士气低落,一度出现了自杀潮。
而在当时,不愿意投降的日本还面临着来自中国、美国和苏联的攻势。
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要和盟军周旋, 另外一方面还要全力投入中国战场,抵抗军队的反击,难度真的很大。后来苏联出兵东北战场,日本局势愈发恶化 。
在前面我们基本上就知道了美国对日本战场上的打击以及投射两发原子弹对日本的投降真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忽略中国人民在八年抗战中的贡献和付出。
自从日本侵略者与中国发动战争以来,他们本以为可以轻松占领,但是逐渐成为了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的巨大代价。
这很大部分要归功于伟大的中国人民的努力,就是因为在全体中国人民的努力下,日本侵略者才 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
从淞沪会战到台儿庄战役到平型关大捷,每一场战斗都是中国人民以生命为代价的胜利。
其中八路军和新四军都在敌后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建好的抗日根据地慢慢连成了片,最终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开始了抗击日寇的最后一战:战士们英勇抗敌,瓦解了日本在中国的统治。
中国人民在东方反法西斯战线上做出了巨大牺牲,就是因为如此才使得西方国家和苏联在西线战场上才发挥了真正的实力。
仅仅在1945 年,在日本发生的三起美军轰炸就造成了十四万人死亡,被轰炸的城市占50% 以上的房屋被毁,数百万人无家可归。
而就在美军长期轰炸的情况下,很多日本民众开始醒悟,接连不断的轰炸也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
在当时, “圣公会的圣路加国际医院”、“基督教救世军”以及“东京大学”这些极少数逃过轰炸的地点经常人满为患。
在当时的日本民众心中产生了战争的疲惫感,既然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了,为何还要战争呢。
因此,与其说是原子弹导致日本被迫投降,倒不如说是美国近一年的轰炸逐渐摧毁了日本人民的狂热信仰的最后防线,日本军事家的战争宣传和洗脑也在接连的轰炸之下失去了效果!
只不过在这个时候,日军之中还有一些绝不投降的顽固派,他们之中仍有相当多的高层军官为了继续战斗,烧毁了裕仁天皇投降的录音带。
一些日本高级军官计划将裕仁天皇转移到我国东三省, 此时日本在东三省还有70万关东军队,加上分散在中国各地的士兵,足足有100万军队。
这让他们觉得这场战斗是可以打的,而且他们坚信美国不会有第三颗原子弹。
在此期间,许多日本士兵已经有了投降的想法,但他们的意见无法完全统一,主战派和和投降派的谈判陷入了僵局,所以说这个时候日本也没有正式投降。
所以咱们可以如此分析,美国的两颗原子弹造成了绝大多数日本官兵投降的念头——这也是日本最终宣布无条件投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日本投降的直接原因是苏联的加入。
当时日本把矛头指向了中国和美国,因为日本和苏联在1941年签订了《日苏互不侵犯条约》。
日本顽固派认为,这个条约肯定可以保障苏联不对他们发生攻击。
可是令日本始料不及的是,苏联非但没有像日本最早预期的那样牵制住美国,反而是积极参与抗日战争了。
日本本来已经将关东军的大部分精英转移到内陆,然后在太平洋战争后将其主力转移到太平洋战场,所以让日本剩下的关东军对160万苏联士兵这完全就是痴人说梦。
所以说苏联正式参战也是压垮日本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时日本已经完全看不到一丝胜利的希望了。因此,日本才在美国长期轰炸之后,提出:无条件投降 。
在当时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给日本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日本就算有再多的顽固派也难以继续了。
而除开外面的局势,此时的日本内部也是一团浆糊,在当时的日本陆军与海军完全就已经进入了明争暗斗的阶段,而军队和政府之间也是矛盾重重。
虽然说,陆海两军之争已经是一个老问题了,可追溯到明治时期的常州与萨摩之争,直到战争中后期都没得到妥善解决。
当时日军与海军的冲突有多严重呢?
在陆军和海军都有自己的兵工厂的前提下,战争期间陆军从海军工厂抽调了大量技术工人,这一度加剧了双方的矛盾,以至于海军后来制造了许多类似的“特二式内火艇”的怪坦克。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陆军是不允许使用的。
而在海军的挑衅下,陆军也不甘落后,他们在不需要使用大量燃油的情况下抢占了85%的石油资源,这让海军舰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战后,陆军甚至一度将战败的全部责任推给了海军,认为他们“误判了美国对日本的威胁”,“没有阻止陆军从而导致战争的失败”。
从这互相推脱责任的结局看来,陆军和海军之间的矛盾真的很大。
另外军队和内阁之间的矛盾也不容忽视。
在战争的末期,以日本首相为代表的内阁明确预见到了日本的失败,认为是时候接受《波茨坦》公告、开展无条件投降了;
然而以 阿南惟几 为代表的军方却要继续战斗。
他们认为日本有52个师团还在战斗,整个陆军、海军和空军超过370万人有能力继续进行战争,就算是自杀式攻击也在所不惜 。
所以导致了双方争论不休,最终还是日本天皇自己决定了无条件投降的策略,才得以使得军方闭嘴。
在最开始,日本的计划是想尽快结束侵华战争,进而侵略世界占领更多的地盘,取得更多的利益。
但没想到事情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直到战争结束,他们也没有顺利离开中国 。
而这场战争的持续时间,也远超他们的原本想象。
战争初期,日本依靠国内的工业储备以及对中国的搜刮得以维持军队的需求,但战争持续时间久了之后,日本军队已经无法获得足够的供应了,日本国内的工业也超载了,濒临崩溃。
再加上美国优先对日本的许多军火库进行了 “特别关照” ,导致日本整个工业体系都处于崩溃的边缘,日本这个时候只能选择投降。
而中国为遏制亚洲战场上的大部分日本军队做了有效的牵制,以至于为其他国家争取了时间。更具体地说,日本之所以会投降是除法西斯主义之外的全人类的结果,并不仅仅是因为美国的原子弹,在当时那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日本不投降还有别的选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