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虽然与纳粹德国同属一个阵营,但从根源上讲他们也只是有着利益关系的“酒肉朋友”罢了。既是酒肉朋友,那么帮不帮忙自然得优先考虑自身的利益得失。尽管苏联也是日本的大敌
日本虽然与纳粹德国同属一个阵营,但从根源上讲他们也只是有着利益关系的“酒肉朋友”罢了。既是酒肉朋友,那么帮不帮忙自然得优先考虑自身的利益得失。尽管苏联也是日本的大敌,但对于当时的日本而言,与苏联开战只能是一桩赔本的买卖,最后也会白白便宜了德国人,而这显然是日本人所不愿意的。
▲红场阅兵
西伯利亚资源匮乏
日本是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他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掠夺他国的自然资源。然而苏联的战略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在西伯利亚地区既没有石油也没有粮食,这自然不适合“以战养战”的日本。况且即便日本真的帮了德国的忙,打败了苏联,希特勒难道真的舍得拿出高加索油田和乌克兰“粮仓”与日本人平分么? 而且万一分赃不均,打了起来,岂不是更伤“感情”?
▲太平洋战争盟军攻势图
东南亚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里不仅有着丰富的战略资源,还可以免去与人分赃的麻烦。只要占领这些地区,日本就可以迅速地获得回报,从而将“以战养战,瓜分世界”策略进行下去。总之一句话,“北上”远没有“南下”来得实惠!
诺门罕战役的阴影
1939年,日本开始试探性地“北上”,最后日苏双方在诺门罕爆发了相当规模的武装冲突。在苏军的钢铁洪流下,狂傲的日军很快就败下了阵,从此再也不敢轻视苏联红军。诺门罕一战日军损失6万余人,此后日本便彻底放弃了进攻苏联的念头,并与苏联签署了《日苏中立条约》。
▲诺门罕战役中日军炮兵阵地
日本政府对陆军信心不足,再加上自身利益的考量,最终让日军决定放弃北上进攻苏联的计划。日军的这一决定让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莫斯科战役的走向:战役的关键时刻,35个远东师的出现直接打破了苏德的力量对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距今最近的一次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德国、日本、意大利组成轴心国阵营,与英美等国家组成的盟军大战。二战初期,德国在欧洲战场几乎就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依靠着先进的闪电战,闪击波兰,在进攻苏联的时候,同样十分迅速,一度打到了苏联首都莫斯科,苏联军民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死守莫斯科,与德国军队展开了巷战,最终击退了德军。二战中,德军已经打到莫斯科,为何日本并未出手帮助?
日本作为德国的盟友,占领着中国东北地区,与苏联东部距离非常近,如果此时日本从东线发起进攻,苏联腹背受敌,莫斯科必然不保。话虽这样说,但当时的日本并没有采取行动,德国方面也没有请求日本支援的意思。
而其中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点就是苏联虽然与德国战事吃紧,在东部边境仍然部署着大量防御军队,早在沙俄时期,俄国东部地区驻军与日本关东军之间就经常有摩擦,小规模的冲突不断,因此苏联一直在东部边境驻扎了大量军事力量。苏联国境面积大,西线被德国突破到莫斯科,根本没有影响到东线的防御,因此日本就算出手,想要起到策应德国的目的也不简单。
另一方面,日本军队虽然在中国战场十分勇猛,但是他们遇上苏联的新式坦克并不占优势,关东军虽然装备精良但也不敢保证能够突破苏军防线。更何况日本已经被中国战场拖得筋疲力尽,很难抽出更多的陆军来开辟新的战场。
苏联与中国都是领土广阔的国家,战略纵深大,如果不能快速取得胜利,就只能被拖垮。日本当时并不具备快速打败苏联东线部队的能力,因此并没有进行无意义的支援。